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脊椎和心臟
心血管內科看心臟,做個心臟彩超;
普外科或胸外科看脊椎,拍CT或MRI。
心臟有氣泡?但願你不是氣胸。
2、如何區別心臟痛是心臟本身痛和脊椎病引起的疼痛
脊椎不好可致心臟出問題 嚴重可致命脊椎不好,還能讓心臟出現不適症狀?日前,北京同仁堂民間技藝傳承大師刁文鯧在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時介紹,心臟神經官能症就是一種可以致命的心臟病症,而它的病因,就與脊椎有密切關系。
據刁文鯧介紹,大家都知道冠心病,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最後導致心肌梗,致人死亡。但是,還有一種病,和冠心病症狀一樣,比如胸悶氣短、憋得慌、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尤其左前胸有刺痛。但是這些患者冠狀動脈檢測造影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這些疾病統統劃歸為心臟神經官能症。「神經官能症發作比較急,比如出現突然間冠狀動脈痙攣,心肌就會受損,血液輸不出去,就會發生心肌梗塞。」
「神經官能症發作比較急,比如出現突然間冠狀動脈痙攣,心肌就會受損,血液輸不出去,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刁文鯧認為,神經官能症的病因,與脊椎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心臟神經官能症,它的病因都在脊椎上。因此,心臟神經官能症屬於脊椎病的范圍,屬於脊椎病的症狀之一。
頸椎和胸椎分出來六根神經,通往心臟的各個部位,這兩個地方的神經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影響到心臟的機能。「比如說你刺激到心動過速的神經,就會出現心動過速;刺激到胸悶氣短的神經,就會胸悶氣短。或者,刺激到前胸刺痛這個神經,就會前胸刺痛。這些症狀,甚至房顫、間歇,都和頸椎、胸椎有關系。」
刁文鯧認為,脊椎是生命中樞,是健康之本,自從人類直立行走以後,脊髓就執行著它的任務,它管理著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每一個臟器都屬它管。要想保持脊椎健康,除了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可以練習他編制的「脊椎保健操」,也就是正脊復位的動作。通過這些動作,讓脊椎保持健康狀態,把病症消除在「量變」之中,不讓可怕的「質變」害人。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此項科研課題是在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立項的中西醫結合進行臨床研究的項目,這是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首次支持民間中醫臨床適宜技術進行課題研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挖掘民間特色技術惠及於民。
刁文鯧認為,神經官能症的病因,與脊椎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心臟神經官能症,它的病因都在脊椎上。因此,心臟神經官能症屬於脊椎病的范圍,屬於脊椎病的症狀之一。頸椎和胸椎分出來六根神經,通往心臟的各個部位,這兩個地方的神經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影響到心臟的機能。「比如說你刺激到心動過速的神經,就會出現心動過速;刺激到胸悶氣短的神經,就會胸悶氣短。或者,刺激到前胸刺痛這個神經,就會前胸刺痛。這些症狀,甚至房顫、間歇,都和頸椎、胸椎有關系。」
3、從心臟的結構和循環途徑方面比較脊椎動物各綱循環系統的區別
血液循環系統復是屬於循環系制統的一種,循環系統包括植物與動物的循環系統,植物系統是維管束,維管束是指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維管組織,由木質部和韌皮部成束狀排列形成的結構。
維管束多存在於莖(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體。
4、強直性脊柱炎是不是會導致心臟病呢?
這個病對心臟稍有一點的影響,但不是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心臟病一個是有遺傳的,還有的是後天不注意引起的,很多是吃的方面造成的哦。
5、下圖是脊椎動物的心臟模式圖:
1.有一條循環路線的是(A),房室內血液為(混血性)血,有兩條循環路線的是(BCD)
2.心室內有混合血的是(C),但混合程度小的是(D),原因是(C的左右心室之間有個不完全的隔,而D的心室沒有隔,也沒有左右之分)
3.恆溫動物所特有的心臟是(B),只有(鳥)和(哺乳)動物才有這樣的心臟。
4.將四種心臟按動物進化順序用字母和箭頭表示出來:(A->D->C->B)
6、如圖是各類脊椎動物心臟示意圖,從四個示意圖看,脊椎動物進化順序是()A.A→B→C→DB.B→A→D→C
C魚類的心臟是一心房一心室,A兩棲的心臟類是兩心房一心室,B爬行類的心臟是兩心房一心室,心室內有不完全的膈膜,D是兩心房兩心室,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都是兩心房兩心室.
