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臟結構與功能是什麼?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
脾位於胃底與膈之間。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臟面近中央處有一條溝,是神經、血管出入之處,稱脾門。外面平滑而隆凸與膈相對,稱為膈面。
脾也是人體中最大周圍淋巴樣器官,脾臟作用是把胃裡的精華物質加以吸收利用,是人體的過濾器。其實質由紅髓和白髓構成,脾臟有四大功能:一是濾血功能。脾內濾血主要部位是脾索和邊緣區,含大量巨噬細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體和衰老的血細胞。當脾大或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過多,可引起貧血。
二是免疫功能。侵入血內的病原體,如細菌、瘧原蟲和血吸蟲等,可引起脾內發生免疫應答,脾的體積和內部結構也發生變化。體液免疫時,淋巴小結增多增大,脾索內漿細胞增多。
三是造血功能。胚胎早期脾有造血功能,自骨髓開始造血,脾漸變為一種淋巴器官,當機體嚴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狀態下,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
四是儲血功能。人脾儲血能力較小,約可儲血40毫升,主要儲於血竇內。脾大時其儲血量也增大,機體需要血時脾內平滑肌收縮可將血排入血循環,脾隨即縮小。
2、脾臟在人體的作用是什麼?
人體內臟作用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又是濾血器官。在胚胎時期,脾臟是造血器官,成人脾臟在正常情況下,只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成人的脾臟,能吞食衰老的紅細胞和血液中的細菌和異物,起到過濾和凈化血液的作用。脾臟紅髓中的血竇可儲存血液,人體在運動或機體失血時,脾臟能收縮釋放出儲存的血液供機體需要。
脾臟中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可產生抗體,有益於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1。人體器官七大系統組合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 2。人體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3。人體器官實在是太多了,說些主要的內臟器官吧。心臟-負責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 肺--在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氣,交給心臟循環至全身。 肝臟--對身體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質作出處理,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飲酒就是這個原因。
這個是和膽藏一起的。另外 在人體少量缺血的時候肝臟就給補充了。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 胃和下面的腸子管消化吸收。 腎很有意思,腎是統管人先天之氣的,腎不好表現為性功能衰退,且腎屬水,克火,火為心。腎不好可以直接的對心臟產生影響。
脾臟--中醫上說思傷脾。思念某人太厲害早晨起來嘴裡就是發干,有異味,是由於脾不好影響了胃,進而對口腔造成影響。 4。人體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體,胸腺,脾臟,淋巴結,骨髓,淋巴管。 還有耳` 鼻 `喉`舌`等感覺器官。
3、脾臟的功能
脾
中醫五臟之一。脾與胃同受水谷,輸布精微,為生命動力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學的脾除包括現代醫學中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外,還涉及到神經、代謝、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運化、升清,主統血。①主運化、升清。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方面。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散布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等症狀。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即所謂「脾主升清」。脾的升清,還能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氣不升,不但影響水谷精微的輸布,使氣血生化無源、出現頭暈、神疲乏力、泄瀉等,嚴重者還可致脫肛,內臟下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脾將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轉輸於肺、腎,經過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臨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現口味的異常,如脾虛則口淡無味,脾有濕熱則口中有甜味等。②主統血。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若脾失健運,氣虛不能攝血,則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
