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為什麼有人會脊柱側彎?導致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請專家回答~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脊柱側彎發病很多因素有關的,一個正常的為什麼變彎曲呢?這要從分類開始談起,學科上分先天性突發性的還有神經肌肉型的等等十幾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發性,就是現有的科學條件下不能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確的側彎用特發性側彎,那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還有先天性側彎,是椎體不平衡而造成脊柱發育過程中向一邊或者向另一邊側方偏移,也有因為有孩子得了大腦癱小腦癱,神經兩邊肌肉不一樣造成的,有時候一些腫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稱分類
過去對脊柱側彎有不同稱呼,現在根據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建議使用結構性彎曲(原發性)和非結構性彎曲(繼發性)的名稱,後者又稱功能性的或代償性的彎曲。非結構性包括骨盆傾斜性彎曲、刺激性側彎及癔病性側彎;結構性包括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纖維瘤病及其他。
2 發病率
此病如能及時及早的發現對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檢查此病一般都採取以下方法:①彎腰試驗,②背部雲紋攝像法,③X線檢查。根據國內外一些報道,在診斷此病上,很多學者也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線超長現格全脊柱攝影裝置[1]以及紅外熱象圖在此病上的應用[2]。由於普查所採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獻報道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也不一致。國內馬迅等[3]檢查24130名中小學生cobb角大於或等於10°者為347人,側彎患病率為1.44%,男女比例為1:1.17;田紀偉等[4]檢查10073名6~15歲學生,患病者為487例,患病率為5.56%,男女比例為0.54:1;王旭生等[5]對13560名10~19歲在校中小學生普查中,側彎患病率為0.75%,男女比例為1:1.2。可見各地情況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發病率還是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3 病因學
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迄今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學者對其發病機理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1 遺傳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報道過遺傳因素可導致脊柱側彎。在這一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鏈的顯性遺傳,具有不完全顯現率。
3.2 生活習慣 實驗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側彎體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現腰部畸形,Goldberg[6]通過脊柱側彎與手足使用習慣的關系的研究調查中,提示了脊柱側彎與大腦優勢半球的關系。
3.3 代謝異常 [7]有人發現6~18歲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內脯氨酸的氫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減少,且脊柱側彎的椎間盤髓核內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減少。
3.4 脊柱平衡機制受損 顧耀明等[8]在對家兔的實驗中通過單純於兔肩胛骨與同側股骨大轉子間連以鋼絲,使脊柱發育成側彎且進行性加重椎體旋轉出現三維結構變化,但不直接損傷脊柱,結果表明凹側椎體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壓力而凸側骺板受力相對小,因此凹側骺板由於逐漸增加的超高力作用從而使縱行生長受到抑制,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進行性加重。
3.5 神經因素 [7]有人發現在脊柱側彎中相當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調,本體反射及眼反射系統均有失調,這一現象後來又被別的作者所證實。
3.6 軟組織因素 梁棟等[9]對側彎脊柱主弧兩側的軟組織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學探討。發現主弧凹側的各層軟組織均有攣縮現象並產生了張力。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其組織相亦證實均有明顯變性,而主弧凸側的各層軟組織只有輕度萎縮變性,從而指出側彎的脊柱凹側軟組織變性攣縮成為脊柱側彎畸形發展的重要因素。袁澤農、肖子范等[10]通過研究認為脊柱側彎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數的減少也可能是側彎發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療
對脊柱側彎較輕者,可以進行觀察,重者需要治療,由於本病可進行性加重,對有陽性家族史又表現有結構性彎曲者,亦應早期治療,其治療目的是恢復軀乾的對稱性,並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對准臀中皺襞,同時使兩肩與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側彎曲度在40°以下,輕度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側彎,每年加重不超過5°者;側凸曲度介於40~50°之間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復性強而年齡較小者均可採取保守方法治療。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採用Risser設計的合葉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瑣,患者需長期卧床,不易為病人所接受,後來問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點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該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單純脊柱融合術的輔助治療方法。
4.1.2 支具療法 是目前公認有效的非手術療法且應用最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學三點或四點力矯正規律,以達到防止脊柱側彎加重的目的。其適用於側彎曲度在20~40°之間、側彎畸形尚不固定、有較大可能恢復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應用最早而風行一時,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側彎者有20%畸形可望矯正,但腰椎側凸矯正略少,頸椎則更少。且長期穿戴支具可妨礙下頜骨的發育而導致頜面部畸形,故此療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療效顯著開始被廣泛接受。目前,多應用改良的塑料貼身支具治療胸椎以下的脊柱側彎畸形。
4.1.3 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脊柱側彎有頭圈牽引法、Cotrel牽引法、頭圈石膏牽引法、頭圈股骨牽引法等,多與石膏、矯形器或手術等療法合並使用。
4.1.4 電刺激療法 是另一種公認的較為有效的非手術療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治療儀對治療脊柱側彎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國內有學者認為電刺激療法的機制是凸側有關肌群在電刺激下長時間收縮鍛煉,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產生不平衡牽拉收縮從而獲得矯正,甚至是脊柱內側不平衡牽拉收縮,使凹側半的椎體骺板受到拉伸,導致骺板內增殖細胞生長分裂加快,而使凹側半的椎體生長加快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2、脊柱側彎影響彎腰嗎?
