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如何練習腰
看到樓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極的功法五花八門,但萬法不離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練功更有效直接。
老師說你腰用不上,是因為樓主你還沒找著「腰」,勁在腰那就斷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勁的傳遞,是「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腰起到關鍵作用。
太極說「腰」,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門所在的關鍵部位,以此部位表現最為顯著,
有時「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會陰」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間。
怎樣解決樓主「腰用不上」的問題,下面這幾點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與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極腰的作用,或者說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學練拳時多抓住「外三合」練拳,很快就會體會到「整勁」。進而尋求「內三合」。
二: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這話我們練太極的應該都很熟悉,兩手臂兩腿是四張「弓」,脊椎是一張「弓」。「腰」就在脊椎這張「弓」上,多尋找脊椎「弓」的感覺,腰自然就找著了。弓需要一個把手,一個支點,才能挽弓,這個點就是「命門」或者說「後丹田」。
三:中正
李經梧先生說過,要練出一根「鐵軸」。這是「活似車輪」的前提。當然在這我只說人體中心線這一根「軸」,也是我們練太極拳要找的第一根「軸」。位置是人直立時,頭頂百會向地面的垂線(必定垂於兩腳之間,人體重心投影)。
初練時,這根軸絕不允許歪斜,始終垂直地面平移(使「百會」「會陰」「重心點」一垂直線)。腰,自然也貫穿其中。腰正,整個身體才能中正。體會身體中正,也有利於規范自己的「腰」。
話又說回來,太極不提倡「練」腰,應該「空腰」。只是得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不懂腰就尋求空腰,那是痴人說夢。所以去體會「太極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後,我們又要丟掉。
可能說的有點玄了,呵呵。。。有些東西實在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達,還忘樓主見諒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同道指正
本人郵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歡迎交流
2、一種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麼功?具體是怎樣的?
蹲牆功。此功是北京氣功大師龐明老師在1985年親自向本站編輯凈耀居士傳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過任督二脈的修煉達到丹田氣足圓活,尤其是對頸、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壓縮,可牽扯到常常運動不到的肌肉、韌帶、神經,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日久自然感應異常靈敏,而使肌肉、骨骼達到堅韌有彈性。就傳統而言,腰在人體中非常重要,腰部放鬆、靈活、氣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另一方面,可保證腰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故古人又有「力發於足,主宰於腰,行於四肢」的說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鬆,弊病甚多。其一,影響丹田蓄氣,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板直、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響命門之火對水液的蒸騰,男性可出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性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其三,練動動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於中風(即半身不遂)。那麼怎麼來松腰呢?而蹲牆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譬如,改變自己意識里的好多不良東西。一個人意識亂了之後,外面的東西很容易影響自己,本來很簡單的東西現在也變的很難了,不是以前那種自由自在的了,自己總想改變可總做不到,所以非要通過這種艱苦的鍛煉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牆功的動作要領。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身中正,腳尖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蹲牆的三個階段。將蹲牆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高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後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並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並攏,腳尖抵牆能完成蹲牆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牆的次數和時間。
