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誰知道上海哪家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做脊髓動脈MRA的檢查嗎?
全景醫學好像可以做,具體可以去他們官網打電話問問客服。另外他們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血管水成像、影像檢查等都能做。看你需要了!
2、共濟失調是怎麼回事?
3、所有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都需要手術嗎?如何把握手術時機?
您看,到底需不需要手術啊?對於這類患者,我總是詳細地了解病情、嚴格地體檢、仔細地研究MRI片,然後告訴病人,你的這種情況不許要手術,他的那種情況需要手術。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有必要在此告戒病人:並不是所有的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都需要手術。病情到了什麼程度才需手術。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首先要向大家介紹無臨床症狀性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影象學表現)和脊髓性頸椎病(頸椎脊髓壓迫症)的區別。無臨床症狀性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沒有臨床症狀,患者並無明確神經受損表現,僅能通過影象學檢查才能發現。隨著MRI技術的廣泛應用,MRI為頸椎病疾病學及診斷學提供了影像學、解剖學全新概念。MRI可以清晰顯示頸椎骨性組織及壓迫脊髓的病理變化。在採用MRI常規體檢時才有發現。遺憾的是這種僅有影像學表現但無臨床症狀的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常常被誤認為頸脊髓壓迫症,即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CSM)。呢?CSM基本概念應該是:以頸椎間盤退變為主要病理變化,包括其相鄰椎體的後緣骨贅形成,造成該節段的椎管容積和矢狀徑改變,刺激或壓迫相應脊髓和(或)血管,並引起相關臨床症狀及體征。CSM診斷應該以臨床症狀和脊髓受壓引起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而表現的症狀和體征為主要依據,結合影像學特徵性表現二者相一致才能建立。因此,不難看出無臨床症狀性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影象學)和頸椎退行性脊髓壓迫症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混淆。但是二者也有聯系。「無症狀的頸脊髓壓迫」可能有多向轉歸。一種轉歸是:相當多的中老年人遇到輕度頸椎損傷很可能出現嚴重脊髓壓迫症,卻少有骨折或骨折脫位,並發現此類患者在損傷前已經有頸椎嚴重退變但因無臨床症狀而未被發現,近期,我院在農忙時就收治了好幾例這類患者。這說明無症狀而影像學表現脊髓壓迫是頸椎退變性變化的病理現象,可能會因頸椎輕度外傷、頸椎運動異常或睡眠姿勢異常導致突然發病,尤其頸椎過伸性損傷最常見,但這種病變是CSM的發病基礎。另一種轉歸是長期維持無臨床表現的影像學脊髓壓迫而不發病,多見於自身活動量較小的中老年人群。這是因為MRI表現頸脊髓壓迫影像,僅僅提示頸椎退變性變化中的病理過程或病理現象。CSM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在頸椎椎間盤變性突出、相鄰椎體後緣骨贅形成及韌帶等組織學變化,在影像圖片可能出現特徵性異常表現,但這種變化最終並非必然導致臨床發病。影像學僅能提示頸椎病變的影像表現,與病變實質並非完全一致,也不能單純用圖像來准確提示臨床症狀和體征,以及影像學上的脊髓壓迫徵象與臨床的相互關系,不僅在MRI,包括在普通X線片、CT掃描圖像都可能觀察到這種情況發生。因此,僅憑影像學不能、也不可以確定CSM的診斷。如果僅以影像學作為第一診斷依據,往往會導致診斷的錯誤。那麼無症狀的頸脊髓壓迫者是否都需要預防性手術? 臨床沒有發病,可能長期處於致壓物與脊髓相對穩定狀態,而僅憑影像學表現不宜實施外科手術。但此類人群應該得到專科醫生的密切觀察,尤其應注意其MRI的異常和臨床變化特點的關系。嚴格按照CSM診斷標准,不可由於影像學表現而無視臨床診斷實施手術,更不宜因為影像學的脊髓壓迫而施行預防性手術。臨床上,雖然這種情形不需手術,但應告誡此類患者注意防範和加強保護措施,盡量避免臨床發病。但如果已有頸椎局部症狀或肢體軀干一過性麻木疼痛,如果出現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或動態錐體束征,而致壓物較大並對脊髓壓迫嚴重,一旦出現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如踩綿狀,應盡早手術。更多症狀輕微者應該在醫生密切觀察下,如症狀有所加重,盡管尚無錐體束征,也應積極考慮手術。當已知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時,一旦出現頸椎過度活動時,局部症狀加重或有一過性軀乾和肢體無力麻木,神經根性疼痛與電生理異常等,又有明顯節段性不穩,及時手術非常必要。值得提醒患者的是:目前,我院頸椎前、後入路手術技術非常成熟,已廣泛開展。擔心手術風險、盲目拒絕手術,延誤手術時機,脊髓損傷就很難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