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達摩易筋經,打躬式有什麼效果作用?
易筋經如果按要求練的話難度高,動作強度大。樓主需按照自己的身專體狀況練習。身強屬力壯者可以全部修煉,也可以選取其中一些來練。我個人主張是,先將1-3勢韋陀獻杵練好,這對「氣」有很大幫助。後面的一定要按順序進行,當然我還是要提醒一下,無論練什麼都不能求速成,須要穩中求勝。不下真功夫,就得不來真功夫。每一勢差不多練(要細練,不要隨便)5-10分鍾左右,尤其是「氣」的部分。
2、誰練過易筋經嗎,找老師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范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競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揮是精美的。我根據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系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里下手,單刀宜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松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准,兩只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里,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顒穴」(即肩的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
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楊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合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 (掌心向下),順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託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徵,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
掌托天門自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將顎抵,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杵」之後,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宜對「天門」(前額發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蹺庫」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松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綳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殷的堅強,似樹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感覺明顯。
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右左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齶,承接津液,含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標難。
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著。
第四式、摘星換斗的口訣:
只手擎天掌復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吸口呼頻調息,兩手輪回左右侔。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著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仍舊保持陰掌(掌心仍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o這時內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微撤運動著。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
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著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
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斗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內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斗的含義,從外向內才謂之摘,等於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斗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斗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傾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
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於前,左手擒拿於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右掌向後倒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著。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復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
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借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倒拽的「內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徘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內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復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
側首屈肱,抱頭拔耳,
右腋開陽,左陰閉死,
右撼昆侖,左貼胛膂,
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裡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著「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著,把耳攀著,這時的右肩與臂、臑,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掌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為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為陽掌,掌心正向背後,於是用手背循著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行貼在兩個胛骨的
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彷彿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著。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鬆而又要筆直,不能隨著動搖。
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著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別放鬆,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第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齶抵尖舌,張眸又咬牙,
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彷彿加,
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著不動,兩手分別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兩手乎伸之後,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襠,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為標准,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為原則。
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襠」,騎馬襠的標准,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襠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襠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掌心向下),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縮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准,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五、將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掌心向上),彷彿兩掌心裡拿著很重的東西一樣。
六、變好陽掌,雙雙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著上升,這時覺著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標准,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左掌糾行,蜷傍脅部,
右爪乘風,雲門左露,
氣周肩背,扭腰轉腹,
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臟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裡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遲,肩、臂、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
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著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順著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
三、在左掌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松,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松緊合度。
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五、頭頸也跟著向左側方轉去,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六、以上五項動作部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運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第十式、卧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躇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翅尾朝天掉換行,
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復立平。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煉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
一、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著右掌左探,左掌內縮的姿勢,隨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右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襠」。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二、順著兩腿變化弓箭襠,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
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
三、左掌也隨順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適與右掌平整看齊。
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鬆,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五、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只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七、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准。
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途動化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乎掌心和足心,鬆口氣再升起來。
九、這時內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
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齶,兩肘對平彎,
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卧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敘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卧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二、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著,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貼著「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三、貼好「玉枕關」之後,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鬆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鍾」一百零八杵的撞鍾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鍾」、「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殷細致講究,只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
四、嗚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著後腦,慢姐俯身彎腰,腰胯放鬆,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為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
五、彎腰與垂頭之後,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靛一次。
六、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著,只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探了,可以完全把氣
閉著。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
第十二式、持尾搖頭的口訣: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搖頭,凝神一志,
直起頓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課完畢,
祛病廷年,無上三昧。
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別鍛煉之後,統一鬆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松舒適。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只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
二、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著,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隨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以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鬆,隨著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
三、雙掌推到地上,將頭部四面微微搖轉。
四、隨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復原來直立的姿勢。
五、雙掌松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
六、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雖然不用特別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裡。因為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鬆了,是接著去練「靜功」的准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系辦法。
3、練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強直性脊椎炎有沒有效果?
