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膝酸軟的【症狀起因】
腰膝酸軟,渾身無力的症狀,多數可由以下疾病引起:1、多次出現過髖關節扭傷,經常做下蹲動作,工作過度勞累,或者居住環境比較寒冷、潮濕等,都會導致梨狀肌綜合征的出現。有一些中老年患者,平時氣血不足,再加上肝腎虛損,就會出現腰膝酸軟無力,這種不典型的症狀。也可以是剛開始出現臀部腿部的麻木,最後變成腰膝酸軟無力的症狀,這種患者多伴隨有肌肉萎縮的症狀;2、輕度骨質疏鬆的病人早期也會有腰膝酸軟,渾身無力的表現,從腰膝酸軟,渾身無力變成周身疼痛症狀,出現腰膝酸軟,渾身無力,都是肝腎虛的表現。如果平時身體怕冷,面色較白,都是腎陽虛證。如果是平時怕熱喜涼,睡覺時出汗,面色較紅,都是腎陰虛症。
2、骨結核怎麼治療好的快?
病情分析:
骨結核的治癒很漫長,一定要堅持吃葯1-2年,定期檢查,醫生建議停葯才行。飲食上多補充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加強營養。每天至少兩個雞蛋,兩袋牛奶。出院後前2個月要注意卧床休息,當然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也要起床走走,慢慢增多次數,時間不要太久。
意見建議:骨結核不嚴重的話,應該好治。一般單純葯物治療無效的骨結核,採取手術病灶清除+結核葯治療。
3、腰間盤突出怎麼治療呢?
很多人都在問腰間盤突出該怎麼治療,我根據自己家人的治療經驗和理解,也問過很多醫生,最後總結如下。最常用的治腰間盤突出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非手術治療
1、卧床休息,要睡硬板床,多注意休息,特別是症狀較重的患者。
2、葯物治療,可選用中葯外貼,像荔正消通貼治療早、中期腰間盤突出效果較好。
3、牽引療法,僅適用於腰椎間盤膨出,不適用於腰間盤突出、脫出。
4、物理治療,可緩解症狀,減輕疼痛,麻脹。
5、推拿治療,因人而異,有人做推拿沒有腰間盤突出反而做出了腰間盤突出,因此做推拿一定要找手藝過硬,經驗豐富的老師傅。
6、針灸治療,很多人嘗試過,少數人有效果。
7、封閉療法,症狀較重時打封閉針一般可以管一到三個月,不過封閉針對身體是有傷害的。
二、手術治療
1、常規開放性手術(包括: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經腹椎間盤手術)
2、椎間盤鏡微創手術,避免手術的大損傷問題,但手術成功率不高。
3、經皮穿刺切吸術,僅針對腰椎間盤膨出。
4、人工腰椎間盤置換
三、介入治療中包括:
1、臭氧注射療法,該治療方法的成功率並不是太高。
2、超低溫消融治療,目前使用不是太多。
3、射頻熱凝靶點穿刺技術,損傷面小,但成功率不高。
其中非手術治療腰間盤突出症以葯物治療為主,還有牽引、封閉等,葯物治療主要是口服西葯和中葯貼劑,一般都只能緩解症狀,也有少數葯物對腰間盤突出的治療效果不錯,口碑比較好的有藏葯荔正消通貼,屬外用疊加敷劑,據說治好的人很多。
手術治療腰間盤突出症一般都是切除突出部位,一般是可以治好的。缺點是有復發的可能,有並發症和後遺症,得腰間盤突出如果年紀太大就不適應做手術。身體難以恢復。
介入治療腰間盤突出的療法有很多,該治療方法的成功率並不是太高。,效果如何不好說,有的人說無效果,有的人說效果還行,這個取決於自身的情況看是不是特別適合做介入治療。
腰間盤突出治療方法選擇的原則:盡量選擇非損傷的保守治療方法,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其他治療。平時注意腰間保暖。
