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實體

脊柱實體

發布時間:2020-11-27 16:00:46

1、人們常說腰閃到了「腰是指身體的哪個實體器官」

你好!
人們平時所說的腰是指屁股以上的部位,你說的腰閃了的腰更特指的腰部位的肌肉。在生理上統稱從脖子到屁股之間的部位為背部。
有些地方把腎稱之為「腰子」。不過和腰是兩碼事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2、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區別 腰麻與硬膜外麻醉有什麼不同

腰麻來和硬膜外麻醉都源屬於椎管內麻醉,但是兩者有多處不同之處。
1、穿刺部位
硬膜外穿刺幾乎可以包含整條脊柱腰椎最多、主要做下腹部雙下肢手術;胸椎次之,主要是胸部、上腹部和全麻輔助麻醉;頸椎幾乎沒有,因為風險過高。而腰麻,主要穿刺點是腰椎2-3或3-4,這樣保證不會刺傷脊髓。
2、穿刺層次
硬膜外穿刺: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間隙
腰麻: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間隙-硬脊膜-蛛網膜-蛛網膜下腔
3、作用機制
硬膜外麻醉將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於硬脊膜和黃韌帶之間的潛在腔隙),擴散的局麻葯將此腔內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麻醉。
腰麻是將局麻葯經腰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位於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的實體腔隙,充滿腦脊液),以阻滯該部位的神經根
4、用葯劑量
硬膜外用葯量比腰麻時大5~10倍
5、作用時間
腰麻起效快,大約5分鍾內就可達到滿意效果;硬膜外麻醉起效慢,大約15分鍾。
6、持續時間
腰麻持續時間短,一般2-3小時;硬膜外麻醉由於置管,可持續長時間維持。
7、適用范圍
脊柱椎體
腰麻:下腹部、雙下肢手術。
硬膜外麻醉:包括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和雙下肢。

3、脊柱的椎管與脊椎的關系

對,我在醫院實習我知道,我們實習的時候有個科室就叫關節脊柱科,現在關節脊柱科都是兩個不同的護士在一起,有些護士學的是關節她們主要管的是關節的病人,學的脊柱的管脊柱,脊柱和脊椎是一樣的,我老師還教過我呢!

4、脊椎血管瘤能治癒嗎

脊髓血管瘤還是需要及時治療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壓迫神經,一般情況較為嚴重。在選擇治療方法時,需要考慮病人脊椎血管瘤的狀況以及治癒後的恢復情況。如果血管瘤不是很大,建議患者先通過中醫治療,如果脊椎血管瘤比較大,可以選擇手術來進行治療。

5、道士屬於哪個學派?我有個同學總是自稱貧道

道士屬於道家學派。
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盪,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教是一種宗教,建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種學術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
道家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6、學習任務古脊椎動物特徵及化石鑒定

【任務描述】 ①了解脊椎動物特徵,熟悉脊椎動物亞門各綱特徵;②掌握脊椎動物化石常見類型;③了解脊椎動物化石在地層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脊椎動物特徵

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3個亞門之一,另外兩個亞門是尾索動物亞門和頭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①頭部顯著分化,腦和感覺器官有更完善的發展,也稱有頭類。②身體背側具有脊索,少數類群脊索終身存在,大部分類群脊索僅存在於胚胎期,成年後被脊柱所代替。③骨骸發達,可區分為頭骨,脊柱和附肢骨等。④咽腔側壁上有成對鰓裂,鰓裂外圍無圍鰓腔。⑤心臟肌肉質,腹位;循環系統閉管型。⑥腎管組合成的腎臟,有專司排泄的輸尿導管。⑦雌雄異體,有性生殖。

脊椎動物亞門各類化石代表及現生種類均繁多,通常依據脊椎動物的骨骼構造、活動方式、生殖特點、胚胎發育的變化等可將其分為九個綱(表2-5)。

表2-5 脊椎動物亞門的分類及主要特徵簡表

(據孫躍武等,2006)

