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幫我看看我我這個脊柱側彎的照片 是往那邊彎 往那邊凸
片子上的字母R是右(right)的意思,你的脊柱是向右側彎
2、脊椎側彎的鍛煉方法 詳細的
3、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類的脊柱由23-24塊脊椎骨和中間起緩沖作用的椎間盤組成;這個結構通過韌帶和小的脊柱關節固定;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為劃分為7頸椎、12胸椎、5腰椎、骶骨和尾骨。人類的5塊骶骨和4塊尾骨相互融合,它們被稱之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動物有數目不等的尾骨。
成人的脊柱在矢狀面成雙s形彎曲,脊柱側面觀,有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它為直立行走的人類提供了強大支持,而且具有彈性。頸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彎曲被稱之為脊柱前凸,相對的胸部和尾部向後突出則被稱之為脊柱後凸。
(3)脊柱側點陣圖擴展資料:
人體骨骼作用
1、支持作用:人體不同的骨骼通過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對身體起支撐作用。假如人類沒有骨骼,那隻能是癱在地上的一堆軟組織,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能行走。
2、保護作用:人類的骨骼如同一個框架,保護著人體重要的臟器,使其盡可能地避免外力的「干擾」和損傷。例如顱骨保護著大腦組織,脊柱和肋骨保護著心臟、肺,骨盆骨骼保護著膀胱、子宮等。沒有骨骼的保護,外來的沖擊、打擊很容易使內臟器官受損傷。
3、運動功能:骨骼與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協同,共同完成人的運動功能。骨骼提供運動必須的支撐,肌肉、肌腱提供運動的動力,韌帶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穩定性,使運動得以連續的進行下去。所以,我們說骨骼是運動的基礎。
4、代謝功能:骨骼與人體的代謝關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鈣、磷及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是體內無機鹽代謝的參與者和調節者。
4、請問一下下面兩張圖脊柱側彎的角度和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樣治療
度數比較小,只有7度,但很明顯脊柱偏到一側。片子較短,胸椎和頸椎看不到。不知道側彎的情況。國際通用標準是,cobb角大於10度才診斷為脊柱側彎。你的情況是以前就有還是最近才發現。具體情況要分析。但平時最基本的還是注意站姿和坐姿。減少脊柱負重。鍛煉腰背肌。個呢更多脊柱側彎信息,可以看南小峰脊柱側彎矯形博客。或者百度南小峰。
5、骨科醫生進來下!脊柱側彎!!!有圖片
根據你的片子可以用外固定脊柱矯形儀外固定治療,也可行手術矯形,如選擇手術矯形望你越早越好,隨著身體發育,手術效果會越來越差。
6、構造變形特徵
經野外研究認為,鄂爾多斯盆地內變形較弱,邊緣地區構造變形強烈。盆地內主要以寬緩褶皺為主,並伴生有斷層,盆緣地區由於構造體系強烈作用,變形復雜。
鄂爾多斯盆地南北夾持於秦嶺、陰山緯向構造體系之中,北側為白雲鄂博中元古代裂陷槽,南側為秦嶺緯向構造帶,其對早古生代鄂爾多斯盆地的影響較大。該區由中元古代晚期閉合以後一直處於較穩定的狀態,以古陸的形式存在。鄂爾多斯盆地在加里東運動後,秦嶺緯向構造帶的開合中心向南遷移,對鄂爾多斯盆地的直接影響變弱,到新生代後期才在渭河盆地的形成過程中隆升起來(鄧乃恭等,1996)。鄂爾多斯盆地東側為呂梁隆起南北向構造帶,該構造帶是影響鄂爾多斯盆地東側被動抬升的直接誘因(樊太亮等,1998),西側為六盤山、賀蘭山南北向構造帶,構造變形明顯強於東部。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祁呂賀蘭「山」字型前弧內側,為脊柱和東側盾地構造部位,同時又與華夏系的一個拗褶型盆地重疊,再被新華夏系席捲,新華夏系分布於盆地西緣,以NNE向斷裂為主,並控制銀川斷陷發育,它是一種上疊構造。新華夏系在盆內呈穩定的NNE向構造地塊分布,發育著兩組棋盤格式斷裂。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多體系聯合控制的復合型盆地。
