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過形意拳站樁秘法,才明白死站樁和站死樁有何區別
不要一開始就按「八字訣」、「九歌」以及脈絡、氣路等要求,樣樣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關鍵在於拔背,裹、墜肘、伸、頂手;下肢及腰關鍵在於夾剪步和三七勁上;加上周身橫豎,背順勁擰成一體就行了。經過手抖、腿顫、氣浮的肌肉酸痛關,就會進入心靜、意氣貫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內意的規范。隨著樁功內的深入,要在樁中找勁,追求形意的容整體勁。練出整勁,一個上步,脊柱帶動,就不僅僅是撞勁了。要內練須從樁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華,就得在樁功上下苦功夫。
2、有關形意拳的正確姿勢!!有了解的進來一下!!
意思很簡單也很明了.就用一些普通的概念說明白一些.
要解釋這段話,提一個概念,"氣",淺顯的說,有三種:
1 內家拳最基本的氣,基本上可以用"體力"來解釋(貌似中醫講五臟運化之後的東西,也可以是"先天氣"運化的東西).通俗的說,可以說成"後天氣".
2 而所謂"先天之氣",其實可以用平常人說的"精力","精氣神"(更精微的一種描述,其實要深刻解釋的話,就要解釋"先/後天"的概念了.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代內養的一些哲學思想了.相當於說人是天地父母生的,而除開父母賦予的有形之物,其根本上的,是"天地"給你的無形之"能量"--所謂先天氣.所謂"無根樹",就是講人在後天有意無意的失去了這種與"大自然"聯系的"能力").
3 呼吸之氣.這個就不解釋了.
這三者是有聯系的.說起來就很多了...你可以找找相關論述,我們回到主題.
"力起於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
古賢有雲"真人之息以踵",是說後天混圓,先天凝實的人,百脈調和,先天與自然一體,無有"遮攔",其呼吸能帶動命體(後天氣)圓滿\暢和的運化,而先天氣孕育其中.此句解釋很多."踵",足的意思.此處,我是當"深層次"解釋的.當然,其實到後來,你也會知道,其實並不違背.
而此處說法,寓意形意中,足如同呼吸之源,"氣力"運化的起點.其實,不妨順便說說,後天之中,上為離,下為坎,而煉者何?坎中一陽耳,在命體,藏於腿\足.所以,通常入佳境者,一暖氣尋足而起,上到脊骨.此可謂得了"一半的一半".呵,不然何來形意"煉精化氣"之說??
--這句解釋完畢.
"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
你從側面看形意拳不管是站樁還是行拳,從上到下,樹直的不是自然三折么?重心始終在一條水平上.塌腰\頂頭\開胸,從側面看,就是脊柱放鬆而自然拉伸,可以參看屁股,姿勢對了屁股不會翹.至於實腹\蹬足則是更自然的事情了.一般做對了姿勢,在不用"拙力"的情況下,前足是沒有多大"蹬勁"的."拙力"就是你主動發勁,不自然的用力.而一旦"氣沉"(實腹)下去了,前足自然就"蹬"上了.不用多解釋,解釋也沒有用,練久了你體會的到.但更重要的是,"實腹"不能太著意.不然就歪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練習站樁的時候,並不是說"站的越久越好"(當然,自然而然的,站的越久也是另一種功力深厚的表現,但練習的標准一定是自然,而不是強調"久").---再說白點,也就是說明了"實腹",並非一朝一夕..
--這句主要說,姿勢要以身體自然為標准.不要過多"主動"用力,包括實腹.(但大多的人,做"自然"的姿勢,感覺不太自然,所以,初學最好找面大鏡子,或者找個"明師",不一定是"名師".)
"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拳乃用後天之形(即姿勢之正確)養先天之氣(養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是也"
先天氣不可見(其實,了解了先天氣\後天氣\"元氣"的本質和區別以及聯系,可以知道此處強調的是"先天氣",而實際上表現出來的還是"後天氣"),孕育於後天命體之中.呼吸,可以促使後天命氣運化,但如果不自然有度,反而有害命體之氣.所以,呼吸,一定要自然.此呼吸之氣與命氣(後天氣)\先天氣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有運化的聯系.
而形意拳之所以能內煉"精神"的原因不在於"強制呼吸"或"有意的加強呼吸",而在於命體(身體)的姿勢導致了命氣的運化,從而保養了其中先天元力.
---其實,這句還有更深的意思,就是我前面說的"坎 離"之意義.總之,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姿勢,就是要訣.只要後天氣\先天氣孕育的蓬勃,上下自可渾圓一體,氣之"純剛",孟子所謂"至大至剛"也.而強調(強制)所謂呼吸之氣,只會內耗而傷氣,不可取!
希望能幫到你.
3、形意拳三體式練習時,脊椎是什麼狀態?
