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化石

脊柱化石

發布時間:2020-11-07 21:49:24

1、魚的脊椎骨化石值錢嗎

這個不一定的,看種類、品相、大小而定,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如果有照片,發一下,可提供參考意見。

2、古脊椎動物化石也屬於文物嗎?

是的。刑法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於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的解內釋中,在「科容學價值」之前加上「重要」,即「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因為所有的古生物化石都有科學價值,但是價值的大小是有區別的,保護的重點也是有區分的,加上「重要」可以有一個掌握的尺度。另外,該條的涵蓋范圍應該再拓寬一些,因為現在需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很多其他動物、植物的化石對了解生命進化都有重大科學價值,也需要保護。

3、又沒有紅色的動物脊椎化石

又沒有紅色的動物脊椎化石

古脊椎動物化石 

榆社縣為河湖相沉積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以丘陵山地為主,最高海拔1901米,最低海報961米,濁漳河縱貫縣境,山水相間,風景美麗,1961年,國務院確定榆社縣境為「古脊椎動物化石重點化石保護區」。榆社縣以蘊藏豐富的三迭紀晚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聞名於世,古脊椎動物化石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地層連續時間長外為世界地質古生物分布之罕見,素有((p甫乳動物化石寶庫」、「經石之鄉」的美譽。是世界上著名的晚第三紀和「維拉方」期哺乳動物化石產地之一。在哺乳動物化石研究方面上有特殊的地位。榆社古生物化石分布於兩組地層岩層,即距今約2億年的中生代三迭世二馬營組和距今600—100萬年間的榆社群。榆社縣地層又細劃分為馬會組、高庄組、麻則溝組和海眼組。

榆社縣現已發現哺乳動物化石300餘種,主要發布於濁漳河兩岸,分布區域地跨東經112、41,6」一113、04,3」;北緯36、55,4」一37、13,2」;分布面積達1100平方公里, 佔到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包括榆社縣9個鄉(鎮)300餘個行政村,東至箕城鎮東匯村,南至郝北鎮趙家村,西至雲竹鎮向陽村,北至社城鎮南社村。 以雲竹盆地、泥河盆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種類最多。

從榆社化石的成因分布、現存的狀況以及數量大、種類多看,它代表著距今600—100萬年哺乳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極高的考古、科研價值,它是世界上少有的、非常珍貴的自然遺產。因此,榆社化石不僅是屬於榆社的,屬於中國的,它更是屬於世界的,屬於全人類

的。

4、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

前言

本規程描述的脊椎動物標本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的化石及現生骨骼。為了確保這些標本能正確、有效地入庫,安全、清潔、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確地調用,保存單位需要按照一個嚴格、規范的工作程序進行操作。為了統一各保存單位的工作程序和數據整理規范,充分發揮標本的研究、陳列和使用價值,同時適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標本整理規范化要求,特製定《古脊椎動物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以規范、指導這類標本的保存工作程序。

脊椎動物標本資源的保存工作程序包括接收登記、建檔立卡、錄入資料庫、標本入盒或托盤盛放、入櫃儲藏、日常維護、標本查詢或借用管理、標本重新入位、製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驟。

本規程附錄A—附錄F為規范性附錄,附錄G—附錄L為資料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劉麗萍,劉仲雲,婁玉山。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脊椎動物標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研究機構、大學、博物館及各級文物管理部門脊椎動物標本的保存工作。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50222—95 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

GA27—2002 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

GB/T16571—2012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範系統要求

自然科技資源共性描述規范(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3 術語和定義

3.1 脊椎動物化石(vertebrate fossil)

脊椎動物化石是經過石化的脊椎動物的遺骸(或遺跡),包括早期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在內的無頜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的實體化石、遺物化石(如卵化石、糞化石)和遺跡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模型(cast)

模型是指以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為原型做出的與原標本相同形態、結構和大小的模仿品。模型一般按照實物進行上色,與實物具有相同的視覺效果,可作為實物的替代品。

3.3 模具(mold)

用硅橡膠或樹脂等材料,給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製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樹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後即可製成模型。

4 脊椎動物化石的保存

4.1 標本資源保存的基本要求

化石資源屬國家文物法保護范圍,應由專業機構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設立固定的儲存空間,具備防火、防盜、防潮、防塵、防曬等設備和措施,配備專門和固定的管理人員,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

4.2 庫房要求

4.2.1 防火

——設置無煙、禁煙及其他有關標識。

——庫房內嚴禁明火,嚴禁吸煙者或攜帶火具者(火柴、打火機)入內。

——禁止使用電爐。

——嚴禁存放油類、氣化類、易燃易爆類物品,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

——嚴禁電器設備超負荷運行,禁止電器設備帶病運轉。

——庫房的電器設備、開關、電閘進行定期的檢查維修,發現故障應及時排除。

——消防器材配備之後,工作人員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養工作,確保器材完好有效。

