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走路脊柱形態

走路脊柱形態

發布時間:2020-11-07 21:47:22

1、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是什麼?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2、徒步旅行,正確的走路姿勢是什麼樣的

  1.上體伸展;上體筆直;下巴前伸;高抬頭;兩肩向後舒展。這樣,脊柱伸直,輕微呼吸時,腹部稍有起伏。用這種姿勢走,你會覺得是用胸走、用腰走。因為走的時候,胸和腰稍向前突出。這種姿勢與那種直通通像個棍似的直立姿勢不同,它要求上體稍向前傾,走起來颯颯有聲。這樣走,不但看起來好看,還有一定道理。 首先,下巴突出、抬高頭,氣力充實。這時就像頭頂有根繩吊著上體似的,而且好像線頭有幾米長。這樣專心致志,思想集中在一點上,精力自然旺盛。其次,兩肩向後拉,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氣。由此點出發,可以看出走是一項可持續時間長的運動,這么說毫無勉強,由於兩肩向後拉,兩手才可大幅度擺動。需要指出,即使說兩肩向後拉,也不要有意用力向後拉,而是自然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無論用多大勁走,都要採用這種姿勢。 輕微呼吸時,腹部略有起伏。這說明腹部處於輕度緊張狀態。這樣可減輕腹腔內的臟器對腰的負擔。最後一點,在走時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這樣有利於邁大步,而且腿部有從後面反彈過來的感覺。這種姿勢走起來很帥,易於堅持。
2.伸直膝蓋, 展開膝蓋,並非僵硬、不靈活,而是使伸直的膝蓋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膝關節伸直了,步伐變大。大步走必須伸直膝蓋。至於步幅到底多大,應使你覺得舒服為好。伸直膝蓋有個竅門。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邁得大了。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走的時候要大腿帶動小腿,膝伸直,步幅也就大了。 膝蓋伸展開,上體自然保持端正,速度也出得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如果走的時候膝蓋是彎曲的,腿只有一部分肌肉起作用,這樣易覺疲勞,腿部很快會沒勁兒。
3.腳跟先著地,再將身體重心移到腳尖 前腳著地時,腳跟先著地,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上。然後,身體重心由腳跟通過腳掌向腳尖方向「滾轉」,最後到達腳尖。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么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 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使勁踏會震腦袋。練習時,不抬胯,後腿膝關節彎曲,然後向前自然擺出。這樣,只有前腳腳跟著地。抬高大腿的「高抬腿」走,消耗的能量太多,不屬於現在提倡的自然走法之列。 需強調的是,腳跟不承受全部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是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4.腳向正前方邁,上體伸展,膝蓋伸直,走起來腳自然向前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後腿要伸直。腿伸直,膝蓋伸直,前腳自然向正前方邁。前腳向正前方邁出,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時也腳尖外撇,俗稱八字腳,這樣走較穩定。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和後腳重心轉移是有一定關系的,當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在整個腳掌上滾動,由腳跟移向腳尖,後腳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腳趾為中心踢出,形成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 腳掌的其餘部分發揮彈力的作用,使步行圓滑、流暢。步子邁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韻律走的要領了。 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這是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徵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
5.擺胳膊:擺胳膊對走也很重要,時常會看到一些人,走路時,兩手插在衣袋裡。這種走法不對。這樣走兩肩收攏,走起來鬆鬆垮垮。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密切關系。胳膊與腿的動作也是相互關聯的,右腳向前邁出,左手向前擺。其中,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如果擺的比肩還寬,膝蓋易彎曲。擺動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胳膊擺動時,肘部分自然伸與折,也就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
以上把正確走的動作分解成五個方面,並逐一加以說明。關鍵在於把五個動作集中統一成一個走的動作。按此說明去走,就會走得正確,走得美。

3、走路老彎腰 有點駝背 脊柱彎的厲害

指導意見:
 駝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脊柱變形是胸椎後突所引起的形態改變.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腿夾緊膝蓋稍用力後挺臀部肌肉收緊小腹微收自然挺胸兩肩要平並稍向後張兩臂自然下垂輕貼身體兩側脖頸挺直緊貼衣領下頜微收頭向上頂.練習時使兩腳跟小腿肚臀部兩肩及頭部後側均緊貼牆壁.每日可貼牆站1~2次每次不少於30分鍾. 青少年可根據場地和駝背的具體情況做.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定會有一定的效果.

