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直性脊柱炎怎麼能檢查出來?
強直性脊柱炎的檢查,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血常規檢查、血沉檢查、生化檢查、CT、MRI、X線檢查、血清免疫學檢查。診斷:X線檢查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腰和(或)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或不對稱性外周寡關節炎、尤其是下肢寡關節炎,症狀持續≥6周。2。虹膜睫狀體炎現在症或既往史。3。AS家族史或HLA-B27陽性。4。骶髂關節病理學檢查顯示炎症者。
2、怎麼確診是否得了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與遺傳有密切關系的疾病。有否強直性脊柱炎陽性家族史,七八年來感覺腰部不適或疼痛,活動後好轉,有時有低熱,這些都是強直性脊柱炎的可疑症狀,建議及早做一下有關檢查,除外此病可能。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標准與依據,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與X線檢查。該病的特點是腰椎前屈、側彎和後伸等方向的活動均受限;胸部擴張活動受限;早期症狀為間歇性腰背痛,進行性僵硬並逐漸向上發展,可以使用【強直居-優堂傳世帖】來緩解。
X線檢查,早期表現為骶髂關節模糊、關節外硬化,脊柱早期可見骨質疏鬆,關節模糊、侵蝕、硬化、融合等異常改變。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標准為:
1、臨床表現:
(1)腰或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非甾體抗炎葯,如消炎痛、芬必得能迅速緩解症狀。
(2)腰椎在前屈、側屈和後伸的3個方向運動均受限;或胸廓擴展范圍受限,小於2.5厘米。
(3)陽性家族史,或HLA-b27陽性。
2、X片證實有雙側或單側骶髂關節炎。
一般按:有X片證實的雙側或單側骶髂關節炎;並分別附加以下臨床表現的1條或2條,即①腰椎在前屈、側屈和後伸的3個方向運動均受限;②腰背痛史或現有症狀;③胸廓擴展范圍小於2.5厘米即可確診。
其他如:血沉可增快,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少數病人有輕度貧血,C反應蛋白升高,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增加,血清補體C3和C4增加等,但這些檢查通常多不重要。
建議做以下檢查:
1、脊柱與骶髂關節X線片,如早期X線檢陰性時,可行放射線核素掃描,CT或核磁共振檢查,以發現早期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
2、測定 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陽性,有助於診斷。
3、血沉、抗O、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有助於與其他疾病鑒別。
3、怎樣才能檢查出強直性脊柱炎?
關於強直性脊柱炎病情變化需要檢查以下項目:血常規: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有輕度白細胞升高,強度低血色素性貧血。血小版:疾病活動期血小版(PLT)顯著高於正常人,平均血小版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增大,血小板比率(P-LCR)顯著低於正常人。有研究報讀其機制可以能是強直性脊柱炎的感染因素,破壞了人體凝血系統與抗凝血系統之間的平衡,凝血系統功能亢進,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隨著卡納根治性脊柱炎病情的變化,血小板的數量,體積等各項指標也發生改變,故可以作為判斷疾病活動情況,評價療效的重要實驗室檢查指標。血沉(ESR);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初期未得到控制和有外周關節炎時,半數以上的ESR增高,病情得到控制後,ESR可以恢復正常。血清: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正常值為<5ug/ml,雖無特異性診斷意義,但是在強直性脊柱炎急性活動期可以明顯升高,強直性脊柱炎冰牆控制時降低,比血沉敏感,且其結果不易受貧血,高球蛋白血症影響。HLA-B27抗原檢測:有助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鑒別爭端,預防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生和發證,可以間接了解患者病情和預後,病通過對其親屬的檢查,及早發現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免疫球蛋白檢查:血LgA有輕至中度升高,lgA水平與強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動有關。補體C3,C4也升高,即抗體增多,作為抗體防禦屏障的補體C3C4也升高,它參與清除過多的CIC,多見於外周關節受累者,可能是對感染和炎症的積極反應。
4、強直性脊柱炎檢查項目有哪些?
強直性脊柱炎最重要的檢查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檢測患者有沒有遺傳基因。第二就是影像學檢查,要有強直性脊柱炎的改變。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有沒有增高,越增高就說明這個疾病越活動
5、強直性脊柱炎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建議到正規三甲醫院,掛風濕免疫科,坐骶髂關節ct,拍腰椎核磁共振,抽血化驗抗o,類風濕因子,血沉,HLA-B27,c反應蛋白。明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以防延誤病情。
6、強直性脊椎炎怎麼確診?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尚不明確的、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其特點為幾乎全部累及骶髂關節,常發生椎間盤纖維環及附近韌帶鈣化和骨性強直,造成彎腰活動障礙,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心血管、腎等我個臟器的損害。常於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起病,40歲以後發病者非常少見。建議你到正規專業醫院去檢查,查找病因,規范用葯,對症治療,切不可盲目用葯,盲目的治療,選擇正確的科學的治療方法。
7、怎麼確診是否得了強直性脊柱炎?
?
