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和全髖置換術哪個好
這要根據臨床情況,如其它情況良好,只是軟骨損傷嚴重,只需表面置換便可。如股骨頭壞死,兼有大面積感染性壞死,或己發生畸變,則應全髖置換。外傷亦然。
2、怎樣選擇人工髖關節(金對金髖關節假體的優點和缺點)
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種類非常多,如國產的、進口的及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選擇進口的還是國產的人工關節假體,是患者及其家屬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常常難以決斷的一個問題。人工關節假體對其形態的設計、表面處理、材料選用、製造工藝以及包裝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進口的人工髖關節假體價格比國產的貴1-2萬元,但具體是進口關節的效果好還是國產的好,或者說使用壽命更長,目前還暫無定論。雖然國產關節與進口關節在質量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隨著國內生產工藝的提高,近年來國產關節的質量也有了改進,其材料也呈現多樣化,如鈦合金、鈷鉻合金、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患者髖關節損壞的程度不同,人工關節的選擇也會有不同。此外,髖關節是否需要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各自特定的適應症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提高了髖關節嚴重病損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5~20 年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但是隨著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年輕化,人們發現在年輕的患者中,全髖置換術的效果遠未達到理想狀況,患者年齡越小,置換術的遠期效果越差。小於55 歲的患者全髖置換術後假體的10 年存留率僅為80%左右,16 年存留率僅為33%,而在小於40 歲的患者中,假體的10 年失敗率高達30%~56%。在導致人工關節中、遠期失敗的原因中,磨損和松動是最重要的因素。金對金全髖表面置換在10年前開始進入臨床應用,金對金的設計比早期表面置換假體(金屬對聚乙烯)在冶金和摩擦特性上具有很好的改進,早期表面置換在金屬材料、固定方法和界面(增加了金屬和聚乙烯的磨損)三方面有不足,新型假體塑性更薄,使用更好的固定技術,設備能更好地耐受。在表面置換使用超過十年以上的國家裡,表面置換大概是所有全髖置換的10%,比如澳大利亞2007年是7.9%,許多歐洲國家(英、法、德)使用率從6%到9%。與傳統的金屬對聚乙烯人工假體相比,新一代金屬對金屬假體在理論和臨床選擇上有著較大優勢。首先,金屬對金屬磨擦付耐磨損性能更好。在快速磨損期,金屬對金屬假體的線性磨損率為25~35μm/年,到第3 年進入穩態磨損期後,線性磨損率降低到5μm/年,容積磨損率為0.3mm/年,比傳統的金屬對聚乙烯低100 倍。同時,金對金使全髖表面置換和大股骨頭全髖假體成為可能,二者分別有利於保留較多的股骨側骨量、優化股骨近端的應力傳導、術後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更好。盡管金對金假體有著更加良好的耐磨損性能,但是仍然無法迴避由於磨損而帶來的金屬離子釋放的問題,金屬對金屬關節置換的患者需長期並有可能術後一生均處於這種較高的金屬離子濃度環境,長期持續的較高金屬離子濃度環境是否會致敏、致癌、致畸以及加重腎臟等臟器負擔目前仍不清楚,不過隨訪至今仍然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金對金髖關節假體植入與上述問題有相關性,至少截至目前來看金對金髖關節假體是相對安全的。國外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植入金屬對金屬假體後,患者腫瘤和腎病的發病率以及惡性腫瘤的死亡率與健康人群並無明顯差別。另外,對於金屬對金屬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應當嚴格掌握。由於界面摩擦形成的金屬離子在體內積聚,且需要通過腎臟排泄,並有可能通過胎盤屏障,故此慎用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和有近期妊娠可能的女性。另外,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可採用表面置換術。而年齡較大、患有骨質疏鬆症、肥胖症、絕經後女性等應慎用表面置換術,可採用全髖關節置換。
3、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就是股骨頭壞死置換術術後一個月內患病的腿出現腫的情況正常嗎。只是腫,沒別的感覺?
正常。一般來說,隨著康復鍛練的進行,患肢會出現腫脹、疼痛和青紫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不要緊,是由於靜脈迴流不好造成的。你現在的情況應該是這樣,腫腫消消,白天活動多了,就腫了,晚上休息一夜,第二天早上又消了,可又消不太好。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逐漸的就好了。別太擔心,也不必用葯了。每天晚上用熱水泡一泡,對恢復是有幫助的。另外,把患肢高舉就可以快速地消腫。注意保護患肢,避免再次受傷。功能鍛煉的時候,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幹活要注意患肢保護,盡量避免劇烈的、重體力的工作。這回你明白了吧!
4、人工髖關節表面置換術
如果你有方面的難題,像南京邦德骨科醫院挺好的。那麼多人去你竟不知道?一般身體健 康和你的保養有關,像注意季節變化,注意增添衣物,飲食清淡!合理·運動都是有 益健 康的行 為哦!
5、做關髖節置換術三個月後都要做哪些動作
關節置換術後需要避免哪些運動? 術後6-12個月內,手術肢體任何形式的旋轉動作是禁止的,你不能讓你受傷的腿向內旋轉超過身體的中線,不能使置換的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包括向前屈曲和向後屈曲。 康復科的理療醫生會告訴你運動的方法與技巧,並會
6、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年滿50歲以上具有下列適應症者,可行全髖置換,對50歲以下者應慎重。
髖臼破壞重或有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並發股骨頭壞死,並嚴重變形,塌陷和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股骨頭置換術、全髖置換術、髖關節融合術失敗者。
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症明並發症多,現已不用。
7、想做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不是很清楚你現在的情況.主要是右髖關節的活動度,和兩下肢的長度是否等長,你目前的雙下肢肌力情況,另外一個是目前你的右下肢的骨胳本身情況。這些對手術前的評估非常重要。如果原本右髖關節的活動度和肌力比較差的話做這個手術意義本身不是很大。做了以後通過鍛煉糾正的范圍是有限的,而且做這個手術以後,髖關節內收和屈髖是會比以前更差的。如果綜合評估術後比術前功能或者外觀會比較大改善可以做手術了,就可以考慮下面的問題了。
1是否要恢復雙下肢等長
右下肢的骨胳本身情況是想知道右股骨到底還保留了多少。如果保留了股骨大小粗隆(很多肌肉的附著處),有的話肌肉力量相對更大點,而且不用去特意去定做假體,相對來講手術後恢復的好些。另外一個看雙側的小粗隆是否在同一水平上,這個決定著雙下肢是否等長,通常做了股骨頭切除曠置術的,雙下肢都不會等長.這個建議是如果相差太遠了,手術後也沒有必要做到兩邊一樣長.因這相差太遠了,理論上通過術前牽引,術中用長柄的假體,可以做到一樣長,但這樣的代價是,由於延長的太多,右側的肌肉和血管以及神經都要拉長,相對右側的髖關節就綳的比較緊,術後容易疼痛和再脫位,而且影響活動度。
2材料的選擇,自然是進口的全陶瓷的比較好,但是非常的昂貴。
3術後的功能鍛煉,主要是圍繞在不脫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活動
4關節的保養,主要是如何延長使用的壽命(通常進口的15-20年),減少再次手術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