4.2.2 防盜

——安裝防盜門、防盜窗、電子監控系統。

——進出標本庫房要有專人陪同,並進行登記。

——進出庫房牢記嚴鎖大門,並定時對庫房進行檢查。

——重要典型的標本要放入保險箱或保險櫃中。

4.2.3 防潮

——安裝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了解庫房內溫度及濕度的變化。

——設置通風、去濕設備,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如安裝通風機、去濕機等)。

4.2.4 防塵

——經常打掃庫房衛生,保持標本櫃的整潔。

——標本放入標本櫃前,做到標本及標本盒干凈整潔。

4.2.5 防曬

——標本庫的窗戶要安裝窗簾。

——標本和標本櫃的擺放,應避開陽光直射。

4.3 標本的接收登記及編號

1)原則上,通過採集、發掘和徵集的標本,或與國內外研究機構交換,以及通過獲贈、轉讓獲得的所有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模型(具)都屬於接收范圍。標本入庫前要經過細致的整理,使每件標本達到信息齊備、干凈整潔、標號明晰的基本要求,並製作標本標簽,標簽格式見附錄A。

2)接收標本時,管理人員應該給上交人員接收標本的回執,回執見附錄B,接收人一欄由管理員簽字,以便日後核查。

3)管理人員應對接收標本的狀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記錄,如當前是否有損壞以及損壞原因,是自然損壞或人為損壞等;是否已經採用了某些保護措施、保護技術、保護記錄等,並及時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加固。

4)每件標本都必須進行編號,各收藏保管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本單位的編號原則,最好能具有自己單位的特色,盡量避免和其他單位的編號雷同。

4.4 建檔立卡

1)收藏單位對庫存標本應該建立相應的資料檔案,這些檔案包括:

——標本保存狀態的記錄及相關的照片等影像資料。

——已發表的研究論文。

——標本編號登記冊。

——野外地點號登記冊。

——交換標本和模型的登記冊。

——借出標本的登記冊。

——外展標本登記冊。

——庫存標本的模型和模具資料。

——離職、退休人員清還標本的記錄。

2)為了便於檢索庫存標本,每件標本應製作三類查詢卡片,即標本號卡、地點卡和分類卡,它們是分別以標本號、地點名稱和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分類作為順序進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適應調用者查詢標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參照附錄C。

4.5 錄入資料庫

有條件和庫存豐富的單位,應該建立館藏標本管理資料庫,資料庫應該通過網路實現查詢和共享。為保證數據安全,建議分別設立內網及外網兩台伺服器,內網伺服器為數據錄入和保存的主伺服器,不實行網路共享,外網伺服器定期從內網伺服器進行數據拷貝,實行網路共享。資料庫的數據構成可依本單位的需要設立,主要內容參照附錄D。

4.6 標本盛放

標本一般用專用標本盒或托盤分開盛放。標本盒和托盤可按不同尺寸製作,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標本。標本盒規格有多種,各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經費條件定製標本盒,盒中墊上軟布或其他襯料,使標本在盒中穩固、避免受到碰撞。常用的標本盒的類型和規格見附錄G。

4.7 入櫃儲藏

1)標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裝置,以專用的標本櫃為佳。標本櫃可根據保存單位的庫存空間和經費選擇合適的類型,注意防塵、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的標本櫃的類型和規格見附錄H和I。

2)標本在標本櫃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對固定的位置和規律,一旦確定下來擺放的順序,則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便於查找和管理。由於脊椎動物化石種類非常龐雜,數量巨大,為了便於查找標本,建議每個大類(綱)分別存放,大類下根據各單位的實際情況,按地點或門類進一步細化。

4.8 日常維護

——管理人員要經常檢查標本,定期給化石加固,加固液配方見附錄J(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標本加固須在專用房間進行)。

——定期檢查庫房標本保存、保護以及安全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若有標本破損,應移交修理部門進行修復。

——從研究人員借用標本的反饋信息中發現問題,及時做出加固標本或對標本信息做出更正。

——要根據不同標本的特點,調節設定庫房的溫度和濕度。

4.9 標本查詢和借用管理

——來訪人員查詢或借閱標本必須填寫登記表,表格內容見附錄E。

——借用標本或模型時,必須履行出庫手續:填寫借單,然後輸入計算機存檔,借閱登記單內容見附錄F。

——借用標本應設定一定的使用期限,按時歸還。

——外單位人員一般只能在館內觀察標本,不能借出標本。

——管理人員定期向標本借閱人回收標本。標本回收後,管理人員在標本借閱登記單上填寫歸還日期及簽名。

——標本回收時應檢查標本保存情況,如標本有損壞時,借閱人有責任負責修復。

——對重要標本的出借要實行具體人員負責制,嚴格出庫程序。

4.10 標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員回收標本後,按原標本存放位置將標本重新歸位。

4.11 製作模型或模具

標本在使用或借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甚至丟失,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製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減小這種損失。凡是重要標本都應製作模型,以防不測事件發生。對於重要標本可辟專門庫房或標本櫃保存,同時儲存清晰度較高的照片,這些標本外借需要較為嚴格的審核制度,或只能借閱模型,以防丟失。其他重要標本在借出前也最好預先製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應有效地進行編號、分類和管理,模型、模具的登記信息見附錄K、附錄L。

