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確診是胸椎結核病
病情分析: 你好,肺結核的主要症狀是: 常見結核的早期症狀有以下幾種: 1、疲勞易乏力以清晨及下午明顯,但晚上可興奮,有時煩躁失眠。 2、體重減輕又找不出別的原因。 3、胃納減退,食而無味。 4、慢性咳嗽或伴有咳痰,早晨乾咳。 5、出現痰中帶血或咯血。 6、午後潮熱,下午或晚上低熱,後半夜退盡,像潮水那樣有漲有落。 7、夜間盜汗並伴疲勞感,有時反復出現。 8、胸痛、胸悶可伴有發熱,有可能患胸膜炎。 9、婦女出現月經不調如經量減少、延遲或閉經;男性病人尤其青年人易遺精。 意見建議:肺結核患者注意休息,脊柱結核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發病率最高,約占骨關節結核總數的一半,其中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生最多。所有脊柱均可受累,以往以腰椎結核最多,近年來以胸椎多見,腰椎次之,其次是骶椎和頸椎等。椎體結核占絕大多數,單純附件結核少見。胸椎結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膿腫,也可出現在後縱隔區或沿肋間向胸壁發展。椎體病變因循環障礙及結核感染,有骨質破壞及壞死,有乾酪樣改變和膿腫形成,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彎曲,腰背部可出現「駝峰」畸形。由於椎體塌陷,死骨肉芽組織和膿腫形成,可使脊髓受壓或血供受累而發生截癱。不要勞累,祝您健康
脊柱結核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發病率最高,約占骨關節結核總數的一半,其中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生最多。所有脊柱均可受累,以往以腰椎結核最多,近年來以胸椎多見,腰椎次之,其次是骶椎和頸椎等。椎體結核占絕大多數,單純附件結核少見。胸椎結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膿腫,也可出現在後縱隔區或沿肋間向胸壁發展。椎體病變因循環障礙及結核感染,有骨質破壞及壞死,有乾酪樣改變和膿腫形成,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彎曲,腰背部可出現「駝峰」畸形。由於椎體塌陷,死骨肉芽組織和膿腫形成,可使脊髓受壓或血供受累而發生截癱。
2、強直性脊柱炎會不會與肺結核有關?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傳染引起,當然也與自身抵抗力差有關;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的骨關節炎病,沒聽說過兩者有關系。強脊患者一般免疫力都低,也可能相對容易被結核桿菌傳染吧。
3、強直性脊柱炎與脊柱結核的區別?
強直性脊柱炎有哪些主要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發症緩慢隱襲,常不為患者所注意。疾病主要部位在脊柱,即自骶髂關節由下而上地出現腰椎、胸椎和頸椎症狀。病初患者偶有腰背部、骶部或臀部疼痛或僵硬感。大約10%的病人疼痛可沿臀部往大腿和小腿屈側向下放射(沿坐骨神經分布范圍)但神經系統檢查一般無陽性發現。經數月或數年患者臨床症狀逐漸加重,出現持續性腰部、胸椎或頸部疼痛、僵硬,常在半夜痛醒並有翻身困難,需起床活動後方能減輕痛苦。早晨起床或久坐、久蹲後起立時腰背部僵硬感尤為劇烈,輕微活動方可緩解症狀。隨著病性進一步的發展,最終可導致腰、胸及頸椎各個方向的動動受到限制。胸椎和脊肋關節受累可使胸廓擴展范圍縮小,脊柱呈現畸形。微動關節如骶髂關節、恥骨聯合及胸骨柄關節亦可受累,局部出現疼痛或腫脹。
.............
