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腰段

脊柱腰段

發布時間:2020-11-06 16:55:33

1、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1)脊柱腰段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2、運動脊柱腰段的肌肉主要有哪幾塊

背肌:淺層 背闊肌、後下鋸肌;深層——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
腰肌:腰方肌、腰大肌。
腹前外側壁肌 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
臀肌 臀大肌;股後肌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3、似見腰椎段脊柱排列紊亂,形態失常,這個小孩能要嗎

這種情況如果是小孩,需考慮脊柱側彎,不建議繼續懷孕。

4、運動脊柱腰段的肌肉有哪些?

樓主你好;
一個完全的健身方案應當包含吃(飲食),練(訓練),睡(睡眠)三個方面,而練則由心肺,力量,柔韌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有鑒於此,本人給出的訓練計劃是:開始時用5-10分鍾有氧熱身,最後用5-10分鍾拉伸放鬆,中間是40-50分鍾的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主要有:
1)背部:引體向上(頸前下拉)
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
3)腿部:杠鈴深蹲(史密斯蹲)
4)肩部:杠鈴推舉(啞鈴推舉)
5)臂部:杠鈴彎舉(啞鈴彎舉)
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舉腿)。訓練備註:訓練一周3次,隔天進行,每次1小時左右,練全身,每個部位一個動作,括弧里的動作備用,一個動作3組,每組8-12次,動作與動作之間間隔2分鍾,組與組之間間隔30-60秒,用力時呼氣,放鬆時吸氣,動作要穩要慢。必須用逐漸增加重量來使肌肉的適應力增大,從而對訓練產生反應。使用自由調節重量的器械進行訓練。這可以使肌肉對器械產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應。因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參與到運動中去。做動作時,無論是舉起還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動作,這樣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 飲食方面:少吃多餐,適量多攝入蛋,奶,肉。每日食譜為:適度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種主要營養素的比例應為25∶20∶55左右。饅頭、面條、米飯等主食及山芋、燕麥、土豆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可作為首選。蛋白質是肌肉增長最重要的營養源,健美訓練者蛋白質的攝人應以非脂或低脂食品為主,如脫脂牛奶、蛋清、魚、去皮家禽、牛排等。睡眠方面:每天晚上最好睡足8小時,中午若有時間可再午睡30分鍾。對了,訓練時間盡量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時段,因為人體在此時段體力和柔韌性都處最佳狀態。
最後祝您早日健身成功! 增大肌肉塊的14大秘訣:大重量、低次數、多組數、長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動一致、頂峰收縮、持續緊張、組間放鬆、多練大肌群、訓練後進食蛋白質、休息48小時、寧輕勿假。
誰怕誰啊專用,復制必究

5、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

(5)脊柱腰段擴展資料

脊椎骨分型

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

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6、人體脊柱標識L、C、T、S分別代表什麼?

C代表頸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塊脊椎組成的)

(6)脊柱腰段擴展資料

結構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 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7、胸腰段脊椎骨折的臨床表現

(一)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1.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楔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此類骨折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壓縮。
2.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垂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了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
3.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4.chance骨折:為椎體水平狀撕裂性損傷。以往認為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最大,使脊柱過伸而產生損傷。例如從高空仰面落下,著地時背部被物體阻擋,使脊柱過伸,前縱韌帶斷裂,椎體橫形裂開,棘突互相擠壓而斷裂,可以發生上一節椎體向後移位。而目前亦有人認為是脊柱屈曲的後果,而屈曲軸則應在前縱韌帶的前方,因此認為是脊柱受來自Y軸軸向牽拉的結果,同時還有沿著x軸旋轉力量的參與。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性骨折,I臨床上比較少見。
5.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形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問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
6.脊柱骨折一脫位:又名移動性損傷。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橫突骨折,不會產生脊椎的不穩定,稱為穩定型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1. 胸腰椎損傷後,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難。腹膜後血腫刺激了腹腔神經節,使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痛、腹脹甚至出現腸麻痹症狀。
3.檢查時要詳細詢問病史,受傷方式,受傷時姿勢,傷後有無感覺及運動障礙。
4. 注意多發傷:多發傷病例往往合並有顱腦、胸、腹臟器的損傷。要先處理緊急情況,搶救生命。 ,
5.檢查脊柱時暴露面應足夠.必須用手指從上至下逐個按壓棘突,如發現位於中線部位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提示後柱已有損傷;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可摸到後凸畸形。
檢查有無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的表現,如有神經損傷表現,應及時告訴家屬或陪伴者,並及時記載在病史卡上。
6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x線攝片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老年人感覺遲鈍,胸腰段脊柱骨折往往主訴為下腰痛,單純腰椎攝片會遺漏下胸椎骨折,因此必須註明攝片部位應包括下胸椎(T10-T12)在內。通常要拍攝正側位兩張片子,必要時加攝斜位片。在斜位片上則可以看到有無椎弓峽部骨折(圖65-7)。
由於頸椎前方半脫位是一種隱匿性損傷,沒有明顯的骨折,普通的x線攝片檢查時很容易疏忽掉而難以診斷。如果仔細讀片,仍可發現有四種特徵性x線表現:①棘突間間隙增寬;
②脊椎間半脫位;③脊椎旁肌痙攣使頸椎喪失了正常的前凸弧。上述各種表現在屈曲位攝片時更為明顯,可能還伴有④下一節椎體前上方有微小突起,表示有輕微的脊椎壓縮性骨折。
x線檢查有其局限性,它不能顯示出椎管內受壓情況。凡有中柱損傷或有神經症狀者均須作cT檢查。cT檢查可以顯示出椎體的骨折情況,還可顯示出有無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並可計算出椎管的前後徑與橫徑損失了多少。cT片不能顯示出脊髓受損情況,為此必要時應作MRI檢查。在M砌片上可以看到椎體骨折出血所致的信號改變和前方的血腫,還可看到因脊髓損傷所表現出的異常高信號。
急救搬運:脊柱骨折者從受傷現場運輸至醫院內的急救搬運方式至關重要。一人抬頭,一人抬腳或用摟抱的搬運方法(圖65—8)十分危險,因這些方法會增加脊柱的彎屈,可以將碎骨片向後擠入椎管內.加重了脊髓的損傷。正確的方法是採用擔架,木板甚至門板運送。先使傷員雙下肢伸直,木板放在傷員一側,三人用手將傷員平托至門板上(圖65-9);或二三人採用滾動法,使傷員保持平直狀態,成一整體滾動至木板上(圖65-9)。

8、人體脊柱的腰椎胸椎和頸椎每段的長度有尺寸嗎?

高個子,矮個子,尺寸不一樣。頸椎7,胸椎12,腰椎5,還有尾骨。人體同身寸法,個人用自己手掌去測量。

與脊柱腰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