脊椎動物最早出現於寒武紀直到現在,泥盆紀為魚類的時代,石炭紀至二疊紀為兩棲類時代,中生代為爬行類時代,新生代為鳥類和哺乳類的時代(圖2-49)。

圖2-49 脊椎動物亞門各綱的地史分布

(據Colbert,1980)

二、魚形動物

(一)魚形動物的一般特徵及魚體各部度量

魚形動物包括全部水生、冷血、鰓呼吸、自由活動的脊椎動物。它們身體多呈紡錘形,不具五趾的肢骨,而具發育的鰭,其中背鰭、臀鰭和尾鰭位於身體的對稱面上,因不成對,統稱奇鰭。胸鰭及腹鰭成對在身體左右兩側,統稱偶鰭。鰭內有骨質棘,稱鰭棘。鰭在身體的部位及相互關系,鰭刺及鰭條的排列情況,對鑒定魚類化石有重要意義。魚體各部名稱及度量如圖2-50所示。

圖2-50 魚類形態

◎尾鰭:是魚類重要的運動器官,也是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根據之一。根據魚的尾部脊柱延伸狀況和尾鰭形態及對稱性等,可將尾鰭劃分為3種類型(圖2-51)。

◎鱗:多數魚類體表披鱗,有保護作用,一般可分為4種(圖2-52):①楯鱗,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於皮層內,尖錐狀小棘突出體外;②硬鱗,多為菱形,厚板狀,表面具琺琅質層;③圓鱗,為骨質鱗,表面無琺琅質,可見同心狀生長線紋;④櫛鱗,也是一種骨質鱗,只是鱗片表面具小棘,後緣具小鋸齒。

圖2-51 魚尾鰭類型

圖2-52 魚鱗類型

(二)魚類的演化與陸生四足動物的起源

一般認為,現代各種魚類是由盾皮魚綱(Placodermi)發展演化而來的。該類化石發現於志留紀後期地層中,繁盛於泥盆紀,因具成對鼻孔、頜及偶鰭,從而增強了盾皮魚類的感覺、取食和運動的能力。泥盆紀時,由於地殼運動,古地理環境發生巨變,原在淡水棲息的魚類,有的不能適應炎熱乾旱的環境而逐漸絕滅,也有部分由陸地水域被迫遷居海中。盾皮魚的一支演變出早期軟骨魚類即是淡水魚類遷到海洋生活的代表;另一支為適應乾旱的環境,體內長出一對囊狀突起,司原始肺臟的功能,代替鰓的作用,因此演變為早期的硬骨魚類。

硬骨魚綱的肺魚類,總鰭魚類中的扇鰭魚類具內鼻孔及肉質偶鰭,能夠在環境多變的淡水水域中生活。過去認為總鰭魚類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近年來新的資料表明,兩棲類不一定從總鰭魚類演化而來,有人重提肺魚類可能是有足兩棲類的祖先。總之,陸生四足動物的起源問題還有待解決。

三、兩棲綱

兩棲類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一生中有變態過程。兩棲類在身體結構及機能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變革:①由用鰓呼吸轉變為用肺呼吸,但幼蟲在水中生活時仍用鰓呼吸;②早期類型體外被蓋骨甲或堅硬的皮膜,以防止水分過分蒸發;③以四肢支持身體並司運動,其尾主要起平衡作用;④繁殖方式上,以水中產卵為主,部分是在潮濕地方產卵,卵孵化後,幼蟲仍需在水中生活。

最古老的兩棲類化石為晚泥盆世的魚石螈,其身體側扁,有一條魚形的尾鰭,它的頭骨和牙齒的結構都和總鰭魚很相似,但是它們已經長出四肢,脊椎上也已經長出了允許脊柱彎曲的關節突,前肢的肩帶與頭骨已失去連接並能活動,已屬兩棲類范疇(圖2-53)。我國兩棲類化石發現較少,保存完整和良好的有山東臨朐中新世地層中的玄武蛙。

圖2-53 魚石螈 (Ichthyostega stensiovi)

(據何心一等,1993)