4、鉤活術的治療地位
鉤活術是目前治療頸腰椎、腰椎間盤突出症、頸腰椎骨質增生症(骨質退行性改變)、椎管狹窄症、(FBSS)手術失敗綜合症的首選無痛微創綠色療法。
所有疾病治療有一個原則,能吃葯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能輸液,不手術,能保守治療盡量保守治療。在頸腰椎病的治療方面,歷史上沒有一個較完善的治療方法,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非手術治療,二是手術治療,三是介入治療。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方面有牽引、按摩、理療、針灸、局部封閉等,但牽引療法治療頸椎病臨床醫生對其有不同的看法,因牽引本身是糾正關節脫位,而關節脫胎換骨位造成的頸椎病可能性很小,牽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當時有效,可牽引過後又復發,等於沒有作功,而且頸椎是一種生理性前曲的骨形排列,牽引可使其生理曲度人為的外力變直,這樣還會加重椎動脈的迂曲而加重頸椎病,由此看來治療頸椎病應慎牽引,脊髓型頸椎病治療不能牽引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牽引後使脊髓腔變得更細,周圍病理性物質對其壓迫、滑傷的可性更大,症狀肯定會加重,對頸椎病的牽引療法,必須慎重使用,頸椎病保護療法中的其它方法可酌情使用。再談談按摩療法,按摩療法對頸椎病是有效的,禁忌症少,比較方便,但也應選擇使用,一個好的按摩師必須懂中醫經絡學說、針灸穴位、按摩手法等,還必須知道你在給病人按摩治療的是什麼病,能否接受外力,能否接受按摩,如體質太差加之貧血等,或有脊柱結核,對骨質有損害或已骨折等,必須酌情謹慎按摩,因這時病灶處不能接受外力,又如脊髓型頸椎病就不能接受按摩,按摩不論輕、中、重按都會影響脊髓,對體質好,沒有外力禁忌症的非脊髓型頸椎病,按摩是比較好的辦法。治療腰椎病的保守治療有卧床休息、葯物治療、中葯治療、推拿按摩治療、針灸、牽引、封閉、骶療、物理療法等,這些療法大都不能直達病所,其療效是肯定的,但應一分為二。
二是手術治療,在保護治療無效或合並症出現時,可視具體情況做前後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能直接清除障礙物,暢通神經、脊髓腔,但費用大、創傷大、後遺症多等缺點,仍屬最後不得已而為之也。
三是介入療法,2003年以後膠原酶介入(硬膜外)較為成功,但也需一定的設備和相應的技術人員,如有失誤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脊髓損害,適應症較局限。激光溶核和切吸技術應用較廣泛,是一種破壞性小,適應症較少而清除或溶化椎間盤的方法,因其椎間盤是一個免疫器官(免疫蛋白和膠原蛋白)他的消失人體免疫力必然下降,椎與椎之間就會產生沒有彈性的磨擦,其穩定性會相對減弱,仍不能列入首選方法。
總結以下三種療法,其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症狀緩解,消除對其相應組織、血管、神經、脊髓、食管的壓迫,但各有千秋大手術只能是最後一招。
鉤活術是介入手術、非手術和介入之間的一種力度大、難度小、對病人損傷小、費用低、效果好、能立竿見影的無痛微創閉合式小手術。是一種對椎間盤無害化,對椎體、椎板無害化,對周圍組織生理化,對其功能修復化的一種微創新式小手術,病人非常樂於接受。是治療頸腰椎病的首選方法。
5、解說下腰部肌肉疾病有多少種?那些是運動不能治療的?