4.12 標本保存突發事故的處理

標本在庫房保存過程中存在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如失火、被盜竊、建築物倒塌、突發自然災害、爆發戰爭遭遇空襲等,為此,應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最大可能降低損失。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標簽

表A.1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標簽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標本接收回執

表B.1 標本接收回執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標本卡片

表C.1 標本號卡

表C.2 地點卡

表C.3 分類卡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數據構成

表D.1 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數據構成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來訪人員登記表

表E.1 來訪人員登記表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標本借用登記單

表F.1 標本借用登記單

附錄G

(資料性附錄)

標本盒規格

表G.1 標本盒的規格

附錄H

(資料性附錄)

標本櫃的類型

表H.1 標本櫃的類型

附錄I

(資料性附錄)

標本櫃規格

表I.1 標本櫃的規格

附錄J

(資料性附錄)

標本加固液配方

表J.1 標本加固液配方

附錄K

(資料性附錄)

模型相關的信息

表K.1 模型相關的信息

附錄L

(資料性附錄)

模具相關的信息

表L.1 模具相關的信息

5、脊椎動物化石的環境記錄

本節由同號文、袁寶印執筆。同號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袁寶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脊椎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它們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氣候、地貌、水文等環境特徵。脊椎動物又是古人類的狩獵對象,因此動物群也是分析古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據。雖然動物化石能夠比較直接地、具體地反映環境條件,但是由於所發現的動物化石只能反映當時很少一部分動物,而且動物化石缺乏在地層中的連續性,因此只能部分地、模糊地反映當時環境的片斷景象。

泥河灣盆地各時代地層中都有脊椎動物化石發現,根據這些脊椎動物繁衍的生態條件,下面簡要地分析它們代表的生態環境以及它們與古人類活動的關系。

一、上新世

泥河灣盆地上新世地層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很少,只有紅崖剖面下部含砂礫透鏡體的紅土中發現三趾馬 (Hipparion sp. )和大唇犀 (Chilotherium sp. )。它們是華北上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的成員,生存環境為亞熱帶—暖溫帶稀樹草原,氣候比較炎熱而乾燥。但是由於發現化石很少,難於恢復當時的生態環境特徵。根據華北其他地區研究結果看,上新世總體比第四紀時期乾熱。

二、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 (2. 6 ~0. 78 Ma)泥河灣層下段沉積發現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它們集中於兩個地區,一是壺流河下游紅崖—東窯子頭一帶的湖積台地,一是泥河灣盆地東側桑乾河兩岸湖積台地,對兩個地區哺乳動物化石所反映的生態環境都做過較深入的研究。

(一)壺流河下游兩岸台地

壺流河下游兩岸為泥河灣層出露較好的台地,發現哺乳動物化石的剖面有老窩溝剖面、洞溝剖面、牛頭山剖面、大南溝剖面、花豹溝剖面、紅崖南溝剖面、茺子溝剖面、後溝剖面、小水溝剖面、連接溝剖面、將軍溝剖面、台兒溝剖面等 (王安德,1982; 蔡寶全等,1987,2004,2007; 杜恆儉等,1988; 鄭紹華等,1991,2006; 楊子賡等,1996;張兆群等,2003; 閔隆瑞等,2006; 李強等,2008),研究較多的動物群有花豹溝動物群、東窯子頭動物群、稻地動物群和大南溝動物群等。發現上述動物群的剖面主要由上新世紅黏土侵蝕後在山麓再堆積而成,夾有湖濱相砂礫石層和湖沼相沉積,它們反映了當時為離山麓較近的湖濱地區,水分條件較好,植被比較茂盛。李強等綜合研究了這些哺乳動物群生活時的生態環境,認為動物群主要由食蟲類,兔形類,嚙齒類,食肉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組成,缺失異手類、長鼻類、大型肉食類、犀類和鹿類等棲居於森林的類型。兔形類和嚙齒類中的倉鼠亞科,鼠軍亞科、鼢鼠亞科,犬科,鼠亞科,河猩科反映森林或森林灌叢環境。跳鼠科,沙鼠亞科和駝駱科生活於荒草原環境,長頸鹿反映稀樹草原環境。其中只有鼩鼱屬 (Soriculus sp. )、鼩鼱 (Blarinella sp. )和靈貓 (Virerra sp. )是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分子,由此判斷當時以溫帶草原為主,間有樹林和乾草原的溫帶森林草原環境。

從上述動物群中各類動物成分的組合中可以看出,草原類型的動物約占總數的 60%以上,反映出以草原環境為主的景觀。有些層位中森林灌叢類型的動物占 20% 以上,說明有的時期林地較發育。安氏大河狸的出現顯示有時氣候冷濕,有些層位發現鼩鼱與靈貓說明有的時期氣候處於亞熱帶環境 (李強等,2008)。