我側抄彎40多度彎腰也沒什麼問題的 我的情況是坐著有些弓著腰的時候就會看到後被有突起 背兩邊不均勻大小
我現在動了手術已百經矯正回去了 說實話術後會影響彎腰,不過是術後短時間里,我去度年動手術的剛開始不敢彎腰,現在知我彎腰去撿東西什麼的都沒問題,如果要選擇手術道,一定要去有經驗權威點的醫院,那就相當安全了
3、脊柱側彎不治療的後果
你好:
側彎不積極治療會導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身體畸形,到後期可以出現胸廓變形,甚至影響肺臟和心臟,出現生命危險。
當然,也不是所有脊柱側彎都必須要手術治療,如果你朋友的cobb角<40°,沒有旋轉,也沒有側彎引起來的嚴重的臨床症狀,是可以採取保守治療的,現在有醫療器械公司或者假肢公司專門量身定做側彎的支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糾正,就要積極考慮手術了。因為矯形的椎弓根釘棒系統價格不菲,所以確實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
4、脊柱側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脊椎側彎又可分為結構性脊椎側彎(structural scoliosis)及非結構性脊椎側彎(non-structural scoliosis),造成結構性脊椎側彎常見的原因包括神經肌肉疾病(例如:腦性麻痹、脊髓損傷、漸進性神經肌肉疾病等)、骨骼本身病變問題(例如:骨折、軟骨症、脊椎缺損等)、或不明原因所導致的自發性障礙,而造成非結構性脊椎側彎的原因有腳長不一致、因背部或頸部疼痛導致單側保護性肌肉spasm、或習慣性非對稱性姿勢等原因所導致。治療上必須考慮發生的原因、年齡、部位及嚴重程度,一般而言,彎曲角度在二十五度以下時,僅需觀察及定期追蹤,成長中的小孩側彎在二十五度到四十度之間,可考慮使用特殊背架來治療,而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度時,支架的治療效果不彰,需以手術作矯正及固定。保守性的治療包括:擺位、運動、牽引、脊椎背架、電刺激等方式,可互相配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療效,當彎曲角度大於四十到五十度時、對保守性的治療無效、嚴重變形造成背痛、或心肺功能變差,此時,則需接受手術治療,目前脊椎側彎手術內固定方法及器械的進步,手術後穩定度大為增加,對於側彎較嚴重的病患而言亦可收到不錯的效果。
5、18歲脊柱側彎
給你介紹一下國內治療脊柱側彎現狀:
脊柱側彎目前的治療主要分兩類:保守治療矯正和手術矯正。保守治療矯正主要是推拿按摩、牽引、做矯形運動、帶支具等。
但是目前是截然相反兩種觀點:大型正規醫院骨科根本無視中醫保守治療的存在,輕度患者帶支具觀察,重度患者(45度以上)做手術。大醫院的醫生們說手術沒有後遺症、風險小。而門類眾多的各類小型私人醫院都要求作保守治療,片面宣傳手術風險和後遺症,甚至不惜用恐怖的圖片刺激已經受傷的孩子和家長,宣傳甚至誇大自己的矯形效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中西醫走著兩條完全不同的兩條路線,得從各自的發展史找原因。
