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判斷寶寶的脊椎發育是否健康呢
?
2、少年時期脊柱發育特點?
1
3、人體脊椎發育的四個階段代表嬰兒的哪些動作完成
----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和有程序的連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各階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再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胚發育期:一般從妊娠期8周起為胚發育期。從受精卵開始分化,直至大體成形,形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三層組織。 ----(2) 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胎兒出生為止。此期以組織及器官的迅速生長和功能漸趨成熟為特點。在胎兒時期可以測定胎盤功能和檢查羊水內的細胞染色體、酶量及生化內容,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防治。必要時可行人工流產,以免出生後貽害家庭與社會。 ----(3) 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開始至生後28天。新生兒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經歷了解剖生理學的巨大變化。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從不成熟轉到初建和鞏固是此期特點。 ----(4) 嬰兒期:指生後至1周歲。嬰兒期的特點是生長特別快。1年內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可達到出生時的2倍。此期必須加強營養要素,才能預防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則易發生佝僂病等。 ----(5) 幼兒前期:1-3歲。此期體格生長速度比嬰兒期漸變緩慢,但語言、行動與表達能力明顯發育。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制大小便。在斷奶後如對營養供應不加重視,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兒期:3-6、7歲。相當於目前"幼兒園"階段。此期的特點是生長發育變慢,動作及語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躍、登樓梯、唱歌、畫圖,開始識字認字。往往好奇、多問。不小心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歲。亦稱小學年齡期。此期特點是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認識自己。此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加強體育鍛煉。 ----(8) 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約10-18歲(女性較早,男性較晚,約相差2年).這是童年過渡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此時的特徵為:體格發育首先加速,繼而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為11-12歲到17-18歲,男性則為13-15歲到19-21歲。這里存在著個體差異,且與地區、氣候、環境及種族有關。 ----(9) 青年期:約16-20歲。此期的特徵為思維活躍,智能發展,開始鍛煉獨立生活,參與比較復雜的社會活動,但情緒易多變,可發生異常心理,應當適當的誘導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齡期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齡期的發育為後一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障礙,都會對後一個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4、幼兒的骨骼有什麼特點?如何促進骨骼的正常發育?
小兒的脊柱有什麼特點?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小兒脊髓有哪些解剖生理特點?
脊髓的發育較早,出生時構造已基本完善,已具備功能,2歲時構造已接近成人。小兒的脊髓相對地比成人長,在胎兒時達第2腰椎下緣,4歲移至第1腰椎,了解脊髓之一解剖特點,在施行腰椎穿刺時選擇正確的穿刺部位,可避免穿刺時損傷脊髓。
小兒的四肢和軀干有什麼特點?
四肢和軀干相比,相對地較短。隨著年齡的增長,四肢長骨增長速度遠較軀干增長迅速。四肢短於正常的,常見於呆小病、軟骨營養障礙等,新生兒及小嬰兒的小腿有些向外彎曲,是一種生理現象,至6~12個月時逐漸改變接近於正常。2~7歲小兒有輕度膝內、外翻,尚若正常情況,如果不是患有佝僂病,膝內、外翻可在生長過程中自行糾正。小兒關節附近的韌帶較松馳,關節容易脫臼,故不易過度牽引和復位,如果發生脫臼,較易復位,不需特殊處理。小兒的骨盆容量小,男女間形狀上無明顯差別。 促進寶寶骨骼發育的食物 學齡前的幼兒適當攝取鈣質,對於促進骨骼發展及強化骨骼,是有幫助的,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從飲食中均衡攝取各項鈣質食物,如牛奶、乳酪、魚、篙苣菜等食物,適度避免攝取汽水、可樂等蘇打水,以減少或阻礙鈣質吸收。在骨骼的結構中,成人有206塊骨骼,小嬰兒有350塊骨骼,而增強寶寶骨骼必須的營養素為鈣。 寶寶到底需要多少的鈣質呢?年齡大的嬰兒對鈣質的需求量比初生兒來得高;而學步中的孩童對於鈣質的攝取也要加強,以促進及強化骨骼的發展。骨骼正常與否對於寶寶及成人都有重大的影響,若鈣質缺乏可能會造成:低鈣血症(造成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失常)、身高不足、軟齒症(造成牙齒鈣質不足)、佝僂病(造成骨骼異常變位)、肌肉強直性收縮(造成肌肉收縮失控)、骨質疏鬆症(造成骨骼空洞化)等疾病。 鈣的來源以奶製品主,如:牛奶或乳製品、乳酪,其他如豆類食品、篙苣等綠葉蔬菜。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如:魚肉、奶油、蛋、肝,和牛奶等也有利骨質保健。另外攝取充足的維生素C也有利合成膠原質,此也是骨骼的主要基質成分。另外,有些人平日只重視提高葯膳食補,服用許多鈣片,但卻未注重運動,結果並未吸收鈣劑,也未能達到改善骨骼的預期效果。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細胞的活力,所以運動這個環節不可忽視,骨骼細胞有如骨骼的工程師和建築工人,適量的運動和營養,可提供這些小小工程師們正常的活力,從事骨骼的構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