1、脊柱炎症:化膿性脊椎炎,脊柱結核等。
2、痛風等原因: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氟骨症,痛風等。
3、脊柱退變: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間盤退變,腰椎不穩及退行性滑脫,腰椎管狹窄症,黃韌帶肥厚,後縱韌帶鈣化等。
4、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其病發原因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尤其是髓核有程度不一的退行性變化,在外力的擠壓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使相鄰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致殘。
5、脊柱損傷:脊柱骨折,急性腰扭傷,慢性勞損,椎間小關節扭傷,肌肉、筋膜、韌帶以及椎間盤損傷,脊柱滑脫,腰椎間盤突出症,腰骶關節勞損等。
6、腰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由於某些原因發生骨性或纖維性結構改變,導致一個節段或多個節段的管腔變窄,壓迫了馬尾神經而產生的臨床癥候群。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總結以上六方面就是對常見的腰椎病有哪些的詮釋,希望您能通過這六方面關於常見的腰椎病有哪些的概述有一個簡短的了解,若有不明白的,請再次問有關常見的腰椎病有哪些的相關問題。
6、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是什麼 明顯嗎
強直性脊柱炎屬於脊柱關節綜合症,主要影響腰椎、胸椎以及骶髂關節,現在相信與免疫失調及遺傳因子有關。強直性脊柱炎要早發現早治療,那麼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是什麼?明顯嗎? 強直性脊柱炎的危害很大,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由於椎間盤病變從而導致上下椎體骨贅增生,壓迫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引起脊椎炎症的疾病。強直性關節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有些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是輕度的全身症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於病情較輕,早期的症狀不明顯,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雖然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不明顯,但臨床上也總結了一些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以下是常見的幾種症狀,大家可以做一個初步自測: (1)腰痛、腰僵3個月以上,經休息不能緩解。 (2)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動功能受限,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3)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4)反復發作的虹膜炎。 (5)反復發作的跟骨結節腫痛或足跟痛。 (6)反復發作的膝關節或踝關節腫痛,關節積液,無明顯外傷史、感染史。 (7)無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無外傷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帶感,胸廓活動受限。 (8)雙側臀部及髖關節疼痛,無明顯外傷史及勞損史。 (9)突然發生的脊柱及四肢大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要及早發現,也要及早治療,可以用以下三種葯物治療: 甲潑尼龍:屬於激素及內分泌類葯、腎上腺激素類葯物。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支氣管哮喘、結核性腦膜炎、胸膜炎、關節炎、腱鞘炎、肌腱勞損、過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瘙癢症、角膜炎、結膜炎、上鞏膜炎等。 塞來昔布膠囊:塞來昔布可通過抑制COX-2阻止炎性前列腺素類物質的產生,達到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用於治療關節炎,具有抗炎鎮痛、緩解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症狀和體征的作用。 復方雪蓮膠囊:成份為雪蓮;延胡索(醋制);羌活;川烏(制);獨活;草烏(制);木瓜;香加皮。功能與主治為溫經散寒,祛風逐濕,化瘀消腫,舒筋活絡。 若發現以上介紹的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症狀,要及時找醫生咨詢,可以葯物治療,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葯物,選擇康愛多葯店。
7、強直性脊柱炎 HLA-B27 陽性會變成陰性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參考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8、](急!)請問脊柱後凸成角怎麼判斷多少度,拍X片行嗎?
