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腰段脊椎骨折的臨床表現
(一)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1.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楔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此類骨折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壓縮。
2.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垂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了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
3.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4.chance骨折:為椎體水平狀撕裂性損傷。以往認為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最大,使脊柱過伸而產生損傷。例如從高空仰面落下,著地時背部被物體阻擋,使脊柱過伸,前縱韌帶斷裂,椎體橫形裂開,棘突互相擠壓而斷裂,可以發生上一節椎體向後移位。而目前亦有人認為是脊柱屈曲的後果,而屈曲軸則應在前縱韌帶的前方,因此認為是脊柱受來自Y軸軸向牽拉的結果,同時還有沿著x軸旋轉力量的參與。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性骨折,I臨床上比較少見。
5.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形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問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
6.脊柱骨折一脫位:又名移動性損傷。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橫突骨折,不會產生脊椎的不穩定,稱為穩定型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1. 胸腰椎損傷後,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難。腹膜後血腫刺激了腹腔神經節,使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痛、腹脹甚至出現腸麻痹症狀。
3.檢查時要詳細詢問病史,受傷方式,受傷時姿勢,傷後有無感覺及運動障礙。
4. 注意多發傷:多發傷病例往往合並有顱腦、胸、腹臟器的損傷。要先處理緊急情況,搶救生命。 ,
5.檢查脊柱時暴露面應足夠.必須用手指從上至下逐個按壓棘突,如發現位於中線部位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提示後柱已有損傷;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可摸到後凸畸形。
檢查有無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的表現,如有神經損傷表現,應及時告訴家屬或陪伴者,並及時記載在病史卡上。
6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x線攝片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老年人感覺遲鈍,胸腰段脊柱骨折往往主訴為下腰痛,單純腰椎攝片會遺漏下胸椎骨折,因此必須註明攝片部位應包括下胸椎(T10-T12)在內。通常要拍攝正側位兩張片子,必要時加攝斜位片。在斜位片上則可以看到有無椎弓峽部骨折(圖65-7)。
由於頸椎前方半脫位是一種隱匿性損傷,沒有明顯的骨折,普通的x線攝片檢查時很容易疏忽掉而難以診斷。如果仔細讀片,仍可發現有四種特徵性x線表現:①棘突間間隙增寬;
②脊椎間半脫位;③脊椎旁肌痙攣使頸椎喪失了正常的前凸弧。上述各種表現在屈曲位攝片時更為明顯,可能還伴有④下一節椎體前上方有微小突起,表示有輕微的脊椎壓縮性骨折。
x線檢查有其局限性,它不能顯示出椎管內受壓情況。凡有中柱損傷或有神經症狀者均須作cT檢查。cT檢查可以顯示出椎體的骨折情況,還可顯示出有無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並可計算出椎管的前後徑與橫徑損失了多少。cT片不能顯示出脊髓受損情況,為此必要時應作MRI檢查。在M砌片上可以看到椎體骨折出血所致的信號改變和前方的血腫,還可看到因脊髓損傷所表現出的異常高信號。
急救搬運:脊柱骨折者從受傷現場運輸至醫院內的急救搬運方式至關重要。一人抬頭,一人抬腳或用摟抱的搬運方法(圖65—8)十分危險,因這些方法會增加脊柱的彎屈,可以將碎骨片向後擠入椎管內.加重了脊髓的損傷。正確的方法是採用擔架,木板甚至門板運送。先使傷員雙下肢伸直,木板放在傷員一側,三人用手將傷員平托至門板上(圖65-9);或二三人採用滾動法,使傷員保持平直狀態,成一整體滾動至木板上(圖65-9)。
2、脊椎四五節骨折【運動損傷】
我建議手術,轉入我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百醫院,全國住院病人最多度的醫院。
點擊這里查看我的門診知時間
點擊這里預約我的門診加號
(鄭大一附院黃宗道強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回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答
3、如何診斷和治療貓咪脊椎外傷?
