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問題,有難度!
脊柱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脊柱的整體觀:
(1)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漸加寬,第2骶椎最寬,與椎體的負重有關.自骶骨耳狀面以下,重力傳至下肢骨,體積漸縮小.
(2)後面觀:椎骨棘突連貫成縱嵴,位於背部正中線.頸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細長,斜後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
(3)側面觀:可見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頸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後.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椎間短韌帶很多(如圖:脊柱的韌帶)
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黃韌帶有很大的彈性,連接著相鄰的椎板,協助椎板保護椎管內的脊髓,並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脊柱的長韌帶主要有三條: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縱韌帶,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對脊柱穩定有重要作用。椎體後面的後縱韌帶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但在椎間盤處較寬,後縱韌帶可限制脊柱過分前屈及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還有一條上下連續的棘上韌帶,在胸、腰、骶部緊貼棘突末端,至頸部則呈板片狀,將兩側肌肉分開,且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特名之為項韌帶ligamentum nuchae。
環枕關節和環樞關節是脊柱上端與顱骨之間的連接,又合稱為環枕樞關節。
脊柱由24個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間盤、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接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柔韌。脊柱的長度,直立時由於椎間盤彈性壓縮,比卧位時稍短。從前面看,脊柱的椎體從上至下逐漸增大,至骶骨又迅速變小,這是椎體的負荷由小到大,又經骶骨耳狀面將負荷傳至下肢的反映,是人體直立所造成的不同於四足動物的一種表現。脊柱的後面可見成排的棘突和橫突,棘突旁有許多背部肌肉,可以穩定脊柱,並牽動棘突、橫突做各種動作。背部的棘突,可以從第7頸椎開始觸摸計數,是常用的定位標志。棘突的方向,在頸、腰段較平,在胸部較斜,臨床上常在腰段進行穿刺。從側面看,各椎骨的體、橫突和棘突均清晰可見,還可看到椎弓根及其間的椎間孔和骶管側面的耳狀關節面。脊柱整體的側面觀,可見四個彎曲。頸曲和腰曲凸彎向前,椎間盤較厚,其前部尤甚,胸曲和骶曲凸彎向後,椎間盤變薄。脊柱內的椎管,上通顱腔,下達骶管裂孔,周圍除椎間孔外均為韌帶所封閉。椎管內容納脊髓,上連腦,兩側發出脊神經根,形成31對脊神經,從椎間孔和骶前、後孔穿出。椎管的頸下段和胸下段較寬闊,與脊髓的頸、腰膨大相適應。腰段最寬闊,容納脊髓圓錐和眾多的神經根絲。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脊索
脊索動物(Chordata) 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個類群,也是種類相當豐富的一個門(phylum) 。它包括從低等的如現代海洋中的文昌魚、海鞘等,到較高等的如魚、蛙、龜、鳥、牛、猿猴、人類等。脊索動物的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脊索(chorda dorsalis)。一切脊索動物至少在胚胎時期都具有脊索。那麼脊索和脊椎是一個東西嗎?在進化的歷程上脊索為什麼出現,出現的意義是什麼,脊索是怎麼進化的,高等脊索動物成體的脊索又到那裡去了?本文將討論這些問題。
1 脊索概念
脊索動物在其一生或個體發育的一定階段出現於身體背側正中、神經管 正下方呈前後走行的棒狀支持器官稱脊索。脊索不是脊椎,脊椎是脊索出現後才慢慢產生的,脊椎是骨質的,脊索不是骨質的。
脊索是一條由多泡狀角質細胞所組成的堅韌、半透明、有彈性的圓柱形不分節結構,其表面覆蓋著數層薄薄的結締組織 的脊索鞘(elastica)。脊索是胚胎時期的原腸 壁背面加厚外突形成,是內胚層結構。之後顯著伸長和集中,將陷入胚內的外胚層作為襯底,成為身體中心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誘導物質,預定的脊索原基 內陷後也明顯地伸長。文昌魚終生具有脊索,圓口類 的脊索也不退化而終生存在。脊椎動物的脊索在胚胎期及幼體期具有中軸支持器官的作用,但是其後被周圍結締組織形成的軟骨或硬骨的脊柱所代替,只在脊柱內殘存一些脊索的痕跡。
