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結核的症狀

髖關節結核的症狀

發布時間:2020-09-05 06:50:39

1、髖關節結核吃什麼葯啊?很急。我不懂如何賞分啊,但是如果真好的話,本人會報答您的

1.非手術療法 (1)休息,制動和營養:全身情況的好壞與病灶的好轉與惡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休息和營養作為改善全身情況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治療髖關節結核所不可缺少的,休息可減輕大腦皮質的異常興奮性,恢復機體的調節作用;可減低能量的消耗,調整新陳代謝,增強體力,從而有利於提高其穩定性及抵抗力,減輕中毒症狀。 局部制動可使病變處負重減輕,活動減少,既可消除疼痛,又能防止病變擴散,有利於組織恢復,防止攣縮及脫位形成,因此,愈是活動的病變,愈是應該有較完善的制動。 休息和局部制動的性質及范圍,應根據病變進展情況,全身情況以及是否有其他合並症而定,過去,全身和局部的制動被強調得有些過分了,不區別情況一律強調絕對卧床休息,對病人反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一般地說,體溫不高,血沉不快,病情較為穩定者可以適當地活動,有的還可以做一些與病無害的體操活動,體溫高,病變不穩定或有嚴重並發症者應該多休息。 除了休息和局部的制動外,改善飲食加強營養也非常重要,結核本身即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加之病久情緒低落,精神不佳,食慾不振,攝入量不足,更需積極補充易消化而營養豐富的食品,一般病人飲食不限量,每天補充2000~3000kcal(=8368~12552kJ)熱量即可,食物以雜食為佳,避免偏食,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可增加乳類,蛋白,肉,魚,新鮮蔬菜,水果等,要糾正細糧比粗糧營養價值高的片面觀點。 (2)抗結核葯物的應用:在增強機體抵抗力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葯物來治療各類結核病已是我們熟知的常識,當然對於髖關節結核的治療也不例外,但是,在所有類型的髖關節結核,或在病變發展的每一個時期,均無可休止地使用抗結核葯物也是錯誤的,特別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單純葯物治療上,而忘記了其他治療方法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一點。 單純葯物治療的缺點:①較長時間地用葯,很容易產生耐葯性,②單純葯物治療只對早期滑膜結核和骨幹結核的療效好,但對有較大死骨,較大膿腫的骨端結核的療效不夠顯著,對某些早期全關節結核固然也可單純用葯物治療,但有使早期病變發展為晚期病變的危險性,③療程比較長,平均需1~2年,④復發率較高,所以,在綜合療法中必須特別明確抗結核葯物的適應證和其毒性反應,抗結核葯物只有在一定條件下與其他療法(包括手術療法)的配合下,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①抗結核葯的種類和用法:自從1944年發現鏈黴素以來,又相繼發現或合成了多種抗結核葯物:對氨水楊酸鈉(對氨柳酸鈉),氨硫脲(thiacetazone,1946),紫黴素(viomycin,1950),異煙肼(isoniazim,1952年),吡嗪醯胺(pyrazinamim,1952),環絲氨酸(cycloserine,1955),乙硫異煙胺(ethinamine,1958)等,通過臨床實踐,肯定了這些葯物在結核病治療中的價值,其中以異煙肼,對氨水楊酸鈉(對氨柳酸鈉)及鏈黴素對結核病的效果較好,毒性反應也較低,為治療結核病的主要葯物,故稱「第一線葯物」,但這些葯物單獨使用,容易產生細菌耐葯性,故多與其他抗結核葯物配合使用,上述其他葯物對結核病的療效一般說來比第一線葯物差,且毒性較大,但在第一線葯物產生耐葯性後可以應用,故屬「第二線葯物」。 卡那黴素(kanamycin),利福平(rifampicin)及乙胺丁醇(ethambutol)為目前國內試用的抗結核新葯,可適當選用,目前仍以鏈黴素,異煙肼(雷米封),對氨柳酸(PAS)等為常用抗結核葯物。 一線葯物的使用最普遍,其中以異煙肼的療效最好,副作用較少,價錢最便宜,使用也最方便,但易出現抗葯性,鏈黴素的效果也很好,但常因第八對腦神經損害而停葯,口服對氨水楊酸鈉(對氨柳酸鈉)的效果較差,且易出現胃腸反應,靜脈滴注療效尚好,但使用不便,且不能久用,總的說來還是優於二線葯物。 ②結核菌的耐葯性及預防:在我國,由病人痰中分離出來的231株結核菌中,經治療的有26%耐葯,未經治療的有14%耐葯,後者也稱原發耐葯菌,在耐葯菌中,其耐葯程度不同,有的甚至必須有鏈黴素才能生長,叫做賴葯菌,根據耐葯性產生的快慢可將上述抗結核葯分為兩大類。 A.產生耐葯性較快的有鏈黴素,異煙肼,紫黴素,氨硫脲,乙硫異煙胺,卡那黴素。 B.產生耐葯性較慢的有對氨水楊酸鈉(對氨柳酸鈉),環絲氨酸,四環素。 上述各種葯物之間除氨硫脲和硫異煙胺,異煙肼和異煙腙因分子結構類似有交叉耐葯性外,一般沒有交叉耐葯性。 耐葯程度輕的結核菌,經過一個時期以後,其耐葯性可以消失,重新變為敏感菌,耐葯程度高的其耐葯性不易消失,在各種抗結核葯物中,對異煙肼的耐葯性消失最快,對氨水楊酸鈉(對氨柳酸鈉)次之,對鏈黴素和氨硫脲的耐葯性比較穩定。 產生耐葯性的結核菌,有的毒力減低如耐異煙肼菌株,有的毒力未減低,如由病人分離出來的耐鏈黴素菌株,賴鏈黴素菌株則無毒力。 椐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防止產生耐葯性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a.兩種結構不同的抗結核葯物同時使用,並於一定時間後更換配合的葯物。 b.連續不斷給予足量的葯物,保持有效的抑菌濃度。 c.對於單純依靠葯物不易治癒的病變,應盡早地施行病灶清除術,以免過久地拖長用葯時間。 ③其他支持療法:營養狀態較差的可補給魚肝油,維生素B,C等,貧血的可給鐵劑,維生素B12,葉酸等,嚴重貧血的病人可間斷少量輸血,每周1~2次,每次100~200mL,肝功能不好的須進行保肝治療,合並感染的可給廣譜抗生素或根據葯物敏感試驗給敏感抗生素,膿汁多,腫痛不適的可考慮穿刺吸膿,減輕膿腫的壓力,其他一些對症治療措施不再累贅。 http://jib.xywy.com/il_sii/treat/1898.htm