我曾經看過這個病發現這個病是因為多重肌肉神經組織,出了問題,練功之可能完善,減痛幫助恢復。玉龍飛騰回答
4、易筋經 八段錦 六字氣等 那個對強直性脊柱炎效果會更好
當然是易筋經好了,易筋經是拉伸整個身體的筋骨,八段錦的效果只有易筋經的一半,六字訣我不懂,就不談了,我有好幾個網友都跟你一樣有強直性脊柱炎,他們都在練易筋經,聽他們說這個病很痛苦,都是拼了命的想練功治療,都是自學,後來他們幸運遇到了八段錦的老師,然後就改練八段錦了,但是八段錦的老師說易筋經的效果比八段錦好,我本人也是練易筋經的,身體很健康,自從練了易筋經後,身體不再虛弱了,抵抗力很強,如果我們有緣,我倒是可以教你,但我白天上班,一般很少在網上傳授功法
5、易筋經十二式怎麼練習?
(1)搗桿舂糧;(2)扁擔挑糧;(3)揚風凈糧;(4)換肩扛糧;(5)推袋垛糧;(6)牽牛拉糧;(7)背牽運糧,(8)盤籮卸糧;(9)圍穴囤糧;(10)撲地護糧;(11)屈體撿糧;(12)弓身收糧。
現代健身項目「反常行為」被稱之為一種特殊健身法,近年來推廣得很快。
(一)光腳行走足底有很多個敏感點,與人體各器官關系密切,當光腳行走時,足底各敏感區直接與地面接觸而受到刺激,該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為信息迅速傳入相應的內臟器官與大腦皮層,經過皮層綜合分析後形成新的反應信息傳至相關效應器官,發揮協調作用,從而起到消除疲勞、治療疾病、健身強體的作用。
可適時領著孩子光腳在走廊、過道、操場行走和慢跑,以達到健身目的。許多工廠專門為職工鋪一條長長的碎石路,每天在班前、班間、班後光腳行走、慢跑,達到防治疾病、消除不適感之奇效。建議回到家裡堅持光腳走路,睡前洗腳。
(二)爬行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在地毯上爬行百餘米,促使體重分散,改變腰椎負荷,改善上半身血液供應,使周身血液、淋巴有機會得到一次一改常態的循環機會。結果對心腦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脊柱疾病、胃腸道及內臟各器官的疾病有奇特的療效。爬行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恆必然受益。
(三)倒走倒走是有意識地讓處於休息狀態的肌肉群得到鍛煉,前行的肌肉群得以休息,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觀點來看這種倒走健身對人體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對慢性肌勞損、腰腿疼、關節炎、肌萎縮等都有防治作用。倒走健身以每天做2~3次,每次100~200步,往復3~5次。謹防摔倒,預防相撞,最好在操場中進行,可兩人面對倒行,互相觀察身後障礙物。
(四)倒立倒立又名「倒掛」。以改變人體血液、內臟位置,肌肉弛張狀態得到重新調整,使身體短時間處於一次種反常狀態,有利於防治內臟下垂,痔,腦供血不良,肩、腰、背痛等疾病。本法可在每天晚飯後3小時、睡前l小時進行,開始要有人幫忙,每次以幾分鍾到半小時,逐漸加長,最長不要超過半小時。有些疾病需在醫生准許時才可進行。要特別注意安全,謹防意外。
6、易筋經動功十二式 真正的訓練秘訣是什麼
其實這個說起來 簡單,你要是對於武術理論有研究的話就應該知道,易筋經專,和瑜伽就是屬一個東西,他的根本就是 益骨和練氣 和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 長氣力,當然了平常人不知道他更深的含義,但是簡單化了幾時這么回事
7、脊柱保健如何訓練?