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開展已有40多年的歷史,後路手術自從第三代內植物出現以後,矯正效果、穩定性以及術後角度的丟失等均有了明顯改善。前路內固定器械是Dwyer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1], 1976年Zielke和Stunkat開發了VDS(Ventrale Derotation Spondylodesse腹側去旋轉脊柱固定術),為前路手術提供了良好的開端[2]。但其對椎體旋轉的矯正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術後矯正率的丟失以及內植物的斷裂說明這種內固定系統存在生物力學方面的缺陷,近幾年,部分學者開始研究改善VDS的內固定系統[3,4,5]。本研究使用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對胸腰段、腰段脊柱側彎患者進行前路手術矯正,從側凸、後凸的矯正,矯正率的損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克服了Zielke手術所存在的問題,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特發性脊柱側彎15例,先天性脊柱側彎5例,均為KingI型。
1.2 材料 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椎體釘,墊片,5.5cm棒。
1.3 手術方法
1.3.1 體位和切口 患者側卧位,凸側朝上,切口為側方斜切口。
1.3.2椎橫動脈的處理 所固定節段需結扎椎橫動脈,zielk報道2000餘例,未出現一例因結扎椎橫動脈影響脊髓供血的情況。
1.3.3 椎間盤切除 此步驟是直接影響矯形效果和術後融合的重要環節,徹底切除松解,但一般切除對側凹面的外層纖維環是不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作為矯正畸形時的鉸鏈,並可防止矯形過度。
1.3.4 椎體螺釘旋入 椎體板上的螺孔是用來控制螺釘旋入方向的。一要避免螺釘穿入椎管。二要提供很大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每個螺釘都應穿過對側皮質以達到最大穩定性。
1.3.5 矯正旋轉 矯正旋轉是矯正脊柱側彎三維畸形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對旋轉棒進行預彎,用一對持桿器夾住桿的兩端,然後一點點地旋轉桿以減少旋轉後凸。脊柱被向腹側矯正旋轉,使之更接近解剖位置。這個步驟可矯椎體的旋轉和後凸畸形。
1.3.6 椎間植骨 在矯正旋轉後,將截下的肋骨切成1~2cm的小塊,並從前方放入間盤切除後間隙內1~2塊,以保持重建的生理曲線(胸腰段豎直,腰椎前凸)。
1.3.7 側彎的矯正-壓力的應用 以進一步矯正側彎和減少後凸畸形。將上下螺釘向中間加壓,最後,用扳手擰緊固定螺釘,使桿可靠地固定於椎體螺釘上。
2 結果
後前立位(PA)和側立位影像被用來評價術前、術後和隨訪時的情況,以下參數是從影像中測量而得的,冠狀面Cobb角,固定節段的矢狀面Cobb角,及其下腰骶區(最下內固定節段與骶椎上緣之間)的前凸角,椎體的旋轉度。
胸腰椎術前側凸平均64Ο(45Ο-83Ο),術後矯正至6Ο(0-8Ο),矯正率91%。2年隨訪為7Ο(0-10Ο),矯正率89.1%,術前後凸10Ο(4-30Ο),術後前凸15Ο(12-18Ο),2年後隨訪為前凸11Ο(4-14Ο),融合節段最下一椎體與骶骨所成角度術前前凸42Ο(30-50Ο),術後前凸30Ο(28-34Ο),2年後前凸28Ο(25-32Ο),2年後椎間植骨均融合,旋轉度矯正術前2-4Ο,術後1-2Ο。並發症:2例出現凸側下肢發熱,3月內消失;1例對側肢體出現麻木,考慮為椎體釘位置欠佳,神經根受到刺激,2周後症狀消失;3例男性患者未出現逆反射精等情況。未出現斷棒、假關節形成。
3 討論
1969 年Dwyer 報道了前側施加矯正手術,切除椎間盤為矯形創造了較大的可能性,脊柱縮短而減少了神經損傷的危險,以及更為滿意的節段固定。其主要缺點:前路凸側加壓而不伴隨去旋轉會引起脊柱後凸畸形,鋼纜斷裂可致假關節形成,以及鋼纜進入螺釘頭部的固定不牢[1]。
Zielke手術是切除構成主彎的各有關椎間盤,楔形切除椎間隙的軟骨面,置入螺絲釘,用帶螺絲的金屬棒從上下兩端進行加壓,使側彎的脊柱向中央靠攏,再用特製旋轉矯正器扣緊在壓縮棒的中點和上下兩端,構成三點壓力,徐徐拉向原來脊柱旋轉畸形的相反方向,並伸直復位,將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最後將各節的螺帽向中央旋緊,使脊柱固定在較伸直的矯正位。但是Zielke器械還存在以下的問題:植入器力學方面的缺陷;即使有脊柱旋轉的矯正,也不能達到矢狀面的滿意矯正;已獲得的三維矯正的術後丟失較大(即穩定性問題)[2]。
"中華長城",使用的是直經5.5mm的金屬棒,首先將金屬棒進行預彎,通過旋轉金屬棒將脊柱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達到三維矯正的效果,尤其是椎體旋轉度和脊柱的後凸,簡單而有效,大大簡化了手術步驟,提高了內植物的穩定性,更有利於植骨融合。
3.1 適應症 前路治療脊柱側彎的適應證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前路多節段器械對特發性胸腰段和腰椎側彎的矯正和穩定最有效。該系統也適用於癱瘓性、先天性和其它起因的胸腰段和腰椎側凸的治療。相對於後路矯形手術,可以減少融合節段,對治療伴有骨性L5/S1關節強直的胸腰椎側彎十分重要。胸腰椎側彎的高度矯正,同時矯正旋轉及恢復生理矢狀曲線是該系統的重要優點之一。椎間盤切除能對脊柱在冠狀面的傾斜產生顯著的矯正。先天性胸腰段或腰椎後凸並側凸,及半椎體畸形引起的側凸在切除半椎體後也是該系統的適應證。反之該系統不適用於大的復合性的先天彎曲。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椎骨是進行前路器械手術的基本條件。從這一點來說,一些神經纖維瘤病不是適應證,超過100°的嚴重側彎和長的C型側彎也不適合本方法。