2、髖關節結核都有什麼症狀?除了疼痛

1.年齡特點
髖關節結核的年齡特點比其他關節結核(如膝關節結核)表現將更為明顯。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60%的患者在10歲以下。成人患者,也多是在童年時罹患,到後來由於機體免疫力的降低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出現才發病。
2.全身中毒症狀
患者常有食慾減退、消瘦、全身無力、脾氣變壞以及低熱、盜汗等症。小兒常出現某種激動狀態,易哭、睡眠不良,以至行為變得不太活潑,容易疲勞。
3.疼痛和壓痛
一般發病隱漸,最早出現的髖部疼痛比較輕微,活動加重,休息後減輕,往往伴有患側下肢的無力或沉重感。偶有少數患者發病急驟,髖部疼痛比較劇烈。兒童對疼痛的定位能力較差,往往陳訴疼痛在膝關節,較少在髖關節。有時夜間啼哭不絕,甚至不敢平卧睡覺。
4.跛行
輕微跛行多與疼痛同時發生,或者是其家長仔細觀察而發現。早期患病小兒有曳足而行,常常絆倒。疲勞之後即開始跛行,尤其在傍晚。經過短時間的休息之後或在第二天晨起後可以消失。這時往往被誤認為「扭傷」而不大引起重視。在成人,最早的症狀大多是感到下肢酸困無力。
5.肌肉萎縮
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是髖關節結核的另一特徵。由於肌肉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萎縮,使髖關節周圍及該側肢體肌肉的張力減低,逐漸轉為肌肉的體積縮小。早期通過測量可以發現,較晚的病例肉眼也能看出整個肢體消瘦,尤其是股四頭肌。這時臀肌的萎縮也較明顯,患側臀部消瘦,臀溝展平和下垂。患肢皮下組織增厚,皮膚皺紋增厚的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髖關節結核後期,下肢各部位大腿、小腿及踝均發生顯著的肌萎縮和營養障礙。
6.腫脹、膿腫或竇道形成
早期患者有關節之腫脹,但由於髖部肌肉肥厚不易被察覺。如果髖部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腫脹時,則證明結核性炎症的變化顯著增劇。
7.髖關節活動受限
最早表現為某種活動稍受限,因此在檢查時要與健側比較。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這只有在臨床檢查時被發現。
8.畸形
患病早期無畸形出現,僅在兒童往往見到患肢略微增長,這是由於炎症變化(血液供給增多)刺激了骨生長的結果。

