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主任委員和學組委員
?
2、海涌的個人簡介
1986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醫療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7月到解放軍306醫院骨科工作。1990年到北京積水潭醫院進修創傷骨科半年。
1995年11月--1997年10月在美國新澤西州醫科大學醫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健康醫學中心進行訪問學者研究,師從國際著名脊柱外科專家Casey Lee和Hansen Yuan教授,進行並完成多項脊柱外科研究項目,獲得兩份脊柱外科博士後學歷證書。
1997年11月到北京解放軍總裝備部306醫院骨科工作,任全軍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總裝備部骨科中心副主任、骨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2006年10月到朝陽醫院骨科工作,任骨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主任。
現為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微創骨科委員、北京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腰椎研究學組、脊柱畸形學組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脊柱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中歐骨科交流委員會理事,國際腰椎學會、脊柱側彎研究會、北美脊柱外科學會、亞太人工關節學會理事,中華外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國矯形外科雜志、實用骨科雜志編委,中華外科雜志特約編委,中華醫學雜志、中華創傷雜志、The Spine Journal、《Medical Principle and Practice》特約審稿專家。
3、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軍醫學院的院校師資
趙鎖安,男,1944年11月出生,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醫學科技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生理科學委員會理事,學科帶頭人,生理學教研室主任,從教23年,發表學術文章118篇,出版專著、教材11部。
王玉祥,男,1945年8月出生,教授,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學科帶頭人,葯理學教研室主任,發表學術文章40篇,出版專著4部,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梅清海,男,1948年3月出生,教授,大校軍銜,南京政治學院畢業,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醫學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科帶頭人,政治理論教研室主任,從教25年,發表學術文章56篇,獲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教材22部。
黨酉勝,男,1957年4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學位,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獲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獎,北京軍區優秀中青年科技幹部,文化教研室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24篇,出版專著5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
金玉祥,男,1960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後,白求恩醫科大學畢業,全國解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軍事病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12篇,承擔全軍十五計劃重點課題1項,面上課題1項。
王仁傑,男,1949年11月出生,副教授,南京大學畢業,中國醫學裝備學會理事,實驗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優生優育,發表學術文章17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承擔國家計生委重點科研課題1項。
庄甲舉,男,1951年5月出生,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生理學教研室副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12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現在美國做訪問學者。
杜軍英,女,1958年4月出生,教授,第三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全軍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全軍軍事病理學專業組委員,全軍生理與病理生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病理學教研室主任。發表學術文章5篇,出版專著3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承擔全軍九五和十五科研基金課題2項。
實施戰術進攻。
李紅兵,男,1962年9月出生,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實驗中心副主任。總後科技新星,發表學術文章15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現在西班牙做訪問學者。
馬文領,男,1965年9月出生,副教授,延邊醫學院畢業,碩士生導師,解剖學教研室副主任。發表學術文章20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王志玲,女,1963年1月出生,副教授,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全軍檢驗專業委員會委員,總後優秀教師,科研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細胞信號傳導,發表學術文章10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承擔全軍十五科研基金面上項目1項。
王 滿,男,1955年9月出生,副主任醫師,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58篇。
馮洪強,男,1959年9月出生,副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畢業,碩士生導師,外科教研室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35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現在丹麥做訪問學者。
黃慶軍,男,1963年6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後,北京醫科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回國,科研中心學科帶頭人,發表學術文章22篇。
崔 澄,女,1970年12月出生,講師,河北醫科大學畢業,全軍優秀教師,承擔國家計生委指令性課題1項,軍隊青年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教育科研規劃課題1項。
4、張挽時將軍詳細個人簡歷
第四軍醫大學放射科教授
空軍級專家:張挽時