蘇格蘭折耳貓(詳情介紹)
貓咪在發生交通事故或是不小心從高樓墜落,會導致脊椎受損,輕則脊椎發生骨折、脫臼,重則可能導致貓咪癱瘓、排便排尿障礙等終生的後遺症。所以日常生活中,主人一定要保證貓咪獨自時可以安全度過。
一、原因
交通事故、高空墜落或受踢踏等引起脊椎骨折、脫臼等損傷後,導致椎管錯位或狹窄。根據椎管錯位的程度,可出現脊椎受壓、出血甚至斷裂。不伴有椎管錯位或狹窄的單純脊髓損傷也會發生。實際發生的損傷部位多在第12胸椎至骶椎之間的椎骨。
二、症狀
1.脊髓性休克:受傷後馬上出現脊髓休克的情況較多見,表現為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和脊髓反射的一過性喪失。這種脊髓性休克一般持續數小時後即可恢復。
2.根據脊髓損傷部位不同而症狀各異,一般來說,從損傷處至尾部的隨意運動喪失、知覺(固有知覺和痛覺)減退或喪失,脊髓反射亢進,排尿排便障礙。
三、診斷
1.X線檢查:觀察脊柱側面像和腹背像會發現異常彎曲。觀察椎骨的各處結構,會發現脫臼、骨折等影像。
2.神經學檢查:在X線檢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檢查神經機能,對不伴有椎骨異常的脊髓損傷特別有用。運動和感覺機能都是大腦控制的,但傳導障礙時這些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喪失。同時,脊髓反射只是其本身的機能,損傷時,如損傷上位神經原,則反射亢進,損傷下位神經原時則反射減退或消失。
四、治療
1.隨意運動麻痹、X線檢查看到椎管錯位或椎管狹窄,而且具有明顯痛感時,預後較好。應馬上進行脊髓錯位矯正和固定手術。
2.麻醉程序為,先肌注氯丙嗪1~2mg/kg或丙醯丙嗪0.5mg/kg,同時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03mg/kg,而後使用超短效麻醉劑(硫噴妥鈉10~15mg/kg,靜注),插入氣管導管,用0.1%氯胺酮微量點滴麻醉或用三氟乙烷維持麻醉。肌肉鬆弛劑琥垢醯膽鹼可根據麻醉情況適量給予(一次2mg)。
3.首先矯正因骨折或脫臼產生的椎管錯位並進行固定。可使用不銹鋼螺釘、鋼夾板及髓內針在兩椎體間固定,或沿棘突用髓內針固定。因貓的棘突很薄,也可考慮用甲基丙烯酯(一種樹脂)固定。如果需要,也可進行椎弓切除術以給脊髓減壓。
4.術後為防止脊髓水腫和感染,可給予抗菌素和脫水利尿葯(水溶性強的松龍1~2mg/kg/日,靜注或肌注,以後減半量持續5~6日)。
5.X線檢查表明椎管的錯位達椎管直徑的1/3以上,隨意運動完全麻痹,甚至連明確的痛覺反應都消失的病例,提示預後不良,進行上述手術之際,應向貓主說明。
4、傷情鑒定.被人打成脊柱外傷。脊柱四到五節失穩.做了手術。身體各個部位還有大面積血腫。耳膜穿孔。算
應及申請傷情鑒定,這樣情況有可能構成了重傷害的標准。故意傷害的話為是重罪且判處重罰的。具體結果須與法醫鑒定結果為准。
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
5.1.1重傷一級
a植物生存狀態。
b)四肢癱(三肢以上肌力3級以下)。
c)偏癱、截癱(肌力2級以下),伴大便、小便失禁。
d)非肢體癱的運動障礙(重度)。
e)重度智能減退或者器質性精神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5.1.2重傷二級
a)頭皮缺損面積累計1875px2以上。
b)開放性顱骨骨折伴硬腦膜破裂。
c)顱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現腦受壓症狀和體征,須手術治療。
d)顱底骨折,伴腦脊液漏持續4周以上。
e)顱底骨折,伴面神經或者聽神經損傷引起相應神經功能障礙。
f)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g)腦挫(裂)傷,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h)顱內出血,伴腦受壓症狀和體征。
i)外傷性腦梗死,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j)外傷性腦膿腫。
k)外傷性腦動脈瘤,須手術治療。
l)外傷性遲發性癲癇。
m)外傷性腦積水,須手術治療。
n)外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
o)外傷性下丘腦綜合征。
p)外傷性尿崩症。
q)單肢癱(肌力3級以下)。
r)脊髓損傷致重度肛門失禁或者重度排尿障礙。
5.1.3輕傷一級
a)頭皮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500px以上。
b)頭皮撕脫傷面積累計1250px2以上;頭皮缺損面積累計600px2以上。
c)顱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
d)顱底骨折伴腦脊液漏。
e)腦挫(裂)傷;顱內出血;慢性顱內血腫;外傷性硬腦膜下積液。
f)外傷性腦積水;外傷性顱內動脈瘤;外傷性腦梗死;外傷性顱內低壓綜合征。
g)脊髓損傷致排便或者排尿功能障礙(輕度)。
h)脊髓挫裂傷。
5.1.4輕傷二級
a)頭皮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200px以上。
b)頭皮撕脫傷面積累計500px2以上;頭皮缺損面積累計250px2以上。
c)帽狀腱膜下血腫范圍1250px2以上。
d)顱骨骨折。
