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時代背景?
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盪,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家 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學者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由於西漢王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前後發生很大變化,導致其法制指導思想也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漢高祖至文景時期。這一時期,是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學派假託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這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的特點是「無為而治」。但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還摻入了儒家的某些觀點,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禁,務在安民。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困苦,政局動盪,統治不穩,統治者無法取得完全的剝削利益,於是被迫採納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及「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等政策,對農民作出一些讓步,以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封建政權。這一時期,西漢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較為謹慎,注意法律的穩定性,漢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沒有較大的改動。由於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第二個階段,漢武帝以後。這一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西漢發展至漢武帝時,在經歷了六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之後,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封建經濟顯著發展,封建政權得到鞏固。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再滿足黃老的「清靜無為」,要多所作為:對內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削弱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勢力;對外廣拓疆土,尤其要擊敗長久威脅中原地區的北方游牧族匈奴族。在這種背景下,儒學大師董仲舒適時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接受。從此,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及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獨尊的「儒術」是經過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學說的簡單翻版。董仲舒在改造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尤其是法家學說中有利於當時統治者的內容作補充,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封建思想體系,其特徵是以儒為主,禮法並用。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精闢地概括了漢代正統法律思想。在德刑關繫上,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意思是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把德、刑結合起來。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道教是一種宗教,建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種學術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
2、道家學派的主要觀點
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盪,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家 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學者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道家學派的黃老思想是指的什麼內容?
由於西漢王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前後發生很大變化,導致其法制指導思想也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漢高祖至文景時期。這一時期,是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學派假託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這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的特點是「無為而治」。但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還摻入了儒家的某些觀點,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禁,務在安民。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困苦,政局動盪,統治不穩,統治者無法取得完全的剝削利益,於是被迫採納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及「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等政策,對農民作出一些讓步,以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封建政權。這一時期,西漢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較為謹慎,注意法律的穩定性,漢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沒有較大的改動。由於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第二個階段,漢武帝以後。這一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西漢發展至漢武帝時,在經歷了六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之後,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封建經濟顯著發展,封建政權得到鞏固。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再滿足黃老的「清靜無為」,要多所作為:對內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削弱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勢力;對外廣拓疆土,尤其要擊敗長久威脅中原地區的北方游牧族匈奴族。在這種背景下,儒學大師董仲舒適時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接受。從此,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及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獨尊的「儒術」是經過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學說的簡單翻版。董仲舒在改造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尤其是法家學說中有利於當時統治者的內容作補充,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封建思想體系,其特徵是以儒為主,禮法並用。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精闢地概括了漢代正統法律思想。在德刑關繫上,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意思是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把德、刑結合起來。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