脊柱結核症狀:
脊柱結核臨床上最為多見,佔全身骨與關節結核的第一位。99%為椎體結核,1%為附件結核,附件結核多繼發於椎體結核或與椎體結核同時存在。椎體結核中的腰椎最多見,胸椎次之,其次為胸腰段脊椎、腰骶段脊椎、頸椎,骶尾骨最少見。這與椎體負重大,易於勞損,肌肉附著少和血液供應差有關。
症狀表現
(一)全身症狀 早期無明顯症狀,活動期則出現食慾不振、消瘦、午後潮熱、盜汗等中毒症狀。
(二)局部症狀和體征
1.疼痛局部痛為主,於勞動、咳嗽時加重。患處可有壓痛、叩擊痛及放射痛。
2.脊柱畸形由於椎體破壞塌陷後,形成角狀後突畸形。為脊柱結核所特有。
3.肌肉痙攣、姿勢異常和運動受限頸椎結核病人可有斜頸畸形,或頭前屈,活動時明顯受限。胸、腰椎結核病人不能彎腰,故拾物姿勢很特殊,不是彎腰去拾,而是屈髖、屈膝、挺腰下蹲,一手撐大腿,另一手去拾地上的東西。
4.寒性膿腫應仔細檢查,如懷疑可作穿刺。
椎體結核按原發病灶部位可分為三型:
(一)中心型 病灶位於椎體中心部,見於兒童。特徵為以骨質破壞為主,椎體被壓成楔形,成人可長期局限在椎體中心,出現死骨,死骨吸收後,可出現空洞。
(二)邊緣型 多見於成人,進一步累及相鄰椎體。以溶骨性破壞為主,很少出現死骨,易侵犯椎間盤,引起椎間隙狹窄。
(三)骨膜下型 由於膿液沿著前縱韌帶上下蔓延,相鄰椎體前側部長期被骨膜下膿腫腐蝕的結果,多為繼發性,可同時累及數個椎體前緣。
椎體結核常形成寒性膿腫,蔓延方式為,沿椎體骨膜下蔓延,形成廣泛的椎旁膿腫,再則是遠離病側形成流注膿腫。
不同的椎體結核有不同的蔓延途徑。
頸椎:常位於頸長肌後方。上部頸椎形成咽後壁膿腫,下部頸椎形成食管後膿腫。
胸椎:常形成椎旁膿腫,正位X線片見呈球形,張力較大,或呈筒形、梭形。椎旁膿腫可經肋橫突間隙向背部流注,或沿肋間血管向肋骨遠端流注。
腰椎:常形成流注膿腫,多沿腰大肌筋膜形成腰大肌膿腫。腰大肌膿腫可因重力關系蔓延至髂窩、股三角或股骨小轉子附近,還可繞過股骨上端後側至大腿外側,再沿闊筋膜向下流注到膝關節附近。腰大肌深層的膿液可穿過腰筋膜,出現在腰三角部位。
寒性膿腫轉歸:病灶處於靜止時,寒性膿腫可自行吸收或鈣化,但常破潰,形成竇道,也有的膿液因膿腫壁與胸、腹腔臟器如肺、腸道、膀胱發生粘連,最後穿破,形成內瘺。
[實驗室檢查]極為重要,不僅要看有無椎體破壞,還要注意脊椎的曲度以及有無附件改變。
椎體破壞情況隨病理類型不同而異。中心型可有死骨、空洞形成,周圍骨質疏鬆,但有的骨質反顯緻密,呈磨砂玻璃樣。邊緣型多表現溶骨破壞,應仔細觀察每個部位,勿使遺漏。椎體破壞嚴重者可發生楔形壓縮,甚至消失。椎間隙可模糊、變窄或消失。
對椎旁軟組織陰影,應注意有無加寬或局限性膨隆。頸胸段脊椎結核膿腫引起的上縱隔擴大陰影,不要誤認為縱隔腫瘤。胸椎結核椎旁膿腫的邊緣需與心臟右緣及胸主動脈陰影相鑒別。也有時椎旁軟組織陰影雖有明顯增寬,但實際上並非膿腫,而是增厚的軟組織,膿腫已被吸收,病變已纖維化。這種椎旁陰影的密度常較低,邊緣一般比較平直,缺乏局限性膨隆。3個月後拍片復查時,該陰影並無明顯增寬或變窄。此外,因病變處於靜止階段,故病人血沉、體溫都比較正常,局部疼痛也明顯減輕。
診斷
[鑒別診斷]
(一)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患者常出現脊柱運動受限,血沉增快,累及多數椎體,同時伴有骶髂關節病變。X線片可見韌帶骨化,呈竹節樣改變,椎體無破壞,無軟組織增寬影。
(二)脊柱腫瘤 一般只累及一個椎體,相鄰椎間隙寬度保持正常,破壞常在椎弓根。
(三)椎間盤中央型突出 X線片有時可見椎體上下緣有小圓形缺損,但周圍骨質緻密,系由於髓核向椎體內突出,形成許莫爾結節。有時椎體前上緣可見一小三角形游離骨塊,系由於環形骨骺未癒合。
治療方法
治療應包括三方面:①結核本身的治療;②解除脊髓的壓迫;③預防及治療各種並發症。
手術治療主要是對脊髓進行減壓。術前應作好充分准備,結合病人體征及X線片表現,選擇好恰當的手術方法,才能起到減輕症狀、治癒疾病的目的。在各種手術方法中以後路或側前方減壓術最常用。側後減壓術通過切除一側椎板、椎弓根及關節突,可同時顯露脊髓及椎體病灶,減壓及病灶清除也較徹底,但手術復雜,出血又多,並有可能影響脊柱穩定性,一般很少採用。
長期高位截癱者,常伴有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手術時易因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而突然發生休克,甚至死亡,術前應先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4、為什麼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進行生物制劑治療前要篩查肺結核?