壺流河下游兩岸發現的哺乳動物群,根據新的磁性地層學研究結果,確定地質年代大約為 2. 0 ~1. 77 Ma,該階段以草原環境為主,山麓地帶為森林灌叢植被。有的時期氣候較乾冷,出現荒漠環境。有時氣候轉為暖濕,甚至可以出現亞熱帶稀樹草原。由於泥河灣盆地處於中緯地區,早更新世的氣候變化使得本區植被在亞熱帶稀樹草原-溫帶森林灌叢-乾草原-荒漠草原等類型中轉換,而以溫帶森林灌叢和乾旱草原環境為主。

(二)泥河灣盆地東緣台地

泥河灣動物群發現於盆地東緣的下沙溝剖面,以後在桑乾河南岸台地上發現多處舊石器遺址,主要有馬圈溝遺址,小長梁遺址和東谷坨遺址等,其中也發現數量可觀的哺乳動物化石。泥河灣動物群 (狹義)中嚙齒類、兔形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種屬占總數的 55%左右,反映了草原景觀。食肉類占 3% ,而且以在草原或森林草原活動的狼、狐、鬣狗為主,所以總體顯示乾旱草原-溫帶森林草原的環境。泥河灣動物群中當時鑒定的Palaeoxodon namadicus應為草原猛獁象 (Mammuthus trogontherii),它是由熱帶、亞熱帶的南方象 (Mammuthus neridionalis)向中緯乾旱草原遷移形成的類型,代表了溫帶森林草原或乾旱草原環境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

草原猛獁象在馬圈溝遺址中也有發現,其時代為距今 1. 66 Ma,因此認為華北是該種的起源地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馬圈溝遺址中發現動物化石 86% 為嚙齒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等乾旱草原的動物,但又有喜暖的鼩鼱和乾旱地區的鴕鳥化石,所以總體反映了較暖的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

這個地區重要的早更新世舊石器遺址還有小長梁遺址,發現的動物化石有 58% 為嚙齒類,奇蹄類和偶蹄類草原動物,反映的生態環境與馬圈溝遺址類似,但已發現有披毛犀化石,說明氣候有向寒冷方向發展的趨勢。東谷坨遺址中發現 8 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6 種為生活於草原的動物,另外還發現有披毛犀化石,說明當時的環境為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氣候也比較乾冷。

泥河灣盆東緣台地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和遺址中發現的化石基本顯示了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與壺流河下流兩岸早更新世動物群反映的生態環境基本一致。由於壺流河兩岸早更新世動物群的時代總體上比泥河灣東緣台地的動物群老,它們反映的氣候環境如下: 從距今 2. 6 Ma 起,氣候向變干變冷的方向發展,2. 5 ~1. 8 Ma,大體以森林草原環境為主,氣候向暖濕方向轉化時,可有短暫時期的亞熱帶氣候環境。從 1. 8 ~ 0. 78 Ma,氣候明顯變乾冷,以乾旱草原環境為主,間有森林草原環境。早期古人類在這樣的生態條件下,有充足的食草動物作為狩獵對象,有了在此繁衍生息的條件。

中更新世 (0. 78 ~0. 128 Ma)為泥河灣層上段地層,其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不多,主要有郝家台化石地點和馬梁遺址、皮襠褲遺址、雀兒溝遺址等。在這些地點或遺址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為桑乾河大角鹿 (Megaloceros sangganhoensi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馬 (Equus sp. ),此外還有鴕鳥化石。它們反映了比早更新世乾冷的環境,應以草原環境為主。附近還有荒漠草原存在,但這個時期古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已大有提高,能夠抵禦比較嚴酷的環境。

許家窯遺址代表了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期古人類的生存環境,遺址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 24 個屬種,除兩三種外,其餘全部為生活於乾旱草原的動物,反映許家窯人已能適應乾冷的氣候條件,在乾旱草原或荒漠草原環境中生存繁衍。

晚更新世 (0. 128 ~0. 011 Ma B. P. )的化石地點很多,如上沙嘴化石地點、板井子遺址、白馬營遺址、馬鞍山遺址、大底園遺址、摩天嶺遺址等,其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為披毛犀、野馬、河套大角鹿、羚羊等,還有鴕鳥化石,已無森林草原動物化石,反映了晚更新世典型的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環境,然而在這個時期卻有許多舊石器遺址被發現,顯示當時古人類的生產力較高,已能完全戰勝乾冷環境。

全新世 (0. 011 Ma B. P. 至現在)氣候逐漸轉暖,泥河灣盆地哺乳動物化石種屬上也有所反映。虎頭梁遺址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達 15 種,其中有納瑪象 (palaeoloxodon nama-dicus)化石,顯示氣候比晚更新世更為暖濕,另外有蛙化石發現,也是多水環境的反映。丁家堡動物群中發現亞洲象 (Elephas maximus)等 7 種脊椎動物化石,其中除亞洲象外,原始牛 (Bos primigenius)也是喜暖動物,白䴉 (Threskiornis cf. aethiopicus)生活於湖邊或沼澤地環境。該化石地點還發現厚美帶蚌 (Lepidodesma langvilati)、巴氏麗蚌 (Lamprotu-la bazini)和杜氏珠蚌 (Unio deuglasiae)等軟體動物化石,它們都是生活於長江以南的現生種。產化石地層年齡為距今 3830 ±85 a B. P. ,說明在三四千年以前,泥河灣盆地的氣候環境與現今華南地區一樣 (賈蘭坡等,1980)。