動物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左上腹胃的背面,胃與膈之間,呈內側向內凹陷的扁橢圓形或條索狀等。脾為表面有被膜覆蓋的實體性器官,脾一側有一凹陷,即脾門。血管、神經由此進出脾臟。被膜結締組織從四周向脾內部伸入,形成許多條索狀的小梁。小梁相互連接構成支架,支架之間為脾的實質部分。哺乳動物的脾,實質大部為紫紅色,叫紅髓。紅髓中星散地分布著一些灰白色的點樣結構,叫白髓。白髓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紅髓由條索狀的淋巴組織——脾索和通連成網的血竇——脾竇構成。紅髓分布於白髓周圍從被膜下到小梁間廣泛的區域。在與白髓交界區叫邊緣區,邊緣區是血液中抗原物質入脾,啟動免疫反應的主要場所,又是免疫致敏細胞進入白髓和脾索紅髓的通道。因此,邊緣區在脾臟免疫功能中至為重要。
脾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有4種。①造血。脾是胚胎階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後成為淋巴器官。但在成體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動物體嚴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狀態下,可以恢復造血功能,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②儲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細胞的重要的儲存庫,將血細胞濃集於脾索、脾竇之中。當某些緊急狀態(如急性大失血),脾會收縮將血細胞釋放到循環血液之中。③濾血。脾還是血液有效的過濾器官。血液中的細菌、異物、抗原抗體復合物及衰老的血細胞在流經脾臟時,被大量的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④免疫。脾有產生免疫反應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邊緣區是免疫反應啟動的重要部位。細胞免疫反應引起圍動脈淋巴鞘明顯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細胞輸出的增多。體液免疫反應引起白髓淋巴小結和脾索中漿細胞的增多,同時在脾臟輸出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增加。與淋巴結比較,脾中B淋巴細胞的比例更大,還存在有許多抗體依賴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特異抗體存在下可實現對靶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脾還能產生對免疫反應有調節作用的活性物質。總之,脾臟的免疫功能在機體的淋巴器官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見淋巴細胞)。不同動物脾的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如雞的脾為四面體形,兔脾呈長條索狀,人脾為扁橢圓形。脾的內部結構,如被膜和小梁中平滑肌的多少,白髓和紅髓的比例,白髓淋巴小結的多少,脾竇的發達程度及紅髓中鞘毛細管的多少等,不同動物也表現了很大的差異。如貓、牛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較多,人及兔則很少,貓脾常含有大量淋巴小結,鼠和兔則很少,脾竇在狗、兔及人均較發達,貓與鼠則不發達,鞘毛細血管以豬最為明顯,而鼠與兔則無。在人類,約5%~10%正常人有副脾,一般較脾小,多位於脾門附近,有時以細索條或小梁與脾臟相聯。少數人副脾離脾較遠,位於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陰囊附近,也叫外脾。有的人還有雙脾。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嗜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脾臟切除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國Tufts大學教授Najjara於1970年首次發現的一種四肽物質,目前已知脾臟是體內Tuftsin的唯一來源.Tuftsin作為一個參與免疫調節的體液因子,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通過激活多核白細胞、單核細胞、巨嗜細胞,提高他們的吞噬、游離及產生細胞毒的功能,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臟還產生其他多種免疫因子,促進吞噬作用,清除體內外抗原,這是切脾後凶險感染綜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術的理論依據.
4、脾 41算大嗎 要怎麼樣治療
脾臟為一個網狀內皮細胞器官,呈紫紅色,質地柔軟脆弱,呈三角錐體。位於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後方,左腎的前上方,橫結腸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蓋。成人脾臟長約11-12cm,寬約7cm,厚約4cm,重約150-250mg。
