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尾於對身體有什麼好處?怎樣幫幫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
第四步,轉尾閭.
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閭。
2、求太極拳松腰方法
太極拳松腰來法:
第一種松自腰法:上下蹲起
基本動作:面壁而立,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全身放鬆,會陰上提,腳尖頂牆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後突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徹底蹲下後再緩緩上起。如此反復多次。下蹲時,可先想一下腳底湧泉穴,同時注意全身放鬆,腰向後突,使脊柱逐節放鬆下落;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或先想一下藍天,然後再將脊柱逐節抻起、拉直。
第二種松腰法:直腿坐
基本姿勢:坐在硬板床上(鋪一層褥子或蓋一層薄被),兩眼微閉,兩腿伸直,兩腳並攏,腳尖內翹(兩腳豎起來),身體要直著,軀乾和大腿之間的角度應小於90°。腰要向後放鬆,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著向後去,下頷回收,玉枕微上提,這樣頭就比較正了。這些就是對外在形態上的要求。
3、太極拳中如何松腰松胯
這問題難以說清楚,各式太極拳甚至各家自己爭議也很大。主要是有關腰這位置,到底塌與不塌的問題,還有對胯的表達也是各持其辭。
我個人理解:
松腰:我支持塌腰的觀點,松腰,是為了讓腰更靈活。
松胯: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組合問題,胯左右方向在要松,前後方向取決於塌腰縮肛,同時身體要微往下坐。
做到松腰松胯,主要還得是前面松,後面緊,心裡放鬆,讓重心往下沉。
4、有一招減脂動作叫做人體波浪,對脊椎有壓力嗎?
有。因為人體波浪就是需要進行全身像波浪一樣的抖動的運動,如果過度,脊椎會感覺壓力很大。
5、打太極拳時怎麼做到松腰落胯?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 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盪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 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盪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 注意放鬆胯關節,並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青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 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煉,可使胯范圍渚如骶髂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 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 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 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 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足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抑或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在教學中常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 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6、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最近,有些泳友問我「Sara ,到底蝶泳的腰在哪裡啊?怎麼總是找不到?」我就想起以內前拍的這些視頻了,容也是專門拍攝的,不加入一點點大腿小腿的打腿力量,完完全全腰部發力,體會波浪的傳導過程。只有真正找到了腰,找到了波浪,才會避免拍小腿,才能把握正確的蝶泳波浪的相位,而不是「兩頭起」。
步驟/方法
第一步:開始打腿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二步:抽腰打腿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三步:直腿上擺的同時,展髖!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四步:繼續直腿上擺,展髖: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五步:直腿上擺到180度水平,就一定不要再上擺了,否則就會小腿出水。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六步:繼續下一次打腿過程,高臀沉膝,下壓大腿,而不是上抬小腿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七步:再次抽腰打腿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第八步:打腿,直腿上擺,展髖
怎樣通過找腰找波浪來學習蝶泳
9
第九步:直腿上擺
這和每個人軀乾和脊柱的柔韌性密切相關,一定要做出這個陸地身體脊柱的波浪,到水裡才有可能進行脊椎的波浪傳導,而且這個展髖的效果就是在視覺上形成腰椎的反弓狀態,所以腰椎要特別靈活。
7、太極拔腰松腰的問題?!
拔背使脊復柱中正,才能力由脊發制,
而這並不影響松沉,
既有向上虛領頂勁之意,又有向下松沉之意,
才符合對拉拔長,才出現了陰陽對立,才是太極,
拔背是在松沉通透中拔,自然而為之,絕沒有勉強之意,
無論是在拔背中還是在擰腰中,腰都是可以松的,
8、李雅軒太極拳如何松腰
我最近如下練習感覺不錯。
練拳前,先練1分鍾或幾分鍾無極樁功,靜下來松下來。特別是要靜下來。
1. 在盤拳前10-20分鍾,並不遵守 太極拳十要「相連不斷」
每一動作開始時,慢下來做如下(非常慢):
用意念松胯,松腰,松脊柱,松肩,松胸,松肘。 呼吸深長。
然後,進入做樁功時的狀態,凝神,靜下來
然後,才開始做動作,用意不用力。李雅軒:"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如此,
身體很快發熱。我發熱的感覺: 在18度的地下室一個人靜靜練拳,開始是穿毛衣。 打了一會,感到全身發熱,額頭有微汗。 這時,只穿襯衣打才避免多出汗。 但是,我只有特別心靜,很慢,很用意念放鬆時,才有以上效果。
然後,能感覺下丹田的沉的感覺 -- 氣沉丹田 (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
2. 發熱後,再遵守 太極拳十要「相連不斷」。
以上方法的核心是: 每一動之前,一定要「松靜」。 不要怕松靜的過程慢, 特別一定要「靜」後, 才開始動。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怕慢! --- 「太極始於無極」。
這是我試圖將李雅軒太極拳精論的精神 和馮志強先生論修煉太極拳的十二個思想的前兩個思想(練拳須從無極始,練拳似練樁功)具體化。
--------------
李雅軒談太極拳內功具體練法:
* 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如這樣子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
* 太極拳的功夫,對氣沉丹田這一規則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極之氣沉丹田怎樣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須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
* 在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當稍待,以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
* 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鬆鬆的將兩臂棚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
* 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務須深長,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盪,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的鼓盪開合,並須要作得自然而順隨,這才是正確的練法。
李雅軒談檢驗練拳是否正確的准則:
*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
* 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不是四肢局部之動,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堅持日日按時練功,不要間斷,以後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
*只要周身松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動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兩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為松,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松,或練後掌心無鼓脹之意。此皆因無正宗老師傳授,內勁則永遠不會有,愈練愈離太極拳遠矣。
* 一般學術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以氣、以意為主。如練太極拳只是用這種筋骨伸縮動作為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練些其他的功夫,那勢必將身體弄成混濁僵肉的勁道,那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
* 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為,這種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為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敵抗對方之來手 .