e)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f)腦神經損傷引起相應神經功能障礙。
5.1.5輕微傷
a)頭部外傷後伴有神經症狀。
b)頭皮擦傷面積125px2以上;頭皮挫傷;頭皮下血腫。
c)頭皮創口或者瘢痕。
面部、耳廓損傷
5.2.1重傷一級
a)容貌毀損(重度)。
5.2.2重傷二級
a)面部條狀瘢痕(50%以上位於中心區),單條長度250px以上,或者兩條以上長度累計375px以上。
b)面部塊狀瘢痕(50%以上位於中心區),單塊面積150px2以上,或者兩塊以上面積累計250px2以上。
c)面部片狀細小瘢痕或者顯著色素異常,面積累計達面部30%。
d)一側眼球萎縮或者缺失。
e)眼瞼缺失相當於一側上眼瞼1/2以上。
f)一側眼瞼重度外翻或者雙側眼瞼中度外翻。
g)一側上瞼下垂完全覆蓋瞳孔。
h)一側眼眶骨折致眼球內陷12.5px以上。
i)一側鼻淚管和內眥韌帶斷裂。
j)鼻部離斷或者缺損30%以上。
k)耳廓離斷、缺損或者攣縮畸形累計相當於一側耳廓面積50%以上。
l)口唇離斷或者缺損致牙齒外露3枚以上。
m)舌體離斷或者缺損達舌系帶。
n)牙齒脫落或者牙折共7枚以上。
o)損傷致張口困難Ⅲ度。
p)面神經損傷致一側面肌大部分癱瘓,遺留眼瞼閉合不全和口角歪斜。
q)容貌毀損(輕度)。
5.2.3輕傷一級
a)面部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150px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250px以上。
b)面部塊狀瘢痕,單塊面積100px2以上;多塊面積累計175px2以上。
c)面部片狀細小瘢痕或者明顯色素異常,面積累計750px2以上。
d)眼瞼缺失相當於一側上眼瞼1/4以上。
e)一側眼瞼中度外翻;雙側眼瞼輕度外翻。
f)一側上眼瞼下垂覆蓋瞳孔超過1/2。
g)兩處以上不同眶壁骨折;一側眶壁骨折致眼球內陷5px以上。
h)雙側淚器損傷伴溢淚。
i)一側鼻淚管斷裂;一側內眥韌帶斷裂。
j)耳廓離斷、缺損或者攣縮畸形累計相當於一側耳廓面積30%以上。
k)鼻部離斷或者缺損15%以上。
l)口唇離斷或者缺損致牙齒外露1枚以上。
m)牙齒脫落或者牙折共4枚以上。
n)損傷致張口困難Ⅱ度。
o)腮腺總導管完全斷裂。
p)面神經損傷致一側面肌部分癱瘓,遺留眼瞼閉合不全或者口角歪斜。
5.2.4輕傷二級
a)面部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112.5px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50px以上。
b)面頰穿透創,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
c)口唇全層裂創,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
d)面部塊狀瘢痕,單塊面積75px2以上或多塊面積累計125px2以上。
e)面部片狀細小瘢痕或者色素異常,面積累計200px2以上。
f)眶壁骨折(單純眶內壁骨折除外)。
g)眼瞼缺損。
h)一側眼瞼輕度外翻。
i)一側上眼瞼下垂覆蓋瞳孔。
j)一側眼瞼閉合不全。
k)一側淚器損傷伴溢淚。
l)耳廓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50px以上。
m)耳廓離斷、缺損或者攣縮畸形累計相當於一側耳廓面積15%以上。
n)鼻尖或者一側鼻翼缺損。
o)鼻骨粉碎性骨折;雙側鼻骨骨折;鼻骨骨摺合並上頜骨額突骨折;鼻骨骨摺合並鼻中隔骨折;雙側上頜骨額突骨折。
p)舌缺損。
q)牙齒脫落或者牙折2枚以上。
r)腮腺、頜下腺或者舌下腺實質性損傷。
s)損傷致張口困難Ⅰ度。
t)頜骨骨折(牙槽突骨折及一側上頜骨額突骨折除外)。
u)顴骨骨折。
5.2.5輕微傷
a)面部軟組織創。
b)面部損傷留有瘢痕或者色素改變。
c)面部皮膚擦傷,面積50px2以上;面部軟組織挫傷;面部劃傷100px以上。
d)眶內壁骨折。
e)眼部挫傷;眼部外傷後影響外觀。
f)耳廓創。
g)鼻骨骨折;鼻出血。
h)上頜骨額突骨折。
i)口腔粘膜破損;舌損傷。
j)牙齒脫落或者缺損;牙槽突骨折;牙齒松動2枚以上或者Ⅲ度松動1枚以上。
聽器聽力損傷
5.3.1重傷一級
a)雙耳聽力障礙(≥91dB HL)。
5.3.2重傷二級
a)一耳聽力障礙(≥91dB HL)。
b)一耳聽力障礙(≥81dB HL),另一耳聽力障礙(≥41dB HL)。
c)一耳聽力障礙(≥81dB HL),伴同側前庭平衡功能障礙。
d)雙耳聽力障礙(≥61dB HL)。
e)雙側前庭平衡功能喪失,睜眼行走困難,不能並足站立。
5.3.3輕傷一級
a)雙耳聽力障礙(≥41dB HL)。
b)雙耳外耳道閉鎖。
5.3.4輕傷二級
a)外傷性鼓膜穿孔6周不能自行癒合。
b)聽骨骨折或者脫位;聽骨鏈固定。
c)一耳聽力障礙(≥41dB HL)。
d)一側前庭平衡功能障礙,伴同側聽力減退。
e)一耳外耳道橫截面1/2以上狹窄。
5.3.5輕微傷
a)外傷性鼓膜穿孔。
b)鼓室積血。
c)外傷後聽力減退。
視器視力損傷
5.4.1重傷一級
a)一眼眼球萎縮或者缺失,另一眼盲目3級。
b)一眼視野完全缺損,另一眼視野半徑20o以下(視野有效值32%以下)。
c)雙眼盲目4級。
5.4.2重傷二級
a)一眼盲目3級。
b)一眼重度視力損害,另一眼中度視力損害。
c)一眼視野半徑10o以下(視野有效值16%以下)。
d)雙眼偏盲;雙眼殘留視野半徑30o以下(視野有效值48%以下)。
