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就是脊椎嗎?
我也說不清!我截了一段!《對脊柱和脊椎的認識》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脊柱」和「脊椎」這兩個概念和名稱是不加區分的。尤其是在英文中,幾乎就是同一個單詞。但是,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應是有區別的,其內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從中文的字面上講,「柱」與「椎」這一字之差就有所不同,「柱」有支柱之意,「椎」是指椎體,「脊柱」是指以脊椎為骨架,周圍組織為輔助而形成的柱狀體。而「脊椎」則是指由26塊椎骨相連而成的結構,且更多是指骨性結構。 其次,「脊柱」與「脊椎」在組織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脊柱」是指椎骨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共同構成的,即除椎骨外,還包括椎管內脊髓、韌帶、椎體間的椎間盤以及椎管外的神經、血管、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而「脊椎」則只是由椎骨和椎間盤兩者組成的。 再者,筆者認為「脊柱」在概念上有可擴展性,且其外延已經有所擴展,這當然也是應脊柱醫學發展的需要。即已將脊椎上端的枕骨、頭顱,以及下端的底座——骨盆都看作「脊柱」的組成部分。如果進一步擴展的話,就連四肢也應看作「脊柱」的輔助部分或納入「脊柱」研究的范疇。因為雙下肢是支撐脊柱的底座——骨盆的,如果雙下肢不平衡,骨盆自然會傾斜,脊椎就會隨之代償彎曲,而雙上肢就像是脊柱的兩翼,對調節「脊柱」的運動和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可以這樣認為:人體的脊柱是以脊椎為中軸,骨盆為底座,關節為樞紐,肌肉為動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抵抗),韌帶為保護和穩定,大腦和脊髓為中樞指揮,脊神經、體液和經絡為信息通道,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復雜的系統——脊柱系統。脊柱不僅支撐整個機體的重量,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懸掛於其上,而且還是人體主幹信息網路之所在,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遞、應答和處理等重要工作。 因此,脊柱與脊椎在概念和內容上是由較大區別的,脊椎只是脊柱的組成部分,而脊柱無論從解剖學、生物力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方面都比脊椎的內涵要豐富而復雜得多,因而有脊柱系統(spine system)之說,且人體的九大系統無不與之息息相關。 21世紀,人們已充分感受到一個信息網路科技時代所帶來的便利。信息無處不在,因此對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認識、研究也不得不考慮到「信息」這一要素。身心醫學模式雖然是從醫學的整體觀念出發的,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對人類疾病、健康的影響,但尚未更深入的認識到體內各類「生物信息」的擁塞、缺失或紊亂等對生命、健康、疾病所造成的重要影響。實踐證明有效的調節、疏導機體的生命信息,對於健康和生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醫學時代,由於「生物信息」及「網路傳輸」對機體生命健康的重要影響,使我們已充分認識到「諸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脊柱」。
採納哦
2、腰椎的生物力學特點有哪些?
