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索與脊柱

脊索與脊柱

發布時間:2020-11-24 01:16:31

1、脊柱和脊椎和脊索

脊柱由脊椎骨組成

2、「脊索動物門」與「脊椎動物亞門」有什麼區別?

一、形態特徵不同

1、脊索動物門

位於消化道和神經管之間的一條棒狀結構,具有支持功能,所有脊索動物的胚胎期具有脊索,但在以後的生活中或終生保留(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或退化並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

2、脊椎動物亞門

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二、生活習性不同

1、脊索動物門

柄海鞘的成體呈長橢圓形,幼體型似蝌蚪。基部以柄附生在海底或被海水淹沒的物體上,另一端有2個相距不遠的孔:頂端的一個是入水孔,孔內通消化管而中間有一片篩狀的緣膜,其作用是濾去粗大的物體,只容許水流和微小食物進入消化道。

2、脊椎動物亞門

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

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

三、下屬物種不同

1、脊索動物門

包括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2、脊椎動物亞門

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

3、脊索和脊椎意思一樣么?

生物:從海鞘到我們之路--比較基因組學之研究

編輯 Gene 報導
脊椎動物的無脊椎近親海鞘的基因組被定了序,讓科學家有機會利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來研究脊椎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發表在Science的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基因組研究結果是由國際團隊所完成的,它是第七個基因組被定序的動物,主要由美國能源部附屬基因組研究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系、京都大學動物系和日本的國家遺傳學研究所所領導,並且有別外二十幾家研究單位合作進行,參與者有87人,分布在五個國家。

有了海鞘的基因組,透過和人類或其他動物的比較,科學家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心臟和神經及免疫系統等的起源和演化,並且更了解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一般發育。

柏克萊加大的遺傳學和發育學教授Mike Levine說道,海鞘在生物學家心中享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它提供了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演化聯系。當你看到其成體時,會以為那是簡單的動物,亞里斯多德就以為它是軟體動物,但當你看到其胚胎發育,它顯然是復雜的高等動物,俄國生物學家Alexander Kowalevsky就認出了其幼蟲尾的脊索。它們是我們很古老的表親。

五億多年前,動物開始快速演化,成為三、四十個體制相異的門類,至今現生的動物界可以劃分為35個門。其中不具有脊椎(或脊索)的34個門統稱為無脊椎動物,而剩下的就是脊索動物門了。脊索動物有四個主要共同特徵:脊索(notochord)、背部中空的神經索(dorsal, hollow nerve cord)、咽裂(pharyngeal slit)和肛門後肌肉質的尾部(muscular postanal tail)。脊索動物又分為三個亞門:一是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又稱無頭類(Acrania),以文昌魚為代表;二是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又稱被囊類(Tunicata),例如海鞘,這兩類都是原始的脊索動物,不具有脊椎;第三個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有頭類(Craniata)之一的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e),包括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

但脊椎動物卻走上了另一條不同的路子,與頭索動物及尾索動物相較,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前端特化成復雜的腦,以及與腦相關聯的感覺器官,如眼、耳、鼻等,對環境有更靈敏的反應能力;運動器官也更精巧,以配合感覺器官的改變;大腦外有顱骨保護、脊索演變為分節的脊椎、內骨骼保護著體內器官,這些特徵都使得脊椎動物比其它脊索動物更具環境適應力,使得脊椎動成為脊索動物這一門中,種類和數量最發達的一支。

化石記錄顯示,公認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4.75億年前的奧陶紀的介皮類(Ostracoderms),它們在海洋中行底棲生活,身披厚重的外骨骼,沒有上下頷,也沒有胸鰭、腹鰭等可活動的偶鰭。與介皮類親緣關系最接近的脊椎動物是無頜綱(Agnatha)的盲鰻(Hag fishes)及八目鰻(lampreys),它們的脊椎還是軟骨質,是相當原始的脊椎動物。

到了3.95億年前的志留紀(Silurian)末期,地球上出現了一群具有上下頷的魚類,這是一項極重大的變革,使原本行過濾生活的脊椎動物成了活潑的獵食者,同時也演化出了可活動的偶鰭,使得活動更靈活。這些魚類包括已滅絕的盾皮類(Placodermi)、部份現生的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如鯊魚、魟等,以及在現代海洋及淡水中稱霸的硬骨魚類(Osteichthyes)。硬骨魚類的其中一支又慢慢往陸地發展,演化成了今天陸地上的各種脊椎動物。

