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術後的功能

脊柱術後的功能

發布時間:2020-11-18 12:12:01

1、脊椎手術後怎樣做康復運動?

近年來研究表明 ,頸椎病大有年輕化之勢 ,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由於頸椎所處位置的特殊 ,手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性 ,因此 ,一般採取非手術治療 ,但療效往往不盡人意。要想達到防治頸椎病的目的 ,可以多做運動 ,但想要有成效 ,則必須有毅力和恆心 ,堅持每天做。

按揉後頸患者坐或站立位 ,以一隻手的手掌覆蓋在頸後 ,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 ,分別放在頸椎的兩側 ,五指自後開始向肩部自上而下均勻用力按揉 ,往返 20~ 30次 ,約 10分鍾 ,對緩解頸肌緊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肩關節的功能都有良好作用。

雙手托顱病人站立 ,頭微後仰 ,雙手交叉托於頭後方 (相當於顱骨的枕骨粗隆部 ),向上提托頭頸 ,一張一弛 ,往返 30~ 50次 ,可同時配合胸部後仰 ,以活動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 ,達到放鬆諸關節的作用。

與項爭力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自然直立。反復做抬頭看天、低頭看地活動。它能增強頸部肌力、改善頸部血液循環、解除頸肌痙攣。練習時 ,胸部應保持不動 ,抬頭時應盡量上抬 ,以能看到頭頂上方的物體為宜 ;低頭時 ,下頜盡量內收 ,以便能使下巴與胸部相觸。抬頭時深吸氣 ,低頭時深呼氣。動作幅度由小及大 ,由慢到快 ,以病人能忍受為度。

往後觀望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兩眼平視 ,頭頸部反復向左及向右旋轉。活動范圍自小而大 ,但不可強求增加幅度 ,次數也不要太多 ,一般 20~ 30次即可。已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不宜做此鍛煉 ,否則 ,可致跌倒。

頸項側彎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分別作頸椎左右交替的側彎活動 ,往返 20~ 30次。在做活動時 ,動作不要大 ,以舒適為度。

前伸探海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頸前伸並側轉 ,窺探前下方 ,猶如向海底窺探物體一樣 ,左右交替 ,反復進行。在練勻時動作要自然、連續、和緩 ,頭頸始終保持前屈位。

金獅搖頭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頭頸先按順時針方向環繞數周 ,再按逆時針方向環繞數周 ,或兩種方向交替進行。搖頭的速度不能快 ,動作不能大 ,以免發生跌倒。椎動脈型頸椎病及頸椎手術後的病人慎用此法。患有高血壓、腦栓塞、貧血、內耳眩暈者禁用此法鍛煉。

2、脊柱手術後吃什麼有助恢復

一般手術後注意營養,多吃一些富含蛋白的食物。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像瘦肉,雞蛋,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有助於化痰。

3、腰椎手術後的術後指導

一、腰椎微創術後建議休息6-8周
雖然腰椎椎間孔鏡沒有破壞腰部結構,但取出突出的髓核後,原本因為突出造成的纖維環裂口還是存在的。纖維環在6-8周左右能夠癒合。患者術後應休息6-8周。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復發的可能。這段時間不能太勞累,去洗手間可以起床,吃飯可以起床,其餘時間,鼓勵休息,不能久站久坐。6-8周後,活動范圍和活動量要循序漸進的增加,隨著時間和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可以逐漸增加下床活動的量和活動范圍。

二、術後8周的腰圍保護
卧床時候一定不要戴腰圍,但下床活動時,一定要戴好腰圍再下床。腰圍的作用是減少脊柱受力25%。用腰圍好好保護支撐保護8周,過了8周,復發幾率大大降低。