四、爬行綱

爬行類比兩棲動物更進步,是真正的陸生四足動物,最先能在陸地上繁殖,這是因為爬行類的卵中有了能防止胚胎中水分蒸發的羊膜,卵可以在陸地上孵化,幼蟲不再變態,在羊膜卵內有羊水能供給胚胎發育的養分,因此爬行類擺脫了在水中繁殖的束縛,而向陸地發展。

根據爬行動物頭骨上的顳顬孔的有無、多少及相對位置來分類。顳顬孔位於頭骨後部(眼眶後方),用以容受和擴大頜肌,增強咬嚼的能力。顳顬孔一般可分四種類型(圖254)。

圖2-54 爬行類頭骨顳顬孔類型

(據Romer,1966,改繪)

依據顳顬孔類型可將爬行動物分為四個亞綱,無孔亞綱、下孔亞綱、上孔亞綱和雙孔亞綱。爬行類出現於晚石炭世,二疊紀增多,全盛於中生代,所以中生代又稱為「爬行類時代」。中生代末大多數爬行類絕滅,僅少數種類殘留到現代,如龜、鱷、蜥、蛇等。爬行類在中生代最繁盛的門類是恐龍類,一般身體龐大,四足或兩足行走,肉食和植物食性都有,最早出現於中晚三疊世,到白堊紀末全部絕滅。

五、鳥綱

鳥類是脊椎動物進化系統上從爬行類發展出去的一個旁支,適應於飛行,鳥類不是唯一能飛行的脊椎動物,但它對飛行的適應是最成功的。為適應飛行的需要,它的骨骼變得中空而輕,髓腔大,前肢變為翼,身披羽毛,心臟分隔完全,恆溫等。

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但其直接祖先尚未查明。最早的鳥類化石產於德國巴伐利亞索侖霍芬晚侏羅世地層中的始祖鳥(圖2-55),其特點是除具有羽毛外,其餘骨骼特點均與爬行類一致,如有尾,有牙,前肢末端仍具爪等。現在一般認為始祖鳥不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只是進化中的一個側支,真正鳥類的祖先可能出現得更早。我國新疆、甘肅的白堊紀、青海的始新世地層發現過零星的鳥骨化石。1996 年,我國遼西侏羅世地層中採到一塊珍稀鳥類化石,取名中華龍鳥,也同時具有鳥類和爬行類特點,所以有人認為它是一隻恐龍,不管它是鳥還是恐龍,至少也是鳥類起源於爬行類的有力證據。

圖2-55 始祖鳥 (Archaeopteryx siemensii)

(據成都地院,1981)

六、哺乳綱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個綱,具有更高的適應環境能力。恆溫,胎生,哺乳,腦發達,牙齒分化,頭骨中具有較大的腦腔,四肢骨由肩帶和腰帶與脊椎相接。

哺乳動物的牙齒是其硬體中最堅硬的部分,易保存為化石,其組合形態隨動物食性不同而多變化,因此,對分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哺乳動物的牙齒一般分化為門齒(I)、犬齒(C)、前臼齒(P)、臼齒(M)四種,牙齒類型通常以齒式來表示,其公式為:

地層古生物基礎

前臼齒和臼齒合稱為頰齒,根據其形態和食性關系大致可分三種類型:①切尖型,食肉動物;②脊齒型,食草動物;③瘤齒型,雜食動物(圖2-56)。

圖2-56 哺乳動物頰齒的主要類型

(據何心一等,1993)

(a)側視;(b)齒冠面;P.前臼齒;M.臼齒

七、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這里的人類起源指的是人類怎樣由古猿演化而來。是否習慣性地以兩足直立行走作為主要的行動方式,是目前學術界通常採納的區分人類和猿類的標准。能否製造工具已不再是區別標准。人猿分界的重新劃分,使得能夠兩腿直立行走,但還不會製造工具的南方古猿等進入到了人的范疇。截至2000年的化石資料,從南方古猿到現代人,人類的演化大致經歷了以下4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圖2-57)。