5.4.3輕傷一級
a)外傷性青光眼,經治療難以控制眼壓。
b)一眼虹膜完全缺損。
c)一眼重度視力損害;雙眼中度視力損害。
d)一眼視野半徑30o以下(視野有效值48%以下);雙眼視野半徑50o以下(視野有效值80%以下)。
5.4.4輕傷二級
a)眼球穿通傷或者眼球破裂傷;前房出血須手術治療;房角後退;虹膜根部離斷或者虹膜缺損超過1個象限;睫狀體脫離;晶狀體脫位;玻璃體積血;外傷性視網膜脫離;外傷性視網膜出血;外傷性黃斑裂孔;外傷性脈絡膜脫離。
b)角膜斑翳或者血管翳;外傷性白內障;外傷性低眼壓;外傷性青光眼。
c)瞳孔括約肌損傷致瞳孔顯著變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徑15px以上)。
d)斜視;復視。
e)瞼球粘連。
f)一眼矯正視力減退至0.5以下(或者較傷前視力下降0.3以上);雙眼矯正視力減退至0.7以下(或者較傷前視力下降0.2以上);原單眼中度以上視力損害者,傷後視力降低一個級別。
g)一眼視野半徑50o以下(視野有效值80%以下)。
5.4.5輕微傷
a)眼球損傷影響視力。
頸部損傷
5.5.1重傷一級
a)頸部大血管破裂。
b)咽喉部廣泛毀損,呼吸完全依賴氣管套管或者造口。
c)咽或者食管廣泛毀損,進食完全依賴胃管或者造口。
5.5.2重傷二級
a)甲狀旁腺功能低下(重度)。
b)甲狀腺功能低下,葯物依賴。
c)咽部、咽後區、喉或者氣管穿孔。
d)咽喉或者頸部氣管損傷,遺留呼吸困難(3級)。
e)咽或者食管損傷,遺留吞咽功能障礙(只能進流食)。
f)喉損傷遺留發聲障礙(重度)。
g)頸內動脈血栓形成,血管腔狹窄(50%以上)。
h)頸總動脈血栓形成,血管腔狹窄(25%以上)。
i)頸前三角區增生瘢痕,面積累計750px2以上。
5.5.3輕傷一級
a)頸前部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0px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400px以上。
b)頸前三角區瘢痕,單塊面積250px2以上;多塊面積累計300px2以上。
c)咽喉部損傷遺留發聲或者構音障礙。
d)咽或者食管損傷,遺留吞咽功能障礙(只能進半流食)。
e)頸總動脈血栓形成;頸內動脈血栓形成;頸外動脈血栓形成;椎動脈血栓形成。
5.5.4輕傷二級
a)頸前部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125px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200px以上。
b)頸前部瘢痕,單塊面積100px2以上,或者兩塊以上面積累計150px2以上。
c)甲狀腺挫裂傷。
d)咽喉軟骨骨折。
e)喉或者氣管損傷。
f)舌骨骨折。
g)膈神經損傷。
h)頸部損傷出現窒息徵象。
5.5.5輕微傷
a)頸部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
b)頸部擦傷面積100px2以上。
c)頸部挫傷面積50px2以上。
d)頸部劃傷長度125px以上。
胸部損傷
5.6.1重傷一級
a)心臟損傷,遺留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V級)。
b)肺損傷致一側全肺切除或者雙肺三肺葉切除。
5.6.2重傷二級
a)心臟損傷,遺留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
b)心臟破裂;心包破裂。
c)女性雙側乳房損傷,完全喪失哺乳功能;女性一側乳房大部分缺失。
d)縱隔血腫或者氣腫,須手術治療。
e)氣管或者支氣管破裂,須手術治療。
f)肺破裂,須手術治療。
g)血胸、氣胸或者血氣胸,伴一側肺萎陷70%以上,或者雙側肺萎陷均在50%以上。
h)食管穿孔或者全層破裂,須手術治療。
i)膿胸或者肺膿腫;乳糜胸;支氣管胸膜瘺;食管胸膜瘺;食管支氣管瘺。
j)胸腔大血管破裂。
k)膈肌破裂。
5.6.3輕傷一級
a)心臟挫傷致心包積血。
b)女性一側乳房損傷,喪失哺乳功能。
c)肋骨骨折6處以上。
d)縱隔血腫;縱隔氣腫。
e)血胸、氣胸或者血氣胸,伴一側肺萎陷30%以上,或者雙側肺萎陷均在20%以上。
f)食管挫裂傷。
5.6.4輕傷二級
a)女性一側乳房部分缺失或者乳腺導管損傷。
b)肋骨骨折2處以上。
c)胸骨骨折;鎖骨骨折;肩胛骨骨折。
d)胸鎖關節脫位;肩鎖關節脫位。
e)胸部損傷,致皮下氣腫1周不能自行吸收。
f)胸腔積血;胸腔積氣。
g)胸壁穿透創。
h)胸部擠壓出現窒息徵象。
5.6.5輕微傷
a)肋骨骨折;肋軟骨骨折。
b)女性乳房擦挫傷。
腹部損傷
5.7.1重傷一級
a)肝功能損害(重度)。
b)胃腸道損傷致消化吸收功能嚴重障礙,依賴腸外營養。
c)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5.7.2重傷二級
a)腹腔大血管破裂。
b)胃、腸、膽囊或者膽道全層破裂,須手術治療。
c)肝、脾、胰或者腎破裂,須手術治療。
d)輸尿管損傷致尿外滲,須手術治療。
e)腹部損傷致腸瘺或者尿瘺。
f)腹部損傷引起彌漫性腹膜炎或者感染性休克。
g)腎周血腫或者腎包膜下血腫,須手術治療。
h)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i)腎損傷致腎性高血壓。
j)外傷性腎積水;外傷性腎動脈瘤;外傷性腎動靜脈瘺。
k)腹腔積血或者腹膜後血腫,須手術治療。
5.7.3輕傷一級
a)胃、腸、膽囊或者膽道非全層破裂。
b)肝包膜破裂;肝臟實質內血腫直徑50px以上。