綜上所述,泥河灣盆地發現了上新世末至全新世各個時代的脊椎動物化石,它們較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態環境,並可大致概括如下:

上新世末,泥河灣盆地的氣候環境乾熱,應為亞熱帶或暖溫帶稀樹草原環境。2. 6 Ma以後,氣候開始變冷,但與上新世差異不大。2. 6 ~1. 8 Ma 哺乳動物化石反映了以溫帶森林草原為主的環境,主要依據是古麟化石的存在。在全球氣候轉向濕熱的階段,這里可以出現短時期的亞熱帶稀樹草原環境。1. 8 ~0. 78 Ma,泥河灣盆地的古環境相對較為穩定,湖邊以中溫帶草原為主,因為動物群主要由鼢鼠、草原猛獁象、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及各種羚羊組成; 但氣候明顯變干,以溫帶乾旱草原環境占優勢,間有森林草原環境。0. 78 ~ 0. 128 Ma 比上一階段更為乾冷,主要為乾旱草原環境,附近還有荒漠草原存在。晚更新世 (12. 8 ~11. 5 ka B. P. )為典型的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環境,森林草原完全退出本區。動物群以馬、披毛犀和羚羊類草原動物為主。不過在周邊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叢林環境,因為鹿類和猞猁等動物生活於叢林環境。全新世以來,氣候轉暖,全新世中期氣候環境與現今華南地區一樣,此後又向乾冷方向轉變,呈現今天的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植被為半乾旱灌叢草原。

泥河灣盆地離北京周口店直線距離只有 100 多公里,但兩地的動物群所反映的古環境卻十分不同,在周口店各化石點中,普遍存在能反映較為溫暖環境的動物,例如獼猴、豪豬、雙角犀、水牛、獵豹、果子狸及豬獾等。而泥河灣盆地只發現過一顆豪豬的牙齒(Teilhard de Chardin,1942),並且其層位尚不十分確定。

不過,在泥河灣盆地也從未出現過很寒冷的時候,因為至今未發現真猛獁象、駝鹿、馴鹿、麝牛及野牛等典型的寒冷型動物組合。在泥河灣盆地出現的最耐寒冷的動物也只有披毛犀。在歐亞大陸,耐寒動物主要指猛獁象-披毛犀組合,包括北極兔、旱獺、北極狐、洞熊、洞獅、大角鹿、駝鹿、馴鹿、麝牛及野牛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泥河灣盆地,鴕鳥出現的幾率相當高,尤其是晚更新世,這說明本地區也存在沙地或草地沙化現象。

總之,泥河灣盆地更新世是以中溫帶乾草原環境為主,周邊有少量叢林。

6、如何將大型四足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裝架?

大型四足脊椎動物如恐龍、猛獁象等,其骨骼一直是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對象,也是給觀眾視覺震撼最大的一類化石展品。但是,將修復完成的骨骼化石放到展廳展覽,還需要一個復雜而精細的組裝過程。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步驟:

(1)確定骨架擺放的姿勢。這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首先是化石原地的埋藏狀態,包括埋藏時的姿勢、骨骼的完整程度、受後期構造變形的影響程度等。其次,還要考慮展廳的大小、擺放的視覺效果等。因此,骨架擺放姿勢的確定就像是蓋樓之前的圖紙設計,需要反復論證和考量。

圖3-4 祿豐龍骨架組裝後的細節照片(攝影/卞躍躍)

(2)脊椎骨的擺放和組裝。要按照確定的擺放姿勢擺出脊椎骨的曲度,拿支架進行支撐,之後用軟鋼條進行連接支撐,用卡頭將脊椎骨夾在軟鋼條上。上述工作完成後,要確定脊椎距離底面的高度,並裝配主支架。

(3)在脊椎骨組裝完畢的情況下,依次組裝頭骨、肋骨、肢骨、尾椎和胸骨。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組裝頭骨時,頜骨必須組裝牢靠;在組裝肋骨時,必須先將每對肋骨的位置碼放正確,再一對一對按順序進行組裝;在裝架前肢的時候,肩胛骨要裝在正確的高度,與脊柱的角度合適。

7、薦椎一枚雙凹錐體的脊柱化石屬於什麼動物?

古兩棲類,理由如下:
1 魚類的脊柱只有樞椎和尾椎的分化,沒有薦椎;兩棲類有薦椎一枚
2 兩棲類椎體類型多樣:低等有尾類雙凹,高等有尾類後凹,無尾類前凹,所以雙凹很有可能是低等的兩棲類

8、抹香鯨脊椎化石能賣多少錢?

9、我國最早記錄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是什麼?