過去許多動物學家認為脊椎動物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演化自尾索動物。海鞘的成體雖然沒有明顯的脊索,但是其幼蟲的尾部卻明顯地帶著一根脊索。有人認為在寒武紀早期,尾索動物的幼蟲發生了幼體生殖(paedogenesis)的現象,其生殖器官在變態之前就成熟了。經過了天擇,尾索動物的幼蟲發展出了分節的肌肉和強壯的骨骼來支撐身子,並且因為頭的形成對適應環境有相當的優越性,就演化出了帶頭和內骨骼的脊椎動物。

美國能源部附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Eddy Rubin認為雖然它們和我們外觀大不像,但是還是有許多特徵同脊椎動物是相同的。透過基因組的比較,我們可以在分子的層次上了解與對方的關系,並且研究這些相似的系統和基因是如何從五億多年前的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

身為尾索動物的海鞘分布在世界上各淺海中。桶狀的海鞘附著在岩石、防波堤、般舶和海底,並利用籃狀濾食器濾食浮游生物。海鞘卵受精一天後就發育成只有二千五百個細胞的小幼蟲,不久後就找個地方定居下來變態成為成體。

海鞘的基因組由一百六十萬個鹼基組成,大約只有人類的廿分之一,只有最小基因組脊椎動物河豚的一半。其中一百一十七萬個鹼基組成約有一萬六千個基因,有八成在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中也可找到。不過其基因數只有人類的一半。美國能源部附屬基因組研究所的計算基因組學主任Daniel Rokhsar說道,海鞘基因組會如此苗條的原因是,它大部分在脊椎動物中有好幾個貝份的基因,在海鞘中,只有一份。而多出來的貝份,可能會突變掉或消失,或者演化成負責其他功能。從海鞘基因組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這系譜中的新進展,例如有些特定的免疫系統和神統系統基因在海鞘就找不到,這顯然是脊椎動物的新設備。脊椎動物的復雜性也可能是從大量的基因復制而產生的。

海鞘沒有許多決定脊椎動物身體結構的重要Hox基因。有一些Hox基因單獨存在,另一些卻消失了。然而海鞘也有類似於脊椎動物的感光基因,和其他形成心臟和甲狀腺的基因。但是海鞘利用血藍蛋白,而非紅血球來運送氧氣,並且缺少製造膽固醇和組織胺的基因。在某些方面,海鞘和細菌、真菌和植物的相似度比和脊椎動物還來得高:製造纖維膜以支持進食吸管的基因,就和製造纖維素的基因很類似,這樣的基因在其他動物是找不到,有可能是從植物等水平基因轉移來的。

Levine就認為海鞘基因組的分析結果和1871年達爾文在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的主張完全吻合,達爾文主張脊椎動物和海鞘有共同祖先,而一支演化成海鞘,另一支在脊椎動物綱開花結果

4、在大多數脊椎動物中,脊索會被脊椎取代

A、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的體內有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柱,無脊椎動物的體內沒有脊柱.故此說法正確.
B、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哺乳類.最高等的脊椎動物是哺乳動物.故此說法正確.
C、脊椎動物亞門特徵:脊索只在胚胎發育中出現,隨即為脊柱所代替.故此說法正確.
D、高等脊索動物只在胚胎期間出現脊索,成長時即由分節的脊柱取代了,脊索本身完全退化僅留殘余.故此說法正確.
故選:A、B、C、D

5、脊椎脊索脊柱有什麼區別

人體的脊柱是由脊椎構成的。脊索是脊柱內的多根神經穿過一個椎間孔而形成的一個索狀束。

6、簡述脊索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別和聯系

不同:脊索動物具有縱貫背部的支持結構脊索,後被脊柱代替;神經中樞中空位於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時期具鰓裂;心臟位於消化道腹面.
無脊椎動物無脊索或脊柱,索狀中樞神經位於身腹面,不具鰓裂,心臟位於消化道背面.
脊索動物參與肌肉收縮能量代謝的是磷酸肌酸,而無脊椎動物是磷酸精氨酸.
相同:脊索動物的一些結構也見於一些無脊椎動物,如後口、三胚層、兩側對稱、真體腔、分節現象、閉管式血液循環等.

7、脊索動物門與脊椎動物門有什麼區別??