脊柱的載荷主要由體重、肌肉韌帶活動產生的預載與外載入荷所產生的,腰椎在整個脊柱中承載最大,並且是疼痛的易發部位,目前基本可以肯定,腰椎傷病與其承載異常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全面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症,就先要了解腰椎的生物力學特點。大致如下:(1)腰椎的生理曲度:正常情況下,腰椎前凸,頂端在腰3和腰4椎體前面。這7a686964616f31333332636363種生理曲度是人類從嬰幼兒爬行時開始到站立後逐漸形成的。在嬰兒爬行時,由於腹部的重量牽拉,腰部自然凹陷,使腰椎生理曲度初步形成。站立後,由於負重使椎體及椎間隙前寬後窄,椎間盤前寬後薄。腰椎生理曲度在性別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女性一般較男性為大。腰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穩定和平衡的需要。腰椎生理曲皮變化,說明腰椎的穩定性和平衡受到了影響,某些組織就處於非正常受力狀態,易發生相應部位的勞損性疼痛。有時非腰部疾病也可造成腰椎生理曲度改變,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造成腰椎生理前凸增加。(2)腰椎的連接和支持:腰椎的連接和支持除了骨性連接和椎間盤外,還有周圍的韌帶、肌肉,髖部、胸腹部的肌肉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及棘上韌帶。一旦腰椎的韌帶發生損傷,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腰部疼痛。腰部、筋部和胸腹部支持腰椎穩定的肌肉很多,直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等,間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腹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這些肌群以腰椎為軸心,前後左右相互平衡和協調,協助韌帶維持腰椎相對穩定;維持腰椎於某一特定狀態;提供動力,使腰椎產生各個方向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外傷、勞損、受寒可使上述肌肉及其筋膜發生炎症而產生腰部疼痛等症狀。(3)腰椎的負荷:腰椎的負荷相當大,站立時,軀干、雙上肢和頭頸部的重量要經過腰椎向下傳導,坐位時,重力對腰椎的影響可賂微減少一些。即使在完全卧床、全身放鬆時,椎旁的肌肉仍然對椎間盤產生擠壓作用;在人體背負重物時,腰椎所承受的壓力則更大。實驗證明:咳嗽時腰3-4椎間盤的負荷有80公斤,屈膝直腰上舉10公斤的重物時承受的負荷是180公斤。因此,腰椎比其它關節較易發生退行性變,尤其是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3、脊柱有幾個彎曲
脊柱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4、什麼叫脊柱生物力學原理?
那個是因為你在電腦前的坐姿不正確,只要有效的改善坐姿就可以了.
脊柱生物力學原理,應該是指糾正脊柱的生理彎曲.
5、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是什麼
?嬰兒早期只有頭尾凸向後面的一個彎曲,隨年齡的增長,幼兒會抬頭和坐起運動後才有頸前凸,站立苞行走後才出現腰部前凸。人類脊柱的生理善裔直立功能的結果。 頸前凸的頂點在第4、5頸椎,胸後凸是胎兒的原始彎曲,隨嬰兒坐起與站立而變得更加明顯;時,其彎曲與胸椎椎體後方較高有關,胸椎後凸是站立與平衡所必需的。腰前凸隨嬰兒坐起而出現,站立行走後更加明顯;同時,其彎曲與腰椎椎體及其椎間盤前高後低有關。骶後凸是胎兒時就形成的彎曲。因此,頸前凸、腰前凸是繼發性彎曲,若有上牽拉力或下牽拉力作用於脊柱,頸彎曲及腰彎曲是可變直的。 老年人的椎間盤脫水及退行性改變,使其脊柱的頸前凸及腰前凸逐漸消失,而使胸後凸逐漸加重,即成老年性駝背。 更好的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需要辯證施治,中醫特色療法的靈魂是「通則不痛」,即通過疏通與統合的思想和方法,通過通經絡、通三焦、通臟腑、通陰陽,將失衡經絡調整,達機體內外環境平衡,以便讓葯物直達病灶局部發揮療效的目的,機體實現自調節、自穩定、自節律狀態,最終達到「經絡暢通,氣血充盈」的健康境界。 通過上述講解,是否對你棘突有所幫助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是越早越好,爭取盡早控制病情,早日恢復健康。如果您還有什麼疑問需要解答,請向商都健康網的在線專家咨詢,或者撥打中醫醫院的咨詢熱線:。下一篇:生物力學骨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更多
6、簡述脊柱環節節段的力學特性
獲得頸部脊柱節段和腰部脊柱節段的生物力學參數,為力學環境中人體脊柱安全性評價及防護系統的設計提供依據。方法分別對6例人體頸部脊柱節段和4例腰部脊柱節段進行壓縮力學實驗,獲得整體節段的壓力和變形關系曲線,通過分析得出整體節段的屈服壓力、屈服變形和剛度等生物力學參數。結果頸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2267N,平均屈服變形為12.6mm,平均剛度系數為303.07N/mm;腰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5276N,平均屈服變形為13.25mm,平均剛度系數為633.52N/mm。結論腰部脊柱節段發生屈服破壞時的平均壓力達到頸部脊柱節段的2倍以上,而平均屈服變形相當。
7、韋以宗謝慶良誰整脊技術好
整脊可分為間接整脊和直接整脊兩大類,直接整脊是醫者運用手力功底作用於zd椎旁陽性反應點來達到治療的目的。間接整脊是通過針刺、推拿、葯物、牽引、心理、功能鍛煉,調整脊柱的內外環境,進而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臨床觀察直接整脊技術適用於退變較輕、合並症較小的患者,間接整脊適用於退變較重、合並症較多的患者。
能達到調整脊柱的力學平衡狀態,消除臨床症版狀的方法,都可叫整脊技術。「大整脊」理念臨床治療時,始終把脊柱看成一個整體來治療,而不僅是局限與頸椎、胸椎、腰椎、骨盆的某一部分或椎體來治療。根據脊柱生物力學原理及自身特點,應充分體現出中醫的整體觀念及辨證施治的指導精神。如果把「頭痛醫頭」的思想運用於整脊技術的臨床治療中,那麼就權會形成只顧局部,不顧整體是體現不出整體觀念及辨證施治的原則。那麼,其療效就不會太理想。
8、脊柱定點復位療法是什麼?