三、提高階段。按標准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後,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即蹲牆的次數),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腳蹲牆。赤腳,腳尖抵牆下蹲,同穿鞋蹲牆的感覺大不一樣。大大加強了對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撐臂蹲牆。這在難度、力度上又加了碼。蹲牆時,兩臂保持左右手舉成一字形,立丁字掌。進一步還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時,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時,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牆壁。練此式更有利於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牆。①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於腰部命門。經過撐臂蹲牆,起落時身體平穩,不會後仰,就可以採取這種辦法。②兩臂置於背後時,兩小臂重疊,兩手互握對側肘關節。這樣做在蹲牆時還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牆。蹲牆時,可用一手握拳,橫置於鼻前,用拳眼對准鼻尖。熟練後,可加至兩拳相接,置鼻尖與牆壁之間,下蹲上起。此動作難度較大,但只要持之以恆,刻苦練習,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牆耗功。當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定住姿勢不動,當作站庄來練,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若此時能在鼻尖前放置兩拳,剛效果會更好。
(以上內容編自《面壁蹲牆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氣功科學》雜志,該文是根據龐明老師講課內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項
注意:①自始至終,動作與呼吸必須協調一致,即氣吸至盡時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時氣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處。②自始至終鼻、膝、腳尖不能離開牆壁,尤其是頭部絕對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則使脊柱偏斜,影響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悶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牆首先從身形入手,對照書本細扣全身各部。然後在身形正確的基礎上,逐漸加大練功強度,蹲牆前要組場,帶著混元氣蹲,意念導引形體放鬆。當然,蹲牆使形體很緊張,站庄是要放鬆的,從表面上看,二者之間有矛盾,怎麼協調還要靠自己。其實,站庄與蹲牆並不矛盾,目的都在於松腰,腰一松形氣就整了,神統帥形氣的功能也就強了。這兩種功都是智能氣功的基礎功。智能氣功特別強調意識的作用,主動運用意識,強化形氣功能。這兩種功作為初練者來講,可先練站庄,把內氣練足了,再練蹲牆就不累了。蹲牆重點在於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時不要單純的腿部用力,否則容易引起兩腿肌肉緊張。站庄時兩腿松不下來就會累。蹲牆之重點是以百會帶動,上起意注天上之虛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虛空,同時要善於運用「化」的意識,把全身的僵勁化開,尤其是脊柱、脊柱兩側的神經、血管。平時我們不注意放鬆,多年來造成僵勁充斥,要松腰就要把這些僵勁去掉。有些1,2歲的小孩子作蹲牆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關鍵就在僵勁去沒去掉,去不掉僵勁就達不到柔若無骨。所以在蹲牆的時候,可以想自己的骨頭沒有了,全身柔軟放鬆、氣充斥在全身各處,這樣蹲牆才輕松一點,不然蹲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就沒有練功的味道了,如此讓氣似乎慢慢的滲透到緊張的組織里,逐漸的緊張和疼痛消失了,將拙力、別扭、緊張、疼痛等轉變為氣騰、自然、輕閑、舒適,這樣才能繼續安靜的蹲下去。以次通過蹲牆引動氣機升降,用心體悟,微妙自在其中,總之要在松靜上下功夫,主動將意念鎖定在運動過程中,將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統一起來。通過運動,使體內氣機自然旺盛起來,並按照氣的自然軌道運行,使身體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漸提高而不容易出現偏差。
應該說,人的身體總要有通透不徹底的現象,在體內氣機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體察到這種不通暢的部分,特別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勻更加劇了這種氣機沖擊的強度而感覺疼痛,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蹲牆的動作和打氣有點象,氣太足了,身體還消化不了時,就先慢一點打氣,等氣均勻了,再打一下,逐步通過運動主動打氣,用運動產生的高壓通暢身體(本質上還是通過運動調動了意識力)。不過,身體的素質提高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過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麼難事,比數量沒有意義,想體會出松的感覺也比較容易。關鍵是要堅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個容易,每天蹲1000個,就需要很大的韌力了。