3.2 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側前路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最高盡量不超過T8,最低不應低於L4,一般僅限於的胸腰段、腰段部分病例。T8以上椎體較小,不利於固定。低於L4術後疼痛率過高。
3.2.2 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且僅限於下胸段、腰段的側凸,比較局限。
3.2.3 部分伴有胸段側彎的病例需要二次手術才能矯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作者將對此類病例另行總結。
3.2.4 同後路手術一樣,同樣存在神經系統損傷的情況,但發生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3.3 未來發展方向 雙棒進行矯正,加強矯正的強度和穩定性[3,5]。通過胸腔鏡進行高位胸段的矯正手術。此兩項目前均為近幾年新開展的項目,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脊柱側彎是一種涉及三維空間各方向的畸形,因此手術矯正也應該是三維的。我們所作體內和體外的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在間盤切除後脊柱有最大的可活動性。因此,VDS對側彎,前後突,特別是旋轉畸形能做到最佳的改善。堅固的後路內固定,能否因其產生強大矯正力而抵消不作前路松解的優點則尚無證明,因此前路手術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是對一個熟知脊柱生物力學並能分析畸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技術熟練並有足夠經驗的骨科醫生來說,很少發生並發證。VDS內植物必須是一種可屈型易控制的內植物,它允許進行復雜的矯正手法。"中華長城"器械用於VDS,是一種很好的手術方法,內固定有效而穩定。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狀後凸畸形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齡27歲。本組中先天性脊柱後凸14例,脊柱結核後凸畸形5例,外傷後脊柱後凸畸形4例,術前後凸平均76度。所有患者均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及釘-棒系統矯形固定治療。 結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術,無嚴重手術並發症,後凸平均矯正47度(61.8%)。術後隨訪平均24個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隨訪中82.6%的患者對治療結果表示滿意。結論 一期前路手術可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減壓徹底,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脊柱後凸;脊柱融合術;前路減壓;內固定
脊柱後凸畸形是引起截癱的常見原因,近年來有關脊柱後凸畸形治療的報道多採用後路椎體截骨、椎弓根螺釘固定或前、後路聯合截骨矯形,其並發症相對較多[1-3]。我科自1999年9月-2003年5月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脊柱內固定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齡9-53歲,平均27歲。其中先天性椎體畸形14例(I型(椎體形成障礙)9例,II型(椎體分節障礙)5例);陳舊性結核性後凸5例,病史6-20年,其中1例9年前曾在外院行側後方病灶清除術;椎體骨折後凸畸形癒合4例,病史8-35個月,2例曾行椎板切除減壓及內固定術。後凸頂椎部位:T6、T7各1例,T8 2例,T9-104例,T11 3例,T12-L19例,L2 3例。後凸最多受累椎體為3個,平均受累椎體數1.6個。其中有9例伴有不全癱,Frankel分級B級2例,C級5例,D級2例。術前後凸角度(Cobb法)53°-95°,平均76°。術前患者均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平片、CT、MRI),以了解畸形的結構和脊髓情況。
1.2 手術方法:採用氣管插管全麻,T11以上部位後凸採用經胸腔入路,T12以下採用胸腹聯合或腹膜後入路。病人取側卧位,通過比後凸頂椎高2個平面的肋骨平面進入胸腔內,顯露畸形椎體及上、下各1個正常椎體,結扎節段血管。切除畸形椎體上下椎間盤以及頂椎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逐漸切除畸形椎體前方骨塊,包括同側椎弓根,直至椎管前壁。有神經症狀者通過切除椎管前壁和椎間盤進行椎管減壓。對椎體分節障礙的,用骨刀沿殘留的白色軟骨線進行截骨,直至經撐開鉗檢查椎體完全松動。對於結核所導致的畸形,由於椎間隙已經破壞,需要使用銳利的骨刀在相應的部分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進行松解時,注意一定要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對側的纖維環徹底松解,否則會導致矯正效果不佳。然後於上、下正常椎體的中部,平行於椎體的上下終板,略偏前方,各植入1枚螺釘(螺釘加墊圈),螺釘尖端穿過椎體對側骨皮質。對於畸形嚴重者,可以在畸形頂點上下各2個椎體置入螺釘,以獲得良好的矯正力和穩定性(本組2例超過90度畸形者均採用上下2個節段置釘)。安裝連接棒,用撐開器撐開,矯正後凸,鎖固螺帽。本組採用的內固定系統為中華長城鈦合金釘棒系統。測量手術間隙的高度,將切取的肋骨修剪成合適的長度(3-4條)植於其間,並將椎體切除時取下的碎骨植於肋骨條的前方。開胸組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