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是運用了生物力學的原理,是以病人前屈,然後脊柱沿縱軸旋轉、在牽引下應用了旋轉力,在脊柱沿縱軸旋轉的瞬間撥正偏歪棘突,使位移的椎體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罝,使錯縫的關節突關節對位,恢復正常的或代償的脊柱內外平衡,達到治療目的。我知道的在北四環有一家華夏銘醫堂,裡面一南師傅手法還不錯,值得一試。
9、傷害脊椎的不是仰卧起坐 而是雙手抱頭?
謠言:
很多朋友鍛煉身體時,會通過做仰卧起坐來增強腹部力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做仰卧起坐的危害,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脊柱生物力學教授Stuart McGill表示:仰卧起坐能夠給脊椎造成上百磅(幾十公斤)的壓力,最終帶來椎間盤突出症。同時,剛練腹肌的朋友,腹肌力量很弱,身體會很自然的借用胯部和腰部的力量,腹肌訓練基本沒什麼效果。國內很多中小學還堅持要學生達標完成,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已經在各類學校改變了仰卧起坐的傳統姿式,明白「雙手抱頭」不科學的道理。而我國內地的大、中、小學目前仍沒有做出調整。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亟待出台關於仰卧起坐的標准,保護孩子們的健康。
辟謠:
傷害脊椎的不是仰卧起坐,而是雙手抱頭
仰卧起坐是鍛煉腹肌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中對腰腹力量測試的指標。強健的腹肌不僅是對我們腹部肌肉力量的展示,同時還有利於腰圍的控制、預防骨盆前傾、維持脊柱生理平衡等作用。經常進行仰卧起坐鍛煉,能增強核心肌力,還對提高青少年靈敏、協調、反應、平衡等身體素質、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和運動項目,也是大有幫助的。
但最近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說法:進行仰卧起坐練習會增加脊椎損傷風險,美國加拿大叫停仰卧起坐。
實際上仰卧起坐不但沒有被叫停,反而在世界范圍內被我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納為健康體質測評標准測評指標之一,但各國測試標准動作形式要求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上肢擺放位置。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所規定的「雙手交叉貼於腦後」的標准姿勢與歐洲青少年體能測試、加拿大健康、體育教育和休閑協會體適能測試方法一致;新加坡則使用雙手罩耳形式,香港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健康體適能檢測則使用雙臂胸前交叉形式。
那麼仰卧起坐損傷脊椎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事件是中國台灣TVBS新聞台2014年8月22日的一則報道。報道說,一名25歲的台灣男子在做了幾個仰卧起坐後,覺得頸部以下全身無力,當地醫生檢查後解釋稱,男子以手抱頭的方式仰卧起坐,導致頸椎內血管受不了連續施力而爆裂,血塊壓迫神經,進而導致頸部以下全身癱瘓。「仰卧起坐致癱」的消息,雖是個案,但的確發生在我們身邊。那麼仰卧起坐「致癱」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抱頭仰卧起坐才是「致癱」的罪魁禍首。2014及2018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中對仰卧起坐動作的要求均是「受試者仰卧於軟墊上,兩腿稍分開,屈膝呈90度,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同伴按壓其踝關節,以固定下肢」。