這里給各位一個訣竅,可以幫助大家在數量上和感覺上有個突飛猛進,但對於工夫有什麼好處。竅門很簡單:先實驗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閉眼、姿勢正確、呼吸勻細長、速率約為1個/3秒),看你最多能蹲幾個,一般約為30個;正式開始,每蹲30個,停下來,雙手敷於肚臍,靜養30秒(2-3個呼吸長),再開始蹲30個,再靜養,不斷循環;靜養時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靜養後再蹲時,體會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動。每停一次,都會愈加松動(腰部),感覺是愈加輕松,很多人就會興趣昂然,愈蹲愈高興,一致可以達到數百個。警告:不可一下就達到很大的數字,最好以比較小的數字為基數,逐漸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較繁雜,在時間很少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可以見縫插針,隨處練習,每次花個3-5分鍾,蹲幾十個,效果也不錯,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後靜養收氣。
第三部分:心得體會
一、蹲牆的關鍵環節
組場蹲牆--事半功倍的練法
首先應明了蹲牆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間,調整氣機使之平衡,練周身的整體性。組場時先要調整身形:腳尖抵牆,全身放鬆,肌肉和肌健松馳不綳勁,重點體會脊柱和腰部的放鬆;用百會把身體領起來,似乎整個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腳好像感覺不到身體的重量。然後意想身體周圍及體內都是藍藍的虛空,體內外是一個整體。調整身形要和調神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精神處於集中、安詳、端莊、穩重的狀態。調神時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間。要進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這樣身體容易放鬆、內外氣能很好地融通。蹲牆之前認真組場,這樣練起來就比較輕松,不累,很容易進入氣功態。
正確的身形引導氣機正常運行
蹲牆頭要正,要有百會懸領的意念,下頦回收。兩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領的意念;這樣做既可減輕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與牆的摩擦。尾閭要下垂,像有個東西墜著。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還要照顧到尾閭,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時還要提會陰,這樣命門就自然地向後放鬆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間,要注意由尾閭拉著整個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壓下去,腰部盡量向後放鬆。但頭部、耳根、大推還要有上領的意念。這樣上拉下墜,姿勢就基本正確了,不會有身體向左或向右偏的錯誤動作了。開始練蹲牆,感覺氣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脹感。只要把下頦收住了,注意下頦回收,經過幾天的練習,氣就通了過去,不適感就會消失。蹲牆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氣沒能很好地上升滋養大腦,故神較疲乏,上課愛打瞌睡。後期,調整了姿勢與意念,頭部氣明顯充足,上課就不會打瞌睡了。蹲牆,切忌只求數量忽視質量,下蹲時如果尾閭扣得不夠,重心掌握不穩,至使脊柱左右擺動,時間長了會造成體內氣機不平衡。此外,兩腿必須均勻用力,這樣才能使體內氣機平衡。要使兩腿均勻用力,首先兩腳內側並攏所成的直線必須與牆垂直;然後,在蹲牆過程中,注意用百會領著,始終保持身體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覺到身體偏向某一邊了,可以用領百會來調整。兩腳掌要平鋪於地,使整個腳掌能均勻受力。剛開始蹲牆時,也許重心會落在腳後跟,且偏於腳外側或腳內側;這樣蹲的時間長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發麻、發木。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受力輕的部位加重意念。這樣,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漸受力了,原來受力過重的部位也不發麻發木了。姿勢的正確與否,哪怕只有細微的不同對功效的影響也會相當大。每次蹲牆,只要認真地做到了尾間下垂,百會上領,大椎上拔,馬上就能明顯感到整個脊柱的牽拉。尾閭下垂主要牽動腰椎,大椎上拔則是牽動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對整個脊柱起作用,進而影響全身氣機的變化。還有些人未注意兩膝並攏,從而下蹲相對輕松;但是加以重視後,難度雖然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會感覺骶髂關節被牽動了。練功時,手的位置對強度與功效也有很大影響。當手與牆或腿接觸時,難度頓減,脫離接觸後,腰肌所受的力隨即增強。至於手臂背後或撐臂,腰、腿所需的力氣則更大。
運用意識是關鍵