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1979-1982年),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第四軍醫大學放射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文職一級,空軍級專家。 現為北美放射協會會員 (RSNA Member 2001年起)、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總後衛生系列高評委委員、全軍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委(主任評委)、空軍保健委員會專家、空軍科技進步獎評委(組長)。並擔任《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編委、《解放軍醫學雜志》編委、《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雜志編委、《現代醫學成像》雜志編委、《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特邀編委、《中華放射學雜志》審稿專家。曾任全軍放射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空軍醫學影像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國內較早地從事CT和MRI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多次國外學習和培訓。如,1984年在美國Iowa 大學培訓,1993年在美國Long Beach MRI center和1999年在美國Stanford 大學 MRI 培訓。從事CT診斷25年,MRI診斷16年。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並承擔首長保健工作。創建「三步曲,看四角」的讀片法。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綜合運用神經和體部的CT,MRI等影像知識,結合臨床實踐解決復雜,疑難問題。參加院內外重要會診。已經培養多名碩士研究生。 注重學術研究和新業務,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CT和MRI三維血管造影包括對腦血管、冠狀動脈、頸內動脈狹窄和斑塊研究,糖尿病足的MR血管造影和灌注成像。腦和肝的灌注成像和彌散成像,空腔臟器三維和模擬內窺鏡如:結腸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CT三維成像等。 曾獲軍隊醫療二等獎一項(2004年第一完成人),多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承擔〈十一,五〉全軍醫葯衛生科技科研攻關題目(高過載對於飛行員全脊柱、骨關節損傷臨床影像系列研究),全軍醫葯衛生科研基金課題B類項目(計算機模擬內窺鏡的臨床應用研究)、空軍計劃內科題(飛行員的脊柱和關節影像學系列研究)、院科研基金指令性課題(軍事傘降運動損傷的臨床和影像學研究和磁共振關節運動成像)等。 主要著作:耳鼻咽喉影像診斷學 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臨床副鼻竇影像診斷學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主編1997.7。參加編寫 4 部著作。發表論文150餘篇。多年主持專業英語讀片,有很好的外語交流能力,曾經承擔醫學影像學大會翻譯。積極加參國內外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或主持人,文章多次入選北美放射年會(RSNA),並英文報告。
5、田偉的現任職務
北京醫學會副會長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脊柱外科主任
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版究所所權長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委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副組長
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葯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技術分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髓脊柱學組副組長
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
香港骨科醫學院榮譽院士
《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編委
《中華醫學雜志》編委
《實用骨科雜志》編委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常務編委
《中華骨科雜志》編委
《中華外科雜志》編委
6、張洪大夫怎麼樣
張洪,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304醫院骨科關節與運動醫學病區主任。
1982年10月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分配至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矯形骨科工作。2001年任主任醫師。2004年任教授。
2009年12月參軍。調任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304醫院)骨科和全軍骨科研究所關節外科與運動醫學病區主任。
目前任中華骨科學會會員。中華骨科學會關節學組委員,全軍骨科學會關節學組副主任委員,北京骨科學會委員暨關節組組長。國際髖關節學會會員;亞太地區人工關節學會副主席。任美國《Journal of Arthroplasty》和《Orthopedics》雜志編委。任《中華外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中國骨腫瘤和骨病雜志》、《中華老年多器官雜志疾病雜志》等雜志編委。任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委員會醫學委員。於國際與國內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從1980年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大骨科輪轉實習開始,30年在超過萬例的手術錘煉中,積累了豐富的髖關節、膝關節外科的臨床經驗。對疑難病症暨復雜骨與關節疾病、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撞擊綜合征與先天性關節畸形診斷治療及手術具有較高水平。1997年率先在國內開展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髖臼周圍截骨術的手術與學術研究,目前已完成800餘例。手術例數及治療效果均處於亞洲領先水平。中期隨訪優良率達93%。開展象少年髖關節脫位後復位,關節囊成形術的Colonna手術。擅長復雜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與全膝關節置換術、翻修術。擅長小切口(手術損傷小恢復快)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與全膝關節置換術。
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多名骨科前輩和國際眾多著名骨科專家的熏陶下,開拓了國際化視野,養成了嚴謹的醫學學術邏輯思維。講究手術結構、節奏、速度的契合。關注患者身心第一反應與痛苦。
在升任主治醫師與副主任醫師後於1989-1991年1995-1996年分別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醫學中心進修人工關節專業。獲得專業和英語的雙重提升。
2000年赴瑞士伯爾尼半島醫院接受Ganz教授有關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關節周圍截骨術和髖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相關手術技術培訓。邁進國際先進水平的骨與關節領域。
2004年獲得美國John Insall Travelling Fellowship 獎學金(該獎學金僅授於在人工膝關節領域有突出成就的年輕臨床骨科專家。全世界每年僅授4人)獲訪美國、加拿大10餘家國際著名人工關節醫院。向多名國際知名骨科專家學習並探討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