2011年野外地質構造變形調查路線為7 條(圖2-13),即:①白雲鄂博—包頭—鄂爾多斯;②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山陰;③介休—離石—綏德—榆林;④城固—佛坪—周至;⑤天水—清水—安口;⑥西吉—固原;⑦石炭井—石嘴山—陶樂路線。構造變形觀測點70個,野外收集了觀測剖面上的褶皺變形樣式、斷層擦痕滑移矢量、脈體交切關系和共軛節理等構造要素,通過野外實際測量和室內初步數據處理和構造應力場反演,結合區域構造演化,得到如下認識:
1)鄂爾多斯盆地西北緣石炭井—石嘴山—陶樂路線上,出露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圖2-13),露頭揭示存在緯向構造帶與NE向華夏系構造帶的聯合復合疊加,早期形成近EW向的系列褶皺(圖2-14)被晚期NE向褶皺疊加(圖2-15),構造應力場表現為近SN向擠壓構造應力場和NW—SE向擠壓構造應力場;NW—SE向擠壓之後還可識別出NE—SW向擠壓的構造應力場。
圖2-14a為EP001觀測點,坐標位置:N39°05′26″,E106°25′28″,出露中石炭統靖遠組石英砂岩夾灰黑色頁岩夾紫紅色泥岩,由於岩性能乾性差異,頁岩及泥岩構成構造滑脫層,石英砂岩與泥頁岩之間形成系列不協調褶皺,褶皺樞紐走向近EW,圖2-14a為斷層擦痕滑移矢量反演得到的構造應力場狀態,3個應力軸為:σ118°/40°,σ2274°/16°,σ3167°/45°,指示近SN向擠壓。圖2-14b為EP007觀測點,坐標位置:N39°16′14″,E106°18′59″,出露中石炭統靖遠組厚層石英砂岩夾黑色炭質頁岩及煤層,發育系列樞紐走向近EW的褶皺,指示近SN向擠壓。
觀測點 EP002、EP004、EP008、EP010、EP011 露頭上的共軛節理反演該期古構造應力場為NW—SE(或NWW—SSE)向擠壓(圖2-16),捲入該期褶皺變形的最新地層為中侏羅統砂岩,該期構造應力場應為中侏羅世之後。
觀測點EP010,坐標位置:N39°03′14″,E106°05′21″,出露下侏羅統砂岩,位於汝箕溝煤礦區中侏羅統向斜的南東翼,斷層擦痕滑移矢量反演3個應力軸為:σ1206°/8°,σ215°/81°,σ3115°/1°,指示古構造應力場為 NE—SW 向擠壓(圖2-17),其晚於 NW—SE 向擠壓構造應力場。觀測點EP001、EP004、EP008和EP010露頭上該期應力場構造響應明顯(圖2-16)。
圖2-13 鄂爾多斯盆地野外地質路線及觀測點點陣圖
2)鄂爾多斯盆地北側白雲鄂博—包頭—鄂爾多斯和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山陰路線上,主要為陰山緯向構造帶與盆地北緣構造變形。其中北部毗鄰造山帶內以前震旦系、寒武系—下志留統、侏羅系地層及海西期侵入岩為主,向南靠近包頭及呼和浩特發育燕山期侵入岩。盆地北緣出露侏羅系、白堊系地層(圖2-13)。觀測路線上總體特徵為早期北部以強烈的NE—SW向韌性剪切變形為主(圖2-18),片理及片麻理傾向NW,傾角50°~80°。進入盆地內部褶皺變形不強烈。觀測點EP015點出露古元古代渣爾泰群片岩,地層發生強烈的剪切變形,長英質脈體被強烈剪切拉伸,形成樞紐走向NE—SW的揉皺,片理面上發育向 NW 傾的黑雲母拉伸線理,側伏向南西,側伏角10°左右,與EP012,坐標位置:N41°46′24″,E109°58′57″,白雲鄂博礦區黑雲母片麻岩中的黑雲母拉伸線理產狀一致。
圖2-14 陶樂-石嘴山-石炭井路線上緯向構造形成近EW向褶皺
圖2-15 陶樂-石嘴山-石炭井路線上NNE 向褶皺變形
