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寶寶脊柱受傷

寶寶脊柱受傷

發布時間:2020-11-23 18:50:41

1、孩子幾歲可以學舞蹈

正常情況下是根據孩子的自百身情況去學習舞蹈,一般4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舞蹈了,4歲開度始學舞蹈需要上啟蒙問班,學習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不能對孩子的答要求過高,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選擇專業的舞蹈培訓機構專,對孩子培養興趣會非常的好,也是孩子培養興趣的最佳時間。屬

2、哪些行為容易傷害到孩子脊柱

一個人臉蛋長得再漂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形體,那麼這個人整體看上去也不會多好看,所以形體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也很重要,如果成長中出現了問題,對孩子將來是一大影響。

不過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照顧寶寶時,由於不懂得正確的照顧方式,導致孩子的脊柱受到影響,一般有3種行為很容易傷害到孩子脊柱,好多家長還在做,知道了盡快改正!很多時候都是孩子已經出現問題,家長才發現,現實中不少孩子小小年紀就是個小駝背,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家長的一些行為做錯了,可好多家長還不自知。

3種錯誤行為:

一、經常抱著孩子

寶寶剛生下來那段時間,家裡所有成員都想抱著孩子,而且一直抱著不放下,一家人輪換著抱,一天下來寶寶躺下的時間很少,其實這么做對寶寶傷害大,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脊柱,出現變形,另外經常抱孩子,等想放下的時候,變得很難放下。

二、抱姿不正確

有了孩子後,很多新手爸爸媽媽不懂得怎麼抱孩子,常出現豎抱的方式,這么做很不好,容易傷害到寶寶的頸椎,那麼長期如此,會彎曲受傷,將來孩子長大了,形體會很難看,如果需要豎抱的時候,一定要將寶寶的頭部、頸部、脊椎保證在同一垂直水平線上,這樣孩子不會受到傷害。

三、讓孩子坐太久

寶寶慢慢長大一些後,體重增加,一直抱著會很累,那麼家長們會將孩子放進嬰兒車里,這樣一來家長方便很多,又很省力。不過這么做並不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因為孩子沒有發育好,肌肉力量很有限,長時間坐在嬰兒車的話,脊椎會有很大壓力,出現變形,那麼等孩子長大後,會變得駝背,影響形體。

那麼怎麼做才正確呢?

1、正確的方式抱孩子

孩子很小,身體脆弱,而且也需要多休息,那麼一兩個月的寶寶盡量不抱,盡量讓寶寶躺床上休息。那麼需要抱孩子的時候,不管是需要橫抱,還是豎抱,都要將寶寶的頭部、頸部、脊椎保證在同一垂直水平線上,這么做可以減少傷害。

2、不要太早訓練孩子翻身、坐立等

孩子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年齡,都不要去訓練這些,如果太早訓練的話,會讓寶寶的脊椎發育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太小,長期放在嬰兒車里坐著的話,脊椎傷害非常大,還看到過這樣的家長,將寶寶放在沙發上,前後用靠墊支撐著,還讓寶寶坐很久,這么做太傷害寶寶了,千萬不要這么做。其實寶寶長到一定的年齡後,自然而然地慢慢引導,孩子就會翻身、坐立、爬行了,根本不需要提前訓練太久。

3、正確的選擇嬰兒床品

孩子的皮膚很嬌嫩,所以很多家長會買一些非常柔軟的床墊,可以讓孩子睡得舒服一點,其實這么做不對,床墊或者床褥太柔軟,孩子長期躺在上面,脊椎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孩子睡在太軟的床墊上,脊椎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那麼時間久了,脊椎就會受到影響。另外枕頭也要注意,孩子太小,枕頭不能太高,否則對也會對脊柱發育有影響。

4、孩子背部不能負重太多

當孩子上學後,需要背上書包,裝的東西太多,會給脊椎帶來傷害,非常重的話,還會壓彎孩子的腰,長期如此,孩子形體會發生變形。

做好以上幾點,孩子的形體就不會發生改變,家長們要重視起來。

3、兩月寶寶一抱起就哭,躺那不哭是脊椎受傷了嗎

目前這個情況需要考慮是否有因為,孩子喜歡這個姿勢的關系,所以不會總哭鬧。積極進行觀察情況。

4、寶寶學走路該用學步車嗎?學步車會影響孩子的骨頭發育嗎?