我記得 我在哪裡看見過 就是站無極樁的時候 穿著一件很薄的衣服 這是 你的後背是輕輕貼在衣服上的 因為衣服很薄 是自然下垂 你的後背要輕貼在上面 所以你的脊椎 也是正直的
4、練形意拳脊柱痛?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腳跟外扭、膝蓋內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頂懸、背圓胸涵、沉肩墜肘,很多人知道這么練,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練,我知道了。就是奔著脊椎骨去的,或者說
沖著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來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師傅說形意門練的就是脊椎骨這條大龍,沒錯!
5、形意拳三體式怎麼站
三體式練法: 兩腳並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 ,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 ,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 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 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 下面再細講三體式的站法要求和勁力的求得。 三體式的要領一大堆,網上有的是解說,這里就不重復了。只把幾個關鍵部位的細節再解釋一下。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里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 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關於脊柱在拳術中的作用請參看常書范的脊骨論),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6、形意拳的脊椎問題
你說的崩拳練法應該是「長身發力」這是發力的一種,其實形意拳對脊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就是「立身中正」,練發力就是要把勁力打順,但是平常練拳要求則是「立身中正」只有在練到發力動作時臀尾扭一下,動作不能過大,只是純意念都行。
形意五行拳各有各的發力特點,但是都是在練習整勁的情況下尋找各個五行拳的特點,所以練整勁才是關鍵,也就是說五形拳都要「立身中正」,這是武術的「中庸之道」,做到這一點,你就離入門不遠了,就能逐漸自己去體會勁力了。現在市面上總會有些人說他們的拳才是正宗,看上去發力也很猛,其實這只是演法,看著威猛,忽悠人而已,其實不能總發力,對身體會有損傷的。腰背拔起,前胸微含才是練法,所以如果你想長功夫,又不想練壞身體,你只要記住立身中正就夠了。
我當初也和你一樣,喜歡發力,迷信發力練功,結果調了半年,身體才恢復過來,師父說我這算是回復的快的,你信與不信都不要緊,我只是給你一個參考建議,免得你跟我一樣總同樣的彎路。
7、形意拳是用意不用力嗎?
不是這樣的
在力量和意念同時集中的過程中,打出去!
同時配合呼吸!
這個是很重要的,不要忽視!!
至於用力,打出去不要用力,收回來要用力
就像捉蝦子一下,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
松緊,要相互協調!!
8、形意拳三體式的站法,拜求
如果沒有老師教的話還是別站三體式了,站不好對身體有損傷。初學者的話站無極式吧,對身體很好的。
轉一位前輩的帖子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形意舊貼——給初學者從三體式說起
形意拳萬法出自三體式,老一輩講,三體式不僅是技擊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還是行氣走氣,練通周天的不二法門。我沒練出任督循行的內氣,但就我的體會,三體式在形成拳術基本框架、調整功態、貫通百節、體會勁力等方面都在極大的好處。所以它絕對是形意拳的基礎,不練三體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體式練法:兩腳並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下一次再細講三體式的站法要求和勁力的求得。
三體式秘密(續)
三體式的要領一大堆,網上有的是解說,這里就不重復了。只把幾個關鍵部位的細節再解釋一下。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里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關於脊柱在拳術中的作用請參看本版常書范的脊骨論),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內家拳的發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體背部的橫向爭力。頭與臀的互爭是縱向的二爭力,二肩的互爭是橫向的二爭力。宋,後背的十字形爭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鍛練,就是我們常說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帶來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駝背,可別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體自然處於不空狀態,大家試一試,是不是這樣?