路線上由擦痕反演可識別出4期構造應力場(圖2-19)。觀測點EP023出露上侏羅統大青山組砂岩及泥岩,坐標位置:N41°11′39″,E111°42′44″,發育兩期疊加擦痕,早期為NNE—SSW向擠壓,晚期為NW—SE向伸展,反映晚侏羅世之後的擠壓及後期的伸展作用;觀測點EP018,坐標位置:N40°52′22″,E110°05′10″,出露太古代地層,擦痕反演構造應力場為早期NEE—SWW向擠壓,晚期為NE—SW向伸展;觀測點EP031,坐標位置:N39°37′59″,E112°38′18″,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北東側,出露上石炭統灰岩,構造應力場表現為NW—SE向擠壓;3點上的構造應力場差異為周緣不同地區對盆地構造作用的結果,是緯向構造帶、南北向構造帶及華夏系構造復合疊加的結果。
此路線鄂爾多斯盆地內EP021,坐標位置:N39°47′01″,E110°10′37″,中侏羅統直羅組頂部地層中發育典型的燒變岩,白堊系泥質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於侏羅系地層之上。其中侏羅系的粉砂岩風化呈白色,層間發育煤線,在走向SN的沖溝中出露侏羅系的古油藏(圖2-20),砂岩層間產大量的黑色瀝青,瀝青在層間沿裂隙發生運移,沿一組共軛節理控制的斷裂系統向上運移,共軛節理產狀:174°/54°、10°/78°,計算得到點上構造應力場為SEE—NWW向伸展(圖2-20中EP021-1點應力場)。而上覆白堊系砂泥岩共軛節理產狀:180°/88°、98°/82°,計算得到構造應力場為近SN向擠壓(圖2-20中EP021-2點應力場)。由此說明,該古油藏經歷了由近SN向擠壓構造應力場的驅動向下,油氣在東西方向上發生運移,並由通道向上揮發逃逸的過程。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圖2-17 中侏羅統砂岩中NE—SW向擠壓應力場
3)鄂爾多斯盆地東部褶皺構造變形較北部減弱,以近EW向擠壓形成的SN向構造帶為主,多以寬緩褶皺為特徵,包括:①南部背斜帶,即大寧-吉縣背斜帶和石樓-大寧背斜帶,褶皺軸向NE10°~40°,捲入地層為三疊系砂岩;②北部單斜構造,以保德—海則廟一帶最為發育,構造走向為NE5°~30°,捲入三疊紀地層以幾度至十幾度的傾角向西或北西方向延伸傾斜。盆地東緣從南向北褶皺變形強度逐漸減弱,規模也隨之變小,但構造形跡的保持走向NE10°~30°(王錫勇等,2010)。
圖2-18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渣爾泰群片麻岩中的剪切褶皺
圖2-19 鄂爾多斯盆地北緣及北東緣部分擦痕反演構造應力場數據
充填黑色箭頭表示擠壓應力;無充填箭頭表示伸展應力
4)盆地東緣主斷裂為離石斷裂帶,該帶位於鄂爾多斯盆地與山西隆起之間,走向近SN 向和NNE向,分段特徵明顯,由北向南依次發育:雁行排列斷裂段(Ⅰ);追蹤斷裂段(Ⅱ);隱伏斷裂帶(Ⅲ);密集逆沖斷裂段(Ⅳ);擠壓破碎斷裂段(Ⅴ)。其中北段活動始於晚太古代末,具有硅鎂層斷裂特徵,南段活動始於中三疊世,為硅鋁層斷裂,晚三疊世南、北連成一體,此一斷裂並非岩石圈斷裂,應屬殼斷裂性質(白玉寶等,1996;圖2-21)。
圖2-20 中上侏羅統直羅組砂岩中的燒變岩、古油藏及油氣運移
圖2-21 離石斷裂分布簡圖
(據白玉寶等,1996)
在介休—離石—榆林路線 EP047 點上,坐標位置:N37°26′40″,E110°43′09″,下三疊統劉家溝組砂岩與頁岩互層中發育EW向擠壓的寬緩褶皺,指示近EW向擠壓應力場,但共軛節理反演構造應力場為 NE—SW 向擠壓(圖2-22);EP044 點,坐標位置:N37°14′59″,E111°12′12″,中寒武統張夏組薄層灰岩及頁岩互層中發育系列膝折構造及「B」型褶皺,是由SE—NW向逆沖形成的,而晚期發生了伸展滑塌。EP033-EP042觀測點處於盆地外圍東緣呂梁山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層,共軛節理及斷層擦痕反演該路線上主要發育近EW向擠壓構造應力場,而晚期發育近EW向伸展作用(圖2-23),可能為中生代末期的構造伸展的產物。