要練好蹲牆功,首先要從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剛開始,大多是被動地蹲牆,只想如何把腰松開,意念過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體協調性,意念貫注不進形體裡面,蹲得滿身是汗,兩腿酸疼,但收效不大。這樣練,蹲至大腿平時易後坐(後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時也易後仰坐倒。當注意了百會、尾閭和腰部三個部位的配合後,這種情形得到了改變。腰部不但得到了相應的放鬆,同時氣在身中也能上下貫通。漸漸地,就能夠開始調整練功意識了,開始注重「神形並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鍛煉。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氣場緊密合在一起,腦子里一發「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發「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確。然後意念集中到整個脊柱上,隨著蹲牆動作的一起一落,每個脊柱也隨之一開一合,再後來,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兒,內視著腰椎的一開一合,以加強松腰的效果。這樣主動運用意識後,蹲牆不再覺得累了,一起一落輕飄飄的,每天都有新進步。在蹲牆有一定基礎後,可以意念集中在體內,下蹲時用神光看著脊柱往下落,耳朵聽著裡面的動靜,用形象思維想著腰椎被拉松開;起時看著聽著全身的氣機變化。隨著體察的深入,雜念也很少了,氣向體內滲透得也深了。這樣做,神和形就結合得緊密了,雜念不容易出來。「神念形」還有利於動作的准確、合度。在蹲牆時,如果跑神,身體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終注意著自己的身體,就會控制身體不致變形。蹲牆的關鍵是使平時不易運動的腰部的肌肉、韌帶得到抻拉,使之氣血充足,從而達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勢不正確,勢必延誤或阻礙松腰目的的實現。所以「神念形」在蹲牆中的運用,不但強化了神意的鍛煉,而且促進了形體和氣機的變化,加速了松腰過程。另外,在蹲牆過程中,應適當注意運用形象思維。下蹲時,要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性,配合意念調整虛實,把意念放在大腳趾,這樣上起下蹲時易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意想身體內不利於氣機生發的東西都通過腳心散到地下虛空;上起時想像虛空的靈陽之氣呼地一下貫通全身,滲透到每個細胞中,並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顧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也可以貫注到背部整個脊柱、韌帶、肌肉,這樣可使腰部及背部放鬆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牆,體會著背部一點點地抻拉開,就感覺到氣在向里滲透,氣感越來越明顯,周身內外都被氣包裹著,越蹲越輕松,頭腦也越來越清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蹲牆時,意識里不能有牆。要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進入面前無牆、四周都是空盪盪的狀態,這時,你也許會突兀地停一下,此時,很容易體會到一種虛無的境像--整個的身形和周圍的空間融為一體了……
二、蹲牆的三個階段
快蹲階段-----並非追求速度
在剛開始練快蹲時,脊柱部位放鬆不下來,很緊張。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態,宜從兩方面加強:1、加大強度,數量增到400~500個/小時,鍛煉下肢的承受力;2、著重調整脊柱的放鬆,注意了百會上領、尾閭下垂,一起一蹲,調整脊柱的豎直,盡量改變用腰拱的毛病。約20天後,不適狀態就會消失;上起時,百會能夠主動上領。這之後,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難度,數量上升到700~800個/小時。練時,一開始快速,中間慢一些,調整一下,後面再快,這樣一個小時堅持下來,全身濕透。開始時大腿、小腿酸疼發木,結束後兩腿灌鉛一樣沉重。為了盡快過這一階段,蹲牆收功後要加強養氣。一般通過這一階段的強化練習,會使人的身心素質提高許多,丹田內氣明顯增強,腰椎部位靈活、放鬆了,腰部時常是溫熱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個為一組,每蹲完一組養10秒鍾的氣,然後繼續蹲。隨著身體素質和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蹲牆的速度由500個/小時到7O0個/小時,再升到950個/小時。
快速蹲牆能磨煉意志力。當連續快蹲400個左右時,就會感到兩大腿根部又酸又脹,腰部有疼痛感,小腿發抖,有點站不穩的感覺。這時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馬上意識到,磨煉自己意志力的時候到了。於是,就把速度放慢一點,用增加養氣的次數來咬牙堅持。酸痛的感覺是很難忍受的,當蹲到八九百個時感到體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採取「再蹲一個」的辦法往下拼,堅持完一個,再堅持一個,就是不停下來。不停頓地蹲下去使整個身體都在跟著呼吸,內氣也就隨之充足起來了;繼續蹲下去,感覺脊柱里的氣也充斥起來了,全身非常地輕松、舒適,體會到了蹲牆的奧妙。蹲著蹲著,感到胸腔里的氣打開了,腰腹部的氣也打開了,兩肋里的氣在自然做開合,呼吸非常通暢,隨著呼吸感到腳心、手心、百會也在呼吸。總之通過這種蹲法會讓一個人意志力大大增強,並增強體質,感覺全身變得更加強健有力了,全身氣機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後,會覺得全身通透,身體輕飄飄的,好像沒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樣,特舒服。