4、人體的脊椎分幾個部分?分別是什麼形態?起什麼作用?

人的脊椎是多種多樣的,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各不相同,一般包括椎體和椎弓兩部分.如果你問的是脊柱是什麼形狀的話,是S形

5、幼兒脊柱的特點是什麼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6、正確的坐姿,站姿及走路的姿勢

1、坐姿

正確坐姿,除了遵循以下技巧擺放雙腿外,還應時時保持上半身挺直的姿勢,也就是頸、胸、腰都要保持平直。

被測者挺胸坐在被調節到腓骨頭高度的平面上,頭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視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彎屈大致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輕放在大腿上。

2、站姿

標準的站姿,從正面觀看,全身筆直,精神飽滿,兩眼正視,兩肩平齊,兩臂自然下垂,兩腳跟並攏,兩腳尖張開60°,身體重心落於兩腿正中;從側面看,兩眼平視,下頜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貼褲縫,整個身體莊重挺拔。

好的站姿,不是只為了美觀而已,對於健康也是非常重要。

3、走姿

正確的走姿應當身體直立、收腹直腰、兩眼平視前方,雙臂放鬆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腳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跨步均勻,兩腳之間相距約一隻腳到一隻半腳,步伐穩健,步履自然,要有節奏感。

起步時,身體微向傾,身體重心落於前腳掌,行走中身體的重心要隨著移動的腳步不斷向前過渡,而不要讓重心停留在後腳,並注意在前腳著地和後腳離地時伸直膝部。

(6)走路脊柱形態擴展資料:

不良姿勢會導致以下問題

1、 縮短的、緊綳的肌肉繼續讓姿勢更錯誤。

2、 跑步或走路姿勢不佳會導致其他傷病。

3、 肌肉中的扳機點會導致局部不適,或將疼痛擴散至手臂和腿部。

4、頭痛會導致肌肉緊張,增加肌肉中的乳酸含量,從而加重頭痛。 

5、坐立時彎腰駝背會導致腰背部椎間盤的壓力增加高達10倍。甚至連頸部的肌肉都不得不在靜止狀態下工作,以防止頭部向前垂落。

6、坐立時交叉雙腿會將身體推向一個方向。其他的肌肉不得不趕 緊補救,才不會向側面摔倒。

7、正確的走路姿勢應該是怎樣的?

1、身體要直

所謂身板直就是這個意思,你自己看一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 的時候身體是彎曲的,不是弓著腰就是腿彎著,這樣走路是錯誤,一定要讓自己的整個身體,呈現直線型。頭頸部應該微微上抬而不是低下,因為低頭容易造成後頸的肌肉僵硬,而前面的肌肉長期處於一種鬆弛狀態,這樣就會產生肌肉萎縮或者攣縮。

2、挺胸收腹

不管男女,走路一定要挺胸收腹,這樣有助於身材的保持,且能夠給胸腔與腹部內里的器官更多「呼吸」的機會,這樣對健康也是大大有利的。

3、手臂不要拘謹

走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手臂,不要很拘謹下垂,這樣對手臂的血液循環是不好的,自然擺動,不用特別大的幅度,只要自己感覺舒服就可以。

4、雙腳抬起不要拖拉

個人是最討厭那種走路雙腳在地面上拖行的人,除非重病到馬上要掛,不然就要把腳抬起。你自己可以看一下,那些走路緊貼地面拖行的人,不是在生活中屬於那種懶鬼,就是對生活毫無希望、期盼的人,總之,「等死」之人才這樣拖行,所以,一定要抬起腳走路,走出節奏感才好呢。