王錫勇等(2010)提出盆地東緣印支運動對東緣構造影響相對微弱,受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碰撞的影響,區內形成近NS向擠壓應力應力場;受古太平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俯沖產生的遠程構造效應的影響,燕山期構造應力場以NW—SE或近EW(廖昌珍等,2007)向擠壓為特徵。喜馬拉雅運動期間,盆地東緣的擠壓方向轉變為NE—SW向,其動力主要來自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碰撞及碰撞期後陸內俯沖所產生的遠程效應,廖昌珍等(2007)得到了NW—SE向伸展的構造應力場。
5)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新生代構造變形,由靖邊—定邊路線EP058點上,下白堊統環河組-華池組砂泥岩中發育EW向的褶皺(圖2-24),下部的膏岩層構成了砂泥岩褶皺的滑脫層,褶皺樞紐走向95°,側伏向 E,側伏角小於10°。其與觀測點 EP049、EP050、EP052、EP054、EP056和EP059共軛節理指示近SN向擠壓(圖2-25),為盆地內北緯38°緯向構造帶喜馬拉雅期的構造復活變形的產物。
圖2-22 鄂爾多斯東部寬緩褶皺變形及膝折構造
圖2-23 介休—離石—榆林部分構造應力場數據
6)西吉—固原剖面上,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下白堊統砂岩與古近系泥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圖2-26),古近系—下白堊統地層主要發育兩期構造應力場,早期為NW—SE 向擠壓,晚期為NE—SW向擠壓(圖2-27),捲入該期最新地層為古近系砂岩。說明西緣喜馬拉雅期以來構造活動強烈明顯,擠壓活動持續到古近紀之後,是六盤山-賀蘭山SN向構造帶與NE—NNE向新華夏系構造變形的產物,總體以大規模西傾東沖逆斷層發育為特點,構造成排成帶展布(圖2-28;李振宏,2006)。
圖2-24 下白堊統砂泥岩中EW向褶皺圖解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7)鄂爾多斯盆地南緣構造變形為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與秦嶺緯向構造帶復合控制的,靠近盆地一側出露下古生界牛頭河群片麻岩逆沖剪切斷裂發育,片理、片麻理及壓剪切褶皺的樞紐走向為NW(W)—SE(E)(圖2-29);觀測點EP067,坐標位置:N34°41′06″,E105°58′36″,出露震旦系千枚岩及片岩,沿片理面方向發育「B」型褶皺、右旋剪切形成的長英質布丁構造及拉伸線理,拉伸線理走向100°~120°;後期發生構造反轉,剖面上發育軸面NEE傾,樞紐走向135°~150°的系列膝折,即為區域伸展構造的產物。
8)西緣褶皺沖斷帶北起內蒙古磴口,經桌子山、賀蘭山北-中段、銀川平原、橫山堡-馬家灘地區、青龍山、平涼,南達陝西千陽一帶,西以賀蘭山西麓斷裂和青銅峽-固原斷裂為界,東以桌子山東麓斷裂及馬家灘-柳條井、惠安堡-沙井子、青龍山-平涼等3條斷裂的南側終點連線為界。南北長約640km,東西寬約50~120km。跨越內蒙古、寧夏、甘肅和陝西4省(區)。著名的烏海煤田、賀蘭山煤田、汝箕溝煤田、橫城煤田、靈鹽煤田、韋州煤田和炭山、王窪兩個煤產地及隴東煤田和黃隴煤田各一部分,均位於此構造帶之中。
圖2-26 鄂爾多斯固原-西吉路線古近系-下白堊統地層構造變形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圖2-28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構造橫剖面
(據李振宏,2006)
①—巴音敖包斷裂;②—五虎山斷裂;③—崗德爾山東麓斷裂;④—桌子山東麓斷裂
圖2-29 鄂爾多斯盆地南緣早古生代構造變形特徵
該帶結晶基底與華北地台基本一致,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中深變質岩系。中元古代以後長期處於坳陷狀態,其地層序列與鄂爾多斯盆地本部大體雷同,但沉積建造類型和沉降幅度卻有一定差異。構造活動和構造變形十分強烈,多處見有岩漿侵入活動。堪稱中國北方東西部地層、構造和地貌的分界,也是地球物理場和地殼厚度的突變帶。構造運動多期,形變樣式復雜多樣,燕山運動塑造了該區以擠壓和壓扭為特徵的基本構造型式;喜馬拉雅運動時受銀川斷陷和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強烈改造並疊加其上,使該區構造形象更加復雜。