8、強直性脊柱炎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血常規及血沉血常規可大致正常,部分病人可有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和白細胞增多。多數病人在早期或活動期血沉增速,後期則血沉正常。血沉增速有助於對臨床和X線表現可疑的病人進行診斷。尿常規當腎臟發生澱粉樣變病時,可出現蛋白尿。
1.血液生化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淋巴細胞比例稍加,少數病人有輕度貧血(正細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與疾病活動性相關性不大,而C反應蛋白則較有意義。血清白蛋白減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補體C3和C4常增加。約50%病人鹼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雖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陽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來診斷AS,LHA-B27不作常規檢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放射線證據。
2.免疫學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不高。血清IgA可有輕-中度升高,並與AS病情活動有關,伴有外周關節受累者可有IgG、IgM升高,有人報道AS患者可有血清補體C3、C4升高,抗肽聚糖抗體、抗果蠅93000抗體、抗肺炎克雷伯桿菌固氮酶還原酶抗體等抗體水平增高,抗組蛋白3亞單位抗體與患者虹膜炎密切相關。HLA分型檢查90%左右的病人HLA-B27陽性。
3.微生物學檢查AS患者大便肺炎克雷伯桿菌的檢出率高於正常人。
4.HLA-B27檢測HLA-B27檢測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但絕大部分的患者只有通過病史、體征和X線檢查才能作出診斷。盡管該試驗對某些種族來說對診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對有腰痛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來說,它並不作為常規檢查,也不作為診斷和排除診斷的篩選試驗,其臨床用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檢測的背景。
5.強直性脊柱炎的X線檢查
(1)骶髂關節改變:這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可以這樣說,一張正常的骶髂關節X線片幾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診斷。早期骶髂關節的X線片改變比腰椎更具有特點,更容易識別。一般地說,骶髂關節可有三期改變:
①早期:關節邊緣模糊,並稍緻密,關節間隙加寬。
②中期: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骨質腐蝕與緻密增生交錯,呈鋸齒狀。
③晚期:關節間隙消失,有骨小梁通過,呈骨性融合。
但目前仍有學者沿用1966年紐約放射學標准,將強直性脊柱炎的骶髂關節炎分為五級:0級為正常;Ⅰ級為可疑;Ⅱ級為輕度異常;Ⅲ級為明顯異常;Ⅳ級為嚴重異常,關節完全強直。
(2)脊柱改變:病變發展到中、晚期可見到:
①韌帶骨贅(即椎間盤纖維環骨化)形成,甚至呈竹節狀脊柱融合(圖6)。
②方形椎。
③普遍骨質疏鬆。
④關節突關節的腐蝕、狹窄、骨性強直。
⑤椎旁韌帶骨化,以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椎間纖維環的骨化最常見(晚期呈竹節樣脊柱)。
⑥脊柱畸形,包括:腰椎和頸椎前凸消失或後凸;胸椎生理性後凸加大,駝背畸形多發生在腰段和下胸段。
⑦椎間盤、椎弓和椎體的疲勞性骨折和寰樞椎半脫位。
(3)髖膝關節改變:髖關節受累常為雙側,早期骨質疏鬆、閉孔縮小、關節囊膨脹;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囊性改變或髖臼外緣和股骨頭邊緣骨質增生(韌帶骨贅形成);晚期見關節間隙消失,有骨小梁通過,關節呈骨性強直。
(4)肌腱附著點的改變:多為雙側性,早期見骨質浸潤緻密和表面腐蝕,晚期可見韌帶骨贅形成(骨質疏鬆、邊緣不整)。
原發性AS和繼發於炎症性腸病、Reiter綜合征、銀屑病關節炎等的伴發脊柱炎,X線表現類似,但後者為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伴脊柱不規則的跳躍性病變表現,可資鑒別。
脊椎外關節的其他X線表現有,肩關節也可有骨質疏鬆、輕度侵蝕性破壞病變,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破壞,最後呈骨性強直。在韌帶、肌腱、滑囊附著處可出現骨炎和骨膜炎,最多見於跟骨、坐骨結節、髂骨嵴等。其他周圍關節亦可發生類似的X線變化。
早期X線檢查陰性時,可行放射性核素掃描、CT和MRI檢查,以發現早期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但必須指出,一般簡便的後前位X線片足可診斷本病。
6.強直性脊柱炎的CT、MRI和造影檢查X線平片對較為典型的骶髂關節炎診斷較易,但對早期骶髂關節炎診斷比較困難,容易漏診。骶髂關節CT或MRI檢查敏感性高,可早期發現骶髂關節病變。CT能較滿意地顯示骶髂關節間隙及關節面骨質,發現X線平片不能顯示的輕微關節面骨侵蝕及軟骨下囊性變等。尤其是對臨床高度疑診而X線表現正常或可疑者。MRI能直接顯示關節軟骨,對早期發現骶髂關節軟骨改變以及對骶髂關節炎的病情估計和療效判定較CT更優越。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ECT)放射性核素掃描缺乏特異性,尤其是99m鍀-亞甲基二磷酸鹽(99mTc-MDP)骨掃描,放射性核素在骶髂關節附近非特異性濃集,易造成假陽性,因此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意義不大。但有學者認為,單光子發射電子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骨掃描可能對AS的診斷也有幫助。椎管造影適用於下肢有神經障礙的患者,並有助於手術時進行徹底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