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
則圖中動物的進化應該是C→A→B→D.
故選:C
7、區別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A.心臟結構是否具有4個腔 B.體內是否有脊椎骨 C.是用肺
B
8、脊椎動物心臟的演化過程。
從魚類的一房一室。單循環,到兩棲類的兩房一室。不完全雙循環,再到爬行類的兩房一室有隔膜(鱷類完全分隔),最後到鳥類和哺乳類的兩房兩室。完全雙循環。
9、脊椎動物心臟及動脈弓的演變
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心臟是進化的產物,它有一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有心本從無心來。
生命在於運動,新陳代謝就是一種運動方式。生物要活命,就必須吸收養分和排出廢物,這就必須要有一個運輸系統;而要運輸,要動起來,又必須有一種推動的力量。對低等動物來說,它的「推動力」,有的是細胞膜的滲透壓,有的是纖毛的擺動,有的靠肌肉的收縮。蚯蚓有根大搏動管縱貫全身,可它卻有數不清的「心臟」在工作。後來,無數的搏動管集中到一個搏動點上,就開始形成了。
只是進化到了魚類,才開始有最早的心。魚類的心臟分成兩個腔室,就像一間屋子從中分隔成兩個小房一樣,血流由心臟發出,循環全身。
河蚌、烏賊等軟體動物和青蛙等兩棲動物,心已有了3個腔室。進一步進化,到了爬行動物,心臟就有4個腔室了,好比屋子被「+」字分隔為4個小房那樣。蛇和烏龜等就是這樣的。不過,這4個小房都有「房門」相通。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也是4個腔室,但左右兩半並不互相溝通——不相通可使血液「各行其道」,免得混雜,更有利於新陳代謝的進行。
有趣的是,人的心臟從開始出現到發育定型,完全重復了上述的進化過程。人胚胎約在兩周時有「血管發生」,第18天或第19天出現原始的心臟,第22天起心臟開始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到第3個月要心臟就有4個腔室了。
德國自然科學家赫克爾在其名著《人類的進化》一書中說道:「當人類的胚胎只有1/4英寸長時」,「心臟還是一個具有兩個心室構造的簡單的魚類心臟,它位於喉部,也像魚類一樣,大動脈都通向腮裂。雖然這些構造對人類和其它陸地動物毫無用途,但在胚胎過程中的一定時期內仍有這種構造,這暗示著魚類的人的祖先。」
事情很明顯:我們的心臟從早期的兩個腔室發展到4個腔室,正是生物進化留下的蹤跡。
動脈弓亦稱大動脈弧。進行鰓呼吸的脊椎動物,從心臟輸出的血液由腹大動脈沿各鰓弓走行的入鰓血管,進入分支於所有鰓瓣的鰓毛細血管,於此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經出鰓血管入背大動脈。但如停止鰓呼吸轉入肺呼吸時,則鰓瓣退化消失,而一開始就用肺呼吸的脊椎動物,則不發生鰓瓣,因而缺少鰓毛細血管,而入鰓,出鰓血管直接相通,在背、腹大動脈間形成直通的弓狀血管,稱大動脈弓。多數脊椎動物在大動脈弓發生時,是與下頜弓、舌弓及第一鰓弓乃至第四鰓弓,也就是說是和6對鰓弓相適應而出現的,隨著它們的成長而發生種種變化。蛙等兩棲類變態後,沿第一鰓弓至第四鰓弓有大動脈,但以後第三大動脈弓退化消失,第一大動脈弓形成頸動脈的基礎,第二大動脈弓是成為成體仍然存在的大動脈弓,與大動脈根相接續。隨即左右匯合形成背大動脈。第四大動脈弓是形成左右肺動脈的基礎。爬行類的成體只有第四大動脈弓殘存,左大動脈弓與左心室相通,引出動脈血;右大動脈弓與右心室相連,通過靜脈血。鳥類與哺乳類只有由左心室發出的一條大動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