3、求道家內丹術,口訣.修煉方法.
有道心令人佩服。氣流感覺是實在的一點不稀奇,初級的都可以感到如細流緩緩或螞蟻輕咬的感覺,有的人忍不住用手去撓癢。
我說點實話,這里無名無利可圖,連網名我也沒有。
真相總是不如想像的,可能你不高興。
如果鍛煉身體可以內丹術,最好確切的老師或文章論述指導。老師層次一般就行,可以帶你入門。然後勸你到此為止。
也有眾多很自負,決心自學成才的天真青年,出精神病的占醫學案例的一定比例。一般家人對外是不肯說練什麼的造成的,涉及隱私面子。
網上經常有求助,而不願對周圍人說內情。說家人練出精神分裂症、瘋瘋癲癲送到醫院,問咋辦,結果沒有人會理他,因為很難解決。所謂咎由自取、自我摧殘,旁人無可奈何。
如果社會上拜師學內丹術,則慎重。
近代公開露面的內丹術大師,呵呵,一般都是不好說的,都是理論大師,內修沒有到家,很多人壽命平常,你搜他們的簡介歲數……一般。 內丹術真正中層次師傅的壽命比大多數人高得多。
要知道好多年前上海香港的人均壽命都80歲,就是隨便一大幫老頭老太80不稀罕。而清心寡慾、精通內丹的大師多活十年,都不算什麼本事啊。 他們以及弟子為了虛名、利益,自稱大師也不慚愧,呵呵,你還去湊熱鬧圖虛名嗎。
內丹術到了中層次是不能隨便傳的,因為你根基不到,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場災難。
按照概率,中層的師傅極少,而讓你找到一個中層次的師傅極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道家一代宗師白玉蟾張三豐都是晚年遇師得道。而你等資質不到他們的百分之一,妄談內丹人生不幸也。
4、道家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
5、道士屬於哪個學派?我有個同學總是自稱貧道
道士屬於道家學派。
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盪,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教是一種宗教,建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種學術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
道家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6、道家修行詳細的入門
一、丹田內氣功 為了通周天,必須積聚一定的丹田內氣,如果內氣不足,通周天不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長,適得其反。一般丹田內氣功分靜功和動功兩類,現分述如下: ●靜功心法 練功者採取一般的坐姿,放鬆入靜,排除雜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輕閉,頭身中正,含胸沉腹,默運腦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虛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個空間,意念雙目神光朗照這個空間,達到「萬念俱寂,一靈獨覺」。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丹田真陽自然萌生。
(2)擴容法。練功時充分放鬆入靜,意念與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門、會陰、尾閶這一區域看作一個容積,使之逐漸擴大容量。呼氣時使臍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擴張,吸氣時氣收丹田。這樣持續練功,就會加大丹田的活動能量,起到快速積聚丹田內氣酌作
(3)壓氣法。呼氣時用意念將內氣向丹田、尾閭部催壓、貫沖,使整個下腹部的氣機都活躍起來。尾閭—定要充分放鬆。當真氣向上沖時,呼氣往下壓,腹部壓力增高,真氣自然溢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處,均經元氣疏通修補。
(4)轉圈法。放鬆入靜後,兩手在腹前意想抱著一個紅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輕輕旋轉,意想火球在兩手的帶動下轉動,待兩掌之間的氣球實感形成之後,再用意念將火球送入臍內,兩掌配合動作,然後兩手輕貼於臍部。稍停再作丹田內氣的轉圈運動。
(5)聚散法。在呼氣時,意想氣由丹田向周圍空間成圓形幅射狀擴散.同時身體也放大;吸氣時,意想氣由周圍空間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為寬闊無邊的大海,呼氣時如石擊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圍成圓形擴散,吸氣時收聚丹田。吸氣時宜配合輕微的提肛動作。
(6)景觀法。練功入靜後,意想丹田有一個紅色的太陽,或一朵金黃色的蓮花,或——個發亮的電燈泡,照亮照透整個腹部及全身,溫煦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內景生輝,意念的高度積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內凝聚真陽元氣。
二、小周天功 ●真氣運行法 這是一種分階段逐步打通任督脈的功法。這個功法的最大優點是每個階段都有具體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學易記。 真氣運行法共五步:
(1)呼氣注意心窩部。入坐後,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接著,用耳細聽呼氣,使不發出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練1次,每次20分鍾。·練到3~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氣即感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一步完成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但不可用力過度,操之過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鍾或半小時,10天左右可氣沉丹田。真氣到達小腹時,往往感覺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由於脾胃、大小腸、膀胱、腎等功能都隨之改善,一般都能增進食慾,使大小便異常現象得以改善。
(3)調息凝神守丹田。當下丹田有明顯氣感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即「少火生氣」。這一階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需用時間較長,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開始小腹內形成氣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實有力,並向下游動,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部發熱。此時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真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疾患都應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會有明顯好轉。
(4)通督忽忘復勿助。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意識隨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決於丹田的力量。若實力不足,它就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再充實,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無異於揠苗助長。練此步功時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60分鍾。通督時間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異)。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煉氣化神。大周天形成後十二經脈俱通,五臟六腑之經氣旺盛了,原有的體虛之疾患隨之而愈。每日練功通達一次大周天,一般來說,人體不易生病。五臟六腑之精氣旺盛了,則上主於腦的精氣增加了,腦細胞的營養豐富了,腦細胞的代謝旺盛了,則大腦的記憶力增強了,甚至出現特異功能。