(一)南方古猿

440萬~100萬年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東部,以具有粗壯的頜及厚層琺琅質的齒為特徵,能夠兩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形態上具有猿和人的鑲嵌特徵,身高1.3 m以上,腦量400~500 mL。南方古猿至少包括了9種類型,其中以1994年公布的發現於衣索比亞距今440萬年的南方古猿始祖種最為古老。著名的「露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骨骼之一(保存了40% 的骨骼),生存年代約為350 萬年前。

(二)能人

250萬~160萬年前,其主要特點是頭骨壁薄,眉脊不明顯,腦量500~700mL,比南方古猿明顯擴大,頰齒,特別是前臼齒比南方古猿非洲種窄,下肢骨明顯顯示兩足直立行走的特徵,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夠對握,但還不是很精確。能人最著名的化石代表是發現於肯亞的1470號頭骨,該頭骨比任何南方古猿的頭骨都要進步,腦容量可達775mL,肢骨基本上和現代人相似,地層年齡測定為190萬年左右。與能人同時發現的還有不少石器,典型的石器是用礫石製成的砍砸器,這種石器文化被稱為奧杜韋文化。

圖2-57 人科演化樹

(據Mader,1998)

(三)直立人

生活年代大致定在距今180 萬~30 萬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亞、歐、非洲等地都有發現。直立人的名稱是根據其下肢骨能夠採取直立的姿勢而來,但並不表示他是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直立人最早由杜布瓦1892年發現於印尼的爪哇,其大腿骨後部有股骨脊,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當時由於沒有發現共生的石器,其是否屬於古人類化石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直到我國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我國已發現的直立人化石比較多,有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猿人、南京湯山人等。

(四)智人

在分類上屬於人屬智人種,包括化石智人和現生智人,從解剖學上區分,智人可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兩類。

◎早期智人:生活於距今20萬~10萬年期間,發現於非洲、歐洲及亞洲,具有大腦殼,前臼齒及臼齒窄,臉平、頭骨薄,骨骼纖細,腦量已達現代人水平等特點。早期智人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尼人的主要特徵包括強壯的身體,指、趾短,前牙、鼻子大,大鼻子可能是對寒冷的更新世氣候的適應。尼人可能直接從直立人演化而來,保存在胳膊中的DNA研究結果表明,尼人祖先在60萬年前就從演化主線上分離出來,但在演化上最終走進了死胡同,為晚期智人所代替。我國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廣東的馬壩人、湖北的長陽人、山西的丁村人、遼寧的金牛山人、陝西的大荔人等。早期智人製造的石器已經有了很多改進,能夠狩獵巨大的野獸,能用獸皮當作粗陋的衣服,不僅會使用天然火,而且可能已會取火。

◎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已非常像現代人,出現的時間約為10萬年前,與早期智人的區別是前額高,腦殼短、高,骨骼輕薄。晚期智人化石最早發現於1868年法國的克羅馬農村,稱克羅馬農人,主要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8萬年,身材高大,顱骨的高度增大,額部隆起,有明顯突出的下頜,前臂比上臂長,小腿比大腿長,腦很發達,有相當的智慧。我國的晚期智人化石包括廣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資陽人、內蒙古的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在晚期智人階段,除了石器比早期智人加工精細外,還有不少骨器、角器,以及用石頭或骨角製成的長矛等復合工具,已有相當好的捕魚技術,能夠摩擦取火。

八、技能訓練——常見脊椎動物化石鑒定

(一)目的和要求

(1)對脊椎動物各綱化石保存特點有進一步了解,如魚類的完整骨骼、魚鱗、甲片,哺乳綱的牙齒等。

(2)通過化石標本、各種有代表性的模型、掛圖、幻燈片、照片的觀察進一步理解脊椎動物各綱演化關系。

(二)使用儀器、工具、用品

多媒體設備,雙目實體顯微鏡,放大鏡(15~20 ×),實驗報告,化石標本。

(三)實習報告要求

每人至少觀察5塊標本,選3塊標本作圖並描述主要構造特徵。

(四)鑒定內容

主要鑒定魚類化石,重點觀察魚尾形態、魚鱗形態及腹背鰭的發育。

1.盾皮綱

化石多為頭和軀乾的甲片。

Wudinolepis Chang,1965 (武定魚)(圖2-58):個體小,頭甲和軀甲的背、側壁均具左右對稱,排列規則的棱脊骨片。中泥盆世。

圖2-58 Wudinolepis (武定魚)