臂:臂的關鍵在肘。肘要墜。墜,是大臂與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構成的平面應與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沖地面。達到這個要求,必然肘部盡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來越容易。好,把肘尖沖著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萬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頭,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遠,你會覺得臂部的擰裹抻拔越厲害,越不得勁,就像擰足了勁的麻繩,於是,在這種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鍛練。
哈哈,現在你明白形意拳為什麼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為這種擰裹勁下根本沒法打直。
手:手的擺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種掌型都一定有前撐頂的勁兒。後手是收在臍下的,有拉按的暗勁,這樣兩手又形成了勁力的互爭。李仲軒老人說,打一寸拳,實際就是三體式的找勁兒。兩手不停地前撐後拉,慢而微,體會勁力變化,漸漸就會百節貫通,功夫就出來了。
胯:胯要吸。所謂吸,是說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彎,不能往前頂。如果頂,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覺。吸胯是兩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頂,這樣樁架才穩,身體才能頂住對手的攻擊而不會散架。後膝要向里裹,才能出來兩腿的夾剪勁兒。而且後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後的撐勁,後腿有向前的蹬勁,兩腿又形成了前後的爭力,好像要去著身體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這股勁壓下來,形成了下肢的上下爭力,好比兩腿變成了彈簧,被壓到了極點,只要一放就要躥出去。類似於百米賽跑著的蹲踞式起跑前沖之前的臨界狀態,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效果。
http://tieba.baidu.com/f?kz=77793118
9、三體式的形意拳法
兩腳並攏,立正。兩手向身體兩側伸開,由外向內畫弧,至頭頂曲臂向體前下落,內含按勁,兩腿隨按變屈,直按至小腹處。這個動作的同時,身體微向左轉,面向體左45度方向 ,翻腕,變拳,拳心向上,向兩肋處猛收。這算是第一動。
右手曲臂小臂內側貼體前向上鑽起,鑽至下頦處左拳也跟上向上鑽,拳頭跟在右肘內上側 ,拳心向上。兩臂開始一同向處鑽,右臂邊鑽邊由內向外擰轉,擰至拳心向上。鑽至鼻前一尺遠時,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緊摩右小臂內面向前向上鑽頂,同時右腳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時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遠以腳掌為力點踩落地。兩腿始終保持彎屈狀態。重心在兩腳掌連線的前七後三處(這樣人體重心正好是前三後七)。
腳向前趟的時候,左拳繼續前上頂鑽,兩拳相交時驟然發力(也可不發力),變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臍下丹田處。 定住這個大形不動,就是三體式。 三體式站好了,下面開始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從上向下:
頭:頭要上領。這里是領而不是頂,領是帶起全身,頂只是局部作用。頭領的關鍵在在脖子,脖子在豎直的同時要有挺勁,就是俗話的的「梗」起來。這一梗下頦自然內收,而頸椎的彎也自然填平,保證了脊柱的豎直。而且這一梗,頸部肌肉相應緊起來,壓力加大, 增加了頸動脈的壓強,使腦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練氣功氣走周天時要過三關,過玉枕關時也要求頭領頸豎,我猜也是這個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內斂,但筆者體會,過份內斂會千成向內向前的上翻動作,而這樣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翹就算正確。臀向下坐,頭向上領,命門後凸,形成身體脊柱彎曲處填平且對拉拔長(關於脊柱在拳術中的作用請參看常書范的脊骨論),這對於形成以脊柱為主發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處。
10、形意拳練法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面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
形意拳
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歷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乾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身法,身軀變化之法。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面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義,凡學練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譜講:「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即腦),而把握其要者則在身。身進則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見身法在演練和與人較技時的重要性。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之說。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何謂單手:「起前手如鷂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何謂雙手,譜曰:「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筋梢發,起而未落者,謂之拎手。筋梢發,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謂之起手。順起順落,參以拎搓者,謂之截手。筋梢不發,起而未落者,謂之顧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墜,腕塌手靈,兩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這樣可保持兩臂的伸縮彈力,利於變換手法。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心口),出洞入洞緊隨心;手高不過頭,肘高不過口;一手攻擊,一手顧破,擰裹而發,包裹嚴密;手之一發,打有目標,招不虛發;手之一回,肘護兩肋,手護心前,各歸其所,手起撩陰,拳從心出,起如猛虎撲食,落如鷹抓獵物;肩催肘、肘催手,力達筋梢如鋼鉤。
練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
形意拳
形意拳
諺講:心是統帥(心即大腦),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車永宏宗師所傳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馬步、立馬步、立叉步、寸步、墊步、虛步、箭穿步、踐步、迂迴步、盤根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即進步要低,退步要高。進步時,以前帶後,以後促前,行如槐蟲;退步時,以後帶前,以前促後,前後相隨。出入磨脛,快而敏捷,謹防敵手從中門而入。前後兩腳,有虛有實,可起可落,可進可退;進中有退,退中有進,以退為進,可守可攻,虛實變化需見機而作。落步時,要做到胯塌、襠圓、膝扣,腳趾抓地,猶如大樹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護嚴密,下盤穩固。拳譜上講得好:「學拳先學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則拳散」。「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萬化不至於窘迫者則為步」。
練梢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常言道,怒發沖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乾;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沖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練精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歷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難生易耗,明知是寶而珍惜鍛煉者極少。故車氏歷代先師諄諄告誡門人:「要節欲,以保精養精」。形意古譜上講「精養實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要練形意真功,必須節制性慾,若性慾無度,必造成精元氣虛,身體衰弱,抵抗力下降,易發疾病,這就失去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基本條件,欲達上乘功夫則可望而不可及。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
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范,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
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
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大大有益於身心健康。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盪,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我們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松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扎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練功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在青年時代,為了提高散手真功,經常不辭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輩門上,花錢買打,從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到布學寬大師家學習散手技法,一種手法他要反復練習幾百遍,上千遍,直到運用嫻熟,得心應手為止,這是他所以成為形意散手名家和「試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須做到三節明,四梢齊,講陰陽,懂趨避。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勤於思考,堅持不懈,樂於吃苦,就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的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