三、早期的神經根預防粘連和下肢肌力訓練

開放手術後,椎管內和神經根管內的粘連仍是不可避免的,嚴重的椎管內粘連甚至可以引起嚴重的症狀。腰椎椎間孔鏡微創手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粘連非常輕。但是,還是要告訴大家,微創術後早期的直腿抬高訓練是預防神經根粘連的良好的方法,同時也是下肢肌力訓練的方法之一,一般手術後的第二天即可開始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訓練的方法是每天3-4次,每次直腿抬高10次,雙腿交替進行。這種自主的直腿抬高訓練一般要持續2周,尤其是在術後的早期1-2周內非常重要。

四、腰背部肌肉功能訓練
腰背部肌肉功能訓練是提高腰部支撐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僅可以快速的恢復腰部的力量同時也是預防和治療術後腰痛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腰背部肌肉鍛煉的方法包括「小燕飛」和挺腹抬臀訓練,腰背部肌肉鍛煉一般在術後6周後進行,每天2次,每次2秒一個,30個為一次。5-10分鍾,鼓勵終生堅持不懈,保持腰背部肌肉強大。

五、腰椎微創術後最好的運動是什麼
腰椎微創術後良好的運動方法不僅可以起到全身各部位器官的鍛煉,同時也不會造成其它組織副損傷,因此對於腰椎術後最好運動是游泳。一般情況下手術後8周即可開始游泳運動。

4、脊柱手術後多久才能完全恢復

一般手術之後,7-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不影響正常的活動,3-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參加一些不劇烈的運動。

5、腰椎手術後 如何恢復

腰椎手術後的功能鍛煉是很重要的,最好盡早進行功能鍛煉,逐漸增加活動量。因為正確的鍛煉有助於恢復脊柱功能,增加力量和靈活性。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要始終維持脊柱的平衡和舒適。下肢的拉伸運動平卧,用皮帶套住腳,緩慢把腿拉高,注意保持膝蓋伸直。重復數次。可避免坐骨神經周圍瘢痕粘連。蹲坐運動坐在椅子前端,手支撐膝蓋用力站起來,保持扎馬步姿勢,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可增強大腿肌肉力量。半仰卧起坐運動仰卧,胳膊向前伸,收縮腹部肌肉使肩抬起,然後緩慢平躺,重復數次。可增強腹部肌肉力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早日康復。

6、脊椎矯正手術後營養

在傳統醫療護理模式中,醫生、護士、康復師各忙各的,醫生往往只關注手術過程,護士只是執行醫囑,康復師只是按照自己的套路進行康復治療,對病人的病情、做什麼樣的手術、手術方式和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術後怎樣康復護理等掌握得都比較膚淺。而病人最需要的卻是個性化服務。如果醫生、護士、康復師、患者之間沒有溝通很容易出問題。因為病人的情況各異,比如同是髖關節置換手術,有的病人手術後2~3天就能下地,有的病人則需要1~2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有的關節置換手術後關節的穩定性不好,如果康復師如果不了解情況貿然活動訓練,有可能發生脫位。有的骨折手術後要求早期活動,有的卻禁忌早期鍛煉。比如脊柱內固定手術後患者,護士為防止褥瘡可能使用氣墊軟床,這是禁忌的,因為有引起內固定錯位、斷裂的危險。另外,患者入院後最容易出現的抱怨和糾紛的原因就是「沒人理」,病人一天見不到醫生,心裡就發慌沒底。但客觀情況是,外科醫生經常因為做手術、出門診、處理病歷等原因不能時刻在病人身邊。一體化模式康復模式,每天兩次的常規訓練操作,使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語言和肢體接觸增加,感情交流增加,在患者身上花的時間增加,用患者的話說:「醫護人員真拿咱們當會事兒了」。感到受重視,病人就會心裡很踏實,減少溝通不足引起的糾紛,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許多患者反映,醫生、護士、康復師和病人緊密聯系在一起,醫生安排手術治療有條不紊,患者和家屬對病情、治療和康復等各種情況都非常清楚,在術前術後經常給講解病情和注意事項,使患者不僅對病情有了清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還懂得了許多康復、保健知識。患者也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哪些問題要注意,整個治療過程都很配合,也很愉快,康復得也較快。