8、走路姿勢

正確地走,上體伸直,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過於用力,心情舒暢, 步伐輕松,颯爽英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下面將正確走法歸納為五個要點。重要的是五個方面的動作要協調成一個動作。五個動作作為一個整體,形成走這個動作。最基本的是腰要伸展,腰若彎,就不能恰當地支撐體重,上體也不能直立。其他五個要點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上體伸展 上體筆直,下巴前伸,高抬頭,兩肩向後舒展。這樣,脊柱伸直,輕微呼吸時,腹部稍有起伏。 這種姿勢走,你會覺得是用胸走、用腰走。因為走的時候,胸和腰稍向前突出。這種姿勢與那種直通通像個棍似的直立姿勢不同,它要求上體稍向前傾,走起來颯颯有聲。這樣走,不但看起來好看,還有一定道理。 首先,下巴突出、抬高頭,氣力充實。這時就像頭頂有根繩吊著上體似的,而且好像線頭有幾米長。這樣專心致志,思想集中在一點上,精力自然旺盛。其次,兩肩向後拉,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氣。由此點出發,可以看出走是一項可持續時間長的運動,這么說毫無勉強,由於兩肩向後拉,兩手才可大幅度擺動。需要指出,即使說兩肩向後拉,也不要有意用力向後拉,而是自然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無論用多大勁走,都要採用這種姿勢。輕微呼吸時,腹部略有起伏。這說明腹部處於輕度緊張狀態。這樣可減輕腹腔內的臟器對腰的負擔。最後一點,在走時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這樣有利於邁大步,而且腿部有從後面反彈過來的感覺。這種姿勢走起來很帥,易於堅持。 伸直膝蓋 展開膝蓋,並非僵硬、不靈活,而是使伸直的膝蓋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膝關節伸直了,步伐變大。大步走必須伸直膝蓋。至於步幅到底多大,應使你覺得舒服為好。伸直膝蓋有個竅門。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邁得大了。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走的時候要大腿帶動小腿,膝伸直,步幅也就大了。膝蓋伸展開,上體自然保持端正,速度也出得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如果走的時候膝蓋是彎曲的,腿只有一部分肌肉起作用,這樣易覺疲勞,腿部很快會沒勁兒。腳跟先著地,再將身體重心移到腳尖前腳著地時,腳跟先著地,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上。然後,身體重心由腳跟通過腳掌向腳尖方向「滾轉」,最後到達腳尖。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么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 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使勁踏會震腦袋。練習時,不抬胯,後腿膝關節彎曲,然後向前自然擺出。這樣,只有前腳腳跟著地。抬高大腿的「高抬腿」走,消耗的能量太多,不屬於現在提倡的自然走法之列。需強調的是,腳跟不承受全部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腳向正前方邁上體伸展,膝蓋伸直,走起來腳自然向前邁。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後腿要伸直。腿伸直,膝蓋伸直,前腳自然向正前方邁。前腳向正前方邁出,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時也腳尖外撇,俗稱八字腳,這樣走較穩定。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和後腳重心轉移是有一定關系的,當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在整個腳掌上滾動,由腳跟移向腳尖,後腳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腳趾為中心踢出,形成前腳向正前方踏出的動作。腳掌的其餘部分發揮彈力的作用,使步行圓滑、流暢。步子邁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韻律走的要領了。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這是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徵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 擺胳膊 擺胳膊對走也很重要,時常會看到一些人,走路時,兩手插在衣袋裡。這種走法不對。這樣走兩肩收攏,走起來鬆鬆垮垮。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密切關系。胳膊與腿的動作也是相互關聯的,右腳向前邁出,左手向前擺。其中,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 如果擺的比肩還寬,膝蓋易彎曲。擺動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胳膊擺動時,肘部分自然伸與折。最近美國流行一種訓練方式,叫做「運動式走」。這股風也傳到了日本。其特點是胳膊要擺到90度,臀部也要左右擺動,精神要飽滿。我倒認為自然擺動更好些。美國的「運動式走」可能適宜訓練,但人為因素較多。估且不論它在平地有何利弊,起碼這種走法不是到處可行的。因而,還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吧。 以上把正確走的動作分解成五個方面,並逐一加以說明。關鍵在於把五個動作集中統一成一個走的動作。按此說明去走,就會走得正確,

9、脊柱是什麼形狀的?

你是不是以為脊柱從上到下是筆直筆直的?其實不對。從側面看,你會看到一個長長的S型弧線。這種形狀使脊柱具有柔韌性,在我們走路和跑步時,有助於減緩震盪;還可以使脊柱更易彎曲。

與走路脊柱形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