無脊椎動物化石,發現較晚。有腕足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最早記錄的是腕足動物石燕,產地都在湖南零陵縣。東晉羅含的《湘中記》載:「零陵有石燕,形似燕,得雷雨則群飛。」顧愷之(392~407)的《啟蒙記》、南朝宋甄烈和庚仲雍的《湘州記》也有相似描述。

10、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

前言

野外採集到的化石,幾乎都被圍岩包裹或充填著,在能夠開展研究工作之前,必須進行整理。整理工作第一步是把化石從圍岩中修理、暴露出來,使標本易於被觀察和研究;第二步是給化石編號配標簽,註明產地、層位,使標本具備完整的科學研究價值。整理過程中,最困難、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步,就是化石的修理。修理是指在不損傷化石的前提下,把包裹或填充化石的圍岩去掉,暴露出化石的重要結構和構造。第二步工作雖然技術難度不大,但非常重要,精心修理出來的化石如果缺失必要的信息,會大大降低其科研價值,造成標本資源和野外工作的極大浪費。為了指導和規范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修理工作,並為進一步的室內研究打下良好基礎,特製定本規程作為脊椎動物化石整理工作的指導性規范。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劉麗萍,丁今朝。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脊椎動物化石標本修理的內容、工具、步驟、方法及各種注意事項。

本規程適用於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修理與保存。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自然科技資源共性描述規范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3 術語和定義

3.1 脊椎動物化石(vertebrate fossil)

脊椎動物化石是經過石化的脊椎動物的遺骸(或遺跡),包括早期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在內的無頜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的實體化石、遺物化石(如卵化石、糞便化石)和遺跡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標本的整理

對所獲得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進行清理、修理、加固、編號、登記、建檔,以及與本標本有關的圖像、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

4 古脊椎動物化石的整理

4.1 整理前的准備

4.1.1 修理工具及主要設備

實體顯微鏡、放大鏡、剔針、錘子、鏨子、電磁式雕刻機、鋼筆型氣動雕刻筆、噴砂機、空氣壓縮機、磨製工具、塑料滴管、洗耳球、小刷子、鑷子等。此外,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還可自製一些適合個人使用的工具。

4.1.2 標本加固、粘接原材料及配置方法

標本加固的原材料比較常用的有丙酮、硝基清漆和聚乙烯縮丁醛,主要用來配置標本加固用的稀膠。稀膠為硝基清漆或聚乙烯縮丁醛兌丙酮的溶解液,濃度一般為30%~40%,在實際操作中可視標本狀況調整溶劑和溶液的量來改變稀膠的濃度。丙酮和硝基清漆為日常化工用品,易燃易爆,配製好的稀膠要注意避免高溫日曬。

標本粘接使用的膠包括不飽和聚酯樹脂、AB膠(環氧樹脂)和502膠(氰基丙烯酸酯)等。

4.1.3 修理人員防護用品

護目鏡、防塵(毒)口罩、耳塞和手套等。

4.1.4 標本盛放材料

塑料盒、塑料(或硬紙)托盤、錦盒和用於標本圖像信息保存的照片冊、光碟包(盒)等。

4.1.5 修理室工作環境要求

修理標本的場地要有足夠的空間及相應的工作平台、椅子(凳子)等,將標本展開擺放修理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細微的塵埃,配製的加固劑、黏結材料具有揮發性和腐蝕性,對修理人員和儀器(如顯微鏡)都是有害的,因此修理室要安裝良好的通風、除塵設備,修理人員可佩戴防塵(毒)口罩。

4.2 非微體脊椎動物化石的修理程序及步驟

4.2.1 野外資料的准備

處理從野外採集回來的標本時,首先應該核對是否有相應的野外採集記錄和照片,尤其是處理套箱和石膏包時更為重要,這樣可以了解套箱或石膏包內標本的分布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4.2.2 暴露化石

暴露簡單包裝的化石比較簡單,只要在打開包裝之前注意記錄下包裝外的標本號和相關信息就可以了。石膏包和套箱比較復雜,有一些注意事項。

打開石膏包,應從綳帶頭開始操作,綳帶頭一般都應露在最上面,找到後用水把石膏弄濕變軟,綳帶就很容易打開了。有些時候,石膏包被弄得很光滑,石膏層很厚,看不見綳帶頭,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憑石膏包的形狀看出綳帶纏繞的順序,將石膏包外面用水浸濕,用工具將表面石膏鑿掉露出綳帶,然後用剪刀或鋸小心地將綳帶去掉。為了保險起見,最好不要使用錘子和鏨子敲擊。

4.2.3 標本加固

打開石膏包之後,如果標本是從松軟的圍岩中採集回來的,應對標本進行加固。標本要盡量清理干凈,然後用塑料滴管小心地往標本縫隙里滴注稀膠。先用濃度約10%的稀膠將整個標本完全浸透,再用濃度約30%~40%的稀膠反復澆灌幾次,直到標本不能滲入稀膠為止。