1.脊柱的生理作用人的直立行走導致人體結構多方面因素的改變,其中脊柱佔有主導地位。脊柱的骨結構含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它們上下排列構成正常的頸曲、胸曲和腰曲。各椎骨表面的骨膜含有感覺神經末梢,椎骨內部的紅骨髓有造血機能。
脊柱內自上而下有一條管道,容納著脊髓、脊神經和脊膜,這些結構上連於腦、內連於臟腑、外連於皮膚、肌肉、關節,功能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脊柱管內外還含有豐富的靜脈叢,與腦、前胸、腹盆腔臟器的靜脈叢直接或間接相互交通,對改善神經組織的營養有積極影響。2.鍛煉脊柱的保健意義因為脊柱有終生造血的功能;有支持人站立起來抗衡引力,維持體態、體位、體形的功能;有保護脊椎、腦、心血管和內臟的功能;有自身運動和對四肢運動的支持傳遞功能,所以說,脊柱的保健運動的外延影響和脊柱自身影響是一個雙向的組合,對促進造血、血液循環、強壯和調理神經系統、增強內臟功能、疏通經絡、堅骨壯筋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醫學家們經研究表明有70多種疾病與脊柱力學平衡失調有關。這些病涉及人體神經、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等各個系統,並關聯到婦科、小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等眾多科目。諸如心臟病、腿痛、眼痛、牙痛、糖尿病、月經不調、性功能低下、不育症、血壓異常、心臟神經官能症、膽囊炎、神經性皮炎、支氣管炎、冠心病、聽力障礙、眩暈、腹痛、慢性腹瀉、肩周炎、舌肌麻痹、暈動症、呃逆、腰痛、神經痛、血液病、矮個子等疾病都與脊柱有病變相關。由此,強健脊柱,是從根本上保證身體健康,是21世紀世界范圍內最流行的健身方法。
3.脊柱的保健方式1.避免脊柱受損盡量避免脊柱的外傷性損傷,如:摔傷、撞傷、砸傷;還應避免對脊柱過度過大的牽拉、扭轉或對脊柱的無戒備的突然刺激;還應避免超負荷的彎腰提重物,肩挑、舉重;還應避免長期的睡、坐、站、行時的姿態不端。更應留心飲食全面平衡以增強對脊柱的營養。
2.合理的姿勢(1)睡姿:盡量睡硬板床,床上鋪得不宜過分松軟;枕頭高低要適宜,不可過高,過高容易使頸椎受損。睡時身體要自然稍屈的側卧,盡可能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彎曲的姿勢。
(2)坐姿:坐於凳子或椅子上,兩腳踏地自然分開,兩腿的膝部不應分開過大,大體仍要保持胸挺、頸直、頭正。伏案寫字、讀書時,也應保持脊柱的正直,不要肩偏向一側,更不要彎腰、低頭伏在桌面上。
(3)站姿:兩腿自然伸直,兩膝微曲,兩腳分開如肩寬,背要挺直、頭要正,下頦內收,胸向前挺,兩肩後引,收小腹,腿部略微向後突,面帶笑容,全身放鬆。凡有正確站立姿勢的人,不僅有利於脊柱的良好保持,也顯得一個人端莊、挺拔瀟灑很有氣質。一旦建立起正確的站立姿勢,就要持之以恆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4)走路姿勢:凡能保持正確站立姿勢的人,走起路來姿勢就容易正確。走路邁腳時,上體仍要保持與站立時相同的姿勢,重心平穩前移要始終保持在自體縱軸線上,不要左右搖擺,也不要前爬後仰。兩手臂的前後擺動,要自然、均勻、擺臂的幅度也不宜太大。
(5)跑步姿勢:健身跑時,身體不能再像走路時那樣挺直,而要求上體稍微前傾,足部落地時以前掌先著地或全腳掌著地,膝關節和踝關節應有一定彈力作用。兩腳交替向前跑動時,身體不要左右擺動。兩腳蹬地用力大小要均衡,兩臂自然彎屈,前後擺動幅度要適當自然。
3.脊柱的保健運動(1)頸部運動:頸部運動可使頸椎得到保健,預防頸椎疾病。頸部運動包括頭前屈,頭向前伸屈;頭後仰,頭向後仰,雙目視天;頭左擺,頭向左肩部彎曲;頭右擺,頭向右肩部彎曲;頭左前伸,頭頸向左前方盡量伸拉伸出;頸項伸長做順時針與逆時針的緩慢旋轉;下頦畫圓,頭頸向前伸,然後做下頦牽動頭頸的順時針與逆時針的畫圓圈的運動;也可常做肩的向上聳起再落下的聳肩運動;常以肩關節為軸做肩的環繞動作,即肩向前、向上、向後的伸展。
(2)胸、腰椎運動:常做胸、腰椎運動,可使胸、腰椎得到保健。胸、腰椎的運動方式很多,最常用的運動包括使腰前彎後仰,前彎時盡量不屈膝;使手指著地,後仰時盡力而為;左右側彎,一手叉腰,一手上舉,向叉腰方向使腰盡量側彎,左右交替進行練習;腰部旋轉,雙手叉腰自然放鬆站立,以腰為軸擺動臀部做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的交替旋腰運動;擺腰運動,自然站立,左右擺動雙手,帶動臀部的左右擺動,使腰也隨手與臀的運動做左右的擺動;扭腰運動,兩手平舉後腰下彎,隨之讓左手向下,手指觸及右腳,右手上舉,頭扭動,眼看右手,復原後,做反方向運動。
古今鍛煉脊柱的方式很多,如印度的瑜伽法;傳統的易筋經、五禽戲;現代的爬行法;反向行走法、倒立法等都是鍛煉脊柱的好辦法。
脊柱保健運動時應留心方法。脊柱的運動保健,一定要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用力過猛。動作要有緊有松,緊與松的節奏一定要均衡,而且要與呼吸配合得協調一致。每次運動嚴禁在飯後進行。
十、關節的保健訓練1.關節保健訓練的意義人們之所以容易患上關節病,是因為關節本身是血液供給的薄弱部位。關節處的軟骨部分並不直接參與血液循環,而是通過肌肉運動時發生的壓力和吸力來供血。因此,缺乏足夠的關節運動就不能充分實現關節處血液的供給和廢物的清除與排泄,也不能增強關節部位的免疫力,關節還會慢慢被自身紊亂的免疫力量所破壞,這就是所謂的自身免疫病。因此,預防關節部位的病變的最佳良方就是常做適當的大小關節的保健運動。關節的保健運動還會反作用於機體各臟器與各系統的保健。下面就淺述身體的大關節與小關節保健訓練。
2.大關節講練機體的大關節包括上肢部位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部部位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大關節的保健除應避免提重物、擔重擔及各種外傷外,還應做到各種運動訓練的平衡進行,以促使上下肢大關節都能得到充分的屈伸、拉伸、旋轉、扭動活動,使大關節的正常運轉得到保證。
3.小關節訓練因為小關節是全身的末梢部位,有些運動項目並不能帶動小關節的活動,故宜專門進行。小關節包括指關節與趾關節。
1.指關節運動因為手指處於上肢末端,倘若指關節處血流不暢,不僅會影響指關節的健康,還會影響心臟輸出血液不能順利迴流,從而使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血液循環受影響。所以手指運動不僅可預防指關節病,還可對心臟、大腦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對預防心臟血管病、老年性痴呆症有良好的作用。其方法如下:
(1)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相揉,使指部關節、肌肉受到活動與刺激,可持續做幾分鍾。
(2)雙手十指指肚相對接,然後稍用力做十指的相抵彎曲運動,可做數十次。
(3)用雙手的拇指肚分別一個一個的彈刮其餘四個指甲蓋,然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肚分別彈刮拇指指甲蓋,各彈30~50次。
(4)雙手常做握拳伸展運動,方法是先用力握拳,然後再展開,這樣一握一松地進行幾分鍾。
(5)也可經常手握健身球、握力器等健身器材做手指的保健運動。
2.趾關節運動腳趾位於下肢的末端,離心臟最遠,現代醫學與中醫的經絡學都認為腳趾與人的心臟、組織有密切的聯系。常做腳趾運動,除可增強趾關節的健康外,還能夠促進全身血脈暢通,舒經活絡、強化內臟功能,促進淋巴液的分泌,提高免疫功能。腳趾運動方法如下:
(1)轉動腳趾法:取坐姿,一腿伸直,另一腿膝蓋向上曲起來,然後用手抓住曲起之腿的腳趾,先順時針方向把每個腳趾轉動10多次,再逆時針方向把每個腳趾再轉動10多次。兩腿交替進行,轉動時要讓腳趾伸直,不可彎曲。轉動完腳趾後也可用同樣的方法把腳脖子轉動。
(2)十趾抓地法:站立、坐、卧時,讓腳趾稍用力向下作抓地狀,然後放鬆復原,這樣一抓一放為一次,可做數十次。
