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保健如何訓練?
1.脊柱的生理作用人的直立行走導致人體結構多方面因素的改變,其中脊柱佔有主導地位。脊柱的骨結構含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它們上下排列構成正常的頸曲、胸曲和腰曲。各椎骨表面的骨膜含有感覺神經末梢,椎骨內部的紅骨髓有造血機能。
脊柱內自上而下有一條管道,容納著脊髓、脊神經和脊膜,這些結構上連於腦、內連於臟腑、外連於皮膚、肌肉、關節,功能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脊柱管內外還含有豐富的靜脈叢,與腦、前胸、腹盆腔臟器的靜脈叢直接或間接相互交通,對改善神經組織的營養有積極影響。2.鍛煉脊柱的保健意義因為脊柱有終生造血的功能;有支持人站立起來抗衡引力,維持體態、體位、體形的功能;有保護脊椎、腦、心血管和內臟的功能;有自身運動和對四肢運動的支持傳遞功能,所以說,脊柱的保健運動的外延影響和脊柱自身影響是一個雙向的組合,對促進造血、血液循環、強壯和調理神經系統、增強內臟功能、疏通經絡、堅骨壯筋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醫學家們經研究表明有70多種疾病與脊柱力學平衡失調有關。這些病涉及人體神經、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等各個系統,並關聯到婦科、小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等眾多科目。諸如心臟病、腿痛、眼痛、牙痛、糖尿病、月經不調、性功能低下、不育症、血壓異常、心臟神經官能症、膽囊炎、神經性皮炎、支氣管炎、冠心病、聽力障礙、眩暈、腹痛、慢性腹瀉、肩周炎、舌肌麻痹、暈動症、呃逆、腰痛、神經痛、血液病、矮個子等疾病都與脊柱有病變相關。由此,強健脊柱,是從根本上保證身體健康,是21世紀世界范圍內最流行的健身方法。
3.脊柱的保健方式1.避免脊柱受損盡量避免脊柱的外傷性損傷,如:摔傷、撞傷、砸傷;還應避免對脊柱過度過大的牽拉、扭轉或對脊柱的無戒備的突然刺激;還應避免超負荷的彎腰提重物,肩挑、舉重;還應避免長期的睡、坐、站、行時的姿態不端。更應留心飲食全面平衡以增強對脊柱的營養。
2.合理的姿勢(1)睡姿:盡量睡硬板床,床上鋪得不宜過分松軟;枕頭高低要適宜,不可過高,過高容易使頸椎受損。睡時身體要自然稍屈的側卧,盡可能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彎曲的姿勢。
(2)坐姿:坐於凳子或椅子上,兩腳踏地自然分開,兩腿的膝部不應分開過大,大體仍要保持胸挺、頸直、頭正。伏案寫字、讀書時,也應保持脊柱的正直,不要肩偏向一側,更不要彎腰、低頭伏在桌面上。
(3)站姿:兩腿自然伸直,兩膝微曲,兩腳分開如肩寬,背要挺直、頭要正,下頦內收,胸向前挺,兩肩後引,收小腹,腿部略微向後突,面帶笑容,全身放鬆。凡有正確站立姿勢的人,不僅有利於脊柱的良好保持,也顯得一個人端莊、挺拔瀟灑很有氣質。一旦建立起正確的站立姿勢,就要持之以恆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4)走路姿勢:凡能保持正確站立姿勢的人,走起路來姿勢就容易正確。走路邁腳時,上體仍要保持與站立時相同的姿勢,重心平穩前移要始終保持在自體縱軸線上,不要左右搖擺,也不要前爬後仰。兩手臂的前後擺動,要自然、均勻、擺臂的幅度也不宜太大。
(5)跑步姿勢:健身跑時,身體不能再像走路時那樣挺直,而要求上體稍微前傾,足部落地時以前掌先著地或全腳掌著地,膝關節和踝關節應有一定彈力作用。兩腳交替向前跑動時,身體不要左右擺動。兩腳蹬地用力大小要均衡,兩臂自然彎屈,前後擺動幅度要適當自然。
3.脊柱的保健運動(1)頸部運動:頸部運動可使頸椎得到保健,預防頸椎疾病。頸部運動包括頭前屈,頭向前伸屈;頭後仰,頭向後仰,雙目視天;頭左擺,頭向左肩部彎曲;頭右擺,頭向右肩部彎曲;頭左前伸,頭頸向左前方盡量伸拉伸出;頸項伸長做順時針與逆時針的緩慢旋轉;下頦畫圓,頭頸向前伸,然後做下頦牽動頭頸的順時針與逆時針的畫圓圈的運動;也可常做肩的向上聳起再落下的聳肩運動;常以肩關節為軸做肩的環繞動作,即肩向前、向上、向後的伸展。