c)脾包膜破裂;脾實質內血腫直徑50px以上。
d)胰腺包膜破裂。
e)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5.7.4輕傷二級
a)胃、腸、膽囊或者膽道挫傷。
b)肝包膜下或者實質內出血。
c)脾包膜下或者實質內出血。
d)胰腺挫傷。
e)腎包膜下或者實質內出血。
f)肝功能損害(輕度)。
g)急性腎功能障礙(可恢復)。
h)腹腔積血或者腹膜後血腫。
i)腹壁穿透創。
5.7.5輕微傷
a)外傷性血尿。
盆部及會陰損傷
5.8.1重傷一級
a)陰莖及睾丸全部缺失。
b)子宮及卵巢全部缺失。
5.8.2重傷二級
a)骨盆骨折畸形癒合,致雙下肢相對長度相差125px以上。
b)骨盆不穩定性骨折,須手術治療。
c)直腸破裂,須手術治療。
d)肛管損傷致大便失禁或者肛管重度狹窄,須手術治療。
e)膀胱破裂,須手術治療。
f)後尿道破裂,須手術治療。
g)尿道損傷致重度狹窄。
h)損傷致早產或者死胎;損傷致胎盤早期剝離或者流產,合並輕度休克。
i)子宮破裂,須手術治療。
j)卵巢或者輸卵管破裂,須手術治療。
k)陰道重度狹窄。
l)幼女陰道II度撕裂傷。
m)女性會陰或者陰道III度撕裂傷。
n)龜頭缺失達冠狀溝。
o)陰囊皮膚撕脫傷面積占陰囊皮膚面積50%以上。
p)雙側睾丸損傷,喪失生育能力。
q)雙側附睾或者輸精管損傷,喪失生育能力。
r)直腸陰道瘺;膀胱陰道瘺;直腸膀胱瘺。
s)重度排尿障礙。
5.8.3輕傷一級
a)骨盆2處以上骨折;骨盆骨折畸形癒合;髖臼骨折。
b)前尿道破裂,須手術治療。
c)輸尿管狹窄。
d)一側卵巢缺失或者萎縮。
e)陰道輕度狹窄。
f)龜頭缺失1/2以上。
g)陰囊皮膚撕脫傷面積占陰囊皮膚面積30%以上。
h)一側睾丸或者附睾缺失;一側睾丸或者附睾萎縮。
5.8.4輕傷二級
a)骨盆骨折。
b)直腸或者肛管挫裂傷。
c)一側輸尿管挫裂傷;膀胱挫裂傷;尿道挫裂傷。
d)子宮挫裂傷;一側卵巢或者輸卵管挫裂傷。
e)陰道撕裂傷。
f)女性外陰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00px以上。
g)龜頭部分缺損。
h)陰莖撕脫傷;陰莖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50px以上;陰莖海綿體出血並形成硬結。
i)陰囊壁貫通創;陰囊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00px以上;陰囊內積血,2周內未完全吸收。
j)一側睾丸破裂、血腫、脫位或者扭轉。
k)一側輸精管破裂。
l)輕度肛門失禁或者輕度肛門狹窄。
m)輕度排尿障礙。
n)外傷性難免流產;外傷性胎盤早剝。
5.8.5輕微傷
a)會陰部軟組織挫傷。
b)會陰創;陰囊創;陰莖創。
c)陰囊皮膚挫傷。
d)睾丸或者陰莖挫傷。
e)外傷性先兆流產。
脊柱四肢損傷
5.9.1重傷一級
a)二肢以上離斷或者缺失(上肢腕關節以上、下肢踝關節以上)。
b)二肢六大關節功能完全喪失。
5.9.2重傷二級
a)四肢任一大關節強直畸形或者功能喪失50%以上。
b)臂叢神經乾性或者束性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c)正中神經肘部以上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d)橈神經肘部以上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e)尺神經肘部以上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f)骶叢神經或者坐骨神經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g)股骨幹骨折縮短125px以上、成角畸形30o以上或者嚴重旋轉畸形。
h)脛腓骨骨折縮短125px以上、成角畸形30o以上或者嚴重旋轉畸形。
i)膝關節攣縮畸形屈曲30o以上。
j)一側膝關節交叉韌帶完全斷裂遺留旋轉不穩。
k)股骨頸骨折或者髖關節脫位,致股骨頭壞死。
l)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或者假關節形成;四肢長骨骨折並發慢性骨髓炎。
m)一足離斷或者缺失50%以上;足跟離斷或者缺失50%以上。
n)一足的第一趾和其餘任何二趾離斷或者缺失;一足除第一趾外,離斷或者缺失4趾。
o)兩足5個以上足趾離斷或者缺失。
p)一足第一趾及其相連的跖骨離斷或者缺失。
q)一足除第一趾外,任何三趾及其相連的跖骨離斷或者缺失。
5.9.3輕傷一級
a)四肢任一大關節功能喪失25%以上。
b)一節椎體壓縮骨折超過1/3以上;二節以上椎體骨折;三處以上橫突、棘突或者椎弓骨折。
c)膝關節韌帶斷裂伴半月板破裂。
d)四肢長骨骨折畸形癒合。
e)四肢長骨粉碎性骨折或者兩處以上骨折。
f)四肢長骨骨折累及關節面。
g)股骨頸骨折未見股骨頭壞死,已行假體置換。
h)骺板斷裂。
i)一足離斷或者缺失10%以上;足跟離斷或者缺失20%以上。
j)一足的第一趾離斷或者缺失;一足除第一趾外的任何二趾離斷或者缺失。
k)三個以上足趾離斷或者缺失。
l)除第一趾外任何一趾及其相連的跖骨離斷或者缺失。
m)肢體皮膚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125px以上。
5.9.4輕傷二級
a)四肢任一大關節功能喪失10%以上。
b)四肢重要神經損傷。
c)四肢重要血管破裂。
d)椎骨骨折或者脊椎脫位(尾椎脫位不影響功能的除外);外傷性椎間盤突出。