(3)十趾踮腳法:取站立姿勢,腳跟抬起,腳面盡量綳直,用腳趾撐地,此動作停留三秒鍾左右放下,休息三秒鍾左右再踮起,反復做數十次。
8、有沒有誰練過易筋經啊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07-1-30 19:44:47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范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競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揮是精美的。我根據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系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里下手,單刀宜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松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准,兩只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里,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顒穴」(即肩的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
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楊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合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 (掌心向下),順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託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徵,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
掌托天門自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將顎抵,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杵」之後,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宜對「天門」(前額發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蹺庫」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松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綳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殷的堅強,似樹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感覺明顯。
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右左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齶,承接津液,含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標難。
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著。
第四式、摘星換斗的口訣:
只手擎天掌復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吸口呼頻調息,兩手輪回左右侔。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著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仍舊保持陰掌(掌心仍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o這時內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微撤運動著。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
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著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
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斗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內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斗的含義,從外向內才謂之摘,等於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斗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斗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傾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
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於前,左手擒拿於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右掌向後倒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著。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復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
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借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倒拽的「內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徘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內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復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
側首屈肱,抱頭拔耳,
右腋開陽,左陰閉死,
右撼昆侖,左貼胛膂,
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裡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著「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著,把耳攀著,這時的右肩與臂、臑,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掌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為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為陽掌,掌心正向背後,於是用手背循著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行貼在兩個胛骨的