大周天是真氣循頭身手足轉一周,叫大周天,由於各種功法有差別,真氣具體運轉路線略有差異,但循頭足一周是無疑的。大約有幾種運轉路線:
第一種是真氣循十二正經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領至膻中,沿手三陰由胸走手,接著沿手三陽從手背到頭,再沿足三陽從頭、背而下經足三里至足,然後,從足心沿是三陰太溪、三陰交至腹,再從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種是真氣沿著奇經八脈一周,即真氣從足跟沿陰蹺脈、陰維脈上行至腰部,再經陽蹺脈、陽維脈下至足跟。
第三種是真氣從湧泉穴開始,沿著沖脈下肢端上行至會陰,再經中脈上達頭頂,真氣沖出頭頂,循三陰三陽經、奇經八脈,徐徐下降至足跟。
大周天的練功方法
練功者高度入靜後,以意引氣在上述路線循行。關鍵是要熟習大周天的運行路線,行功之前定好運行模式,運功時意氣一動,內氣就會自動沿上述路線循行。
大周天通後,繼續練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繼續練功丹上升一級至中丹田,再繼續練功,丹又上升一級至上丹田,最後從百會出竅,即古書所說的元神出竅。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與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繼則下丹田,再繼則上丹田,最後元神出竅。性功修煉好的人,在成丹時,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坐在蓮花座上的嬰兒,稱之為「聖嬰」,隨著丹而升級,最後出竅,並且還能收回。
7、道家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代表人物?
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與儒家文化互相激盪,相輔相成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家
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列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慾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稱之為道家別派者。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後,學者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由於西漢王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前後發生很大變化,導致其法制指導思想也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漢高祖至文景時期。這一時期,是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學派假託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這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的特點是「無為而治」。但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還摻入了儒家的某些觀點,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禁,務在安民。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困苦,政局動盪,統治不穩,統治者無法取得完全的剝削利益,於是被迫採納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及「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等政策,對農民作出一些讓步,以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封建政權。這一時期,西漢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較為謹慎,注意法律的穩定性,漢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沒有較大的改動。由於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第二個階段,漢武帝以後。這一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西漢發展至漢武帝時,在經歷了六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之後,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封建經濟顯著發展,封建政權得到鞏固。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再滿足黃老的「清靜無為」,要多所作為:對內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削弱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勢力;對外廣拓疆土,尤其要擊敗長久威脅中原地區的北方游牧族匈奴族。在這種背景下,儒學大師董仲舒適時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接受。從此,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及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獨尊的「儒術」是經過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學說的簡單翻版。董仲舒在改造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尤其是法家學說中有利於當時統治者的內容作補充,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封建思想體系,其特徵是以儒為主,禮法並用。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精闢地概括了漢代正統法律思想。在德刑關繫上,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意思是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把德、刑結合起來。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道教是一種宗教,建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種學術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
8、我媽找了個道家的師傅,說練出了內丹之類的,說會道家易容術,就是徒
你既然好了,那當然是真的了,還有什麼懷疑呢。大雁氣功就是道家傳下來的,據說外功就可以治病,醫院治不了的楊梅君大師都給治好了。我練大雁功,感冒發燒練上幾遍即刻就不燒了,感冒也好了。
9、道家基本功清心訣全文
《清心決》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萬變猶定,神怡氣靜
塵垢不沾,俗相不染
虛空寧宓,混然無物
無有相生,難易相成
份與物忘,同乎渾涅
天地無涯,萬物齊一
飛花落葉,虛懷若谷
千般煩憂,才下心頭
即展眉頭,靈台清悠
心無掛礙,意無所執
解心釋神,莫然無魂
水流心不驚,雲在意俱遲
一心不贅物,古今自逍遙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
微風無起,波瀾不驚
幽篁獨坐,長嘯鳴琴
禪寂入定,毒龍遁形
我心無竅,天道酬勤
我義凜然,鬼魅皆驚
我情豪溢,天地歸心
我志揚邁,水起風生!
天高地闊,流水行雲
清新治本,直道謀身
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9)道家談脊柱擴展資料:
道家基本概念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
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
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參考資料:
道家-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