脊椎手術後的營養方案
交通事故是導致脊髓損傷的首要原因,佔46.9%。交通事故所致脊髓損傷中,司機和乘後座人員發生率分別佔25.2%和24.4%;副駕駛位置乘坐人、騎自行車和駕駛摩托車者,分別佔21.0%、18.5%和10.9%。脊髓損傷會伴發頸椎、胸椎、胸腰、腰椎、骶椎骨折,導致肢體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大小便障礙。由於脊椎骨折導致的椎體移位、碎骨塊、椎間盤等組織直接壓迫脊髓,導致出血、水腫、缺血甚至是脊髓的斷裂和完全挫滅。損傷造成的人體感覺的減弱和喪失、運動機能的障礙、括約肌功能的失調常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是生命危險。傷者會感到腰背部的劇烈疼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捫及局限性後突畸形。特別是脊髓損傷後,損傷椎體平面以下皮膚的痛覺、觸覺、溫度覺減弱或消失,下肢運動功能出現障礙,還可能出現嚴重的大小便失控現象,如尿瀦留、尿失禁、腹瀉和便秘等。
一、飲食方面:
首先飲食要合理。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的比例,鈣、磷之間的比例失調,不僅不能糾正骨質疏鬆症,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在這里我建議最好讓你弟弟能夠調理飲食習慣,理性地養成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和各種蔬菜類(綠色、黃色和瓜茄類)搭配混食兼用的習慣,使體內鈣與磷的乘積相對穩定,才是正確飲食之道。其次飲食要有重點。脊椎手術後鈣的流失很大,所以我們常日里應該多吃含鈣豐富的食品,如牛奶蛋類和瘦肉等,重點補鈣。
二、運動方面:
手術後在脊髓功能不斷恢復的同時,應當積極鍛煉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動。上肢的鍛煉,包括肩臂腕的活動以及握拳練習,還有手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如穿針、系衣扣、拿筷子等,或者通過健身球的練習增強手的力量和靈活性。下肢的鍛煉,包括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抬腿、踢腿等動作的練習,病人也可在家屬和陪護人員的陪同或攙扶下練習行走,以增強下肢力量。
二、營養補充品:
1、紐崔萊蛋白質粉
蛋白質是形成肌肉、韌帶、骨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2、天然B族維生素
維生素B族是神經工作時需要的營養素,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起到解除疲勞的作用。 B1,B6,B12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
3、維生素C
脊椎間的纖維環是由結締組織形成的,結締組織的形成離不開維生素C,要形成結實強健的纖維環,維生素C是不可缺少的。
4、小麥胚芽油(Ve)
維生素E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流、消除肌肉緊張的作用,用於緩解疼痛。
5、鈣鎂片
鈣是骨的主要成分,手術後大量流失,所以要充分攝取。另外,鈣還有神經傳導和緩解疼痛的作用。