正常的脾臟一般不能摸到,內臟下垂、左側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時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觸及,除此之外,若能觸及脾臟則提示脾腫大。測量方法:脾臟腫大不超過臍水平時,可沿左鎖骨中線測量肋下緣至脾下緣的距離(以厘米表示);脾大超過臍水平時,可用三線記錄法
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左肋弓交叉點至脾下緣的距離。
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交叉點至脾尖的最遠距離。
3線又稱丁戊線,表示脾右緣到正中線的垂直的距離,超過正中線以+號表示,未超過則以-號表示。
臨床上常將腫大的脾臟分為輕度、中度、高度腫大。深吸氣時,脾臟在肋下不超過3cm者為輕度腫大。
中度腫大脾臟腫大超過3cm至臍水平線。
高度腫大超過臍水平以下者。
脾臟的超聲測量常用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右側卧位。將探頭入在脾區胸廓表面,相當於第九肋間(第8-10肋間),沿脾的長軸顯示脾的縱斷面,選擇脾臟最長徑所在部位和有脾門血管處凍結圖象,進行測量,可測量脾臟厚徑和長徑。
仰卧位。將探頭放置在左側面腑後線附近,進行脾臟冠狀掃查,以顯示脾、腎聲象圖書館及其與脊柱關系,然後將聲束平面向前內側面(腹側)傾斜,即為前傾冠狀掃查,直至清楚顯示脾門部和脾的完整輪廓。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最大長徑(上、下端徑),前傾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厚徑和傳統長徑。
脾臟的最大長徑是指脾聲象圖的內上緣至外下緣間的距離,此徑與脾臟解剖學的上端和下端間距比較一致
脾臟的傳統長徑是指脾下級至左肺下緣間的距離
脾臟的面積測量。日本學者Koga提出計算脾臟面積的公式S=K .ab.公式中S代表脾的縱斷面積,a為長徑,b為厚徑,K為常數0.8- 0.9,正常人用0.8,肝病患者取0.9。
Niederau測量法即脾臟的長徑,橫徑和余徑的測量法,肺和脾上級外測交界處世哲學脾長徑和橫徑的起點,從該點垂直向下,至脾下級為脾的長徑。從該點垂直向內至脾內側緣為脾的橫徑。長徑和橫向聯合徑相交成直角,該角的平分線為脾的斜徑。
正常值:長徑5.8 ± 1.8cm ,橫徑5.5 ± 1.4cm ,斜徑3.7 ± 1.0cm。
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考慮脾氣臟增大(身材特別高大魁梧乾例外):① 厚徑,男女分別大於4.0cm和 3.7cm;②傳統長徑達到或超過8cm ;③最大長徑(脾上下端徑)脾上下端徑)超過12cm ;面積代表值(長×厚)大於25cm;④體積代表值(最長′ 厚′ 寬)男女分別大於 240cm3 和215cm3。
你所說的脾41可能是面積代表值吧,如果是,就說明脾有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按病因,脾腫大可分為五大類。
(一)感染性脾腫大a.病毒性肝炎、敗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
腫大,一般程度較輕、質地較軟,隨著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漸縮小。
b.脾膿腫,為腹腔化膿性感染、膿血症、傷寒等的少見並發症,有畏
寒發熱、腹肌緊張、脾大觸痛及波動感,白細胞升高;合並脾周圍炎
時,脾區可出現摩擦音,需藉助超聲檢查、核素顯象等,方能與左膈
下膿腫、腹壁膿腫鑒別。
(二)充血性脾腫大由門脈高壓引起,見於各種肝硬化,以及門
靜脈、脾靜脈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進等。
(三)血液病性脾腫大a.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慢性溶血性
貧血,多有較明顯的脾腫大。b.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因
不明,好發於青年女性,以皮膚粘膜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
長、凝血時間正常、骨髓內巨核細胞增多、血小板形成不良為特徵,
常伴輕度脾腫大。
(四)網狀內皮細胞病性脾腫大臨床上不多見,如嗜酸性肉芽腫
、惡性組織細胞瘤等。
(五)腫瘤性脾腫大a.原發性脾腫瘤:少見,良性的血管瘤、淋
巴管瘤,除脾大外無其他症狀;惡性腫瘤多為脾肉瘤,脾增大迅速、
質硬、表面不光滑,伴發熱、左上腹不適,短期內全身情況惡化。b.
脾囊腫:其中皮樣囊腫、淋巴管囊腫、包蟲囊腫屬真性囊腫,內膜具
有分泌功能;假性囊腫分出血性、漿液性、炎性等,囊壁為纖維組織
,由脾損傷後的陳舊性血腫,或脾梗塞後局部壞死液化形成,無分泌
功能。
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僅一部分脾腫大病人需手術治療。除脾膿腫應切開
引流外,脾切除主要適用於:a.門脈高壓引起的充血性脾腫大;b.
脾腫大合並脾功能亢進(原因不明的原發性脾亢,較有誘因的繼發性
脾亢手術效果好);c.原發性脾腫瘤;d.脾囊腫(無論真性、假性
,因易繼發感染、出血,甚至破裂);e.瘧疾、黑熱病所致的巨脾;
f.某些造血系統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脾切除經常有效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切大多有效)、自體免疫溶血性
貧血(脾切除約半數有效);g.遊走脾急性扭轉等。
5、脾臟的解剖圖及其功能?