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彷彿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著。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鬆而又要筆直,不能隨著動搖。
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著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別放鬆,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第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齶抵尖舌,張眸又咬牙,
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彷彿加,
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著不動,兩手分別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兩手乎伸之後,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襠,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為標准,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為原則。
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襠」,騎馬襠的標准,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襠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襠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掌心向下),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縮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准,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五、將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掌心向上),彷彿兩掌心裡拿著很重的東西一樣。
六、變好陽掌,雙雙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著上升,這時覺著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標准,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左掌糾行,蜷傍脅部,
右爪乘風,雲門左露,
氣周肩背,扭腰轉腹,
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臟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裡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遲,肩、臂、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
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著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順著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
三、在左掌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松,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松緊合度。
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五、頭頸也跟著向左側方轉去,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六、以上五項動作部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運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第十式、卧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躇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翅尾朝天掉換行,
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復立平。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煉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
一、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著右掌左探,左掌內縮的姿勢,隨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右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襠」。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二、順著兩腿變化弓箭襠,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
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
三、左掌也隨順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適與右掌平整看齊。
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鬆,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五、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只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七、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准。
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途動化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乎掌心和足心,鬆口氣再升起來。
九、這時內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
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齶,兩肘對平彎,
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卧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敘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卧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二、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著,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貼著「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三、貼好「玉枕關」之後,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鬆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鍾」一百零八杵的撞鍾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鍾」、「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殷細致講究,只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
四、嗚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著後腦,慢姐俯身彎腰,腰胯放鬆,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為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
五、彎腰與垂頭之後,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靛一次。
六、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著,只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探了,可以完全把氣
閉著。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
第十二式、持尾搖頭的口訣: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搖頭,凝神一志,
直起頓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課完畢,
祛病廷年,無上三昧。
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別鍛煉之後,統一鬆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松舒適。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只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
二、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著,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隨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以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鬆,隨著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
三、雙掌推到地上,將頭部四面微微搖轉。
四、隨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復原來直立的姿勢。
五、雙掌松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
六、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雖然不用特別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裡。因為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鬆了,是接著去練「靜功」的准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系辦法
易筋經內功心法
作者:互聯網 來源:互聯網 發布時間:2006-12-16 8:51:04
易筋經內功心法以內功為本,外功為用內為兼修體用和一是上乘武功的基本特徵之一。今將少林絕學《易筋經》的內功修煉法做一較為詳細的整理和介紹。意在為讀者朋友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工夫。
一,日精月華
後天的萬事萬物雖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的特性和表象。但先天的統一性使他們之間保持著互通互 化的關系。正因為這樣古今中外的修行家莫不注重藉助天地萬物所呈現的信息和釋放的能量對自 己的功力進行有效的提升和本質的超越,就是古人所說的「以天煉人,以物煉人」的本義所在。
太陽和月亮是地球外圍的兩大能量寶庫,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間輻射這不同 性質的能量(日經月華)這此「超級」能量一旦被修行者真正的採取運化和運用,那麼它們是以修持者變成「超人」而順利地就自己的需要一切甚深功德。但是具體的採取方法歷來就是以個秘 密很少有人知道,而且即使知道,若無恆心與毅力,同樣無法完成這段修行。現在將《易筋經》
的關於日經月華的採取方法告訴大家。望朋友們不懈的努力以便順利地達到自己美好願望。
一。時間,地點與行功姿勢
採取提議的精華(日精)時間要在農歷每月初一的早上這個時候,日月初次交合精氣久蓄,生機 無限,採取月亮的精華時間最好在農歷每月十五的夜晚這個時候。月亮如金水滿盈華氣正旺。采 取如果初一,十五天氣不適,可以在初二,初三和初十六,十七等日子。如果錯過這三朝三募之期,日經月華即漸虧損,不宜再採取應待下月再取。地點應選取空氣清新,行人稀少,噪音低,
地勢較高而又寬敞的地方。如山坡,屋頂,庭台,院庭等處。這些地方安靜而又不陰冷,通達而又不荒涼。真合練功之用。
練功時,以坐勢為主,立勢為輔,坐即盤腿而坐,單盤,雙盤,任其自便。身體平正,目視東方周身放鬆。心平氣和,精神集中雙手互握輕輕放在腿根或腹前。
採取方法:
1日經月華採取的時間不同,但是採取的方法相類。因此在此一並介紹,首先,按上文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面向(日月)盤腿而坐,閉目養神,使雜念減少,注意力相對集中,待心平氣和神輕意爽之後緩緩地作三次深呼吸,吸氣可以不管,吐氣時應意想體內的各種污濁之氣,被盡數吐出,吸氣用鼻。呼氣用口。然後再次調勻呼吸,並用舌尖在上齶處寫以個「煜」(音。玉),要緩緩地靜心誠意地寫。寫完後若有許多唾液應將其吞入腹中。
2緩緩掙開兩目。凝視太陽和月亮一兩分鍾,一會日月光似乎合為一體全身四周都是日經月華,有些感覺後,緩緩吸氣,意想吸入的全是太陽月亮的精華,吸足後將呼吸輕輕閉住(不用力)同 時凝神內視,將所吸之氣細細咽下,用意念送入丹田如同在美美地吞咽,此為一吸一咽,咽下後就應呼氣。呼氣用口意想緩緩吐出的是體內的廢氣。吸入,咽下吐廢氣構成以個呼吸循環每日采
取要作七個循環即《易筋經》所說的「七吸七咽」實際操作時可以多作二,三個循環但不能太多。採取在於質量而非數量。
3每次練功,七吸七咽之後,納氣的丹田一般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滿足感。而全身也會有足夠的氣感產生。這些氣感隨採取內容的不同而有差異,比如采日精時、全身溫潤感教強。采月華時清爽感較為突出。並伴有微微的脹麻感。採取完畢就要把注意力轉到氣感上來,請保持這種氣感讓全身細胞在「精華」的滋潤中得到足夠的滋養,這是一種享受,但不要貪著,幾分鍾後意想多餘的「氣」回歸丹田並被丹田消化吸收而歸於無形,這是歸藏之法。同時也是本功的收功之法。
這只是,第一步,功法。
9、八段錦 易筋經 我適合哪個?
兩個都行,關鍵是堅持。不過個人感覺易筋經對脊柱有好處,你是干IT的,頸椎腰椎的毛病要格外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