e)肢體大關節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
f)四肢長骨骨折;髕骨骨折。
g)骨骺分離。
h)損傷致肢體大關節脫位。
i)第一趾缺失超過趾間關節;除第一趾外,任何二趾缺失超過趾間關節;一趾缺失。
j)兩節趾骨骨折;一節趾骨骨摺合並一跖骨骨折。
k)兩跖骨骨折或者一跖骨完全骨折;距骨、跟骨、骰骨、楔骨或者足舟骨骨折;跖跗關節脫位。
l)肢體皮膚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0px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375px以上。
5.9.5輕微傷
a)肢體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37.5px以上;刺創深達肌層。
b)肢體關節、肌腱或者韌帶損傷。
c)骨挫傷。
d)足骨骨折。
e)外傷致趾甲脫落,甲床暴露;甲床出血。
f)尾椎脫位。
手損傷
5.10.1重傷一級
a)雙手離斷、缺失或者功能完全喪失。
5.10.2重傷二級
a)手功能喪失累計達一手功能36%。
b)一手拇指攣縮畸形不能對指和握物。
c)一手除拇指外,其餘任何三指攣縮畸形,不能對指和握物。
d)一手拇指離斷或者缺失超過指間關節。
e)一手示指和中指全部離斷或者缺失。
f)一手除拇指外的任何三指離斷或者缺失均超過近側指間關節。
5.10.3輕傷一級
a)手功能喪失累計達一手功能16%。
b)一手拇指離斷或者缺失未超過指間關節。
c)一手除拇指外的示指和中指離斷或者缺失均超過遠側指間關節。
d)一手除拇指外的環指和小指離斷或者缺失均超過近側指間關節。
5.10.4輕傷二級
a)手功能喪失累計達一手功能4%。
b)除拇指外的一個指節離斷或者缺失。
c)兩節指骨線性骨折或者一節指骨粉碎性骨折(不含第2至5指末節)。
d)舟骨骨折、月骨脫位或者掌骨完全性骨折。
5.10.5輕微傷
a)手擦傷面積250px2以上或者挫傷面積150px2以上。
b)手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37.5px以上;刺傷深達肌層。
c)手關節或者肌腱損傷。
d)腕骨、掌骨或者指骨骨折。
e)外傷致指甲脫落,甲床暴露;甲床出血。
體表損傷
5.11.1重傷二級
a)挫傷面積累計達體表面積30%。
b)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5000px以上。
5.11.2輕傷一級
a)挫傷面積累計達體表面積10%。
b)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000px以上。
c)撕脫傷面積2500px2以上。
d)皮膚缺損750px2以上。
5.11.3輕傷二級
a)挫傷面積達體表面積6%。
b)單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0px以上;多個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375px以上。
c)撕脫傷面積1250px2以上。
d)皮膚缺損150px2以上。
5.11.4輕微傷
a)擦傷面積500px2以上或者挫傷面積375px2以上。
b)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25px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37.5px以上;刺創深達肌層。
c)咬傷致皮膚破損。
其他損傷
5.12.1重傷一級
a)深IIo以上燒燙傷面積達體表面積70%或者IIIo面積達30%。
5.12.2重傷二級
a)IIo以上燒燙傷面積達體表面積30%或者IIIo面積達10%;面積低於上述程度但合並吸入有毒氣體中毒或者嚴重呼吸道燒燙傷。
b)槍彈創,創道長度累計4500px。
c)各種損傷引起腦水腫(腦腫脹),腦疝形成。
d)各種損傷引起休克(中度)。
e)擠壓綜合征(II級)。
f)損傷引起脂肪栓塞綜合征(完全型)。
g)各種損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度)。
h)電擊傷(IIo)。
i)溺水(中度)。
j)腦內異物存留;心臟異物存留。
k)器質性陰莖勃起障礙(重度)。
5.12.3輕傷一級
a)IIo以上燒燙傷面積達體表面積20%或者IIIo面積達5%。
b)損傷引起脂肪栓塞綜合征(不完全型)。
c)器質性陰莖勃起障礙(中度)。
5.12.4輕傷二級
a)IIo以上燒燙傷面積達體表面積5%或者IIIo面積達0.5%。
b)呼吸道燒傷。
c)擠壓綜合征(I級)。
d)電擊傷(Ⅰo)。
e)溺水(輕度)。
f)各種損傷引起休克(輕度)。
g)呼吸功能障礙,出現窒息徵象。
h)面部異物存留;眶內異物存留;鼻竇異物存留。
i)胸腔內異物存留;腹腔內異物存留;盆腔內異物存留。
j)深部組織內異物存留。
k)骨折內固定物損壞需要手術更換或者修復。
l)各種置入式假體裝置損壞需要手術更換或者修復。
m)器質性陰莖勃起障礙(輕度)。
5.12.5輕微傷
a)身體各部位骨皮質的砍(刺)痕;輕微撕脫性骨折,無功能障礙。
b)面部Ⅰo燒燙傷面積250px2以上;淺IIo燒燙傷。
c)頸部Ⅰo燒燙傷面積375px2以上;淺IIo燒燙傷面積50px2以上。
d)體表Ⅰo燒燙傷面積500px2以上;淺IIo燒燙傷面積100px2以上;深IIo燒燙傷。
5、當脊椎變的不健康時,會有一些什麼症狀?