7、做脊柱護理的好處

做脊柱護理的好處

現代醫學認為「脊柱病症是由於椎體受風寒、外傷、老化及勞損(如工作時姿勢不良、長時間單一姿勢或生活習慣姿勢不當等)和代謝失常等因素所導致的生理曲線改變和椎間盤、關節、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因而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的症狀繁雜,影響廣泛的綜合癥候群。故臨床上有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之分。」
多年研究認為:脊柱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脊柱缺乏營養。由於脊柱的解剖結構復雜,而脊柱缺乏大動脈供給營養,脊柱耗養量又高,供養量又少,大量腦力體力運動極易造成脊柱缺養性損傷。所以既使有些人很年輕但過度的耗養,從外部表現為頸部發酸、發疼、活動受限,內部則表現為心臟缺氧、脾胃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症狀,外部症狀有感覺而內臟的症狀卻無法感覺到。脊柱的缺養還與夫妻性生活有關,中醫講腎生髓,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綜上所述,人體脊柱缺乏營養是正常的、必然的,也是人由生長、發育、成熟到老化的一個關鍵。 我國目前有3億慢性內臟病症患者,而由於脊柱缺乏營養導致的患病人數已達到1.6億,每年新發慢性病例210萬。其發病率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脊柱缺養導致的疾病現在已經成為對我國居民威脅最大的健康殺手之一,並且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折射出了我國對於脊柱健康預防的缺失。
我的刺血撥竹罐療法第一個推出脊柱養生健康推廣活動。活動的開展,必將給廣大的患者帶來福音,讓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獲得康復,也讓一些初發患者把病症控制在萌芽之中,防止由小病變大病,更為眾多養生保健之士提供了一條高效方法。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個人和國家在經濟上將節省大量的醫葯費,更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應。
脊柱養生已刻不容緩! 圖片
脊柱由24塊分離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緊密連結而成。位於軀乾的中軸,上承顱骨,下連髖骨,中附肋骨,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後壁。脊柱中央有椎管,容納脊髓及其被膜;兩側有23對椎間孔,支配人體五臟六腹及全身各個器官的神經均通過於此。
人體大腦耗養量高,可有椎動脈供應充足的營養;而脊柱耗養量也很高,卻無大動脈供應營養。如果不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超強性消耗,就會造成脊柱缺養性損傷,所以即使有些人很年輕但過度的耗養,從外部表現為頸部發酸、發疼、活動受限,而內部所表現出心臟缺養脾胃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症狀,外部表現我們能夠感覺到,而內臟的表現卻不知。
脊柱的缺養還與夫妻性生活有關,中醫講腎生髓,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綜上所述,人體脊柱缺乏營養是正常的、必然的,也是人由生長、發育、成熟到老化的一個關鍵。脊柱缺養衰老就快,脊柱營養充足就健康。故營養保健脊柱是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關鍵。
例如心臟病的發病根源
心臟病在人群中屬於高發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心律不齊、早搏、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臟病在西醫理論中原因目前不明確,屬慢性疑難雜症。最主要的病根存在與脊柱上,與脊柱缺乏營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支配神經分別來源於頸椎和胸椎
萎縮性胃炎後期多轉化胃癌,胃部發生萎縮性胃炎西醫學上還很難解釋,目前也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其病根在於脊柱,是由於脊柱缺乏營養壓迫胃部神經所致。
在四肢如果出現一側神經壓迫時間長久,就會導致壓迫一側組織細胞萎縮,雙側比較粗細不一樣。支配胃的神經受壓迫就會使胃也會產生萎縮。
支配腎臟神經出現壓迫會導致性冷淡不孕以及性功能障礙等症。中醫講腎生髓,人過中年一般出現腎虛,腎虛又造成髓的營養不足,髓又引起脊柱營養缺乏,支配腎臟、生殖器的神經受到壓迫,從而在人體中表現為性冷淡、不孕症、性功能障礙。