1、脾臟能夠濾血。
邊緣區和脾索是濾血的主要場所。脾內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比如紅細胞)、抗原和異物。此外,侵入人體血內的抗原,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
2、脾臟能夠儲藏血液。
人脾可以儲存約40毫升的血液,馬的脾臟則存儲了馬體內大約30%的紅細胞。胚胎發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後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僅在部分條件(比如人體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刺激下才能夠恢復。
(5)脊柱與脾臟擴展資料:
脾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和形狀:
人體的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脾可分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臟面兩面。
臟面前上方與胃底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連。神經、血管自臟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臟。脾臟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鄒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脾臟在活體時為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成人的脾臟重約150-200克。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
6、脾臟的重要性
脾臟是人們身體中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果脾虛弱了身體食物消化得不到保證每天攝取的營養滿足不了日常需要。每天,只有它們都正常的在身體內工作,人們才能有脾臟是人們身體中重要
7、脾臟在人體的什麼位置
脾臟在人體的左上腹部,就是左肋骨的肋緣下。
8、脾臟在人的哪個位置圖
脾臟位於左上腹部。
脾臟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脾可分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臟面兩面。臟面前上方與胃底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連。神經、血管自臟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臟。脾臟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鄒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脾臟佔全身淋巴組織的25%。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它是細胞和體液免疫的中心。膈肌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胃在前,左腎和左腎上腺在後,結腸和脾溝在下。
脾臟在活體時為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成人的脾臟重約150-200克。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
(8)脊柱與脾臟擴展資料:
脾臟的功能:
脾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通常有些血留在血竇里。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大量的巨噬細胞附著在竇壁上,可以吞噬老化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整個淋巴組織的25%。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它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脾切除術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臟內部可分為紅髓及白髓。紅髓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竇組成,但因為其不含輸入淋巴管,所以脾臟沒有過濾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則為對抗外來微生物及感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脾臟
9、人體內脾臟的功能是什麼?
中醫認為脾屬臟,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裡。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動化、主升清和統攝血液。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的作用。運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運輸至全身;運化水液是指脾能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脾主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轉輸營養物質,運化水液,統攝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關。
1.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的精微。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後,由脾來消化吸收,將其精微部分,通過經絡,上輸於肺。再由心肺輸布於全身,以供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一是運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而輸布全身的(具體運行見腎主水示意圖)。若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則氣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現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脹便搪,甚至引起氣血衰弱等症。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液確留,聚濕成飲,濕聚生痰或水腫等症。
2. 脾統血:血液在脈道正常運行,除依賴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又有賴於脾氣的統攝控制,使之循經運行不至溢於脈外。所以脾氣充足,則血不妄行。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而溢於脈外,即所謂「脾不統血」,可出現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賴於脾。因此,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氣衰弱,營養缺乏,則肌肉消瘦或萎縮,四肢乏力。
4.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與口唇有密切關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過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澤,可以了解脾氣的強弱。脾氣健運,則唇色紅潤,口能知五味。反之,脾氣虛弱,則唇色淡白,飲食乏味。
10、脾臟在人體的什麼位置?
脾臟位於左上腹部。
脾臟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脾可分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臟面兩面。臟面前上方與胃底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連。神經、血管自臟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臟。脾臟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鄒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脾臟佔全身淋巴組織的25%。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它是細胞和體液免疫的中心。膈肌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胃在前,左腎和左腎上腺在後,結腸和脾溝在下。
脾臟在活體時為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成人的脾臟重約150-200克。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
(10)脊柱與脾臟擴展資料:
脾臟的功能:
脾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通常有些血留在血竇里。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大量的巨噬細胞附著在竇壁上,可以吞噬老化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整個淋巴組織的25%。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它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脾切除術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臟內部可分為紅髓及白髓。紅髓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竇組成,但因為其不含輸入淋巴管,所以脾臟沒有過濾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則為對抗外來微生物及感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脾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