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1)脊柱節擴展資料:
典型的椎骨主要包括四部分:
(1)椎體,短圓柱形,上下兩面澀,接椎間纖綿軟骨,體的中份稍細,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與椎體連接的部分叫椎弓根,有神經橫過形成上下切跡,兩椎骨上下切跡對在一起即成椎間孔。椎弓背側稱椎板。椎弓與椎板相合成的孔稱椎孔,所有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具有保護脊髓的作用。
(3)棘突和橫突,椎弓向後下方突出一個棘突。從椎弓根與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兩個橫突,用以附著肌肉。
(4)關節突,起於椎弓的上方和下方,鄰近的上下二關節突相接成關節,構成一條縱貫身體的脊柱。其決定運動的方向。
2、脊柱間歇性疼痛怎麼回事?
長時間坐著,過於勞累。
要經常活動,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
我以前脊柱頸椎疼的特別厲害,我休息了大概一個月,
玩電腦的時間大大減少,已經不疼了。
3、第四、五個脊柱節疼是怎麼回事啊?
首先先是建議你到醫院拍個片子,看看纖維環有沒有發生變化。你是不是長期一個姿勢呢?長時間負重也會出現這樣的請況。祝你早日康復!
4、脊柱『竹節樣』變是什麼
脊柱之所以會出現‘竹節樣’變,是由於疾病進展到晚期,聯接椎體間的韌帶發生鈣化,就像兩塊磚從側面用水泥固定起來一樣。脊柱竹節樣變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特徵性表現之一,其發生率隨骶髂關節炎的加重而增加,也就是說,病情愈重,其發生的幾率愈高。
5、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5)脊柱節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6、t9椎體在身體哪一個部位
T9椎體: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水平。
由於脊柱各節段棘突的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與橫突的關系不盡相同,一般有以下規律,可供臨床在數摸確定脊柱節段時參考。
C1~7: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頸椎的橫突在同一水平線上。棘突與關節突的下緣在同一水平線上。
T1:棘突與橫突相齊平。T4:T4的棘突與T5的橫突相平。T8:T8的棘突與T9~10、橫突之間相平。
(6)脊柱節擴展資料
椎體分為異凹型椎體,雙凹型錐體,前凹型椎體,後凹型椎體和平凹型椎體等。
雙凹型椎體:椎體的兩端凹入,是脊椎動物中最原始的椎體,見於魚類、有尾類、無足類、部分無尾類以及喙頭蜥目。
前凹型椎體:椎體前凹後凸,見於多數無尾類、翼龍、真鱷類和蜥蜴。
後凹型椎體:椎體前凸後凹,見於部分無尾、一些恐龍的頸椎和蜥腳類恐龍的薦前椎中。異凹型椎體:頸椎椎骨之間的關節面呈馬鞍形,椎間關節活動性極大,為鳥類所特有,又稱馬鞍型椎體。
雙平型椎體:椎體關節寬而平,接觸面寬大,椎體間有軟骨的椎間盤相隔,見於哺乳動物。
7、簡述脊柱環節節段的力學特性
獲得頸部脊柱節段和腰部脊柱節段的生物力學參數,為力學環境中人體脊柱安全性評價及防護系統的設計提供依據。方法分別對6例人體頸部脊柱節段和4例腰部脊柱節段進行壓縮力學實驗,獲得整體節段的壓力和變形關系曲線,通過分析得出整體節段的屈服壓力、屈服變形和剛度等生物力學參數。結果頸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2267N,平均屈服變形為12.6mm,平均剛度系數為303.07N/mm;腰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5276N,平均屈服變形為13.25mm,平均剛度系數為633.52N/mm。結論腰部脊柱節段發生屈服破壞時的平均壓力達到頸部脊柱節段的2倍以上,而平均屈服變形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