西醫的脊柱矯形理念主要來源於美國,包括支具和手術治療的方法。手術治療的方法,六七十年代起源於美國墨西哥,八十年代協和醫院開始引進,90年代初期,由於醫療條件和技術的限制,脊柱側彎矯正手術出現了不少並發症,一度很多醫院都停止了這個手術。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協和醫院引進了CD三維矯正技術和理論,以及現代影像學技術的進步,脊柱側彎的矯正技術效果有了較大的提高;2000以後各大醫院開始廣泛開展,國內做側彎的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整體水平較高。但是這種手術技術,美國人的專著上比較客觀列表具體寫明統計病歷的主要次要並發症,也承認這種手術是不得以的選擇。國內醫院聲稱的手術技術成熟,風險小等等顯然不真實。
支具治療是西醫唯一認可的保守治療方法。支具治療脊柱側凸是一種古老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6世紀。從1915年開展手術治療脊柱側凸後,支具治療應用越來越少。直到20世紀中葉,因為脊柱手術後並發症較多,支具治療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50年代美國醫生對支具治療脊柱側凸的作用進行了初步研究,提示許多患者經支具治療後可以避免手術。支具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凸從60年代廣泛應用到80年代幾乎否定,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90年代初完成的幾項高質量的臨床研究重新確立了支具療法的正確地位。
中醫治療脊柱側彎的領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打出保守治療旗號的也很難拿出像樣的數據。但是從大家治療的經驗來看,中醫的按摩正骨整脊之類的肯定有一定的效果,經常聽說三四十度調到二十度的病歷,如果一點效果沒有,中醫按摩之類的在側彎領域也就沒有市場了。追其歷史,可以從按摩 整脊脊柱相關病的歷史中找到治療側彎的影子。按摩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廣泛流傳門派眾多,但是直到19世紀末,隨著現在解剖醫學的發展,才使得按摩學進入系統研究階段。在我國60年代以來,經過魏徵教授 龍層花教授 宣蟄人教授 羅有明教授 馮天有教授王遵來主任等等數代名家大師的努力,使得脊柱病因學和脊柱相關性疾病進入了系統總結研究階段。
正骨和整脊應歸屬於廣義按摩范圍。正骨主要指調整骨折關節錯位。整脊療法是以分筋彈撥 按壓疏理等手法治療脊椎傷損傷疾病的一種方法。現代的中醫整脊學,是在國內傳承多代,在現代醫學的解剖學脊柱運動力學指導下發展起來的,06年中華醫學會整脊分會成立。
特別指出一下,西醫的整脊建立在現代解剖知識基礎之上,在美國應用廣泛,但是對於側彎的治療不認可。
從以上歷史大家可以看出,治療脊柱側彎這種疾病的主要歷史只有二十年,各種理論體系都不是很完善,所以會出現目前混亂相互攻擊的局面。國內的手術從02年開始大量開展,到現在不到十年,第一批打釘棒的病人目前都還沒有取出,是否能取出,取出後脊柱如何變化,還在爭論之中。 經過正骨按摩治療的病人很多,但是調整到十度以內的比較少,至於相關理論更是少的可憐。
鑒於以上情況,大家一定要理性選擇,消極等待,盲目手術都不可取。
建議盡快去檢查一下,查一下cobb角度數,胸廓的變形程度,胸廓的硬度。
6、脊柱側彎如何分級?
脊柱側彎不分級,它有專業的判定標准!通常用Cobb角,根據這個角度值來判斷脊柱側彎的程度。
7、脊柱側彎 這個是向哪邊歪的 嚴不嚴重?
有一點點向左彎,去當兵沒有問題,自己以後注意坐姿,不能沙發癱,以後當了兵經過站姿訓練,你的側彎就糾正過來了,如果你還是擔心就去醫院咨詢一下,不要耽誤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