運用快速的練法,頭腦裡面來不及考慮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應用內化到自身形、氣裡面,同時能體會到時間、空間、大氣場及自我的混元整體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剛開始只追求數量和速度,倒是一點雜念也沒有,精神特別集中。有時候,蹲著蹲著突然產生一個念頭:加上意念試試。於是就在上起時想百會,下蹲時想下丹田,沒想到,這小小的一個閃念,使人上起時「唿」一股氣沖到頭頂,下蹲時又「唿」一股熱氣沉到丹田,舒服極了。此外,快速蹲牆結束時要注意多往體內收收氣,養氣的時間長一點為好。
快蹲時,精神活動能自然地注入形體,使周身的氣機成為一個整體。蹲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肚臍和命門的部位彷彿是個能夠收縮的氣團。下蹲時,它連著周身內外的氣向里收縮,這時好像整個形體都不存在了;上起時,氣團由里向外膨脹,整個身體輕飄飄、空盪盪的。這時,蹲牆的過程就是大開大合的過程。快速蹲牆不僅調整了整個身體的氣機,使氣血流暢;而且強身壯體效果特別明顯。
重在體察-----慢蹲階段
慢蹲階段要求蹲牆速度慢下來,細心體察體內氣機,特別是體會脊柱的逐節放鬆下落或伸直,繼而體會全身那種周身融融的氣機整合狀態。這一階力求做到把動作輕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階段,感覺體內外的混元氣隨著身體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這時如果感覺身體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調上方虛空之氣下降至腳,調下方虛空之氣上升到頭頂,前後左右的氣橫穿身體,使體之氣與虛空之氣相混化,形成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內收,這樣就會覺得蹲牆是一種內在的享受。
慢速蹲牆,要注重體察體內的氣機變化。蹲的時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濃濃的混元氣,自身在混元氣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氣的洗禮,同時給自己加全身通暢、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全身的通透性加強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難度階段
增加蹲牆難度階段是在動作標准以後,為了提高質量而安排的。由於快、慢蹲階段基礎比較好,腰松得也不錯,所以赤腳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兩手背到身後,十指交叉,掌心向後往下蹲難度較大。開始時蹲不到一半就向後仰、栽跟頭;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著急,而是保持內心愉悅。 ①要想順利蹲下去,必須先得領百會、垂尾閭,使腰很好地放鬆。②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緊,把十指尖輕輕接上就行,隨著功夫上長,再一點一點叉緊。腳尖也可以先離開牆一點,能夠輕松蹲下去後,再逐漸向牆根靠攏。③心中要有必勝的信念,要想著一定能夠順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難了,要倒了」的念頭。當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勁,鼻尖貼在了牆上,非常別扭時,似乎找不著重心要倒了時,要加順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撐臂蹲牆,不僅可增強腿部力量,松腰以調節氣機,為練其它功法打基礎;還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體性。
蹲到大腿水平,與小腿成90度,停留定勢幾分鍾。這時形體要放鬆,不能緊張,不能使濁力;但也不能鬆鬆垮垮的,否則身體重心就會不穩定,氣機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這時應該加強百會懸領的意念,身體松而不懈,做到這點,就必須用意念充斥,這也正是練自己意識靈明度的時候。
平耗前,往往先勻速蹲上一百個把全身活動開了。然後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會兒就感到腿酸痛難忍,這時咬牙堅持,用意念體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會減輕,堅持的時間就會相應地延長。當實在堅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剎那,意念一下子隨著進入酸痛部位,身體突然感到「呼」地動了一下,這時腦子里一點雜念都沒有了。再蹲牆感到非常輕松。
蹲一半耗著,注意隨呼吸體會丹田、脊柱、頭內的變化,雜念少了,精神能專一於形體中了。這時千萬要注意放鬆脊柱的各椎骨,使氣向脊椎里滲。
在加大強度蹲牆時,也會出現過腿酸不想再蹲的情況。在延長時間蹲牆的過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別酸,腰部兩胯也發木了,蹲下去後,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會一領,會陰一提的瞬間,身體當中也許有一股螺旋的力將自己帶了起來。長功的喜悅會使你忘記勞累。
三、蹲牆的長功途徑
蹲牆要練養結合、循序漸進
蹲牆要注意練養結合。許多人剛開始蹲牆時,一心追求腳尖抵牆根,也不管別的,每次蹲完總是頸疼,胸憋,全身綳得很緊,進步不大。可以每隔一會兒就捧氣貫頂,這就是練養結合。光練不養容易導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雜念紛紜。邊蹲邊養--下蹲,兩臂放鬆,伸到地下虛空;上起,兩手捧氣上升兩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這樣蹲即快又不累,時間久了,丹田裡邊熱乎乎的,非常舒服。
