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2、人體腹部解剖圖片
如果你是
醫學相關專業
的話,就都需要
記憶
了,因為考試要考的。我已經考過了,很費
腦細胞
的,不過
沒辦法
多下點功夫就好了。
https://gss0.baidu.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CD%CB%D0%DD%CC%EC%B5%D8/pic/item/f03849013bfcc514728da55b.jpg
http://cstc.med.stu.e.cn/newcstc1/forum_view.asp?view_id=15813
3、人體胸腔解剖圖
那是胃痛,胃在腹腔。腹部、胸部解剖圖網上有,可以去搜搜。
4、有人體脊柱解剖圖嗎
人體脊柱圖:
5、人體內臟結構圖
人體內臟結構圖如下所示
人體內臟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個系統,從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狀腺、氣管、上主動脈、上腔靜脈、心內臟、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靜脈、下主動脈、膽囊、脾、胃、腎、胰、小腸、大腸、輸尿管、闌尾、膀胱、直腸、尿道。
(5)人體脊柱解剖擴展資料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的。
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後也可以相互影響。
內臟之間的聯系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容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
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6、人體的解剖學標志
1.觸摸上肢的主要體表標志
(1)觸摸上肢骨的主要體表標志
① 鎖骨位於胸廓前上方,全長易在皮下摸到。
② 肩胛骨位於背外上方,易在皮下觸及內側緣、下角、肩胛岡和肩峰。肩峰點為測量肩寬、上肢長和上臂長的體表標志,用食指和中指沿肩胛岡從後內方向前外方觸摸,即容易找到肩峰的測量點。下角點為測量胸圍的體表標志。
③ 肱骨位於上臂,其大結節可在肩部最外側三角肌下觸及,前臂內、外上髁位於肱骨下端兩側皮下,其中內上髁較隆起。通過屈伸肘關節,分辨肱骨的位置。屈伸前臂時橈、尺骨會運動,肱骨不運動。
④ 尺骨位於前臂內側,從鷹嘴到莖突全長位於前臂後面內側皮下。其中鷹嘴在屈肘時很明顯;莖突在前臂旋內時更明顯,可在尺骨頭下方摸到,此點為尺骨莖突點,是測量手長的體表標志。觀察自己腕關節背面腕橫紋處的尺骨頭非常明顯。
⑤ 橈骨位於前臂外側,其上端橈骨小頭上緣的最高點為橈骨點,是測量上臂長和前臂長的體表標志,橈骨點在上肢下垂、手掌向內側的姿勢中,位於肘關節背面外側的一小凹內,在此凹中易找到肱橈關節,也可確定橈骨點。下端莖突易在外側皮下觸及,在屈腕時更明顯,此點為橈骨莖突點,是測量前臂長的體表標志,也是測量手長的體表標志。
⑥ 手骨位於橈腕關節掌側面,兩側可摸到大多角骨、豌豆骨;握拳或伸
掌時,可看到或摸到各掌骨及指骨,其中第二掌骨小頭向橈側最突出的一點為橈側掌骨點,第五掌骨小頭向尺側最突出的一點為尺側掌骨點,這兩點都是測量手寬的體表標志。
(2)觸摸上肢的皮膚標志、肌性和腱性標志
① 肘窩橫紋:屈肘時,在肘窩處出現肘窩橫紋。
② 腕掌側橫紋:屈腕時,在腕掌側出現2—3條橫紋的皮膚皺紋,分別稱為近側橫紋、中間橫紋和遠側橫紋。其中遠側橫紋的中點是測量手長的標志點。
③ 三角肌:在肩部使肩部構成圓隆狀的外形,從前、外、後側三方麵包繞肱骨的上端。其止點在臂外側中部呈現一小凹。
