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灰質炎和強直性脊柱炎是同一鍾種病嗎
?
2、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為什麼會導致脊柱姿勢性側凸?
您好,脊髓灰質炎是因感染了脊髓灰質炎病毒而引起的疾病。發病後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質運動神經,中心區神經細胞壞死,中心區周圍炎性浸潤、水腫,導致相應周圍神經癱瘓。嚴重者,患兒死於急性期。病情較輕的可遺留軀干及肢體畸形。後遺症有:如馬蹄內翻足畸形、高弓足、脊柱側凸、骨骼發育畸形、肌肉廢用性萎縮等。建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後遺症畸形可以進行功能訓練,支架保護和選用適當的手術治療。
3、脊椎灰質炎是什麼啊
這是書面專業的說法,通俗講就是小兒麻痹症.
急性傳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環系統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經系統。患者多為一至六歲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生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群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病毒是一種體積小(22~30nm),單鏈RNA基因組,缺少外膜的腸道病毒。按免疫性可分為三種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容易導致癱瘓,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過直接接觸傳染,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接觸性傳染病。隱性感染(最主要的傳染源)在無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見,而明顯發病者少見;即使在流行時,隱性感染與臨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過100:1。一般認為,癱瘓性病變在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熱帶)少見,但近來對跛行殘疾的調查發現這些地區的發病率達到美國接種疫苗以前的高峰發病年份。這些地區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都很差,病毒傳播廣泛,終年發病,因而小兒在生後幾年內就獲得感染和免疫,而不發生大流行。癱瘓病例中,90%以上發生於5歲以前。相比之下,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好的經濟發達國家,感染的年齡往往推遲,許多年長兒和青年人仍然是易感者,夏季流行在年長小兒中越來越多。在工業化國家,由於疫苗的廣泛使用,脊髓灰質炎目前已基本消滅。在全世界范圍內,消滅脊髓灰質炎已經為時不遠。
臨床表型差異很大,有兩種基本類型:輕型(頓挫型)和重型(癱瘓型或非癱瘓型)。
輕型脊髓灰質炎占臨床感染的80%~90%,主要發生於小兒。臨床表現輕,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在接觸病原後3~5天出現輕度發熱,不適,頭痛,咽喉痛及嘔吐等症狀,一般在24~72小時之內恢復。
重型常在輕型的過程後平穩幾天,然後突然發病,更常見的是發病無前驅症狀,特別在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一般為7~14日,偶爾可較長。發病後發熱,嚴重的頭痛,頸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進一步進展,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癱瘓,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於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樞本身受病毒損傷所致。吞咽困難,鼻反流,發聲時帶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體征。腦病體征偶爾比較突出。腦脊液糖正常,蛋白輕度升高,細胞計數10~300個/μl(淋巴細胞占優勢)。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
治療是對症性的。頓挫型或輕型非癱瘓型脊髓灰質炎僅需卧床幾日,用解熱鎮痛葯對症處理。
當急性脊髓灰質炎時,可睡在硬板床上(用足填板,有助於防止足下垂)。如果發生感染應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並大量飲水以防在泌尿道內形成磷酸鈣結石。在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恢復期,理療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
脊髓病變引起呼吸肌麻痹,或者病毒直接損害延髓的呼吸中樞引起顱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麻痹時,都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此時需要進行人工呼吸。對咽部肌肉無力,吞咽困難,不能咳嗽,氣管支氣管分泌物積聚的病人,應進行體位引流和吸引。常需要氣管切開或插管,以保證氣道通暢。在呼吸衰竭時常發生肺不張,故常需作支氣管鏡檢查及吸引。有關呼吸重症監護的進一步細節可參見第66節。若無感染不主張用抗菌葯。
4、脊髓灰質炎什麼症狀
脊髓灰質存在大量的運動神經元,脊髓灰質炎必損運動神經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嚴版重時發性神經支配區權癱瘓 ,發病後不能正確治療神缺血壞死後會導致永久性能致殘,若是小兒還會影肢體發育。
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因對病情了解不夠,需助詳細說明發病年齡,發病時間,發病准確部位,檢查結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現病情詳細症狀,曾做過的治療,越細越好,這對病情分析定性、評估及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看能否幫你。
5、強直性脊椎炎和脊髓灰質炎是一樣的嗎
這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後者是傳染病。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症為主要症狀的疾病。與HLA-B27呈強關聯。某些微生物(如克雷白桿菌)與易感者自身組織具有共同抗原,可引發異常免疫應答。是四肢大關節,以及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纖維化和骨化,以及關節強直為病變特點的慢性炎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屬風濕病范疇,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一種。該病病因尚不明確,是以脊柱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病,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變,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脊髓灰質炎病毒為嗜神經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以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害為主。患者多為1~6歲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生分布不規則和輕重不等的遲緩性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群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患者,由於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6、嬰幼兒脊髓灰質炎的症狀有哪些?