開始腳尖抵牆蹲不下去,若單是按較低的標准(腳尖離開牆)去練,以求自然過渡,需時較長。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幾十個,然後逐步加難度,把腳往牆根靠。蹲不下去時,停一會兒,然後扣尾閭,往後放鬆腰,就能往下蹲一點了。在這樣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①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逐漸增加難度,否則難以達到應有的進步速度。②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難度加大的過程,也是自己身體變化的過程,這個逐漸加大的難度是最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則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恆地鍛煉。
蹲牆功與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進
蹲牆、三心並站庄、捧氣貫項法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蹲牆能增強練捧氣貫頂法的整體性,捧氣貫項法的整體性又能使三心並站庄更好地進入整體狀態。而蹲牆和三心並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兩者更是密不可分。蹲牆取得好的效果後,再站在就會明顯感到腰向後放鬆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鬆了許多。
在蹲牆之前,先做幾個俯身拱腰,活動一下筋骨,蹲牆時腰就不會緊;收功時,再做幾個俯身拱腰,一天都會覺得輕松靈活,精神舒暢。
蹲完牆以後,周身通暢,再做轉腰涮胯時,覺得尾閭內有一根氣棒,帶動腰胯完成動作,意念一動,氣與形體自動。
蹲牆貴有恆
每天堅持蹲牆500個,身體里的氣機因此而有序化。蹲牆最大的收獲是:平凡的蹲牆磨煉了一個人的意志力。在蹲牆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心煩不想蹲的現象,很想收功;這時,一定要堅持蹲,蹲到最心煩、最不想蹲的時候,會突然一下感到心煩、不想蹲的念頭消失了,在這一剎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極了。
功法,在古代武術界曾是密傳功法。
3、蹲牆功的動作要領
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內身中正,腳尖容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 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4、普拉提骨盆卷動鍛煉的是哪些肌肉
骨盆卷動是普拉提有代表性的「橋」系列經典動作之一。對於下腰部有問題的人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脊椎保養的動作,能夠有效改善脊椎的僵硬,提高脊椎靈活性和力量,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脊椎周圍代償性的肌肉用力。通過這個運動你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什麼是「脊椎的逐節運動」。這個動作能強化背伸肌肉,臀部肌肉和大腿後側腘繩肌,提高脊椎靈活性和力量,有效改善脊椎的僵硬。增強核心的控制力。
5、脊柱在睡覺起來時感到有點疼,活動一下脊柱就會逐節響,過一陣就不痛了跟沒事一樣,每天都如此已經有三年
可能真的有點什麼問題吧,脊柱是很重要的部分,你還是到醫院去檢查一下比較保險啊
6、扭動脊柱的好處?
脊神經和整個神經系統都有極好的效果。它使脊柱周圍的肌肉全都受到擠壓,這就對於從脊髓分支出去遍布全身各部的三十二對神經都起了刺激、興奮的作用。它還放鬆各節脊椎,使背部肌肉群更富有彈性,從而預防背痛和腰部風濕病的發生。
各個內臟也從這個姿勢獲得大益。肝和脾得到強壯,兩腎受到按摩,腹部內臟也受到擠揉。促進腸臟的自然蠕動作用。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就產生了胃口、消化和排泄都好轉的效果(有助於防止和治癒便秘)。脊柱扭動式還附帶調整腎上腺的分泌,並有助於消除肌肉性風濕症。胰臟活動增強了,這有助於醫治糖尿病。這個姿勢還治療輕微的脊椎盤錯位有益處。對於要修煉提升生命之氣的人們來說,脊柱扭動式是一個重要的預備姿勢。
7、誰能詳細地解說一下「普拉提」是什麼運動?
普拉提(Pilates)使你的身體和意念達到和諧的統一,是身體與意念的結合。普拉提(Pilates)讓你的身體得到鍛煉而不使它受到傷害。無需大量的練習,你就可以擁有平滑、柔軟、勻稱的身體,苗條的雙腿和健美的腹部。普拉提(Pilates)訓練能夠改善你的姿勢體態,增強你的柔韌性和敏捷度,讓你擁有平衡發展的身體。普拉提(Pilates)訓練還能讓你減輕因姿勢不良而引起的背部疼痛。
1)普拉提—骨盆卷動
准備姿勢:躺在墊子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雙腿屈膝,腳掌放鬆,兩腳之間及膝關節之間的距離為一拳左右.
動作開始:先吸氣,感覺自己的肋骨向外擴張,氧氣進入自己體內,呼氣時將腹部收緊,將腹部壓向墊子,同時使自己的臀部向上抬起,感覺自己的脊椎正逐節離開墊子,在頂端稍做停留,停留時吸氣,然後呼氣將脊柱逐節落回墊子.
注意:在整個的過程中腰注意收緊自己的腹部,身體抬起時,不要讓自己的臀部用力,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大腿後側的肌肉上,動作重復5次左右,速度不要快.
2)普拉提—仰卧脊椎旋轉
准備姿勢:仰卧在墊子上,手臂呈」T」形打開,掌心向上,雙腿抬起,雙腿並攏,大腿與地面夾角成90度,大腿與小腿之間成90度角.
動作開始:吸氣的同時,將雙腿病攏向側倒,呼氣同時用腹肌的力量將雙腿還原到中間位置,吸氣時再換方向重復動作.