(2)胸、腰椎運動:常做胸、腰椎運動,可使胸、腰椎得到保健。胸、腰椎的運動方式很多,最常用的運動包括使腰前彎後仰,前彎時盡量不屈膝;使手指著地,後仰時盡力而為;左右側彎,一手叉腰,一手上舉,向叉腰方向使腰盡量側彎,左右交替進行練習;腰部旋轉,雙手叉腰自然放鬆站立,以腰為軸擺動臀部做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的交替旋腰運動;擺腰運動,自然站立,左右擺動雙手,帶動臀部的左右擺動,使腰也隨手與臀的運動做左右的擺動;扭腰運動,兩手平舉後腰下彎,隨之讓左手向下,手指觸及右腳,右手上舉,頭扭動,眼看右手,復原後,做反方向運動。
古今鍛煉脊柱的方式很多,如印度的瑜伽法;傳統的易筋經、五禽戲;現代的爬行法;反向行走法、倒立法等都是鍛煉脊柱的好辦法。
脊柱保健運動時應留心方法。脊柱的運動保健,一定要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用力過猛。動作要有緊有松,緊與松的節奏一定要均衡,而且要與呼吸配合得協調一致。每次運動嚴禁在飯後進行。
十、關節的保健訓練1.關節保健訓練的意義人們之所以容易患上關節病,是因為關節本身是血液供給的薄弱部位。關節處的軟骨部分並不直接參與血液循環,而是通過肌肉運動時發生的壓力和吸力來供血。因此,缺乏足夠的關節運動就不能充分實現關節處血液的供給和廢物的清除與排泄,也不能增強關節部位的免疫力,關節還會慢慢被自身紊亂的免疫力量所破壞,這就是所謂的自身免疫病。因此,預防關節部位的病變的最佳良方就是常做適當的大小關節的保健運動。關節的保健運動還會反作用於機體各臟器與各系統的保健。下面就淺述身體的大關節與小關節保健訓練。
2.大關節講練機體的大關節包括上肢部位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部部位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大關節的保健除應避免提重物、擔重擔及各種外傷外,還應做到各種運動訓練的平衡進行,以促使上下肢大關節都能得到充分的屈伸、拉伸、旋轉、扭動活動,使大關節的正常運轉得到保證。
3.小關節訓練因為小關節是全身的末梢部位,有些運動項目並不能帶動小關節的活動,故宜專門進行。小關節包括指關節與趾關節。
1.指關節運動因為手指處於上肢末端,倘若指關節處血流不暢,不僅會影響指關節的健康,還會影響心臟輸出血液不能順利迴流,從而使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血液循環受影響。所以手指運動不僅可預防指關節病,還可對心臟、大腦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對預防心臟血管病、老年性痴呆症有良好的作用。其方法如下:
(1)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相揉,使指部關節、肌肉受到活動與刺激,可持續做幾分鍾。
(2)雙手十指指肚相對接,然後稍用力做十指的相抵彎曲運動,可做數十次。
(3)用雙手的拇指肚分別一個一個的彈刮其餘四個指甲蓋,然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肚分別彈刮拇指指甲蓋,各彈30~50次。
(4)雙手常做握拳伸展運動,方法是先用力握拳,然後再展開,這樣一握一松地進行幾分鍾。
(5)也可經常手握健身球、握力器等健身器材做手指的保健運動。
2.趾關節運動腳趾位於下肢的末端,離心臟最遠,現代醫學與中醫的經絡學都認為腳趾與人的心臟、組織有密切的聯系。常做腳趾運動,除可增強趾關節的健康外,還能夠促進全身血脈暢通,舒經活絡、強化內臟功能,促進淋巴液的分泌,提高免疫功能。腳趾運動方法如下:
(1)轉動腳趾法:取坐姿,一腿伸直,另一腿膝蓋向上曲起來,然後用手抓住曲起之腿的腳趾,先順時針方向把每個腳趾轉動10多次,再逆時針方向把每個腳趾再轉動10多次。兩腿交替進行,轉動時要讓腳趾伸直,不可彎曲。轉動完腳趾後也可用同樣的方法把腳脖子轉動。
(2)十趾抓地法:站立、坐、卧時,讓腳趾稍用力向下作抓地狀,然後放鬆復原,這樣一抓一放為一次,可做數十次。
(3)十趾踮腳法:取站立姿勢,腳跟抬起,腳面盡量綳直,用腳趾撐地,此動作停留三秒鍾左右放下,休息三秒鍾左右再踮起,反復做數十次。
2、青少年脊柱後凸能做手術糾正嗎?