而在我國目前市場上能獲得的生物制劑主要是抗TNF拮抗劑。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國外幾種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治療生物制劑相繼研發成功,被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A)和強直性脊柱炎(AS)等風濕免疫性疾病。目前在我國市場上能獲得的抗TNF拮抗劑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此些新葯的上市上和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甚至改變了疾病的不良預後。另一方面,新葯的安全性問題一直被醫生所關注。因為TNF既是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又是機體維持正常免疫平衡、對抗感染、監視抑制腫瘤生長的生理性細胞因子,如受到過度抑制則可能發生一些與感染、腫瘤相關的不良反應,還可能出現異體蛋白激發的超敏反應等。盡管如此,目前我國風濕專家的一致意見是:抗TNF拮抗劑的問世改變了RA和AS的治療模式,生物制劑的療效和安全性在臨床試驗以及使用過程中得到了認可,但在用葯時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在用葯過程中嚴密監測輸液反應、感染等不良反應。以下情況是不能應用抗腫瘤壞死因子(即禁忌證)①存在活動性感染;②有結核感染史未經標准治療或出現活動者;③有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史;④合並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或惡性腫瘤的患者;⑤神經系統的脫髓鞘病變;⑥對葯物成分過敏的患者。由於應用TNF拮抗劑有可能增加結核感染的風險,或使潛伏結核復發的可能性,所以在用葯前需進行仔細評估。循證醫學證據提示,通過篩查試驗以及密切地監測,可以明顯控制結核的發生率。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曾組織我國風濕病學權威專家,經認真討論,結合國內外情況,形成了指導性意見,並於2009年發表了《英夫利昔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參考意見》[《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3(4):279],於2010年發表了《依那西普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專家建議》[《中華內科雜志》2010,19(6):546]。以使用英夫利昔單抗為例,建議:(1)所有準備使用英夫利昔抗拮劑的患者,均需詳細詢問結核病病史,包括接觸史、治療情況,以及詳細查體。用葯前均需接受胸部x線檢查和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derivative,PPD)皮膚試驗。(2)根據我國國情,關於PPD試驗的結果,專家組推薦的標准如下:①硬結直徑<10mm。且無結核感染證據,可以應用。②10mm≤硬結直徑<15mm,且無其他結核感染證據,醫生應根據患者病情酌情考慮是否應用英夫利昔單抗(如需應用英夫利昔單抗治療,建議應用英夫利昔單抗的同時給予預防性結核治療,異煙肼治療2個月後開始英夫利昔並繼續合用異煙肼4個月)。③硬結直徑〉15mm但有水皰或壞死,不宜使用英夫利昔單抗,此時應給予抗結核治療,待結核控制後再酌情考慮應用英夫利昔單抗治療。④胸部X線檢查證實有活動性結核患者,禁用英夫利昔單抗;對於接受過標准治療的陳舊性肺結核患者,如PPD試驗<10mm,可結合患者病情酌情使用,同時需要臨床密切觀察,每隔3個月應接受肺部x線檢查;如PPD試驗≥10mm,經專科醫師會診。在開始抗結核治療的同時權衡獲益風險比,酌情使用英夫利昔單抗;有肺外活動性結核的患者需先抗結核治療,結核感染控制後再酌情使用英夫利昔單抗。
5、肺結核與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有沖突嗎?