4.2.4 標本修理

4.2.4.1 立體式化石的修理

4.2.4.1.1 大型化石的修理

一些大型的脊椎動物骨骼(如肢骨、椎體),通常還是採用傳統的機械修理方法,使用錘子和鏨子。應該同時配備幾種不同型號的錘子和鏨子,以應付各種岩性和大小不同的標本。

在用錘子和鏨子修理標本之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標本固定好。比較結實和大塊的標本可以直接用沙袋墊穩,也可以在標本下墊上軟的橡膠墊或將標本直接放在沙箱里修理,以減輕對標本的震動。一般採取先去薄、後修露的辦法,在化石沒有暴露之前,應一層一層地揭開圍岩直到露出化石,或從圍岩最少的部分開始,一點點地去掉圍岩。鏨子應該磨得鋒利一些,可以減少對標本的震動,當鏨子很靠近化石時,就不宜磨得太鋒利了,這樣容易傷及化石。修理過程中,錘子敲打鏨子的方向和力度也很關鍵,不能貪多、圖快,保持耐心和細心很重要。

在修理過程中,如果不小心把標本弄斷了,就需要及時修復。在黏結標本時應根據標本的情況而定。斷茬比較整齊、標本較結實時,可以先將各塊修理好之後再黏結回去,反之就應該先黏結、加固後再修理。在黏結時選擇粘合劑要依標本碎塊的大小和質量不同而定,若標本碎塊很輕、很小,接縫吻合較好,最好用硝基清漆或502膠。如果碎塊大、標本較重,在粘接面上則需用不同的黏合劑,目前一般選用不飽和聚酯樹脂或AB膠,只是要注意使用的量要合適,因為這種膠一旦硬化後很難再用化學方法處理掉。

在修理立體標本時,修好一面後,需清理干凈加固,翻過來放在厚泡沫橡膠墊上再修理另一面。頭骨的修理比其他部位要求更高,在修理另一面之前對已修好一面的保護非常重要。修理完的一面可以用石膏托,也可以用聚乙二醇4000(可溶蠟)做底托保護起來。可溶蠟在溫水(大約40℃左右)中就可溶解,修理完成後,很容易去掉。

4.2.4.1.2 小型化石的立體式修理

在修理立體式較小型、復雜的標本(特別是頭骨)時,通常需要在雙目實體顯微鏡下進行。應先了解該標本的一些基本的解剖學知識,找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顯微鏡最好選用具有長臂的滑動桿,這樣操作范圍會比較大。

修理這類化石要使用小型的修理工具。如果圍岩較堅硬,一般小型工具就比較受限制,可以使用電磁式雕刻機。這種機器的沖擊頻率大約為50~60Hz;沖擊次數大約為每秒60~120次,沖擊頻率可以調整以適應硬度不同的岩石。需要注意的是用勁不能太大,否則會使標本表面留有針尖擊打的痕跡。修理下來的岩石碎屑和碎塊可用橡膠吹風球吹掉。

對頭骨的處理方法同處理單個骨骼一樣,但難度一般更大、要求更高,所以應該更仔細。首先應該先將標本的一面輪廓露出來,再將需要掏空的地方如眼孔、顳孔等一點點掏出圍岩。對頭骨內部結構不太常見或埋藏中變形的化石修理時就更應該小心,並邊修理邊加固新修出的部分。修理一些復雜部位時,還需用一根彎針,應盡可能將頭骨內部結構暴露出來。如果不小心將化石修掉了一點,即使很小,也應該立即將掉下來的碎塊在顯微鏡下粘回到原來的位置。修理的工作台要盡量保持干凈,便於找到掉下來的碎化石。

4.2.3 板狀化石的修理

板狀化石大多屬於海相沉積或是湖泊、河流沉積,一般以魚類、水生爬行類動物和鳥類居多。此類化石骨骼部分幾乎都被壓成扁平狀,甚至能將軟組織、皮膚及其衍生物的構造保存下來。修理這類化石不僅技術要求很高,工具也應該很精細。通常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像鋼筆一樣的圓形夾頭(電子儀器和鍾表修理用的手捻)和牙科用的神經針柄再配上大小不同的普通縫衣針就是一把精細的剔針,針尖可用油石打磨;另一種針是由從國外買回的由不同的幾種型號高碳鋼製成,可以把它們直接裝在卡頭上,但打磨時需要特製的金剛砂輪片。從醫療器械商店買到各種精細的牙科刮刀,也可以當作剔針使用。有的技術人員可以自己製作一些小工具,以適應不同岩性的化石修理工作。

如果化石碎成了很多塊,修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拼接化石,如果有野外照片並有編號,拼接工作就會比較簡單,如果沒有這些參考,就只能先根據骨縫、顏色、厚度和岩板的天然接縫把它們分成各組,把碎化石拼成較為完整的大塊,用膠進行黏結和加固後再進行修理。比較酥鬆的標本還可以先用石膏做一個底托或直接鑲在木箱里,這樣修理時既利於搬運,又不損壞化石。在修這類化石時一定要選用長臂的高倍光學體式顯微鏡,放大倍數為6~31倍,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極細微的部分。這類化石多采自頁岩,不能用工具直接從縫隙撬開,這樣極容易將化石沿層面劈成兩片,應順著層理一層層剝離。在熟練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快速雕刻機將標本的大概輪廓先暴露出來,細微的部分再用剔針小心修理。有時標本和圍岩的界線不太分明或顏色較接近,這時可以用小毛筆沾一點水(或丙酮),這樣就比較容易區分化石和圍岩了。修理這類標本應該由更有經驗和技術的技師操作,才能保證得到精美的化石標本。