3、髖關節結核腫脹疼痛,手術治療會傷口不癒合嗎?

髖關節結核膿腫手術治療之後,很有可能會出現傷口不癒合的情況。

如果不慎出現了傷口不癒合的情況,建議中醫膏葯外敷保守治療,靶位體液滲透膏葯能夠幫助不癒合的傷口逐漸恢復好。

4、骶髂關節結核什麼症狀

骶髂關節結核,本病不少見,相鄰的腰骶椎或髖關節結核常並存。4140例中有175例骶髂關節結核,佔全身骨關節結核的4.23%。多見青壯年,其中21~40歲佔114例(65.14%),育齡婦女較多。10歲以下兒童少見,僅4例(2.29%);牛津報道35例,無1例;天津67例僅1例10歲以下兒童。年齡分布在診斷時值得注意。

5、髖關節結核有什麼表現?是一種什麼病?

典型症狀
1.全身中毒症狀
患者常有食慾減退、消瘦、全身無力、脾氣變壞以及低熱、盜汗等症。小兒常出現某種激動狀態,易哭、睡眠不良,以至行為變得不太活潑,容易疲勞。
2.疼痛和壓痛
一般發病隱漸,最早出現的髖部疼痛比較輕微,活動加重,休息後減輕,往往伴有患側下肢的無力或沉重感。偶有少數患者發病急驟,髖部疼痛比較劇烈。兒童對疼痛的定位能力較差,往往陳訴疼痛在膝關節,較少在髖關節。有時夜間啼哭不絕,甚至不敢平卧睡覺。
3.跛行
輕微跛行多與疼痛同時發生,或者是其家長仔細觀察而發現。早期患病小兒有曳足而行,常常絆倒。疲勞之後即開始跛行,尤其在傍晚。經過短時間的休息之後或在第二天晨起後可以消失。這時往往被誤認為「扭傷」而不大引起重視。在成人,最早的症狀大多是感到下肢酸困無力。
4.肌肉萎縮
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是髖關節結核的另一特徵。由於肌肉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萎縮,使髖關節周圍及該側肢體肌肉的張力減低,逐漸轉為肌肉的體積縮小。早期通過測量可以發現,較晚的病例肉眼也能看出整個肢體消瘦,尤其是股四頭肌。這時臀肌的萎縮也較明顯,患側臀部消瘦,臀溝展平和下垂。患肢皮下組織增厚,皮膚皺紋增厚的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髖關節結核後期,下肢各部位大腿、小腿及踝均發生顯著的肌萎縮和營養障礙。
5.腫脹、膿腫或竇道形成
早期患者有關節之腫脹,但由於髖部肌肉肥厚不易被察覺。如果髖部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腫脹時,則證明結核性炎症的變化顯著增劇。
6.髖關節活動受限
最早表現為某種活動稍受限,因此在檢查時要與健側比較。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這只有在臨床檢查時被發現。
7.畸形
患病早期無畸形出現,僅在兒童往往見到患肢略微增長,這是由於炎症變化(血液供給增多)刺激了骨生長的結果。
金冠醫師表示:平時一定要多加註意,發現身體不適時,及時就醫。