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肌肉上,主要感覺腹肌用力.
3)普拉提—胸部抬起
准備姿勢:仰卧在墊子上,雙腿屈膝,腳掌放鬆,兩腳之間及膝關節之間的距離為一拳左右.雙手交叉放在頭後.
動作開始:吸氣;呼氣時將腹肌收緊,使胸部向上抬起,讓自己的肩膀離開墊子即可;在頂端,吸氣;呼氣時使身體下落.
注意:將胸部抬起時,肘關節始終在耳朵後面,而不要超過,讓自己的頭部枕在手掌上,不要用手使勁摳著脖子,以免拉傷頸椎;只要感覺自己的肩膀離開墊子,腹肌收緊即可,不要讓身體過多地離開墊子.
4)普拉提—一百次預備式
准備姿勢:仰卧在墊子上,雙腿屈膝,腳掌放鬆,兩腳之間及膝關節之間的距離為一拳左右.雙手直臂伸展,超過頭,掌心向上.
動作開始:吸氣:呼氣時將胸部抬起,雙手劃圓伸至體前,掌心向下;手臂在身體兩側上下直臂擺動,呼吸節奏為呼氣5次,吸氣5次(呼,呼,呼,呼,呼;吸,吸,吸,吸,吸),手臂共擺動100次.
注意:手臂一定要伸直,將注意力集中在腹肌上,每擺臂一次,就要配合呼氣或吸氣.只要感覺自己的肩膀離開墊子,腹肌收緊即可,不要讓身體過多地離開墊子.
5) 普拉提—單腿伸展
准備姿勢:仰卧在墊子上,屈膝,大腿和小腿成90度角,大腿垂直於地面,胸部抬起,肩膀離開地面;雙手交叉抱膝.
動作開始:呼氣時向45度伸出一側腿,停留時吸氣;呼氣換另一條腿,停留時吸氣.
注意:收緊腹部,頭部不要緊張,手不要用力.腿要伸直.
8、李雅軒太極拳如何松腰
我最近如下練習感覺不錯。
練拳前,先練1分鍾或幾分鍾無極樁功,靜下來松下來。特別是要靜下來。
1. 在盤拳前10-20分鍾,並不遵守 太極拳十要「相連不斷」
每一動作開始時,慢下來做如下(非常慢):
用意念松胯,松腰,松脊柱,松肩,松胸,松肘。 呼吸深長。
然後,進入做樁功時的狀態,凝神,靜下來
然後,才開始做動作,用意不用力。李雅軒:"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如此,
身體很快發熱。我發熱的感覺: 在18度的地下室一個人靜靜練拳,開始是穿毛衣。 打了一會,感到全身發熱,額頭有微汗。 這時,只穿襯衣打才避免多出汗。 但是,我只有特別心靜,很慢,很用意念放鬆時,才有以上效果。
然後,能感覺下丹田的沉的感覺 -- 氣沉丹田 (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
2. 發熱後,再遵守 太極拳十要「相連不斷」。
以上方法的核心是: 每一動之前,一定要「松靜」。 不要怕松靜的過程慢, 特別一定要「靜」後, 才開始動。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怕慢! --- 「太極始於無極」。
這是我試圖將李雅軒太極拳精論的精神 和馮志強先生論修煉太極拳的十二個思想的前兩個思想(練拳須從無極始,練拳似練樁功)具體化。
--------------
李雅軒談太極拳內功具體練法:
* 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如這樣子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
* 太極拳的功夫,對氣沉丹田這一規則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極之氣沉丹田怎樣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須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
* 在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當稍待,以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
* 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鬆鬆的將兩臂棚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
* 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務須深長,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盪,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的鼓盪開合,並須要作得自然而順隨,這才是正確的練法。
李雅軒談檢驗練拳是否正確的准則:
*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
* 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不是四肢局部之動,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堅持日日按時練功,不要間斷,以後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
*只要周身松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動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兩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為松,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松,或練後掌心無鼓脹之意。此皆因無正宗老師傳授,內勁則永遠不會有,愈練愈離太極拳遠矣。
* 一般學術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以氣、以意為主。如練太極拳只是用這種筋骨伸縮動作為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練些其他的功夫,那勢必將身體弄成混濁僵肉的勁道,那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
* 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為,這種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為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敵抗對方之來手 .