2 脊索的產生
2.1脊索發生
現在脊索動物的來源有兩種假說:環節來源說和棘皮來源說。由於棘皮來源說有更多的證據 ,本文按照棘皮來源說(echinoderm theory)論述。
脊索動物有一些性狀與棘皮動物相同,如後口 、三胚層、兩側對稱 和分節現象 等,說明脊索動物是由棘皮動物進化而來。按照綜合進化論 可以推測某些棘皮動物胚胎期變異 後體內產生脊索雛形,這種脊索雛形使棘皮動物幼體 可以更方便的運動 ,從而擴大了攝食范圍和增強了逃避敵害的能力,也使得有脊索雛形個體可以到達更遠的地方,降低種內競爭 ,形成了形成新物種的條件 。在自然選擇下體內有脊索雛形的棘皮動物形成了新的物種。雖然由於原始脊索動物沒有化石殘留,但通過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的證據,半索動物的幼體——柱頭幼蟲(Torn aria)可能可以作為棘皮動物和脊索動物的過渡型。因為柱頭幼蟲咽喉正中的背側生長的囊狀體從發生學和功用上均類似於脊索,生物學家也稱其為脊索原基。
自然選擇令在運動和支撐身體上有更多優勢的脊索使越來越完善 。於是進化出尾索動物(Subphylum Urochordata)。尾索動物仍保留有半索動物的一些特徵:幼體尾部有較為成型的脊索,但在成體內脊索又消失。但是幼體脊索已經開始成型。如現存的海鞘(Ascidiacea)、尾海鞘(Appendiculariae)等生物。
由於脊索不僅能令動物幼體更具生存競爭力,對於成體,脊索也有新的用途 ,所以變異的那些脊索消失較晚的個體漸漸淘汰了脊索消失早的個體,這些脊索消失較晚的個體又進化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身體結構,這就是頭索動物(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從比較胚胎學證據 也得出尾索動物進化又產生了頭索動物。頭索動物的脊索縱貫於全身的背部,並終生保留。頭索動物身體呈魚形,體節分明,表皮只有一層細胞,頭部不顯,故稱無頭類(Acrania),如文昌魚。至此,完整的脊索完全產生了。
2.2脊索功能
脊索的出現構成了支撐軀體的主梁,這個主梁使體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體內內臟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護,運動肌肉獲得堅強的支點,在運動時不致由於肌肉的收縮而使軀體縮短或變形。所有的這些雖然和節肢動物堅硬的幾丁質 外鞘作用類似,但是由於脊索在體內,同時比幾丁質外鞘有更好的的韌性,因而使脊索動物身體更靈活,體形有可能向「大型化」 發展 。這樣,在環境的變化下,脊索動物獲得了新的適應性。
脊索的中軸支撐作用也使動物體更有效地完成定向運動 ,對於主動捕食及逃避敵害都更為准確、迅捷。脊椎動物頭骨的形成、頜的出現以及椎管對中樞神經的保護,都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化的發展。
脊索在發生學和胚胎學上還有誘導周圍細胞分化作用 ,促進了胚胎期由中胚層發育而來的脊椎 和由外胚層發育而來的神經 的產生和完善。這一點也是脊索為什麼仍然存在於高等脊索動物的胚胎內的一個原由。
3.脊索進化和消退
雖然脊索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但它究竟不太堅硬,所能承受的應力是有限的。因此當動物大型化到一定程度時,脊索就不夠用了。之後中胚層靠近脊索的間葉細胞 起初集聚變為生骨節(sclerotoma) 。現在在圓口動物如七鰓鰻、盲鰻的脊索附近找到的髓弧片 就是進化到這一時期的生骨節產生的脊椎雛形。
隨後生骨節產生的髓弧片開始癒合,直至完全包裹脊索,漸漸出現椎體(centrum) 等結構,同時向動物體背側延伸,出現包裹神經管的趨勢。脊索被椎體壓迫,逐漸變細小。但是此時的「脊椎骨」細胞只是失去了原生質 的分支,同時細胞間有大量間質 ,即此時是軟骨脊椎。另外每個脊椎骨環是獨立的。由於是軟骨,此段缺少現存或化石證據,但是在胚胎學的重演律 上可以證明,脊椎是先一段一段產生再癒合的。
隨後軟骨開始硬化 ,每段脊椎(vertebrae)也開始癒合,神經管被脊椎包裹,脊索被分開,形成脊索小球,像一串念珠,夾於脊椎中。鯊魚體內的脊椎就是這樣,頭部還殘留有軟骨和沒封閉完全的骨,脊椎簡單癒合。
之後脊索有不同的去向:
1) 脊索小球剛好鑲入兩側的脊椎中央,形成雙凹形(amphicoelous)脊椎。如硬骨魚類
2) 脊索小球與後面的脊椎癒合,形成前凹形(procoelous)脊椎。如爬行類和多數無尾類 。
3) 脊索小球與前面的脊椎癒合,形成後凹形(opisthocoelous)脊椎。如某些兩棲類。
4) 脊索小球與兩面都粘連,形成椎間盤(discus intervertebralis),脊椎則形成雙平形(amphiplatyan)。新形成的椎間盤不是脊索,而是由生骨節發生的結構,椎間盤中間很小的髓核才是退化的脊索。如哺乳類。
現在脊椎已經替代了脊索成為了新的身體支持物,脊椎在靈活性和堅固性兩方面都比脊索要好。從此脊索在高等動物體內消退,變為痕跡器官。