另一類比較典型的板狀化石是海相灰岩和頁岩中保存的化石,這類化石保存異常精美,但包圍化石的圍岩十分堅硬而且化石與圍岩的性質和顏色趨於接近,這給修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類化石本身堅硬,在修理前幾乎不必對化石進行加固處理。修理時應從已經暴露出的骨骼或比較好修的地方開始,千萬不能想當然盲目操作,否則很容易將化石誤作圍岩修掉。錘、鏨只能用來除去大塊圍岩,將標本的大致輪廓暴露出來,標本附近要改用小工具在顯微鏡下細修。

近年來有一種更好的修理工具,即鋼筆型氣動雕刻筆,它以空氣壓縮機為動力,利用高頻沖擊粉碎圍岩,對標本的振動很小,還可以把標本修理得很乾凈,能達到錘、鏨和雕刻機達不到的效果。

4.2.4 修理人員的職業道德

修理人員在修理過程中要客觀地對待每一件化石標本,絕對不能靠主觀意識去修理或美化標本。另外,在修理過程中有可能遇到一些與圍岩不一樣的地方,它們很有可能是皮膚或衍生物等,這些是能給科學研究帶來信息的,修理時要隨時與研究人員保持密切聯系,絕不能擅自處理或丟棄一些貌似無用的東西。

4.3 微體化石挑樣

微體化石一般通過篩洗獲得,一般不需要進一步的修理,只需要把化石從砂樣中挑選出來即可。

挑樣前要了解從野外運回包裝箱(袋)內砂樣的數量及野外編號,並與裝箱登記單核對是否一致。

野外篩洗好的砂樣挑樣時還要進行篩選,用三個大小不同網眼的篩子將砂樣分成粗、中、細三種類型。篩子網眼最大的放在上層,最密的放在下層。網眼分別為10、20、35目,分選出的樣品分別進行挑選。

挑樣工作必須在高倍光學體式顯微鏡下進行,放大倍數為6~31倍。粗細不同的砂樣選擇不同的放大倍數,直到看清楚為止。在顯微鏡下方放一塑料(金屬)小盤,在小盤內裝適量砂樣,小盤從左向右或自上而下移動,仔細辨別化石。一旦發現化石或疑似碎屑,就用小鑷子小心地將化石夾住放在標本盒內。把骨骼化石、破碎牙齒、完整牙齒分別盛放在不同的小標本盒中。如果牙齒表面、齒冠附有泥沙或結核,可用細軟小毛筆在顯微鏡下清理,結核等粘連物可用小剔針剔除。

每個盛放標本的小盒蓋上一定要貼上或標註上該標本的野外編號,切記不同層位和地點的化石要分開放置。

4.4 室內編號及標簽

4.4.1 室內編號

為便於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和館藏,對修理好的標本都要進行編號。編號規則可根據各保存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規定。如果標本足夠大,編號應盡可能地標注在標本上,如果標本太小,編號無法標注在標本上,則要用一個合適的容器把標本盛放好,把編號標注在容器上。編號和對應的標本應建立完整的檔案系統,以便於今後的查對。

4.4.2 標本標簽

每件入庫的標本,都應當附有一份標簽。標簽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編號、名稱、描述、採集、地點、標本時代、採集人及採集日期。

4.4.3 標本分級

按標本的客觀價值、稀有珍貴程度將化石標本分為不同的級別,方便進行管理。脊椎動物化石一般可分為三級:①正型標本,以兩個紅色圓點表示;②副型標本或用於圖版、插圖的標本,在標本上以一個紅色圓點表示;③其他歸入標本,在標本上無特殊標志。

4.4.4 錄入計算機

目前有條件的標本保存單位,都應該將標本資料及圖像錄入計算機。

4.5 標本照相

盡可能對每件標本進行照相,典型標本要從多角度或細部進行拍照,並附比例尺,以了解標本的實際尺寸。背景一般選一塊與標本顏色反差較大的平絨布為好,必要時輔助一些墊物,以使標本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和角度。每張照片需按標本編號進行編號,以做到照片和實物一致,方便查閱。標本照片應單獨建立檔案。

4.6 野外資料的清繪、整理

野外發掘日誌、布方平面圖、地層剖面圖、發掘探方圖等鉛筆勾繪的圖件,室內都需要進一步清繪,並復制備份。野外照相和攝像信息要逐一整理,並刻錄成VCD或DVD光碟,以永久保存。野外發掘各種數據信息要在計算機中重新排列並進行簡單的統計核實,看是否有錯誤數據,並將這些信息刻錄成光碟。

4.7 包裝、入盒放置

整理好的脊椎動物標本可以入盒存放,避免標本堆放在一起相互碰撞、摩擦而損壞標本。根據標本大小不同,可採用塑料盒、紙標本盒、塑料(硬紙)托盤等作為盛放容器,容器內可用軟紙、棉花等做襯料,保證標本在盒內相對穩定,盒內需附一份標本標簽。

與脊柱化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