2.棘魚綱

鰭棘及中間棘常保存為化石。

Sinacanthus Pan,1957 (中華棘魚)(圖2-59):鰭棘大,扁平,長而寬,末部顯著彎曲,形成尖刀狀,其上布滿細長的縱脊及溝痕,相互平行,並與棘的彎曲一致,大部分向末端聚合。早泥盆世。

圖2-59 Sinacanthus (中華棘魚)

胸棘印模,× 1.5

圖2-60 Heliooprion (旋齒鯊)

× 1.4,P1

3.軟骨魚綱

多保存尾牙齒、魚鰭河糞化石。

Heliooprion Karpinsky,1899 (旋齒鯊)(圖2-60):牙齒在上、下頜左、右兩塊頜骨接合處向下、向內捲曲成環圈狀,二疊紀—三疊紀。

4.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可保存完整的骨架和鱗片化石。研究時頭骨,鰭和尾部特徵最重要。

Lycoptera MulIer,1848 (狼鰭魚)(圖2-61):頭大,眼大,眶上骨一塊,眶上感覺溝止於頂骨;具顳孔,齒骨一塊,牙齒排列成行,前鰓蓋骨的下支較上支寬大,下鰓蓋骨很小;椎體呈筒狀,中部略收縮;胸鰭大,內側有一粗大而不分節的鰭條。晚侏羅世。

5.總鰭魚亞綱

Osteolepis Valenciennes et Pentland,1829 (骨鱗魚)(圖2-62):體呈紡錘形,表面歪尾型,有尾上葉。齒鱗菱形,頭骨排列方式與早期兩棲類相似。中泥盆世。

圖2-61 Lycoptera middenderffi (狼鰭魚)

圖2-62 OsteolepisMacroiepidota (骨鱗魚)復原圖

(據何心一等,1987)

6.肺魚亞綱

Coraios Agassiz,1838 (角齒魚)(圖2-63):顱頂都由兩大塊中板和兩對側板組成;顱骨底部有一塊長的副蝶骨,前端菱形;兩邊為翼齶骨,每塊翼齶骨上著生一塊大的三角形齒板,齒板上具輻射排列的嵴。三疊紀—中侏羅世。

圖2-63 Coraios (角齒魚)

7、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

前言

本規程描述的脊椎動物標本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的化石及現生骨骼。為了確保這些標本能正確、有效地入庫,安全、清潔、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確地調用,保存單位需要按照一個嚴格、規范的工作程序進行操作。為了統一各保存單位的工作程序和數據整理規范,充分發揮標本的研究、陳列和使用價值,同時適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標本整理規范化要求,特製定《古脊椎動物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以規范、指導這類標本的保存工作程序。

脊椎動物標本資源的保存工作程序包括接收登記、建檔立卡、錄入資料庫、標本入盒或托盤盛放、入櫃儲藏、日常維護、標本查詢或借用管理、標本重新入位、製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驟。

本規程附錄A—附錄F為規范性附錄,附錄G—附錄L為資料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劉麗萍,劉仲雲,婁玉山。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脊椎動物標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研究機構、大學、博物館及各級文物管理部門脊椎動物標本的保存工作。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50222—95 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

GA27—2002 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

GB/T16571—2012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範系統要求

自然科技資源共性描述規范(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3 術語和定義

3.1 脊椎動物化石(vertebrate fossil)

脊椎動物化石是經過石化的脊椎動物的遺骸(或遺跡),包括早期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在內的無頜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的實體化石、遺物化石(如卵化石、糞化石)和遺跡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模型(cast)