脊髓灰質炎又叫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此病主要經口傳入,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染,脊髓灰質炎的潛伏期為5~14天。脊髓灰質炎輕者可表現低熱、咽痛、流涕、咳嗽、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可不出現癱瘓。重型起病緩急不一,主要症狀是發熱、嗜睡、頭痛,有的出現消化道症狀及上呼吸道症狀。早期一般為1~4日。退熱後,經過1~6日又發熱,面紅出汗,咽痛,頸項強直,煩躁不安,哭鬧。這時如做腰椎穿刺,腦脊液有改變。3~4天後出現癱瘓,特點是分布不規則不對稱,多見於四肢,主要表現為肌力和肌張力減退。經過5~10天發熱減退,癱瘓也不再發展。癱瘓1~2周以後,病肢肌肉開始恢復功能,輕者1~3個月恢復,重者半年到l年半恢復。對患兒要加強護理,按醫囑服葯。要使癱瘓的肢體避免外傷,給他做按摩,幫助患肢活動。在恢復期可採用針灸、推拿等療法,並加強患肢的被動活動。
7、脊髓灰質炎的症狀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5歲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病毒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造成弛緩性肌肉麻痹,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無癱瘓出現,嚴重者累及生命中樞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癒,僅小部分留下癱瘓後遺症。自從口服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後,發病率明顯降低。
【病因】
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徑約20~30nm,核衣殼為立體對稱20面體,有60個殼微粒,無包膜。根據抗原不同可分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癱瘓,各型間很少交叉免疫。脊髓灰質炎病毒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但加熱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種氧化劑如雙氧水、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均能使其滅活。
【流行病學】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佔99%以上)和輕症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癱瘓型因症狀明顯而在傳播上意義不大。本病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病前3~5天至發病後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後獲持久兔疫力並具有型的特異性。<4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病,以後發病率逐漸增高,至5歲以後又降低。
本病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帶地區流行高峰在5~10月,熱帶地區終年可見。由於減毒活疫苗的應用,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我國仍為流行地區。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全球消滅脊髓炎,1989年又提出消滅本病的行動計劃,我國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已動員全國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進行免疫強化措施。消滅本病將指日可待。
【發病機制和病理】
病毒通過宿主口咽部進人體內,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並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組織中增殖,同時向外排出病毒,此時如機體免疫反應強,病毒可被消除,為隱性感染;否則病毒經淋巴進人血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進而擴散至全身淋巴組織中增殖,出現發熱等症狀,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經系統,機體免疫系統又能清除病毒,患者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即為頓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後可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時病毒可突破血腦屏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故約有1%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其中輕者有神經系統症狀而無癱瘓,重者發生癱瘓,稱癱瘓型。
病毒在神經系統中復制導致了病理改變,復制的速度是決定其神經毒力的重要因素。病變主要在脊髓前角、腦髓質、橋腦和中腦,開始是運動神經元的尼氏體變性,接著是核變化、細胞周圍多形核及單核細胞浸潤,最後被噬神經細胞破壞而消失。但並不是所有受累神經元都壞死,損傷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後,水腫、炎症消退,神經細胞功能可逐漸恢復。引起癱瘓的高危因素包括過度疲勞、劇烈運動、肌肉注射、扁桃體摘除術和遺傳因素等。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
(一)前驅期 主要症狀為發熱、食慾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二)癱瘓前期 前驅期症狀消失後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後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後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③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後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後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三)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並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後,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
1.脊髓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 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症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 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 混合型 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四)恢復期 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五)後遺症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後數十年,發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後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
【合並症】
由於外周型或中樞型呼吸麻痹可繼發吸人性肺炎、肺不張、化膿性支氣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嚴重出血;長期卧床可致褥瘡及氮、鈣負平衡,表現為骨質疏鬆、尿路結石和腎功能衰竭等。
【治療】
處理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並症,康復治療。
(一)前驅期及癱瘓前期
1、卧床休息 病人卧床持續至熱退1周,以後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卧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於功能恢復。
2、對症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痛劑、鎮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鍾;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痛葯合用有協同作用;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生。
(二)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 患者卧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成90°。疼痛消失後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煉,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 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葯物治療 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葯物如地巴唑,劑量為1歲1mg,2~3歲2mg,4~7歲3mg,8~12歲4mg,12歲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進肌肉張力葯物,如加蘭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後使用。
4、延髓型癱瘓 ①保持呼吸道通暢:採用低頭位(床腳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嘔吐物等吸人,最初數日避免胃管喂養,使用靜脈途徑補充營養;②每日測血壓2次,如有高血壓腦病,應及時處理;③聲帶麻痹、呼吸肌癱瘓者,需行氣管切開術,通氣受損者,則需機械輔助呼吸。
(三)恢復期及後遺症期 體溫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癱瘓停止發展後應進行積極的功能恢復治療, 如按摩、針灸、主動和被動鍛煉及其他理療措施。
【預防】
必須普遍接種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滅活疫苗(IPV) 優點是安全,一般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員,也可用於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免疫維持時間較短,且需重復注射,腸道不能產生局部免疫能力。
(二)減毒活疫苗(OPV) 優點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使接觸者亦可獲得免疫效果;但由於是活病毒,故如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可引起癱瘓。我國從1960年開始自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混合多價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採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首次免疫從2月齡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4歲時再加強免疫一次。服糖丸後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給餵奶,以免影響效果。極少數小兒用後可發生疫苗相關性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一旦發現病人,應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O天 患者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