術後1、3、6、12、24月拍片隨訪了解植骨融合和矯正維持情況,並在術後一年時採用標準的問卷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症狀、日常生活和對手術的滿意度。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60min (130-270),平均出血量610ml (300-1300)。術後病人卧床1-2周後下地活動,使用胸腰骶支具保護6個月。術後後凸平均29°(8°-45°),平均矯正47°(61.8%)(圖1)。術前伴有神經損害者,術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Frankel分級2例D級及2例C級恢復至E級,2例C級恢復至D級,1例C級無恢復,1例B級恢復至D級,1例B級恢復到C級。本組1例術後發生一過性雙下肢痛覺過敏,經過脫水、神經營養等葯物治療後於術後10天症狀消失。1例病人術後發生肺部感染,經積極排痰、抗炎後治癒,無其他並發症發生。本組病例全部獲隨訪,平均24個月(12-42)。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無螺釘斷裂松動,無後凸角度的丟失。一年隨訪時82.6%(19/23)的患者對手術效果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
3. 討論
脊柱後凸是常見的脊柱畸形,尤其是角狀後凸,引起脊髓損害的幾率較高[4,5]。而一旦出現脊髓損害,手術效果直接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法有關。李危石等[2]提出要在出現脊髓損害之前積極治療,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目前對脊柱後凸的治療,多採用後路截骨、椎弓根內固定矯形或前、後路聯合手術矯形[1-5]。單純採用後路截骨矯形,並發症較多[3,6],由於要繞過脊髓對前方進行減壓,容易導致減壓不徹底,並增加對脊髓的騷擾或損傷,對術中出血不易控制。且後方截骨,椎管是縮短的,如果存在椎管狹窄,易擠壓脊髓引起神經症狀。而前、後路聯合截骨,雖然提高了矯正率,但對病人的創傷較大,不利於病人的恢復(7)。
脊柱角狀後凸畸形對脊髓所造成的壓迫常來自前方後凸頂點,因而採用前路減壓更直接,由於是在直視下減壓,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較小,術中可以同時清除畸形椎體及變性的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充分,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組9例術前不全癱的患者有8例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無1例發生神經損害。
後凸矯正時,畸形頂點處的松解非常關鍵。除了切除半椎體和其他發育不良的椎體結構外,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纖維環徹底松解切斷,可以獲得更好的松解,從而增加後凸的矯正率。對於椎體分節不良或脊柱結核後凸畸形的患者,直視下沿原來椎間隙的部位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本組均採用自體肋骨條進行椎間植骨,減少了再取自體髂骨的並發症,縮短了手術時間。植骨時同時將取下的椎體松質骨碎骨植於肋骨前方,增加了植骨量,促進了植骨的融合。本組23例均發生了植骨融合,無1例假關節形成。由於採用前方撐開,恢復了脊柱前、中柱的高度,根據Denis的三柱理論,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堅強的內固定,恢復了正常的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本組後凸畸形平均矯正47°,高於後路單平面截骨矯正率。
一期前路手術矯正脊柱角狀後凸畸形,需要注意掌握手術適應症。對於T6以上部位為頂點的脊柱後凸,由於前路顯露困難,建議採用後路手術。而重度(大於90°)的脊柱後凸畸形,單純採用前路矯形有一定的困難,建議採用前、後路聯合矯正手術。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期前路手術可以切除畸形椎體,解除脊髓的壓迫,穩定脊柱,矯正畸形,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9、什麼是結核病?一共有幾種?
結核病就是感染結核分支桿菌以後出現的各種病變。主要類型有原發型肺結核,指的是內第一次感容染肺結核以後發病,多指嬰幼兒……還有繼發型肺結核,成年人的發病基本上是這種……因為很多人身體裡面都要結核菌,只是比較穩定沒有發病,等到發病的時候已經不是第一次感染了……繼發型肺結核分為侵潤型肺結核,空洞型肺結核,結核球等……還有一種類型的肺結核是血行播撒型肺結核,病情比較嚴重……還有一種類型是肺外結核,比如結核性胸膜炎,脊柱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結核等等……結核病共有的典型的表現是午後低熱,夜間盜汗,逐漸消瘦……然後各種類型的結核還有各自比較有特徵的表現。人群中傳染性最強的是空洞型肺結核,也是常見的引起咯血的結核病類型。總結一下結核病類型:1、原發型肺結核,2,繼發型肺結核,包括侵潤型,空洞型,結核球等,3血行播散型,4,肺外結核,比如結核性胸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腹膜炎,泌尿生殖系統結核,骨骼系統結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