寶寶學走路,該不該用學步車,會影響他的骨頭發育嗎?

“我家寶寶都一周歲多了,還不會走,怎麼辦?”

“給他買輛學步車,很快就能學會走。”

“自從我女兒開始學走路,整天彎著腰扶著她走,老腰都快斷了~”

“把她放學步車里,讓她自己折騰去。”

“我兒子學會走路後,就不讓人扶著或牽著,每天顛來倒去的,不是這里磕到,就是那裡撞到,真是愁壞老母親了。”

“我都放學步車里,省得撞來撞去的。”

……

一提到寶寶學走路,大多數媽媽首先想到學步車。她們認為寶寶要想學會走路,就必須通藉助學步車啟蒙。

寶寶使用學步車,一來,可以解放爸爸媽媽的雙手,拯救老母親的老腰;二來,寶寶能更快學會走路,而且不會磕磕碰碰,累了也能直接坐在裡面休息。

乍一聽好處多多,媽媽們也就早早的給寶寶用上了學步車。

不錯,給寶寶使用學步車是有好處,但也只是方便了家長,反而危害了寶寶健康。

部分國家明令禁止銷售/使用嬰兒學步車

早在2004年,加拿大衛生部就率先宣布:嚴禁銷售、宣傳嬰兒學步車。對於擁有或倒賣者最高處以10萬加幣罰款,或入獄6個月。法律嚴苛到,甚至家中擁有學步車,也犯法。

緊跟著2011年,我國衛生部發布的《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中,將學步車列為嬰幼兒跌倒損傷的主要“元兇”之一,並明確規定,不要使用學步車。

隨後,美國兒科學會強烈呼籲父母們,最好不要給孩子使用學步車。並指出,學步車並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練習如何走路,反而是孩子在“學走路”道上的“絆腳石”。

相信不少媽媽看到這,會直呼:這也太小題大做了吧~

這小小的學步車,到底隱藏了多少危險分子?又為什麼會逼著多個國家動用“法律”手段呢?

使用嬰兒學步車,為什麼不安全?

兒童跌倒損傷的最大元兇之一

不少家長將學步車奉為“防摔神器”,認為寶寶坐在裡面,就不會跌倒,不會撞桌角,而自己在一旁看著,有事就能及時處理,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但,要知道意外的發生都只是一瞬間的事,根本來不及等你反應過來,採取拯救措施。

關於學步車的危害,國內外有大量的數據調查和新聞報道。

在加拿大,學步車被禁止使用前,在使用學步車的家庭中,每天至少有3名嬰兒因坐學步車而受傷。

美國也曾公布這么一組數據:從1990-2001年,這十年間,一歲半左右的寶寶,因坐學步車受傷的人數,高達197200名。有的只是輕微皮膚擦傷、頭頸部受傷;嚴重的骨折甚至顱內出血導致死亡。

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失去了大運動鍛煉的機會

“學步車,能幫助孩子學會走路。”這個錯誤的認識,讓家長們認為要學會走路,就必須藉助學步車。

但事實並非如此。

孩子在學步車里,身體的重量全靠坐墊支撐,他只需藉助學步車的輪子,依靠足尖滑動,就能輕易而不費力氣地移動位置。這與真正的“站立”和“行走”並不同。

一旦離開學步車,他還是不會站,不會走。而自主鍛煉站、走的機會則被剝奪了,反而耽誤了大運動的發育。

影響智力發育

眾所周知,寶寶主要是通過接觸、抓握、敲打、扔等方式認知世界,促進大腦智力開發。

部分的家長怕寶寶亂抓亂扔,破壞搗亂,搞得家裡一片狼藉,於是就把寶寶放學步車里,讓孩子囿於四方小天地。這樣確實省了不少麻煩,卻限制了寶寶自由活動,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機會。

導致O型腿/X型腿

同事的女兒吉吉,大運動發育總是比別人“慢半拍”,4個月不會翻身,7個月不會坐。婆婆擔心孫女走路還是“落後”別人,心急之下,聽人說可以用學步車。7個月時,就先給扔學步車里了,想著早學早會。

哪想,孫女學會了走路,姿勢卻有點奇怪。一出醫院檢查,才知道孩子雙足內翻。

在醫院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家長心急如焚地抱著孩子前來就診。這些不是O型腿寶寶,就是X型腿寶寶,有甚者是扁平足,究其原因,都是使用學步車引起的。