駝背不是骨頭的事,不是骨骼的變形,是姿勢的問題,您努力就可以擺正就證明是姿勢的問題。骨骼到18歲就都定型了,但矯正是普遍現象。
你可以穿一雙前高後低的形體矯正鞋,鞋底是前高後低的,與舞蹈形體訓練的道理是一樣的,強制人體重心後移,骨盆前傾得到矯正,脊柱自然也就直了,因為骨盆是脊柱的基座,俗話說:彎腰駝背,腰不向前塌,背也很難駝。一個原則,人在姿勢挺拔的情況下,重心一定在腳跟,反之,強制重心在腳跟,人體姿勢也一定趨於挺拔。您可以試驗一下,赤足,前腳踩一本18毫米左右厚度的書,考察一下自身姿勢是否挺拔來,駝背是否減輕了。
另外睡覺可以試著去做正之本拉伸:仰卧,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屈起並攏,雙手上舉過頭平放,掌心向上或者向內掌心相對。最初雙臂伸不直也沒關系,保持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正之本拉伸可有效矯正頸部和肩背部的姿態,對頸椎病和駝背的效果顯著,明顯優化頸肩部線條,拉長頸部。
3、趴著睡覺對脊椎發育好嗎?
如果你是一個健康人,採用何種姿勢入睡並不影響脊柱及其他器官。 注意我說的是入睡,因為一旦睡著,人體會下意識的進行姿勢調整,你不會用一個姿勢睡到天亮的。如果你有某些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就需要注意睡覺姿勢及枕頭、床的問題了。
4、頸部,後背脊椎,肩膀疼痛,難受,尤其頸椎一個姿勢呆幾秒就很難受
你好,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因為老百姓沒有太多的醫療知識,所以遇到疾病就心急,而且亂投醫,亂用葯。你應先了頸椎呈反張狀和解頸椎間盤突出這種病。頸椎間盤突出是由於纖維環破裂,導致裡麵包繞的髓核突出,然後壓迫周圍組織,隨之產生一些症狀。了解頸椎呈反張狀之前,你應知道頸椎的曲度,人體脊柱分四個生理曲度,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從側面看,四個曲度呈S型,頸曲腰曲向前,胸曲骶曲向後。頸椎呈反張狀是指頸曲消失,反而頸椎的曲度向後了。這么解釋你懂嗎?再談治療。大體治療上分保守和非保守治療兩種。非保守就是直接手術,這樣副作用大,費用高,而且也不一定完全治癒。保守有很多種:1牽引治療,牽引只是拉寬椎間隙,它對突出也不能改變,而且你這種情況絕不能做牽引。2針灸可行,但針灸也有它的適應症。3外用葯,口服葯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椎間盤生理改變。4現在又興起小針刀等等很多種療法,也是不能改變突出物以及生理曲度,使患者多花費,還延誤病情。5我建議你找正宗手法復位的大夫整骨推拿復位。以我個人的經驗手法復位對椎間盤突出有確切的治療效果,從臨床上治癒。但復位後幾天內必須嚴格限制活動。而且不能隨便找人復位,在治療上還要根據情況加針灸治療。
5、睡覺時的姿勢不好會不會影響脊椎側彎??
