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練太極拳脊柱骨節發出節節響聲
能練到這個地步,就是已經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很多拳是完全做不到這種境界的。而具有代表性的龍身蛇形太極拳就是以此為相對較高層次境界的一種體現。
2、怎樣找太極拳的感覺(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多練,多體悟,太極拳的慢就是感受全身肌肉與肌肉之間的配合
3、請問在各個太極拳派系中,哪一派系的太極拳的健身效果最好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己!
從24式太極操開始,到自學楊式、陳式都是皮毛!但楊式比較容易上手一點。
我學會太極拳的用勁,是從最簡單的「攋扎衣」!
用歌谷Google搜索器尋找我的心得:《用氣功,巧練太極,一年當十年! (入門篇)》。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4、練太極到一定境界會被鬼或者有靈性的物上身嗎
練太極有「太極拳練上身」的說法,這指的是功夫「上身」,跟您提到的鬼或者靈性的東西沒有什麼關系。那麼「太極拳練上身」是什麼感覺呢?
一 、「骨升肉降」的感覺「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系:骨肉分離。「骨肉分離」是行拳時 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肉體的下沉標志著「松」,-----骨架的挺拔標志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 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松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 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系,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發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發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 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 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放鬆節節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發、開合變化而脹縮鼓盪。蓄勢時,體 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發勢時,體內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發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盪」。-----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棚勁」,「開合鼓盪」就是體內棚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棚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棚勁拳」之稱。太極拳棚勁的鼓盪、充盈程度 標志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吸縮呼脹」和「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盪」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勢時,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吸氣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由此 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發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吸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只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並不難,這里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初練時腦子里只需想著動作,不要考慮拳式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鬆和舒適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 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盪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盪,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盪「形於手指」的感覺。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盪。蓄勢時,隨著
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手掌心隨著拳勢蓄發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發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 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八、「口內生津」的感覺「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 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 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屬。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 產生開合鼓盪,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 你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5、隱形脊柱裂可以練太極拳嗎
沒片子沒病歷誰知道嚴重到什麼程度!而且這種事情最好是去當地的醫院檢查一下,然後聽聽檢查的醫師怎麼講!
6、練太極拳有練脊柱的好辦法么
別急。你想練脊柱,說明你身體的確有些僵。 練太極拳不要急。即使你發現自己的缺點。也不要想著一下就糾正。
你可以對著鏡子,慢慢改進自己的某些動作。積少成多,水滴石穿。練習1年也許5年,也許就會明顯改善。
當然,如果你足夠年輕。恢復能力比較強。20歲以下。也許可以幾個月就改正了。
主要是彈性不夠。, 上身太硬。 通常是軍訓之類的練多了。腰背太硬了。 所以脊柱活動的范圍,與整體性不夠。
脊柱就是一個大鞭子
7、脊柱疼痛能練太極拳嗎
先去醫院看看,什麼原因導致的脊椎疼痛。扭傷錯位最後回復後再練。其他原因可以咨詢醫生。如果要練,就得小架小形,幅度小,速度慢。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僅供參考。
8、練太極拳需要脊椎拉直嗎
脊椎是有生理彎曲的,無法簡單拉直
生理彎曲對人有保護作用。拉直對人有害
練太極有頸領虛頂,氣沉丹田的說法,也就是說,頭向上拉,腳向下沉,把脊柱拉伸。但不是把脊柱拉直。而是把不正確的受力點放鬆。如駝背,彎腰等等。在無外力的情況下本來拉直就是一個偽命題。
命門外凸,有人說命門外頂,這個不知道學醫的朋友怎麼看,但是的確可以做到。推拿科的朋友說對腰間盤突出有很好療效,這個也許可以算成拉伸脊柱
太極拳是一個放鬆,伸長的運動,絕對不是拉直。
內家拳有說法,脊柱是一張大弓,才好蓄力。所謂一身具五弓
9、太極拳的勁力是如何由胯傳到脊柱的
太極拳是內家拳,由胯傳到脊柱是不對的。除非是外家拳的練法。
《太極拳十三勢論》"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中醫理論:腎主全身之陽和全身之陰。腎是生命之源!
腎的位置是後腰處,所以腰為主宰符合中醫理論。
太極拳要松著打,一松身體就成為一體了。而不是身體各部位各自發勁。
所以,腳下有根,由腿的轉換陰陽虛實,傳導到腰脊背。最後由手指領勁發出來。
10、脊柱側彎嚴重能不能練太極靜功(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