一、脊椎損傷有哪些症狀
想要及時發現一種疾病的存在,首先就要知道這個病在發病後有哪些症狀表現?而脊椎損傷的症狀主要有:
1.壓縮性骨折
這種類型的脊椎損傷通常都是因為前屈或側屈暴力所導致,主要椎體前緣高度減少狀況的前方楔狀骨折。除此之外,患者還有可能存在側方壓縮骨折,表現為椎體兩側的高度會變得不一樣。
2.旋轉性損傷
如果脊椎發生了旋轉性損傷,患者需要做X線進行檢查才行。通過X線檢查可發現患者的一個椎體在另一個椎體上旋轉,有的患者表現為椎間隙變窄,這個症狀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纖維環及髓核損傷。
3.爆裂性骨折
爆裂性脊椎股則是由沿身體縱軸作用的暴力所導致的,主要原因是椎間盤被外力壓入椎體終板,最後進入松質骨內才導致的。主要的表現為患者的椎體由中央以「爆炸」的形式裂開,需要做CT掃描時進行確診。
二、脊椎損傷的原因
人的脊椎如果受到了傷害,整體的健康將會被嚴重影響到。建議大家能多去了解導致脊椎損傷的原因都有哪些?這樣才能進一步做好預防措施。
1.外傷事故
外傷是引起脊椎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調查結果顯示,存在脊椎損傷問題的人群中,絕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外傷事故所導致的。有的人是因為機動車事故,有的人是因為從高處跌落、暴力(刺或槍傷的刺)等。
2.疾病因素
外傷事故是導致脊椎損傷的主要原因,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也有部分人是因為疾病因素才出現這個問題的,像腫瘤、感染或炎症都有可能引起脊椎損傷。此外,如果長期患有脊髓狹窄,那麼出現脊椎損傷的幾率也會更大。
3.血液問題
人類身體的每一個組織都需要良好的血液供應來維持正常,當血液供應失敗之後,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將無法順利送達脊椎,從而引起脊椎損傷。這個現象主要因為動脈瘤、血管壓迫或血壓長期下降所導致。
6、脊柱骨折如何診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見,約佔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見。脊柱骨折可以並發脊髓或馬尾損傷,特別是頸椎骨折一脫位常合並有脊髓損傷,能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與分類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這類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
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脊柱的後柱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症狀。
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後柱同時損傷的結果。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Chance 骨折:為椎體水平撕裂損傷。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
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造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的不穩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脫位:又稱移動性損傷。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毀於剪力。
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前方,互相阻擋,稱為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②頸椎骨折的分類。
屈曲型損傷: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的結果。臨床上常見有:
前方半脫位(過屈型損傷),是脊椎後柱韌帶破裂的結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雙側椎間關節脫位,因過度屈曲使中後柱韌帶破裂所致;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較為多見,常見於骨質疏鬆者。
垂直壓縮所致的損傷。
第一頸椎雙側性前、後弓骨折:又稱Jefferson 骨折。X 線上很難發現骨折線,CT 檢查可清晰顯示骨折部位、骨折塊數量及移位情況,MRI 檢查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爆破型骨折:為下頸椎椎體粉碎性骨折,多見於C5, C6 椎體,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內,因此癱瘓的發生率很高。
過伸損傷。
過伸性脫位:常見於高速駕駛汽車,因急剎車或撞車時,由於慣性作用使頭部過度仰伸繼而過度屈曲,使頸椎發生嚴重損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水平狀破裂,上一椎體前下緣撕脫骨折和後縱韌帶斷裂。這種病的特徵性體征是額面部有外傷痕跡。
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此型損傷的暴力來自於額部,使頸椎過度仰伸,在樞椎後半部形成強大的剪切力量,使樞椎的椎弓發生垂直狀骨折。以往多見於被縊死者,故又稱縊死者骨折。
機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齒狀突骨折可分為3 種類型。第1 型,齒狀突尖端撕脫骨折;第2 型,齒狀突基部、樞椎體上方橫行骨折;第3 型,樞椎體上部骨折,累及樞椎的上關節突,一側或雙側性。
第l 型較為穩定,並發症少,預後較佳;第2 型多見,該處血供不佳,常發生骨不癒合,故需手術治療;第3 型骨折穩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預後較好。
③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超過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單純附件骨折,不易移位,為穩定型骨折。椎體壓縮1/3 以上的單純壓縮骨折、粉碎壓縮型骨折、骨折脫位、第1 頸椎前脫位或半脫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關節突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為不穩定型骨折。
(2)臨床表現
①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部、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損傷後,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痙攣,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感覺腰部無力。由於腹膜後血腫對自主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明顯壓痛,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檢查脊柱時可發現位於中線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頸椎損傷時腫脹和後突畸形並不明顯,但有明顯壓痛;胸、腰段損傷時常有後突畸形。
③ X 線表現X 線攝片檢查對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以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為例,X 線的表現是:在側位片上,椎體前上部有楔形改變,或整個變扁。椎體前方邊緣骨的連續性中斷,或有碎骨片,粉碎壓縮骨折時,椎體後部可向後方突出成弧形。合並脫位時,椎體間有前後脫位,關節突的關系有改變,或有關節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見椎體變扁,或一側呈楔形,其兩側的骨連續性中斷,或有側方移位。也可有椎板、關節突、橫突骨折等。
(3)急救處理①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②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於身邊。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 ~ 3 人扶傷一員軀干,使成一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或三人用手同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損傷。