6、骨結核有什麼常見的死前症狀

骨結核有什麼常見的死前症狀問題,我詳細為你解答,,1.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包括低熱、乏力、盜汗,典型病例可見消瘦、食慾不振、貧血等症狀;少數起病急驟,可有高熱毒血症狀,一般多見於兒童患者。2.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個體。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區別。病變大多為單發性,少數為多發性,但對稱性十分罕見。30-50%的病人起病前往往有局部創傷史。3.
病變部分隱痛,活動後加劇。兒童患者常有「夜啼」。部分患者因病灶膿液破向關節腔而產生急性症狀,此時疼痛劇烈。髖關節與膝關節神經支配有重疊現象,髖關節結核患兒可主訴膝關節疼痛。單純骨結核者髓腔內壓力高,膿液積聚過多,疼痛劇烈。4.
淺表關節檢查有關節腫脹和積液,並有壓痛,關節常處於半屈狀態,以緩解疼痛;晚期,肌萎縮,關節呈梭形腫脹。5.
全關節結核發展導致病灶部位積聚了多量膿液、結核性肉芽組織、死骨和乾酪樣壞死組織。由於缺乏紅熱等急性炎症反應,稱為「冷膿腫」或「寒性膿腫」(cold
abscess)。膿腫可經過組織間隙流動,形成病灶之外的膿腫,也可以向體表潰破成竇道(sinus
tract),經竇道流出米湯樣膿液,有時還有死骨及乾酪樣壞死(caseous
necrosis)物質流出。膿腫也可與空腔內臟器官溝通形成內瘺,經皮膚穿出體外成外瘺。膿腔與食管、肺、腸道和膀胱相通,可咳出、或經大便排出、或尿排出膿液。6.
冷膿腫破潰產生混合性感染,出現局部急性炎症反應。若混合感染不能控制時可引起慢性消耗、貧血、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時可致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7.
脊柱結核時,膿腫、肉芽組織、壞死骨塊可直接壓迫脊髓引起截癱(paraplegia)。8.
病理性脫位和病理性骨折不少見。9.
晚期病變靜止時可遺留:1)關節腔纖維性粘連或纖維性強直產生關節功能障礙;2)關節非功能位攣縮,如屈曲攣縮畸形、脊柱後突畸形;3)小兒骨骺破壞,肢體不等長等。我對於骨結核有什麼常見的死前症狀的解答如上,還望幫到了你

7、骨結核的症狀是什麼

骨結核是有肺結核繼發的。
核病首先發生在肺部,在肺部感染後通過血液的傳播可以到全身很多系統去,可以導致骨骼系統結核、泌尿系統結核、消化系統結核等。
骨結核可導致癱瘓

這種細菌傳播到其他部位後,大部分的部位可以由於抵抗力的增強把它消滅掉,但是有一些部位的結核菌可能在局部形成一個小的病灶,如果肌體抵抗力很強,可能潛伏在那裡,當肌體抵抗力減弱的時候,這些潛伏的病灶就可以發展起來,導致骨結核病,因此骨結核是一種繼發的病灶。得了骨結核後人為什麼會導致癱瘓呢?
有一部分骨結核可以引起病人癱瘓,這是由於結核病變對骨頭的侵蝕,大家都知道脊樑骨後面就是脊髓,一旦脊髓受到壓迫或者損傷和牽拉,那麼傳達指令就會出現問題,病人就會出現癱瘓。人體從頸椎、胸椎到腰椎都可以得結核,如果生病的位置比較高,危害就越大,如果頸椎得了結核,雙上肢以下就會不能動,如果是胸椎得了結核,那麼胸部以下就不能動了,腰椎如果得了結核就主要是雙下肢的問題。
有沒有可能在四肢的部位得結核?