傳播途徑:
[編輯本段]
結核病的傳播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和子宮,但主要是通過呼吸道。
消化道對結核菌有較大的抵抗力,結核菌一進入胃內,很容易被大量胃酸殺死,除非吃了大量結核菌,否則不容易被感染,但呼吸道則不一樣,只要有1~2個結核菌吸人到肺泡,一旦機體抵抗力低下,即可引起發病。消化道結核多數由於飲用未經煮沸的牛奶引起。我國內蒙古有項調查,發現農牧民肺結核病人中10.6%為牛型結核,他們有喝生牛奶的習慣。結核病是一個人畜共患的疾病,許多動物如豬、貓、狗、牛、羊、鹿、猴等均可患結核病。人類和這些動物經常接觸,既可被患有結核病的動物所傳染,也可將自身結核病傳給所飼養的動物。北京動物園曾有觀賞的動物犀牛被確診為肺結核,它的痰菌經鑒定為人型結核桿菌,說明是觀眾傳染給它們的。
肺結核是通過呼吸道傳播與傳染的,傳統的觀點偏重於塵埃帶菌傳染,現稱菌塵氣溶膠傳染,即指因肺結核排菌病人隨地吐痰,乾燥後細菌隨塵土飛揚,被他人吸人而引起感染發病。因此過去在結核病防治措施中,特別強調肺結核病人痰的消毒,主張肺結核病人的痰不論在醫院或家庭,都要求吐在一個痰瓶內經煮沸以後再倒掉,在農村可以把痰深埋等,在群眾中廣泛持久地開展宣傳,禁止隨地吐痰。此外,也強調病人要和健康人隔離,能分房的分房,不能分的可分床或分頭睡,注意病人的食具消毒,防止消化道傳染。
以上的傳染方式固然應該注意,但對排菌病人說話、咳嗽、打噴嚏排至空氣中的微滴核的傳染性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現代研究關於呼吸道傳播的機理認為,排菌病人平時大聲談笑、唱歌、咳嗽、打噴嚏把帶傳染性的唾沫飛沫(微滴核);散播於空氣中,它的顆粒在4微米以下可以直接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引起感染。如果微滴核大於5~10微米;吸入支氣管後進不了肺泡,最終可經支氣管管壁纖毛運動和病人的咳嗽而排出體外、不致引起傳染。結核菌的傳播主要在夜間,和排菌病人同住在一個房間內的兒童和青年最容易受感染。
肺結核病人在呼吸時所散布的具有潛在傳染性的微滴核數量與呼出氣體的速度有關系。正常呼吸時,病人向周圍呼出的微滴核數目較少,但一次咳嗽可使具有傳染性的微滴核增加到3000個,這相當於大聲說話5分鍾內撂放出的微滿核顆粒數,而一次噴嚏排放出的微滴核數目可高達100萬個。咳嗽次數多少與傳染性大小有密切關系,有人曾觀察過病人夜間咳嗽情況及同屋唾覺小兒結核菌素陽轉率,結果咳嗽次數多者小兒結核菌素的陽轉率就高。除咳嗽次數外,有痰咳嗽和無痰咳嗽的傳染情況也不一樣,排菌病人有痰咳嗽者,家庭密切接觸的小兒結核菌素陽轉率較之乾咳無痰者密切接觸的小兒明顯增高。當肺結核病人經過化學葯物治療後咳嗽症狀會隨之好轉,有調查發現;治療1個月時半數以上的病人咳嗽症狀消失,治療3個月則全部消失,同時化療後痰中結核菌數量也隨之減少,說明合理治療後的病人可減少傳染性,也即減少了傳播機會。
預防指南:
[編輯本段]
一.兒童應按時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結核桿菌感染而患病。
二.肺結核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染。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在咳嗽、噴嚏、大聲談笑時噴射出帶菌的飛沫而傳染給健康人。病人如隨地吐痰,待痰液乾燥後痰菌隨灰塵在空氣中飛播而傳染。凡痰中找到結核桿菌的病人外出應戴口罩,不要對著別人面部講話,不可隨地吐痰,應吐在手帕或廢紙內,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燒滅菌。痰液可用5~12%的來蘇溶液浸泡2~12小時消毒。病人應養成分食制習慣,與病人共餐或食入被結核桿菌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消化道感染。
三.痰菌陽性病人應隔離。若家庭隔離,病人居室應獨住,飲食、食具、器皿均應分開。被褥、衣服等可在陽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鍾即能殺滅結核桿菌。
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每日應打開門窗3次,每次20~30分鍾。一般在痰菌陰性時,可取消隔離。
四.對肺結核應有正確的認識,目前肺結核有特效葯物治療,療效十分滿意。肺結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應有樂觀精神和積極態度,做到堅持按時按量服葯,完成規定的療程,否則容易復發。
五.可選擇氣功、保健功、太極拳等項目進行鍛煉,能使機體的生理機能恢復正常,
逐漸恢復健康,增強抗病能力。平時注意防寒保暖,節制房事。
六.飲食以高蛋白、糖類、維生素類為主,宜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類。應戒煙禁酒。
近年來研究證明,吸煙會使抗癆葯物的血濃度降低,對治療肺結核不利,又能增加支氣管痰液的分泌,使咳嗽加劇,結核病兆擴散,加重潮熱、咯血、盜汗等症狀。飲酒能增加抗癆葯物對肝臟的毒性作用,導致葯物性肝炎,又能使機體血管擴張,容易產生咯血症狀。
七:預防常識:
進入90年代後,本來已經得到控制的肺結核病,又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廣泛流行趨勢。人們對結核病的斗爭進入了新時期。有一定抗葯性的結核菌,治療更為困難,故而對肺結核的預防十分重要。當你有原因不明的低燒、消瘦、乏力、咳嗽、盜汗,又沒有查到其他病因,應迅速到醫院查檢、確診。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規律、全程用葯,療程不得短於半年,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休息、充分營養、適當戶外活動、增強全身抵抗力,仍是戰勝疾病的重要條件。病人在排菌期間應適當隔離,保護家庭成員和集體人群的健康十分重要,特別是保護兒童。
6、腰椎結核嚴重嗎?