學走路這一大運動的發展,對寶寶而言是多重考驗。需要鍛煉腿部肌肉力量、控制自己的重心、掌握平衡感。

而學步車卻減弱了這一“能力”。通過坐墊拖住寶寶身體,藉助車輪又“成功”避免了腿部用力,重心和平衡感的掌控更是無法得到相應的鍛煉。起不到幫助的作用,還拖延了寶寶學走路的進程,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一旦過早使用學步車,由於寶寶身高不夠,腳無法著地,就必須要墊著腳尖才能行走,時間長了,不僅影響走路姿勢,更對腿型和腳部發育造成永久性傷害。

可以牽著寶寶的手走嗎?

寶寶開始學走路後,很多家長怕孩子摔了,磕了,碰了,會受傷,想著不能用學步車,那隻能犧牲下老腰。忍著腰酸背痛,牽著孩子的手,走了一圈又一圈。

出發點都是好的,但這種方式有害無利。

不利於安全意識養成

寶寶第一次學爬,到學站,再到學走,都會停留、觀察很久,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大膽嘗試,都是他在探索環境,建立自我安全意識,保護自己。

如果我們主動扶著寶寶,把摔倒、磕碰這些潛在的危險,為孩子擋下來,久而久之他就會完全依賴我們,無法自己判斷環境的好壞,無法正確認識到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更容易讓寶寶受傷

最常見的扶走方式有兩種,拎著寶寶的雙手,或牽著寶寶的手臂。

第一種方式,容易讓寶寶養成踮著腳走路的錯誤習慣。寶寶學會走路後,容易走不穩而摔倒。

而第二種方式,一旦家長控制不好力道,用力過大,容易拉傷寶寶手臂,甚至造成脫臼。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學走?

老一輩常說:“蹲著,會自己站起來,就要會走了。”這就是平衡力的表現。當寶寶能自己平穩的站立幾分鍾,他就會開始嘗試邁出腳步。

家長不需要幫忙,只需要多點耐心,多點鼓勵,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孩子就會大膽邁出第一步。

此外,也可以和寶寶玩一些游戲。譬如,和寶寶一起坐在爬行墊上,幫助他站穩,如果他摔倒了也不用驚慌,微笑地誇獎他,“寶寶真棒,這次站得更穩更久了。”“來,寶寶可以嘗試邁一步。”

如果一開始寶寶不願意,記住千萬別強迫他,繼續鼓勵,以減少他的恐懼和不安。

此外,讓寶寶多趴、多爬,強壯寶寶肌肉,也是走路的關鍵。就好比蓋樓,打好地基所有環節中的重中之重。而趴和爬就是走的地基,一旦打好基礎,走路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當然,也有部分寶寶在學會站後,就開始先要扶走,迫不及待地要進一步探索世界,發現新事物。這時,他們不會再想著趴或爬,那麼,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安全的輔助工具,幫助寶寶更進一步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空闊的行走場地,使用小推車等輔助行走工具,讓他獨立推車行走。家長要緊隨孩子左右,以免被其他小朋友撞到,或撞到其他小朋友。

“七坐八爬周會走。”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過周歲就要會走,越早走路的孩子越聰明。

其實,這一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寶寶從會扶站,到可以走路,中間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做准備。因為走路是一項非常考驗寶寶腿部肌肉、關節以及平衡感的運動。

一般10-11個月的時候,大多數的寶寶會開始練習走路,嘗試邁出第一步。之於爸爸媽媽而言,這小小的一步是大大的驚喜,之於寶寶來說,這小小一步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在學走路前,他們必須學會為自己建立安全意識,能正確判斷周圍環境和身體狀態好壞。

所以,別再著急,!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發育節奏,只有真正准備好了,寶寶才會開始學走路。

一旦,違背了這個規律,過早讓寶寶學站、學走,寶寶的脊柱尚未發育好,可能會因承受過多重量而受傷,這做法如同“揠苗助長”,不利於寶寶健康成長。

而對於使用學步車的家長,無論是為了解放自己的老腰,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會走路,減少磕碰。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遵循孩子成長發育的規律,給孩子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耐心和鼓勵,等待孩子完成自我探索,允許孩子在不斷試錯中找到行走的秘訣,何嘗不是愛。

丟掉學步車,讓寶寶自然成長,或許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最好的保護。

與寶寶脊柱受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