1、髖關節置換術的問題。
髖關節的壽命標准理論上是三十年以上,目前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根據文獻報道,無論是國內還是歐美,,一般術後隨訪15年置換成功率在95%以上。
這也取決於手術條件和醫生的水平,和適應症的選擇。
先髖發育不良,是髖關節置換的適應症。由於老人家年紀大,估計醫生會選擇骨水泥假體。
另外術後的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減少活動量,不做活動范圍超大,如下蹲,跪坐等。注意避免摔跤。
總體來說,髖關節置換術是一個較大的,但是比較常規的手術,過分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對於改善患者生活,避免疼痛,髖關節置換是較好的選擇。
2、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
<
3、人工膝關節置換適應症有哪些?
與i空餘i刈
4、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年滿50歲以上具有下列適應症者,可行全髖置換,對50歲以下者應慎重。
髖臼破壞重或有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並發股骨頭壞死,並嚴重變形,塌陷和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股骨頭置換術、全髖置換術、髖關節融合術失敗者。
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症明並發症多,現已不用。
5、年齡是全髖關節置換適應症么?比如55歲。
原則上除少數明顯移位和過度粉碎的股骨頸骨折外,一般60歲以下不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包括頭下型。
不過事實上現在臨床上的指征有無限放寬的嫌疑。
想做一個合格的骨科醫生,還是盡量按原則做事,對患者負責,也不易出事。
6、關於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的適應症有骨壞死、粉碎性骨折脫位不能復位者、疼痛及活動障礙的骨關節病、僵直或活動困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骨腫瘤等。置換術的並發症有假體松動、磨損或折斷、深部感染、異物反應以及妨礙活動的軟組織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