脊椎椎體結核約占所有骨關節結核病人的50%~75%,曾多見於兒童,近年來青壯年居多,女性略多於男性。多發性身體負重較大的胸椎(40.3%)、腰椎(35.97%)、後依次為胸腰椎(12.77%)和腰骶椎(7.36%)等。有兩處椎體病灶者約3%~7%,而其間為無病的椎體所隔開,稱之跳躍型脊椎結核。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等對典型的病例的診斷多無困難。但是對X線攝片未見明顯異常的早期病例,診斷是十分困難的。應熟知本病臨床症狀學和體征,初步判斷脊柱受累的部位,進行影像學和化驗檢查。必要時應行穿刺乃至切開病理活檢。
【治療措施】
(一)非手術治療 脊椎結核無手術指征的病人,應用合理的化療方案治療(參閱總論)和局部制動。病人低熱和脊背痛或生物力學不穩定者,應卧硬板床休息,Glisson布帶牽引或Halo-vest背心適用於頸椎不穩定的病人。體表有膿腫環樞椎結核咽後壁膿腫較大影響呼吸或吞咽者,可行穿刺抽膿。
頭顱環-背心(Halo-Vest)的應用:Halo-Vest早在50年代為牽引裝置應用頸椎疾病引起頸椎不穩定,較其他牽引裝置如牽引鉗或Minerve石膏背心等傳統的外固定方法,有較大的優越性。病人固定後,獲得三維牢穩的固定。病人可以起坐、站立和行走,從而縮短病人卧床時間和避免其他並發症的發生。
1.適應證 年齡60歲以上,心肺功能欠佳者應慎用。
⑴頸椎復位 骨折、骨折脫位和半脫位等。
⑵頸椎不穩定的外固定 骨折脫位、類風濕關節炎、原發或轉移腫瘤和以及不穩定的環樞椎結核等。
2.Halo-Vest的結構 頭顱環-背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即halo環和顱釘、塑料背心、可調節的金屬支柱藉以連接Halo環和背心。根據病人頭顱和軀乾的大小可選用不同的規格的Halo-Vest。要求安裝時顱環至頭皮距離約1~1.5cm為宜,塑料背心可按病人胸圍尺寸來選擇。其他附帶的零件有顱釘、六角螺母、松緊螺旋扣、肩帶和背心帶等。
3.Halo-Vest安裝與固定 顱環高壓消毒備用。病人顱環安裝處的頭發剔去,皮膚刷洗消毒。
病人術前給少量鎮靜葯,平卧床上,頭置於床緣外,可以薄板支撐頭部。Halo應置於顱最大經線的下方,即眉弓上方1cm和耳廓頂上1cm。前頭部的顱釘應固定在胃外1/3處上方1cm,後部顱釘應與前顱釘對角線位置上,相當耳下1.5cm處,選好顱釘固定點加以標記。局部消毒注射普魯卡因,顱釘呈90刺入顱骨外板上,但切勿過深,應使顱環牢靠固定,以防止牽引時顱環向外滑脫。
先將塑料背心後頁置於病人後背,放好背心前頁,用尼龍帶將前後背心固定。通過旋轉螺旋扣、肩帶、胸帶和背帶將Halo環與背心相連。
當Halo-Vest安裝完畢後,拍頸椎正側位片,必要時再調整Halo環的牽引方向和牽引力以達到預期固定的目的。
(二)手術治療 按手術適應證,在全身結核中毒症狀減輕後,擇期施行病灶清除術。手術採用的途徑,根據病情,客觀條件和術者所熟悉的途徑選取。胸椎結核一般採用胸膜外入路。年齡60歲以下,其心肺功能尚可,椎旁膿腫長、椎本破壞4~6個、死骨多,要准備椎前植骨者;或椎旁膿腫穿入胸腔或肺臟者可考慮經胸病灶清除。腰椎結核經腹膜外途徑,脊椎多段(跳躍型)結核病灶清除的原則:①優先處理可能引起截癱的病灶;②兩段病灶嚴重性相近者,先處理上段,而後下段;③先處理較重者,而輕者可能經非手術治癒;④頸椎結核血供好,不手術可治癒。脊椎結核並發竇道經非手術治療3~6月未愈者,可手術治療。脊椎結核手術後一般卧床休息6~8周,脊柱疼痛減輕,原有膿腫消失,體溫趨於正常,血沉下降,脊柱結構穩定者,可鍛煉起床。先自理生活瑣事,隨後逐漸加大活動量,並堅持化療滿療程。
【發病機理】
脊椎結核病變多發生在椎體,少數在椎板、椎弓、棘突及橫突。
(一)中心型或幼年型 小兒椎體周圍軟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變發展後可有塌陷早期椎間隙尚在。
(二)邊緣型 又稱骨骺型或成人型,發生在較大兒童或成人,起於椎體上緣或下緣的骨骺,病變常迅速破壞椎間軟組織,使椎間隙狹窄或消失,上下椎體相連。
(三)前側型或骨膜下型 也在成人發生,位於椎前韌帶下,常擴散累及上下鄰近脊椎。