----------------
李雅軒的徒孫王建業先生 (in 「 松則沉") said:
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放鬆。
** 首先,從思想上排除頭腦中和各種雜念,松心用意,專心一意用意指導自己的行動,讓緊張的神經系統放鬆。
** 其次放鬆內臟器官,使它們松到位。
** 再次,從頭、頸、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檢查是否處於自然放鬆狀態,各個關節是否松活,肌膚是否鬆柔。
放不松是頑固的,反復出現的。在練拳的過程中,思想上會產生些雜念,神經系統又不自覺地開始緊張,身體的某些部位也緊張僵硬起來,但自己還不覺察。易緊張的部位因人而異,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膚最不容易放鬆。思想上注意一些,這些部位就放鬆些了。因此在演練拳架的過程中要有意反復幾次檢查自己不易放鬆的部位,當然有明師指點,會更快發現那些不易放鬆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點自己不易覺察一樣。久之這些易緊張的部位就逐漸自然放鬆了。當然用意也不要太過,要無過不及,太過又緊張,反而放不鬆了。這樣日日練拳的過程中,反復不斷地檢查,日日放鬆,時時放鬆,克服緊張情緒,放鬆自身肢體,在練習太極拳架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 「 松 」 的滋味。
----------------
松腰的具體功法: 修行隨筆---化解人生矛盾的功夫(仲浩群):
** 松腰與否可以檢驗一下:
不穿鞋,兩腳並攏,腳尖抵住門板,鼻尖貼平滑的門板下劃,人體下蹲;
兩手不扶任何東西,腳尖也不上翹,你能蹲下來,再原樣站起來就算松腰到位了。
當然,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修煉松腰的功法。
平時練松腰的時候,可以降低一點要求:
兩腳分開,不貼門板站;功夫深了,你再慢慢縮小那個距離就行了。
徹底的松腰,是不容易的;然而,低層次的松腰還是有辦法校驗的:
兩手舉過頭頂,彷彿直插雲霄似的,而後兩手沿著天邊劃一道彩虹;脊背像刺蝟一般捲曲著,節節放鬆下來,兩手觸地,再將兩手按在大地上。
注意,校驗的時候,兩腿並攏,兩腿綳直。
如果你的全手掌能輕輕鬆鬆按在大地上了,你的腰算是鬆了一些了;如果不能的話,你趕快找你的太極拳老師去。
老師可以給弟子如下法松腰:
弟子如上法彎腰已畢,一身舒適了,而後,老師便以蘊含著外氣的空心掌,自上而下,反復拍擊弟子的脊背。
拍擊的時候,腰部可以用大一點的松沉勁拍打,腰部以上,就不能用大勁拍打,只能用小小的勁了。
老師的意念可以深入身體裡面去,彷彿深入進了寬闊的草原,深入進了深邃的湖泊。
松腰的訣竅在於松尾閭。
尾閭真鬆了,尾閭便能微微轉動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烏龜尾巴似的。
松尾閭之難,比起松腰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開後胯的難度比開前胯的難度更大,因為松開骶骨是極為艱難的。
前胯開了,打坐就可以雙盤了;
後胯開了,腰就差不多松開了。
腰松到家的標準是煉精化氣能自動自如進行,到了這時候,練功者的身體便深入無漏之境了。
松腰到了極值了,腰部能夠像肚皮一樣松軟如意地動彈了。
問題在於,我們自以為是的松腰還不能說是真松腰了,包括一些大師級別的人物也是如此的。
真正松腰了,他的身心狀態一定會非常好。
朱先生師承的是汪永泉先生,其功夫突飛猛進的分水嶺就是在他明白松腰訣竅的時候....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全身有一處不通的話,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實際上,形體的松本質上是在神意氣層面上進行著的,形體之松只是表現於外的一種現象而已。
----------------
那麼怎麼來松腰呢?
此功就是諸多小訣竅、小功法中重要的一種,是一種全身鍛煉的便捷方法。據聞,師傅要練此功時,總是借故把身邊的徒弟支走,自己偷偷練,由此可見此功受到練家的何等珍視。
此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
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身中正,腳尖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
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蹲牆的三個階段。將蹲牆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 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高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後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並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 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並攏,腳尖抵牆能完成蹲牆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牆的次數和時間。
三、 提高階段。按標准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後,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即蹲牆的次數),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赤腳蹲牆。...
背手蹲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