脊索動物門分
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脊索動物門為動物界最高等的一個門,包括所有的脊椎動物和海產無椎骨具脊索的動物,生活方式多樣,差異很大,但具有幾個共同特徵:

一、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1. 具有脊索

(1)概念:脊索是位於脊索動物消化管背方的一條縱長的、不分節的棒狀結構,起著支持身體縱軸的作用。(位置、形態、功能)

(2)結構和功能:脊索是在胚胎發育中,由原腸胚背側的一部分細胞離開腸管而形成的。圖:脊索及其外圍的脊索鞘(普動P332),整條脊索既有彈性,又有一定的硬度,很結實,因此,可以起著骨骼的基本作用----支持作用。脊索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性,與它的特殊結構有關,脊索由脊索細胞組成,脊索細胞內有許多液泡,在脊索細胞外圍有厚的結締組織鞘,稱為脊索鞘,當液泡充滿時,液泡的膨壓就使脊索有一定的硬度,再加上外圍脊索鞘的堅韌和柔韌性,脊索相當堅韌而富有彈性。具有脊索是脊索動物的基本特徵,此門動物的命名即據此而來。

(3)注意:一切脊索動物都具有脊索,但並不是所有的脊索動物都終生保留脊索。例:人類,只在胚胎發育早期出現脊索,到了胚胎發育後期即被脊柱和腦顱基部所取代,因此不終生保留。只有低等脊索動物才終生具有脊索,例:文昌魚,高等脊索動物只在胚胎期間出現脊索,成長時即由分節的脊柱取代了,脊索本身完全退化僅留殘余。

2. 具有背神經管

高等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呈囊狀,實心結構,位於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動物: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位於即所得背面,呈管狀,裡面有管腔,稱為背神經管。在高等脊索動物,神經管分化為腦和脊髓兩部分,神經管的內腔仍被保留下來,在腦中成為腦室,在脊髓中成為中央管。

3. 具咽鰓裂

(1)概念:低等脊索動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兩側有左右成對的排列數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間接和外界相通,就是咽鰓裂。

(2)功能:呼吸器官,低等種類(水生)終生存在,高等類群(陸生)僅在胚胎期出現和某些種類的幼體期(如蝌蚪)出現,在成體時消失或變為其他結構,鰓的呼吸功能由肺取而代之。

二、脊索動物的次要特徵

1. 心臟總是位於消化管的腹面。

2. 尾部如存在,總是位於肛門的後方,構成脊索動物特有的肛後尾。無脊椎動物的肛孔常開口在軀幹部末端。

3. 骨骼系統屬於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它是由活的細胞構成的,能隨著身體發育而增長。非脊索動物亦有堅硬部分,但為死的外骨骼。

4. 與非脊索動物相似的結構:後口,三胚層,次級體腔,兩側對稱,分節現象。這些共同點說明脊索動物是由非脊索動物進化而來的。

分類概述

現在世界上已知的脊索動物約有7萬多種,生存的種類分屬於三個亞門。少數學者提出將半索動物門也置於脊索動物門下,並命名為口索動物亞門。

一、尾索動物亞門

特點:

脊索和背神經管只存在於幼體

脊索只位於幼體的尾部

分類:三綱

二、頭索動物亞門

特徵:脊索和神經管縱貫身體全長,終生保留,咽鰓明顯。

分類:頭索綱

三、脊椎動物亞門

特徵:脊索只在胚胎發育中出現,隨即為脊柱所代替。

8、脊椎動物與脊索動物有什麼區別?無脊椎動物一定是軟體動物嗎?

脊椎和脊索的一大區別在於有無椎骨保護柔弱的脊柱。比較原始的脊索動物,如文昌魚,只有比較簡單的髓鞘,到了比較進化的軟骨魚就開始有骨質保護了。無脊椎不一定是軟體,比如昆蟲,有堅硬的幾丁質外骨骼。

9、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有什麼區別?

從動物分類抄學的角度來襲講
脊索動物是一個門類,即脊索動物門,而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即脊椎動物亞門,也就是說脊索動物包括脊椎動物。
(我是學動物科學的)
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亞門(紅海鞘)、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
、脊椎動物亞門。前兩種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脊椎,只有脊索。脊椎動物的脊索只在
動物分類依次分門、綱、目、科、屬、種,中間還劃分亞門、亞綱、亞目……亞種。

10、脊索動物與脊椎動物有什麼區別

①出現了明顯的頭部,神經管的前端分化成腦和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覺器官,後端分化成脊髓;大大加強了動物個體對外界刺激的感應能力。②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後為脊柱取代,脊柱由脊椎連接而成;保護脊髓,其前端發展成為頭骨保護腦,脊柱為內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支持身體,保護體內器官作用。③原生的水生種類用鰓呼吸,次生的水生種類和陸生種類只在胚胎間期出現鰓裂,成體用肺呼吸。④具上下頜,作用:支持口部,加強主動攝食和消化能力。⑤完善的循環系統,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生理機能提高。⑥出現了構造復雜的腎,提高了排泄系統的機能。⑦以成對的附肢作為運動器官。大大增強了運動機能。

與脊索與脊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