③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或由傷員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後,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療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單純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椎體壓縮不超過1/5 者,或老年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囑3 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2 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稍許活動,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 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 的青少年或中年傷者,可用兩桌法過仰復位。復位後在此位置應用過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堅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固定時間約3 個月。
也可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破型骨折,經CT 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此類骨折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以置人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Chance 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要做前後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②頸椎骨折的治療。對頸椎半脫位的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防治遲發的並發症,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頸圍固定3 個月。對出現後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採用經前路或經後路的脊柱融合術。
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輕度壓縮者可採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kg。復位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 個月。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3 ~ 5kg,必要時可增加至6 ~ 10kg。攝X 線證實復位後,可於牽引2 ~ 3 周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瘓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以切去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症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應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 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 小時。在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症狀。復位困難者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以切除上關節突,並加作頸椎融合術。
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症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前路手術,切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
對過伸性損傷,大都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症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牽引2 ~ 3周後上頭頸胸上固定3 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術。
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
有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後2 ~ 3 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對第l 型、第3 型和沒有移位的第2 型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 周後上頭頸胸石膏3 個月。
第2 型齒狀突骨折如移位超過4mm 者,癒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l ~ 2 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後路行Ct 也植骨及鋼絲捆紮術。
7、脊椎神經損傷的恢復過程
此病是脊髓損傷合並截癱,西醫手術只是恢復了椎管口徑而使神經再度受損已完成了他們的治療使命,但受損的神經仍出於麻痹休克狀態他們束手無策,只好讓你自等恢復或推你出院康復。其神經功能的恢復除自身修復外,可以此方案進行治療,若受損神經因時間過長繼發缺血變性則本病恢復無望。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預防受損神缺血變性壞死導致不能恢復。3、採用神經再生之葯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不全的神經才能再生修復神經以支配二便,運動等各種功能獲得最佳恢復、。4、採用我們專為患者設計的自主被動鍛煉支架進行功能鍛煉先使患者先達被動自力。5,如患才發生足下垂需專業設計鞋保護好踝關節不發生骨麻損畸形。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8、脊柱損傷壓迫脊髓會導致什麼症狀?
這個要看脊柱損傷的位置和損傷程度,輕度的就受傷位置附近有疼痛感,中度的會導致手腳發麻、無力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癱瘓!
9、如何判斷是豎脊肌還是脊柱損傷
豎脊肌是腰背痛患者中很容易出現問題的一塊肌肉,因其在背部往往比較明顯,手往下方觸診容易摸到,因此,它也是我們臨床上腰背痛患者中處理最多的一塊肌肉。那麼它為什麼那麼容易損傷呢?這就得從它的解剖以及功能來談起了。
豎脊肌又叫骶棘肌,是位於腰椎旁的一組肌肉,從內向外依次為棘肌、最長肌和髂肋肌。其主要功能是伸展軀干,如果豎脊肌出現功能障礙,無論是痙攣或者張力增高,都容易使患者出現腰痛症狀。究其易受損的原因,是因為豎脊肌的靜態作用在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運動中的維持姿勢和動態活動具有著重大的意義。
當人處於正常站立姿勢時,豎脊肌其實很少是發生活動的,脊柱通過關節和軟組織獲得平衡。約75%的正常人重力線通過第四腰椎前方。豎脊肌短暫持續作用或間斷活動避免脊柱下降從而獲得軀體平衡。但是一些人的重力線在腰椎後方,此時,就需要腹肌收縮而避免脊柱後伸。
頭或上肢向前活動時,下方豎脊肌活動增加。負重時,豎脊肌活動也相應增加,並與負重量和負荷在身體的位置相關。這些動作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一些動作,每次我們做這些動作,我們的豎脊肌都在運動。
當重心向一側偏移時,如一側手握重物,對側豎脊肌易收縮則以防止軀干側屈。這也是我們背單肩包不僅會頸肩痛,也會腰痛的原因。
坐立時豎脊肌活動和體位有關。有靠背和沒靠背,靠背的的傾斜角度都會使豎脊肌活動發生變化。
10、脊椎震盪有什麼症狀求解
概念:脊髓損傷後發生的一種可逆性功能紊亂,其特點是損傷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的迅速、完全恢復,也有間接暴力所導致的一種脊髓損傷。主要症狀:運動障礙,脊髓休剋期,脊髓損傷節段以下表現為軟癱,反射消失。休剋期過後若是脊髓橫斷傷則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髕陣攣和踝陣攣及病理反射。感覺障礙,損傷平面以下的痛覺、溫度覺、觸覺及本體覺減弱或消失。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休剋期表現為尿瀦留,休剋期過後,若脊髓損傷在骶髓平面以上,不能隨意排尿,若脊髓損傷平面在園錐部骶髓或骶神經根損傷,則出現尿失禁,大便出現便秘和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