這里需要劃一下重點了:「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
在我們實際鍛煉過程中「兩手手指交叉貼於腦後」被理解為「雙手抱頭」是錯誤的。正確動作中,雙手僅僅是起到托住頸椎,防止頸部後伸(仰頭),造成背部肌肉緊張影響動作質量的作用。而在實際鍛煉甚至是部分測試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人會靠雙手抱頭來發力,將頭猛地向體前一拉,殊不知,雙手強力向前拉動頭部的動作會對頸椎造成巨大壓力,加上頭頸部關節、肌肉力量相對較弱,這一拉可能引發運動損傷甚至會導致頸椎脫位、危及生命。由此可見,仰卧起坐動作是否正確的一個關鍵要領是看雙手是否「抱頭」。
對於家長擔心的仰卧起坐存在損傷脊椎風險卻仍作為我國的大、中、小學《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表示擔憂的問題。這里首先對家長的擔憂表示理解,但是目前沒有實驗數據直接證明仰卧起坐與脊柱損傷之間存在直接關系。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進行仰卧起坐,但進行仰卧起坐練習時要掌握好動作要領和鍛煉的度,記住不要在身體疲勞的情況下做仰卧起坐,不要藉助扭動身體來使身體抬起、更不要採用雙手抱頭的方式做仰卧起坐。其次,青少年為了加強腹肌力量,做仰卧起坐也可避免手抱頭動作,如:雙手交叉抱胸前,或者雙手放身體兩側、前側,做的過程也不要「猛振」,慢起慢落即可;此外鍛煉也可根據需求,動作不一定起落完整,上體抬起做一半(「蝦卷」),也可以達到鍛煉腹肌的效果了。
辟謠專家:武東明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國民體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復核專家:孫飆 南京體育學院 教授
出品人:科普中國-科學辟謠
10、簡述運動生物力學參數及其採集?
運動生物力學在體育科學學科體系中研究內容豐富,研究問題復雜,領域寬廣,涉及到生物學、力學、體育學等學科的交叉,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科互補與融合,促進了運動生物力學學科的進步和發展。隨著測試手段的改進和現代高科技的發展,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縱觀國內外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領域,可以看到該學科的發展趨勢是: 一基礎研究。研究人體基本體育動作的生物力學原理如走、跑、跳的生物力學,研究人體運動器系的生物力學,如膝關節的運動學與動力學、脊柱的生物力學、肌肉活動時肌電對復雜運動中的肌力評價,神經肌肉對運動的支配、運動控制、運動能量等;生物力學在康復診斷評價中的研究,活體結構下的材料力學和彈性力學,生物材料的本構方程,關節受力的形態分析和關節界面的數學力學模型,研究人體運動動作的神經肌肉控制和反饋,矯正動作的生物力學機制等。
二應用研究。包括對優秀運動員各項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診斷(技術分析)、運動技術的優化、生物力學的技術在不同運動項目訓練中的應用、教學實踐與訓練中的力學問題、教學方法方面的生物力學、運動過程中各肌群(原動肌、協同肌、對抗肌)工作特點(參加工作的實踐順序、力量大小等)的研究、運動器系損傷的生物力學機制及物理康復手段的研究、運動生物力學與選材研究,以及研究、設計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的運動器材及體育鍛煉的各類健身用品等。
三方法學及測試手段的研究。包括:高速錄象開始應用,錄象解析代替了一部分影片解析;專向技術測試的感測器有所進展,如彈力調節器可安裝於彈跳板上調節彈力大小;測試數據採集計算機化和參數遙測技術研究;多指標、多學科的綜合測試及同步測試;影像解析中圖象識別技術的研究;適合於測量活體系統生物力學參數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儀器的研究;測量參數數字化過程的分析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