實際上人體任何部位的骨頭都可以得結核,脊柱部位的結核大約佔到50%,其他的比如膝關節、髖關節等很多關節也都可以得結核。
骨結核病的腰疼、麻木有什麼特點?

脊柱結核尤其是腰椎的結核最早的症狀常常是腰疼,但是很多別的疾病都可以產生腰疼,比如椎間盤病、腰部勞損等都可以導致腰疼。結核病的腰疼和其他疾病導致的腰疼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結核病的腰疼是一種持續的腰疼,尤其是在晚上睡著以後疼,小孩或者年輕人經常疼醒了,疼痛不會因為休息、吃葯等有好轉。在臨床醫生看來脊柱結核和別的疾病導致的疼痛區別在於,脊柱結核導致疼痛的病人的腰都是僵直的,很難自己彎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央視)

骨結核的治療有哪些方法?

骨結核包括脊柱結核有它一般的結核治療原則,首先是支持療法,要有充分的營養比如蛋白質、維生素,熱量要夠,充足的休息等。另外就是抗結核治療,也就是化療,給予各種抗結核的葯物,需要堅持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有些病發展到嚴重的程度了,膿腫、癱瘓等,就要進行手術治療了。手術要把那些已經被結核病破壞掉的骨頭清除干凈,在基本切除後的基礎上再用其他部位的骨頭,比如髂骨植入進去,目的是讓植入的骨頭和原來即將正常的骨頭慢慢長在一起,融為一體。手術的另一方面需要臨時進行固定,半年後植入骨頭就已經融合了。然後加上葯物治療就可以了。脊柱結核病手術的風險問題要從幾個方面考慮,首先要看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還要看醫院的技術力量,特別是手術醫生以及麻醉的情況,最後要看設備情況。目前看來我國進行結核手術的保險系數還是比較高的。

1)驗方:治骨關節結核、未潰而腫痛
生甘草、生川草烏、生白芨各8兩,藤黃12兩,冰片5錢。
用法:共研細末,用時以滾熱開水調如糊狀,外敷患處,用量按病灶大小而定,每周換葯一次。

(2)驗方:治骨結核皮肉潰爛、面積較大。
龍骨、廣丹、寒水石各1兩,梅片3錢。
用法:共研末撒瘡上。如久不收口,再加黃連研末撒瘡上。

8、骨結核的症狀

一、骨結核症狀主要包括全身症狀和局部症狀:
1.全身症狀:輕重不一,一般為慢性發病過程,多為低熱,消瘦等症狀,如合並感染,可有高熱,傷口流膿等。紅血球沉降率多增速。
2.局部症狀:發展緩慢,早期多為偶然的關節疼痛,逐漸加重並轉為經常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有壓痛,疼痛可放散至其它部位,如髖關節結核疼痛常放散至膝關節。因活動時疼痛而有肌痙攣,致使關節的自動和被動活動受限,持久性肌痙攣可引起關節攣縮或變形,患肢因廢用而肌肉萎縮。在晚期因骨質破壞,或骨骺生長影響,形成關節畸形、病理脫臼或肢體短縮等。在脊椎結核因骨質破壞椎體塌陷及膿腫、肉芽組織形成,可使脊髓受壓而發生截癱。脊椎結核和其它關節結核常有寒性膿腫,如穿破可合並感染使症狀加重,形成竇道傷口長期不愈。
二、診斷:根據病史、結核接觸史及上述全身和局部症狀進行診斷。因病程緩慢,應注意早期確診。
三、治療:苗寨生骨方膠囊方是由鹿角膠、穿山甲、蜈蚣、蛇蛻、蟬衣、僵蠶、牛黃、乳香、沒葯、熟地黃、甘草、肉桂等苗嶺野生葯材組方而成,使用時只需直接內服,葯效直達病灶,有效調理人體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抽膿拔毒,化腐生肌骨的療效。

與髖關節結核的症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