(四)附件結核 如橫突、椎板、椎弓根或棘突結核,較少見。
椎體病變因循環障礙及結核感染,有骨質破壞及壞死,有乾酪樣改變和膿腫形成,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彎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駝峰畸形,胸椎結核尤為明顯。由於椎體塌陷,死骨、肉芽組織和膿腫形成,可使脊髓受壓發生截癱,發生在頸椎及胸椎較多。骨質破壞,寒性膿腫在脊椎前縱韌帶下形成,可穿過韌帶至脊椎前筋膜間隙,因重力關系可擴散至遠離病變的部位。頸椎結核膿腫可出現在頸椎前使咽後壁隆起,可引起吞咽或呼吸困難;在頸部兩側可出現在胸鎖乳肌後緣的皮下。胸椎結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膿腫,也可出現在後縱隔區或沿肋間向胸壁發展;向椎管發展可引起截癱。腰椎結核膿腫常至盆腔,形成腰肌膿腫,沿髂腰肌向下蔓延到腹股溝或股內側,從股骨後達大粗隆,沿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至股外側下部;或向後蔓延到腰三角區。這些膿腫,因為沒有急性炎症的表現,稱為寒性膿腫。脊椎結核在好轉過程中,病變的破壞性產物,如膿腫、死骨等可逐漸被吸收,同時有纖維組織充填修復,最後形成纖維癒合和骨性癒合,病程很長。但通過積極治療,可使病程大為縮短。
【病理改變】
一、解剖要點
脊柱構成人體的中軸,是支持體重,並參與胸、腹腔和盆腔的構成,保護體腔內在器官,特別是脊髓。
為解除脊柱和脊髓的病損,所採取的手術途徑和方法,而不要損害或盡可能少損害脊柱的穩定性,必要時還應採取措施,如植骨或內固定等重建其穩定性。
值得指出胸腰段解剖力學上具有一個特點:①由較固定的胸椎與活動性大的腰椎相連接的轉換點,軀乾的應力易集中於此;②胸椎生理後突和腰椎生理前突兩曲度的銜接點,肩背負重應力也集中於此;③關節突的關節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基於上述胸腰段解剖力學上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見到短期內(4~6周),在同一平面上對椎體的左右側先後施行清除或/和椎管側前方減壓術,而不加內固定,致使該段脊柱不穩,嚴重者使椎體移位,加重了脊髓的損傷。
Denis-Armstrong的三柱理論原先用於胸腰椎骨折或/和脊髓損傷的分類與分析。若藉之指導脊椎結核手術方面,也有其現實意義。脊椎結核特別是病變累及多椎體病例,椎體的前、中柱已有不同程度損害,故在手術時應盡量不損害病椎殘存的健康骨質,尤其是其後柱,如果採取椎板切除術治療椎體結核並發截癱,特別是病灶位於頸胸段或胸腰段者,若不加內固定,將會導致椎體移位,而進一步損害脊髓。在徹底病灶清除後,施行椎體(前、中柱)間植骨,特別是胸椎和胸腰椎應盡可能恢復其高位,重建脊柱的穩定,為預防後突畸形所致的胸椎晚發截癱是十分重要的。
為脊椎結核病灶清除和其他原因施行脊柱手術的需要,復習後縱隔和腹腔後壁緊貼在脊柱及其兩旁的有關解剖關系是有所實質裨益的。
1.後縱隔 指胸骨角平面以下,膈肌以上,前界心包,後為下位胸椎之間。在後縱隔內,上下縱行排列的器官有:最前方為氣管、支氣管,居中有食管,食管左後方為氣管、支氣管,居中有食管,食管左後方為胸主動脈、迷走神經;並在後縱隔下方與食管伴行。最後方緊貼脊柱前方及其兩側為胸導管、奇靜脈、半奇靜脈和胸交感神經干。
2.腰骶神經叢 在髂腰肌後側由中軸從內上方走向外下方,從上到下排列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和閉孔神經等,在清除髂腰肌膿腫時,腰神經叢有可能受傷。腰大肌前面的股生殖神經誤傷時,術後可發生持久性神經痛。所以術時凡遷有索條狀物,均應多加保護,以免損傷這些神經。
二、病理類型
由於初起病變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將脊椎結核分為四型。
1.中心型 病變起於椎體中心松質骨,椎體破壞後塌陷呈楔形,此型應與椎體腫瘤特別是轉移癌鑒別。
2.骨骺型 最常見,往往相鄰椎體骺部同時受累,早期X線攝片顯示間盤狹窄,約占脊椎結核75%病例。