該帶由10餘條近SN向延伸的西傾南沖大型逆沖斷裂,數條同向大型正斷層及一些近EW走向的大型平移斷層組成構造骨架(圖2-30)。其中局部構造亦相當發育,主要為背斜、向斜、撓曲、斷塊和各類斷層等。
該帶所在的位置、展布范圍與總體方向主要受控於賀蘭山坳拉槽和被動大陸邊緣。其主體基本上位於早古生代向W傾斜的陡坡區域或坳拉槽的東翼。構造帶形成的總力源來自印度板塊向NE方向的推擠,但具體施加於該帶的力南北不相同。青銅峽以北地區是在總力源的作用下,由於祁連褶皺與內蒙古-興安褶皺的對壓,使楔形的阿拉善地塊產生東移,從而對該帶進行推擠而發生形變;青銅峽以南地區則是在總力源的作用下,由祁連山褶皺帶直接作用於該帶。該帶不同部位的形變程度及特徵,除了取決於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以外,還與產生應變地層的多樣性、復合性及其展布范圍的大小有較大關系。
圖2-30 西緣逆沖推覆構造帶模式圖
(據郭忠銘等,1990)
該帶主幹逆沖斷裂雖然數量不少,但無一條縱貫全區的斷裂。它們主要三五成束,相互平行,大致以等距離出現在同一地段。各段之間常被走向EW的大型平移斷層所隔,這些斷層一般均具有向S逆沖和右行滑動性質,致使各段東移速度的差異得到調整。據地表勘查和地震勘探資料,主幹斷裂的斷面往往上陡下緩,地下多沿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作長距離水平滑動,滑移距離一般為2~5km,最大可達15 km 左右。據此,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郭忠銘等,1986;楊俊傑等,1987;陳發景等,1987;湯錫元等,1988)將其確定為逆沖推覆構造或沖斷構造等。其構造模式如圖2-30,圖2-31,圖2-32。根據其展布范圍之廣和推覆體之多,可以認為它不僅是一個逆沖推覆帶或褶皺沖斷帶,而且也是一個巨型帶。該帶的出現,使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廣大地區石炭-二疊紀和侏羅紀兩套煤系遭受強烈改造的程度,在全盆地絕無僅有。首先,它破壞了含煤岩系的整體性,使廣大范圍內煤系地層風化剝蝕殆盡,把完好的含煤盆地支解成許多互不連續的孤立體;其次它改變了含煤岩系及煤層原始賦存狀態,使其產狀和埋藏深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三,因為該區斷裂異常發育,將煤層切割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塊體,不利於煤層開采。雖然由於褶皺和斷裂的抬升,使得局部煤層由單邊出露變成了多邊出露以致埋藏變淺,增加了開發利用范圍,但與其給煤田造成的破壞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據構造發育特徵及其對煤田的影響,該構造帶可分成5段。
圖2-31 巴音敖包-桌子山構造橫剖面圖
(據湯錫元等,1992)
7、如何測量脊柱側彎的角度
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多通過對側彎曲角度的測量得以評估,而角度測量最常採用的是Cobb角度測量方法。用於測量的X線片為脊柱標准全長的正位相。
首先我們要確定側彎的端椎。
上、下端椎是指側彎中向脊柱側彎凹側傾斜度最大的椎體(下圖中的T12是上端椎和L4是下端椎)。脊柱側彎凸側的椎間隙較寬,而在凹側椎間隙開始變寬的第一個椎體被認為不屬於該彎曲的一部分,因此其相鄰的一個椎體被認為是該彎曲的端椎。
第二步
在上端椎的椎體上緣劃一橫線,同樣在下端椎椎體的下緣劃一橫線。對此兩橫線各做一垂直線。
該二垂直線的交角就是Cobb角。註:對於較大的側彎,上述兩橫線的直接交角亦等同於Cobb角。側彎的角度由此而測得。
8、正常人體脊椎是什麼形狀
人的脊椎是多種多樣的,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各不相同,一般包括椎體和椎弓兩部分.如果你問的是脊柱是什麼形狀的話,回答是S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