結束語 脊索是泡狀細胞組成的棒狀組織,在進化歷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最初脊索在低等脊椎動物如無頜類中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為脊索動物提高了生存競爭力。而在其以後的高等脊椎動物中,則被脊椎代替,最後在路生脊椎動物中脊索僅出現在胚胎期。本文重新瀏覽了脊索從出現到消失的歷程,可以發現脊索在脊索動物進化路上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側面論述了脊索動物的來源和進化過程中脊索的誘導作用。
2、連接椎骨的長韌帶和短韌帶分別有哪些
?
3、頸部的韌帶都有哪些?
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之間的穩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前縱韌帶起於枕骨,向下經環椎及推體的前面,止於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推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後伸活動,位於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2)後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後壁,連結椎間盤,止於骰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並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復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後縱韌帶出血、鈣化,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並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3)黃韌帶位於椎管後的兩個椎板間,起於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於下個推板的後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脊髓型頸椎病。 (4)林間韌帶介於相鄰棘災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預部弱。可限制頸椎的過度前屈。 (5)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於頸後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於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後線游離,前接棘突。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項韌帶反復多次持續性勞損,可出現出血,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下,各韌帶間相互協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平衡。
4、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
5、全身的韌帶怎樣鍛煉
1、坐在一個有輪子的一字的邊緣上,雙腳放平,雙手也平放在大腿上。(依據你的鞋子和襪子的類型以及地板的表面,你可能需要脫掉你的鞋子。) 2、把你的腳趾抬離地面,只讓你腳後跟著地。用你的腳後跟慢慢的向後推你的椅子,直到你的腿完全的伸展開來。 3、保持上半身放鬆,然後再用你的腳後跟把你的椅子拉回來。做12到15次,用3秒鍾推出來,3秒鍾拉回來。 跳繩後的拉伸運動 人站直,一條腿盡量往後踏一步,保持鞋底著地,身後的那條腿保持筆直,前腿彎曲,身體垂直。雙臂盡力往後拉。堅持8-12秒,換腿再做一次。 人站直,一條腿往前伸並保持筆直,後腿彎曲,身體微微向前伸,雙臂在前拉緊。堅持8-12秒,換腿再做一次。 人站直,蹺起一腿,用手抓住鞋子,盡量靠近臀部。保持臀部平衡,膝蓋並攏,直立的那條腿微微彎曲,如有保持平衡的困難,可以扶住牆或椅子。堅持8-12秒,換腿再做一次。 一般來說,全套拉伸運動所需時間大約是10-12分鍾,做時動作要到位,就可以把身體的關節,韌帶都打開。但是也要配合當時天氣的溫度,加長或者縮短。要感覺到身體體溫上升,但是呼吸要保持暢通。 3.開始按計劃跳繩,長短自定,也可以按照上面那個辦法訓練。 4.跳繩後將身體盡量放鬆,作深呼吸5-10次,然後再做一次上面的拉伸運動。但是現在做的時候,每個動作堅持15-30秒。還有,可以加多幾個難度更高的動作,可以自由發揮,比如說像下面圖中的動作等等。 5.再次調整呼吸,舒緩身體各部分,再踮著腳尖走動一下,直至體溫和呼吸恢復正常。現在可以大量補充水分啦! 這樣子全套運動做下來,配合熱身和拉伸,長期鍛煉小腿肌肉不會過分膨脹,只會適當變結實緊綳,曲線優美好看。 祝樓主早日成功
6、【請問】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怎麼樣?姑父對針灸情有獨鍾!