模型是指以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為原型做出的與原標本相同形態、結構和大小的模仿品。模型一般按照實物進行上色,與實物具有相同的視覺效果,可作為實物的替代品。

3.3 模具(mold)

用硅橡膠或樹脂等材料,給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製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樹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後即可製成模型。

4 脊椎動物化石的保存

4.1 標本資源保存的基本要求

化石資源屬國家文物法保護范圍,應由專業機構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設立固定的儲存空間,具備防火、防盜、防潮、防塵、防曬等設備和措施,配備專門和固定的管理人員,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

4.2 庫房要求

4.2.1 防火

——設置無煙、禁煙及其他有關標識。

——庫房內嚴禁明火,嚴禁吸煙者或攜帶火具者(火柴、打火機)入內。

——禁止使用電爐。

——嚴禁存放油類、氣化類、易燃易爆類物品,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

——嚴禁電器設備超負荷運行,禁止電器設備帶病運轉。

——庫房的電器設備、開關、電閘進行定期的檢查維修,發現故障應及時排除。

——消防器材配備之後,工作人員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養工作,確保器材完好有效。

4.2.2 防盜

——安裝防盜門、防盜窗、電子監控系統。

——進出標本庫房要有專人陪同,並進行登記。

——進出庫房牢記嚴鎖大門,並定時對庫房進行檢查。

——重要典型的標本要放入保險箱或保險櫃中。

4.2.3 防潮

——安裝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了解庫房內溫度及濕度的變化。

——設置通風、去濕設備,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如安裝通風機、去濕機等)。

4.2.4 防塵

——經常打掃庫房衛生,保持標本櫃的整潔。

——標本放入標本櫃前,做到標本及標本盒干凈整潔。

4.2.5 防曬

——標本庫的窗戶要安裝窗簾。

——標本和標本櫃的擺放,應避開陽光直射。

4.3 標本的接收登記及編號

1)原則上,通過採集、發掘和徵集的標本,或與國內外研究機構交換,以及通過獲贈、轉讓獲得的所有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模型(具)都屬於接收范圍。標本入庫前要經過細致的整理,使每件標本達到信息齊備、干凈整潔、標號明晰的基本要求,並製作標本標簽,標簽格式見附錄A。

2)接收標本時,管理人員應該給上交人員接收標本的回執,回執見附錄B,接收人一欄由管理員簽字,以便日後核查。

3)管理人員應對接收標本的狀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記錄,如當前是否有損壞以及損壞原因,是自然損壞或人為損壞等;是否已經採用了某些保護措施、保護技術、保護記錄等,並及時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加固。

4)每件標本都必須進行編號,各收藏保管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本單位的編號原則,最好能具有自己單位的特色,盡量避免和其他單位的編號雷同。

4.4 建檔立卡

1)收藏單位對庫存標本應該建立相應的資料檔案,這些檔案包括:

——標本保存狀態的記錄及相關的照片等影像資料。

——已發表的研究論文。

——標本編號登記冊。

——野外地點號登記冊。

——交換標本和模型的登記冊。

——借出標本的登記冊。

——外展標本登記冊。

——庫存標本的模型和模具資料。

——離職、退休人員清還標本的記錄。

2)為了便於檢索庫存標本,每件標本應製作三類查詢卡片,即標本號卡、地點卡和分類卡,它們是分別以標本號、地點名稱和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分類作為順序進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適應調用者查詢標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參照附錄C。

4.5 錄入資料庫

有條件和庫存豐富的單位,應該建立館藏標本管理資料庫,資料庫應該通過網路實現查詢和共享。為保證數據安全,建議分別設立內網及外網兩台伺服器,內網伺服器為數據錄入和保存的主伺服器,不實行網路共享,外網伺服器定期從內網伺服器進行數據拷貝,實行網路共享。資料庫的數據構成可依本單位的需要設立,主要內容參照附錄D。

4.6 標本盛放

標本一般用專用標本盒或托盤分開盛放。標本盒和托盤可按不同尺寸製作,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標本。標本盒規格有多種,各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經費條件定製標本盒,盒中墊上軟布或其他襯料,使標本在盒中穩固、避免受到碰撞。常用的標本盒的類型和規格見附錄G。