④ 斜方肌:在三角肌內側、項部外側、鎖骨後面的肌肉隆起,為斜方肌上部纖維。
⑤ 胸大肌:胸前發達的扁肌,其下緣構成腋前壁。
⑥ 背闊肌:在背的中部外側可見此肌的輪廓,以後向上延伸參與形成腋後壁。
⑦ 肱二頭肌:在上臂的前面,在此肌的內、外側各有一縱行的淺溝,內側溝較明顯。肱二頭肌腱可於肘窩中央摸到。當屈肘握拳旋後時,可明顯在臂前面見到膨隆的肌腹,此肌腹最隆起部位是測量上臂的緊張圍與放鬆圍的標志點。
⑧ 肱三頭肌:在臂的後面,三角肌後緣的下方可見到肱三頭肌長頭。
⑨ 掌長肌:當手用力半握拳屈腕時,在腕前面的中縫、腕橫紋的上方可明顯見此肌的肌腱。
⑩ 尺側腕屈肌:用力外展手指半屈腕時,在腕的尺側,可見此肌的肌腱。
○11 橈側腕屈肌:握拳時,在掌長肌腱的橈側,可見此肌的肌腱。
○12 鼻煙窩:在腕背側面,當拇指伸直外展時,自橈側向尺側可見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長伸肌等肌腱。在後二肌腱之間有深的凹陷,稱鼻煙窩。
○13 指伸肌腱: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見此肌至第2—5指的肌腱。
2.觸摸下肢的主要體表標志
(1)觸摸下肢骨的主要體表標志
① 髖骨位於腰腹部側面,其髂嵴全長易在皮下觸及,髂嵴上緣最向外突出的點為髂嵴點,是測量下肢長H(又稱髂嵴高)和骨盆寬的體表標志。前端為髂前上棘,是測量下肢長A(又稱髂前上棘高)的體表標志;後端為髂後上棘。坐骨結節位於臀部後下方。髂嵴高、髂前上棘高、大轉子高是測量下肢長的三種方法。
② 股骨位於髖部最外側,其大轉子易在皮下觸及,是測量下肢長B(又稱大轉子高)的體表標志。內、外側髁位於大腿下端兩側皮下。
③ 髕骨前面可在膝關節前麵皮下觸及,此骨的前面中點是測量膝圍的體表標志。
④ 脛骨的脛骨粗隆在膝關節前面下方皮下易觸及,屈膝時更明顯。內、外側髁位於上端兩側皮下,其內側髁內側緣上最高的點為脛骨點,是測量小腿長的體表標志。坐位時,將右腿的踝關節架在自己的左膝關節上,而右腿膝關節自然下垂,此時可明顯摸到脛骨內側髁的內側緣。在小腿前內側皮下可觸摸脛骨前緣的全長。在脛骨下端內側皮下的隆凸處可觸摸到內踝,在內踝上方小腿最細處是測量踝圍的體表標志,內踝點是測量小腿長的體表標志。
⑤ 在脛骨外側髁下方皮下可觸摸到腓骨頭,屈膝時較明顯。腓骨外踝可在下端外側皮下隆凸觸及,外踝比內踝略低。
⑥ 跟骨跟結節在足後部皮下能觸及,為直立時足跟最向後突出的一點,為測量跟腱長和足長的體表標志。
⑦ 外側跖骨點,第五跖骨小頭向外側最突出的點;內側跖骨點,第一跖骨小頭最向內側突出的點。這兩點為測量足寬的體表標志。
(2)觸摸下肢皮膚標志、肌性和腱性標志
① 臀股溝:為一橫行的溝,界於臀部和大腿後面之間。也稱臀紋線,是測量大腿圍的標志點。
② 腘窩橫紋:在腘窩呈橫行的皺紋。
③ 臀大肌:使臀部形成圓隆的外形。
④ 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面。在大腿屈和內收時,可見股直肌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所組成的夾角。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別位於股直肌的內、外側。
⑤ 半腱肌腱、半膜肌腱:附於脛骨上端的內側,構成腘窩的上內界,並在此可摸到其肌腱。
⑥ 股二頭肌腱:為一粗索附於腓骨頭,構成腘窩的上外界,在此處可摸到其肌腱。
⑦ 小腿三頭肌:在小腿後面,可明顯見到該肌膨隆的肌腹及跟腱。腓腸肌二個頭則構成腘窩的下界。腓腸肌內側肌腹下緣為測量跟腱長的體表標志。腓腸肌最粗處是測量小腿圍的標志點。
⑧ 跟腱:在踝關節後方呈粗索狀,向下止於跟骨後端
⑨ 脛骨前肌肌腱:在用力勾腳尖時,在小腿下端前面、脛骨外側,明顯可見此肌腱。
3.觸摸軀乾和顱的主要體表標志