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人,有過腰痛及背部不適史,有很多患有脊椎類疾病患者,並不影響工作生活或許影響不大脊椎病中椎間盤突出症和頸椎病占很大一部分,有很多人有過腰痛及背部不適史,一般不會去醫院花幾千塊做個全身CT,有的人劇烈活動或某些原因受到傷害,比如感覺有點腰痛,一般不會立刻去醫院就診,大多直到嚴重了才去醫院就診,醫院一般的治療方法或者靜養或者說最好的辦法去做手術。為什麼不及時預防做脊柱保養呢?圖片
為什麼古近代人很少患脊椎類疾病
·脊椎類的病變<只說椎間盤突出一類的外力損傷類的>的主要病因是什麼? 
其實主要還是自己的肌肉、韌帶、神經承受力減弱導致的,至於為什麼會減弱?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或鍛煉進行加強和防護呢?下面先說幾點:
1:激素的大量攝入:其實應該對一般人來說葯物激素的攝入還是比較少,激素的攝入主要來源於食物鏈,比如牲畜吃食了含有激素的飼料而我們站在生物鏈的上層攝入的則相對較多。
2:空氣的污染近年來空氣污染的加重對身體的損害不言而喻。
3:葯物的殘留很多食品及蔬菜用了過量的農葯沒有清洗干凈。
4:缺乏體育鍛煉,以前大多數人讀書的人少很多人不會讀太多書大多從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無形中就增強了肌肉和韌帶的功能身體素質比較好。
所以古代人得這種病的比較少,而現代比較多當然裡面還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和其他因素,採取的適宜的體育鍛煉和飲食結構的注意對脊椎病的防護有很大作用,但具體的預防還是很難做到,因為有資料表明70%以上的脊椎病變是在15歲以前就造成了。
為什麼西醫治療脊椎類疾病效果大多不理想
西醫治療常用的幾種方法:在治療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上,一般來說效果並不很好,一般說西醫治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手術。手術一般是有幾種:比如椎板開盤,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一般效果都不是很好,破壞了脊椎整體的穩定性,很容易使脊椎代償性變形歪曲,還有牽引。兩個簡單的例子:Ⅰ.在非洲叢林里一頭獅子上樹與一頭豹子爭奪事物,最後勝利。大家知道獅子會爬樹但技巧不高,當他下樹的時候脊椎被樹枝碰斷了很快就死亡了。Ⅱ.你在田野中見過蛇吧,如果你提他的尾巴抖動幾下,放下它就變的不會行走了。
這些從一些方面說明了什麼呢?
1.說明了有脊椎的動物脊椎是很重要很脆弱的,很多著作上都稱脊椎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2.經過拉伸抖動對神經的損傷很大,所以對於不適合自己病情的牽引對身體的危害不言爾喻,當然還有幾種方法對身體的損害都很大,並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所以大家治療時記得要一多一少多看幾家醫院,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法刺血撥竹罐治療是首選。椎間盤突出後,一般對體形、機體穩定性及其組織的損傷,使整個脊柱的抗擊外力的能力下降,很容易造成其餘椎間盤或椎體的代償性病變,所以臨床中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很少是單節,大多是多節病變,很多患者頸椎胸椎腰椎都有病變,這也是手術治療效果不好的一個原因,因椎間盤突出症狀與炎症的關系和部位關系最為密切而與突出大小無明顯關系 所以臨床中很多部位無明顯症狀,比如胸部有病變感覺相對較差 腰部椎間盤突出從上向下症狀逐漸加重。
刺血撥竹罐療法從上到下無遺漏,頸椎胸椎腰椎疾病一次治癒,十餘年治療脊椎類疾病萬余例有效率達100% 治癒率達95%以上。
家庭簡單診斷是否患有脊椎類疾病的簡單易行的方法
這個方法簡單易行,是不是醫生都能用,簡單實用 圖片
頸椎:病人呈坐位,上下左右(60°以上)晃動頭部,有沒有抵觸感(當然還可以診斷是否有一些腦部疾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禁止做此檢查)最近突然持續性的惡心、頭痛、頭暈、吞咽不利及血壓升高,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胸椎:病人呈站立位放鬆,看病人兩肩是否相平,女性兼觀察乳房是否有下垂現象(所說為單側乳房下垂比例較大)卧位看兩側背部是否水平,有無凸起現象。
最近是否有胸悶、心慌、心悸、心跳感覺、喘氣不利這些症狀去醫院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腰椎:病人呈卧位,用手觸病人臀部兩側,感覺松馳度是否一樣,臀部腿部是否有疼痛感,腿部疼痛時熱敷腰部有沒有效果,膝部以下是否有易涼,兩腿顏色是否相同,大小便是否正常。
註:檢查有幾點要注意:Ⅰ.詳細詢問病人既往脊椎類疾病史。Ⅱ.最近有沒有外傷史或其他疾病。Ⅲ.是否發育及遺傳原因。
如果有以上情況建議做CT或磁共振以及相關檢查,是否有脊椎類疾病。

8、脊柱腫瘤術後有什麼後遺症

那要看哪個部位的,一般術後效果很好,一般預後還是不錯的,建議您定期門診復查

與脊柱術後的功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