4.7 入櫃儲藏

1)標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裝置,以專用的標本櫃為佳。標本櫃可根據保存單位的庫存空間和經費選擇合適的類型,注意防塵、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的標本櫃的類型和規格見附錄H和I。

2)標本在標本櫃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對固定的位置和規律,一旦確定下來擺放的順序,則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便於查找和管理。由於脊椎動物化石種類非常龐雜,數量巨大,為了便於查找標本,建議每個大類(綱)分別存放,大類下根據各單位的實際情況,按地點或門類進一步細化。

4.8 日常維護

——管理人員要經常檢查標本,定期給化石加固,加固液配方見附錄J(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標本加固須在專用房間進行)。

——定期檢查庫房標本保存、保護以及安全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若有標本破損,應移交修理部門進行修復。

——從研究人員借用標本的反饋信息中發現問題,及時做出加固標本或對標本信息做出更正。

——要根據不同標本的特點,調節設定庫房的溫度和濕度。

4.9 標本查詢和借用管理

——來訪人員查詢或借閱標本必須填寫登記表,表格內容見附錄E。

——借用標本或模型時,必須履行出庫手續:填寫借單,然後輸入計算機存檔,借閱登記單內容見附錄F。

——借用標本應設定一定的使用期限,按時歸還。

——外單位人員一般只能在館內觀察標本,不能借出標本。

——管理人員定期向標本借閱人回收標本。標本回收後,管理人員在標本借閱登記單上填寫歸還日期及簽名。

——標本回收時應檢查標本保存情況,如標本有損壞時,借閱人有責任負責修復。

——對重要標本的出借要實行具體人員負責制,嚴格出庫程序。

4.10 標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員回收標本後,按原標本存放位置將標本重新歸位。

4.11 製作模型或模具

標本在使用或借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甚至丟失,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製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減小這種損失。凡是重要標本都應製作模型,以防不測事件發生。對於重要標本可辟專門庫房或標本櫃保存,同時儲存清晰度較高的照片,這些標本外借需要較為嚴格的審核制度,或只能借閱模型,以防丟失。其他重要標本在借出前也最好預先製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應有效地進行編號、分類和管理,模型、模具的登記信息見附錄K、附錄L。

4.12 標本保存突發事故的處理

標本在庫房保存過程中存在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如失火、被盜竊、建築物倒塌、突發自然災害、爆發戰爭遭遇空襲等,為此,應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最大可能降低損失。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標簽

表A.1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標簽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標本接收回執

表B.1 標本接收回執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標本卡片

表C.1 標本號卡

表C.2 地點卡

表C.3 分類卡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數據構成

表D.1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數據構成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來訪人員登記表

表E.1 來訪人員登記表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標本借用登記單

表F.1 標本借用登記單

附錄G

(資料性附錄)

標本盒規格

表G.1 標本盒的規格

附錄H

(資料性附錄)

標本櫃的類型

表H.1 標本櫃的類型

附錄I

(資料性附錄)

標本櫃規格

表I.1 標本櫃的規格

附錄J

(資料性附錄)

標本加固液配方

表J.1 標本加固液配方

附錄K

(資料性附錄)

模型相關的信息

表K.1 模型相關的信息

附錄L

(資料性附錄)

模具相關的信息

表L.1 模具相關的信息

8、小孩子騎自行車,8歲,求一個能保護脊椎的自行車坐墊推薦!

如果想要個適合小孩子做了一個坐墊,那麼就可以自己去一些實體店購買,超市裡面也有的。

9、配眼鏡是在網上配還是實體店配呢

建議去實體店配鏡,因為配鏡之前要幫你驗度數,檢查是否有閃光之類的,而且配好度數後,還有十五分鍾的試戴期以調節度數,另外,如果你是配長框的,還要量度眼眶大小,所以不建議網上配
希望對你有幫助

與脊柱實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