3.骨膜下型 常見於胸椎椎體前緣,膿腫在前縱韌帶和骨膜下,縱向廣泛剝離,多椎體前緣被破壞;這類型應與胸主動脈瘤侵蝕椎體相鑒別。
4.附件型 系指病變原發於棘突、橫突、椎板或上下關節突的緻密骨處。CT問世之前,X線常規攝片所見本類型僅占脊椎結核的0.2%~2%,應與椎體附件腫瘤特別是脊椎轉移瘤鑒別。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病起隱漸,發病日期不明確。病人倦怠無力,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和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狀。偶見少數病情惡化急性發作體溫39℃左右,多誤診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相反,有病例無上述低熱等全身症狀,僅感患部鈍痛或放射痛也易誤診為其它疾病。
(二)局部症狀
1.疼痛 患處鈍痛與低熱等全身症狀多同時出現,在活動、坐車震動、咳嗽、打噴嚏時加重,卧床休息後減輕;夜間痛加重,疼痛可沿脊神經放射,上頸椎放射到後枕部、下頸椎放射到肩或臂,胸椎沿肋間神經放射至上、下腹部,常誤診為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等。下段胸椎11~12可沿臀下神經放射到下腰或臀部,為此X線攝片檢查時多僅攝腰椎片,從而下段胸椎病變經常被漏診。腰椎病變沿腰神經叢多放射到大腿的前方,偶牽涉腿後側,易誤診為間盤脫出症。
2.姿勢異常 是由於疼痛致使椎旁肌肉痙攣而引起。頸椎結核病人常有斜頸、頭前傾、頸短縮和雙手托著下頜。挺胸凸腹的姿勢常見於胸腰椎或腰骶椎結構。
正常人可彎腰拾物,因病不能彎腰而是屈髖屈膝,一手扶膝另手去拾地上的東西,稱之拾物試驗陽性。
幼兒不能伸腰,可讓其俯卧,檢查者用手提起其雙足,正常者脊柱呈弧形自然後伸,而患兒病椎間固定或脊旁肌痙攣,腰部不能後伸。
3.脊柱畸形 頸椎和腰椎注意有無生理前突消失,胸椎有無生理後突增加。自上而下捫每個棘突有無異常突出特別是局限性成角後突,此多見於脊柱結核,與青年椎體骺軟骨病、強直性脊柱炎、姿勢不良等成弧形後突與圓背有別。
4.寒性膿腫 就診時70%~80%脊椎結核並發有寒性膿腫,位於深處的脊椎椎旁膿腫藉X線攝片CT或MRI可顯示出。膿腫可沿肌肉筋膜間隙或神經血管束流注至體表。環樞椎病變可有咽後壁膿腫引起吞咽困難或呼吸障礙;中、下頸椎膿腫出現頸前或頸後三角;胸椎結核椎體側方呈現張力性梭形或柱狀膿腫,可沿肋間神經血管束流注至胸背部,偶可穿入肺臟、胸腔、罕見的穿破食道和胸主動脈;胸腰椎、腰椎的膿腫可沿一側或兩側髂腰肌筋膜或其實質間向下流注於腹膜後,偶穿入結腸等固定的臟器,向下不求上進至髂窩、腹股溝、臀部或腿部;骶椎膿液常匯集在骶骨前方或沿梨狀肌經坐骨大孔到股骨大轉子附近,掌握寒性膿腫流注的途徑和其出現部位對診斷有所幫助。
5.竇道 寒性膿腫可擴展至體表,經治療可自行吸收,或自行破潰形成竇道。竇道繼發感染時,病情將加重,治療困難,預後不佳,應盡量避免。
6.脊髓壓迫征 脊椎結核特別是頸胸椎結核圓錐以上病人應注意有無脊髓壓迫征,四肢神經功能障礙,以便早期發現脊髓壓迫並發症。
【並發症】
1.寒性膿腫的治療 如膿腫過大,宜先用穿刺法吸出膿汁,注入鏈黴素,以免膿腫破潰和發生繼發性感染以及竇道形成。在適當時機應盡早進行病灶清除術和膿腫切除或刮除。
2.截癱的治療 脊椎結椎合並截癱的約有10%,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主要措施為脊椎結核活動期堅持不負重,堅持卧床和抗癆葯物治療等。如已發生截癱,應早期積極治療,大多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復。如失去時機,後果是嚴重的。如已有部分癱瘓,一般多先行非手術治療,按截癱護理,絕對卧床,進行抗結核葯物治療,改善全身情況,爭取最好的恢復;如1~2月後不見恢復,應盡早手術解除張力,如截癱發展很快,甚至完全截癱,應盡快手術,不宜等待。在頸椎結核合並截癱,或有寒性膿腫,應早行手術,可在頸部前側作切口,在胸鎖乳突肌前側與頸總動脈頸內靜脈之間(或在頸動脈鞘之前)進入,顯露和清除病灶,必要時一次處理兩側。在胸椎手術多採用肋骨橫突切除病灶清除術,或行椎前外側前灶清除減壓術,待截癱恢復,一般情況好轉後,再作脊椎融合術,使脊椎穩定。