針灸效果不是很好,建議手術治療比較快!上海申誠醫院不錯,可以選擇去哪裡治療!
7、韌帶是長好還是短好?
你說的是肌肉韌帶的柔韌度或強韌度吧?它與自身的身高沒有直接的聯系,只和他的運動與後天的營養等有關系。這需要每天堅持運動,比如練下太極拳、瑜伽等,使韌帶的柔韌度增強,又比如做一些慢跑游泳、跳繩等,都可以增加韌帶的強度,據自身情況和喜好調整運動方案、健身方案。
拉韌帶是有好處的,但也要小心拉時造成對自身的傷害:
好處:運動前拉韌帶是為了防止運動時韌帶拉傷,因為直立行走的關系,導致人體的脊柱受到的壓力是垂直向下的,而且身體的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時間長了,必然引起椎間盤壓力增大,脊柱兩側的軟組織過於緊張,下肢關節勞損積累,關節韌帶收縮引起肌腱緊張,所以經常拉筋可以有效減輕椎間盤及關節壓力,拉伸肌肉及韌帶防止勞損過度,促進血液循環。
壞處:成年人練習舞蹈或運動時拉筋需要量力而行,不要刻意追求強度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處理不當有可能誘發韌帶鈣化或軟組織粘連。
一、熱身。先活動頭、手、腰、腿的各處關節,再慢跑15分鍾。
二、就是拉韌帶了。又分幾步進行。 先是腳踝,坐下,將左腳放在右腿膝蓋上,雙手握住左腳踝活動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一手按住膝蓋向下壓,來回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將左腿放下,然後壓右腿,要努力將肚皮貼上腿。四個八拍。換腳,同樣。 再是雙腿。雙腿平伸,身體向下壓,要求同上。
三是豎叉。能下多深下多深,最好貼地面,要求後腳面貼地,上半身直立。
四是橫叉。腳跟著地,雙腳勾起,其餘要求同上。
五是壓胯。(姿勢很難看,看過青蛙沒有,雖不是亦不遠矣。不過效果很好。)膝蓋著地努力分開,注意不能趴在地上,雙手支撐,將腰胯向後下方壓,最高境界是貼地。
六是腳背。跪坐在地上,腳背貼地,向後躺,最高境界後背著地。注意別把膝蓋翹起。 另外一個方法比較多,有點理論化: 在鍛煉韌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備活動,不要練得過快、過猛。尤其在冬季鍛煉前應活動活動四肢。若鍛煉前不熱身,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扭傷。練習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晚間睡前。首先做好准備活動,從最基本的壓腿開始,分速壓和緩壓。緩壓每次用三四十秒的時間,輕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輕微疼痛即可,速壓就是快速壓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鍛煉的時候手夠不到目標區域,不要勉強,可以加繩子來輔助練習。
8、頸部的韌帶都有哪些
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之間的穩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前縱韌帶起於枕骨,向下經環椎及推體的前面,止於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推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後伸活動,位於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2)後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後壁,連結椎間盤,止於骰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並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復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後縱韌帶出血、鈣化,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並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3)黃韌帶位於椎管後的兩個椎板間,起於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於下個推板的後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脊髓型頸椎病。
(4)林間韌帶介於相鄰棘災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預部弱。可限制頸椎的過度前屈。
(5)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於頸後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於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後線游離,前接棘突。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項韌帶反復多次持續性勞損,可出現出血,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下,各韌帶間相互協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