醫學專家表示,對於睡眠情況良好(熟睡)的人來說,睡姿好壞並不那麼重要,習慣就好:相反的,如果是淺眠的人,若有煩心的事或惱人聲響的干擾,一個晚上不免翻來覆去,怎麼睡也睡不好,當然容易腰酸背痛,所以正確的睡姿的確有助睡眠。 何謂符合人體工學的睡姿? 人的身體若從側面觀察,是個大S形,往前凸起的是肚子,臀部則向後翹。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是側睡,以身體左半部在上為佳;通常采這種睡姿的人,雙腳為交叉的狀態,為避免拉扯到腰部肌肉,最好在上下兩只腿中間放一個小圓抱枕。 仰睡者,可在大腿下方墊抱枕,這樣就不會影響到坐骨神經及臀部了。 所有睡姿中,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是趴睡,那會使腰椎更向前凸,並將背部肌肉往前拉扯,長期下來對身體總難免會有影響,因此建議有趴睡習慣的人可在肚子下方墊個抱枕,以減少不適感。 大部份人都有一個慣性的睡姿。根據統計,有65%的人習慣側睡,30%習慣仰睡,而5%習慣俯睡。 一般來說,仰睡能提供脊骨最佳的承托能力,因身體重量能平均地分配於一個較大的面積上。在有足夠的頭及頸部承托的情況下,側睡亦是一個不錯的睡姿。換句話說,側睡時頸部應保持一個中性的位置。 而不正確的睡姿如俯睡會增加腰椎弧度,導致脊椎後方的小關節過度受壓和拉傷前方的軟組織(如韌帶)。 再者,此睡姿會使大部份的體重落在肋骨和腸臟,從而壓著橫隔膜和肺部,影響呼吸? 而頸部則由於必須向側面扭轉來保持呼吸暢通,增加扭屈,容易引致創傷。 不少人睡眠醒來,覺得頭昏眼花,腰酸背痛,疲憊不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睡姿不當造成的。 仰卧是最常見的睡卧姿勢。中醫學稱這種睡眠姿勢為屍卧,採用這種睡姿,身體和下肢只能固定在伸直部位,不能達到全身休息的目的。在腹腔內壓力增高時,仰卧又容易使人產生胸悶、憋得慌的感覺。這樣仰卧著,還會自覺不自覺地把手放在胸前,使心肺受壓,容易做噩夢。 俯卧時,全身大部分重量壓在肋骨和腹部,使胸部和橫膈膜受壓,影響呼吸,加重心臟負荷。俯卧還會增加腰椎弧度,導致脊椎後方的小關節受壓。俯卧時,頸部向側面扭轉才能使頭歪向一邊,這樣又很容易造成頸肌受損。 左側卧時,雙腿微曲,雖有利於身體放鬆,有助消除疲勞,但心臟位於胸腔內左右兩肺之間而偏左,胃通向十二指腸、小腸通向大腸的出口都在左側,所以左側卧時不僅使心臟受到擠壓,而且胃腸受到壓迫,胃排空減慢。 中醫學認為: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向右側卧,微曲雙腿。這樣,心臟處於高位,不受壓迫;肝臟處於低位,供血較好,有利新陳代謝;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呼吸勻和,心跳減慢,大腦、心、肺、胃腸、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氣供給。 當然,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大可不必過分拘泥自己的睡眠姿勢,因為一夜之間,人往往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睡到天明,絕大多數的人是在不斷變換著睡覺的姿勢,這樣更有利於解除疲勞
6、腰痛醫生說脊椎變直怎麼辦
睡覺的時候在腰部墊個小枕頭可以改善一下症狀。吃葯不頂用的。腰痛就去做理療。
7、寫字姿勢長期不正,導致脊柱往左偏,除了坐直,坐正以外,身子往右彎能不能給彎回來?
恩能的,慢慢朝正的的方向走,時間長了就過來了。
8、什麼睡姿有利於脊柱健康?
最利於脊柱健康的睡眠姿勢應以仰卧為主,側卧為輔,要左右交替,側卧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
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於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例如,有人喜歡趴著睡,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又如,有些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容易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另外,睡覺時頭部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疾病患者應選擇相對較硬的木板床,而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沒有任何好處。
糾正生活中的很多不良姿勢對脊柱的保健也十分重要。比如,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不是窩在沙發里,就是趴在床上,而且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便會形成屈頸、屈背、扭腰等不良姿勢,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導致脊柱疾病。
脊柱絕不只是起著支撐身體、緩沖壓力和震動等簡單的運動功能那麼簡單,讓現代人困擾的多種亞健康症狀,包括心律失常、頭痛、眩暈、胃痛、腹瀉、血壓增高、性功能障礙等看似和脊柱毫不相乾的疾病,多是由脊柱不健康導致的。
9、分析幼兒脊柱,腕骨,骨盆,肌肉的特點試述如何培養幼兒正確的坐、立行姿勢?
媽媽,其實孩子最好的陪練就是家長。
家長主要是督促陪伴作用,每節課後,老師會把重點難點告訴到媽媽要監督的地方。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家長陪孩子練琴的角色也不同,幼兒期間,家長陪孩子練琴
可以從全陪,兒童期間,慢慢到半陪,到了少年期間,家長基本不陪,逐步讓孩子獨立
練琴,多多鼓勵,用一些小獎勵刺激孩子主動練琴,避免逼迫。還要多讓父母參與到孩
子的各種表演活動,聽孩子的演奏,肯定寶貝的成果。感受孩子的點滴進步。既把控孩
子的學習情況,也陪伴了孩子成長。鋼琴學習對寶貝學習習慣的養成、獨立能力的培養、
性格的改善都非常有幫助,一般半年一年後你會發現寶貝在這方面有明顯進步。在家長
和老師之間要多溝通寶貝課堂習慣、學習習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