(1)觸摸中軸骨的主要體表標志
① 在兩眶下緣外後方皮下能觸及顱骨顴弓;眶上緣、眶下緣分別為眼眶上下的骨性邊界;眉弓為眶上緣上方的橫行隆起;在耳廓前方可觸及下頜頭,張口、閉口運動時,可發現下頜頭在移動。在外耳門後下方皮下可觸摸到顳骨乳突;在外耳門前下方可觸及下頜角;在枕部正中皮下可觸及枕外隆凸,低頭時較明顯,是測量項長(後頸長)的體表標志。
② 背部正中皮下能觸及椎骨棘突。特別是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更明顯,是測量項長(後頸長)的體表標志。兩側肩胛岡內側緣連線,平第3胸椎棘突。兩髂嵴最高點連線平第4腰椎棘突,易於在體表捫及。
③ 肋骨除第1肋骨外,所有肋骨都可捫及。第2肋位於鎖骨下方皮下。肩胛骨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
④ 胸骨全長位於胸正中部皮下,其中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2)觸摸軀乾和顱的皮膚、肌性和腱性標志
① 人中:上唇處中線上的縱行淺溝。
② 鼻唇溝:臉頰和上唇分界處的斜行淺溝。
③ 咬肌和顳肌:咬緊牙關,在下頜角的前上方、顴弓下方可摸到強硬的條狀咬肌。在顴弓上方的顳窩內可摸到堅強的顳肌。
④ 胸鎖乳突肌:轉頭向對側時,可見位於頸前外側呈長條狀的肌性隆起。
⑤ 喉結節點:正中矢狀面上,喉結節最向前突出的點,此點為測量頸寬、頸圍的標志點。
⑥ 腹直肌:腹前正中線兩側的長形肌性隆起,肌肉發達者可在兩側腹直肌上有3條橫溝,為腹直肌腱劃,腱劃上、下有發達的肌腹,一般有8塊。
⑦ 豎脊肌:在脊柱兩側,呈縱形肌性隆起。
(二)觀察人體主要測量點示意圖(圖2-4-1),並分別在全身骨架標本和全身肌肉標本或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出相應的測量點。
7、解剖學上的人體的三種切面(矢切面、水平面、冠狀面)分別可以看到人體的那幾個方位(以解剖學姿勢為基礎)?
1、矢狀面可看到解剖體的左右方位:
矢狀面是指前後方向,將人體分成左、右兩部分的縱切面,該切面與地平面垂直。經過人體正中的矢狀面為正中矢狀面,該面將人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
2、水平切面看看到解剖體的上下方位:
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也稱橫切面,是與地平面平行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的平面,該平面與冠狀面和矢狀面相互垂直。
3、冠狀切面看看到解剖體的前後方位:
冠狀面是指左右方向,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分的縱切面,該切面與矢狀面及水平面相互垂直。
(7)人體脊柱解剖擴展資料
1、標准解剖學姿勢:
人體的標准解剖學姿勢是指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兩眼平視正前方,兩足並攏,足尖向前,雙上肢下垂於軀乾的兩側,掌心向前。描述人體任何結構時,均應用標准姿勢,即使被觀察的客體、標本或模型處於不同的位置,或只是身體的一個局部,仍應依人體的標准姿勢進行描述。
2、人體解剖學中的軸
垂直軸:為上自頭側,下至尾側,並與地平面相垂直的軸。
矢狀軸:是指從前至後,同時與垂直軸成直角交叉的軸。
冠狀軸或額狀軸:為左右方向與水平相平行與前兩個軸相垂直的軸。
8、腰椎結構圖片 4—5在人體什麼部位
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帶的位置,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