【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查
(一)X線攝片 在病早期多為陰性,據Lifeso等(1985)觀察,認為起病後6個月左右,當椎體骨質50%受累時,常規X線攝片才能顯示出。
X線攝片早期徵象表現在大多數病例先有椎旁陰影擴大、隨著椎體前下緣受累、和有椎間變窄、椎體骨質稀疏,椎旁陰影擴大和死骨等。椎體骨質破壞區直徑<15mm者,側位攝片多不能顯示出,而體層攝片破壞區直徑在8mm左右就能查出。在椎體松質骨或膿腫中時可見大小死骨。
在中心型椎體結核椎,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很難與椎體腫瘤鑒別;而某些生長緩慢的腫瘤如甲狀腺轉移癌、脊索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卻可顯示不同程度椎間狹窄,與骨骺型椎體結核鑒別十分困難。
通常椎體結核病例,除陳舊或者將治癒的病人外,椎旁陰影擴大多為雙側。但脊椎腫瘤如椎體骨巨細胞瘤、脊索瘤、惡性淋巴瘤和腎癌脊椎轉移等,在正位X線攝片上時可見單側或雙側擴大椎旁陰影,特別限於一側者,應注意鑒別。
(二)CT檢查 能早期發現細微的骨骼改變以及膿腫的范圍,對環樞椎、頸胸椎和外形不規則的骶椎等常規X線攝片不易獲得滿意影像的部位更有價值。有學者將脊椎結核CT的影像分為四型:①碎片型:椎體破壞後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軟組織陰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②溶骨型:椎體前緣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壞區;③骨膜下型:椎體前緣有參差不齊的骨性破壞,椎旁軟組織中常可見環形或半環形鈣化影像;④局限性骨破壞型:破壞區周圍時有硬化帶(Jainr等1993)。
脊椎結核CT檢查以碎片型最為常見,而脊椎腫瘤也常有與之相似之處,故應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如椎旁擴大陰影中,有鈣化灶或小骨碎片時,有助於脊椎結核的診斷。盡管如此分型,CT有時還是無法鑒別脊椎結核如脊椎腫瘤。
(三)MRI檢查 具有軟組織高解析度的特點,用於顱腦和脊髓檢查優於CT,在脊椎矢面、軸面和冠面等均可掃描成像。脊椎結核MRI表現病變的椎體、間盤和附件與正常的脊椎對應處的正常信號相比,高於者為高信號,低於者為低信號。
1.椎體病變 T1加權像顯示病變處為低信號,或其中雜有短T1信號。椎體病變T2加權像顯示信號增強。圖像顯示有病變椎體除信號改變外,可見椎體破壞的輪廓、椎體塌陷後順列改變和擴大的椎旁影像等。
2.椎旁膿腫 脊椎結核椎旁膿腫在T1加權像顯示低信號,而T2加權像呈現較高信號。冠面能描繪出椎旁膿腫或雙側腰大肌膿腫的輪廓與范圍。
3.椎間盤改變 脊椎結核X線攝片間盤變窄是早期徵象之一。MRI的T1加權像呈現低信號變窄的間盤。正常的髓核內在T2加權像有橫行的細縫隙,當有炎症時這細縫隙消失,能早期發現間盤炎症改變。
MRI在早期脊椎結核的診斷較其他任何影像學檢查包括ECT在內更為敏感。臨床症狀出現3~6個月,疑內脊椎結核病人,X線攝片無異常,MRI可顯示受累椎體及椎旁軟組織(膿腫),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早期脊椎結核MRI影像可分為三型。①椎體炎症;②椎體炎症合並膿腫;③椎體炎症、膿腫合並椎間盤炎。值得提出受累椎體處於炎症期,而無軟組織和椎間盤信號改變者,不能與椎體腫瘤相鑒別,必要時應行活檢證實。
【鑒別診斷】
(一)椎間盤退化症 年齡40歲左右特別是體力勞動者,常見於頸椎和腰椎,表現患處慢性疼痛或並有所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