----------------
李雅軒的徒孫王建業先生 (in 「 松則沉") said:
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放鬆。
** 首先,從思想上排除頭腦中和各種雜念,松心用意,專心一意用意指導自己的行動,讓緊張的神經系統放鬆。
** 其次放鬆內臟器官,使它們松到位。
** 再次,從頭、頸、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檢查是否處於自然放鬆狀態,各個關節是否松活,肌膚是否鬆柔。
放不松是頑固的,反復出現的。在練拳的過程中,思想上會產生些雜念,神經系統又不自覺地開始緊張,身體的某些部位也緊張僵硬起來,但自己還不覺察。易緊張的部位因人而異,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膚最不容易放鬆。思想上注意一些,這些部位就放鬆些了。因此在演練拳架的過程中要有意反復幾次檢查自己不易放鬆的部位,當然有明師指點,會更快發現那些不易放鬆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點自己不易覺察一樣。久之這些易緊張的部位就逐漸自然放鬆了。當然用意也不要太過,要無過不及,太過又緊張,反而放不鬆了。這樣日日練拳的過程中,反復不斷地檢查,日日放鬆,時時放鬆,克服緊張情緒,放鬆自身肢體,在練習太極拳架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 「 松 」 的滋味。
----------------
松腰的具體功法: 修行隨筆---化解人生矛盾的功夫(仲浩群):
** 松腰與否可以檢驗一下:
不穿鞋,兩腳並攏,腳尖抵住門板,鼻尖貼平滑的門板下劃,人體下蹲;
兩手不扶任何東西,腳尖也不上翹,你能蹲下來,再原樣站起來就算松腰到位了。
當然,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修煉松腰的功法。
平時練松腰的時候,可以降低一點要求:
兩腳分開,不貼門板站;功夫深了,你再慢慢縮小那個距離就行了。
徹底的松腰,是不容易的;然而,低層次的松腰還是有辦法校驗的:
兩手舉過頭頂,彷彿直插雲霄似的,而後兩手沿著天邊劃一道彩虹;脊背像刺蝟一般捲曲著,節節放鬆下來,兩手觸地,再將兩手按在大地上。
注意,校驗的時候,兩腿並攏,兩腿綳直。
如果你的全手掌能輕輕鬆鬆按在大地上了,你的腰算是鬆了一些了;如果不能的話,你趕快找你的太極拳老師去。
老師可以給弟子如下法松腰:
弟子如上法彎腰已畢,一身舒適了,而後,老師便以蘊含著外氣的空心掌,自上而下,反復拍擊弟子的脊背。
拍擊的時候,腰部可以用大一點的松沉勁拍打,腰部以上,就不能用大勁拍打,只能用小小的勁了。
老師的意念可以深入身體裡面去,彷彿深入進了寬闊的草原,深入進了深邃的湖泊。
松腰的訣竅在於松尾閭。
尾閭真鬆了,尾閭便能微微轉動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烏龜尾巴似的。
松尾閭之難,比起松腰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開後胯的難度比開前胯的難度更大,因為松開骶骨是極為艱難的。
前胯開了,打坐就可以雙盤了;
後胯開了,腰就差不多松開了。
腰松到家的標準是煉精化氣能自動自如進行,到了這時候,練功者的身體便深入無漏之境了。
松腰到了極值了,腰部能夠像肚皮一樣松軟如意地動彈了。
問題在於,我們自以為是的松腰還不能說是真松腰了,包括一些大師級別的人物也是如此的。
真正松腰了,他的身心狀態一定會非常好。
朱先生師承的是汪永泉先生,其功夫突飛猛進的分水嶺就是在他明白松腰訣竅的時候....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全身有一處不通的話,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實際上,形體的松本質上是在神意氣層面上進行著的,形體之松只是表現於外的一種現象而已。
----------------
那麼怎麼來松腰呢?
此功就是諸多小訣竅、小功法中重要的一種,是一種全身鍛煉的便捷方法。據聞,師傅要練此功時,總是借故把身邊的徒弟支走,自己偷偷練,由此可見此功受到練家的何等珍視。
此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
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身中正,腳尖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
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蹲牆的三個階段。將蹲牆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 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高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後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並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 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並攏,腳尖抵牆能完成蹲牆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牆的次數和時間。
三、 提高階段。按標准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後,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即蹲牆的次數),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赤腳蹲牆。...
背手蹲牆。...
9、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義: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簡單標志:站立時腰能隨著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縮。
具體做法:(1) 命門外凸(2)松骶髂(3)松帶脈松尾閭(4)松肋騰膜(5)松經松骨
(1) 命門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氣時,肚臍和命門同時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氣時還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動和左右轉動。
(2)第二步就是必須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兩邊拉開,又叫骶髂外翻。此舉也使整個脊柱也往後突,變動了整個脊柱生理結構。這一關節的打開,也意味著整個丹田領域的擴大。
一般人站著的時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裡面,是很難摸到的。
從生理結構來說,骶髂關節是個假關節,藉由軟骨連接、韌帶把我們的骶骨耳狀面跟髂骨緊密地連接在一塊。所以松骶髂一松韌帶,二化掉那個軟骨。
因命門往後凸到一點程度,由於兩個骶髂關節緊緊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這個時候命門再往後突已經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難再往後突了。
(3)第三步松帶脈
腰俞一打開以後,整個腰部的氣血就會越來越旺盛,腰部裡面氣血的暢通使腰部肌肉、經膜、韌帶、腰椎的松動加快,同時也使帶脈的氣血變得充足活潑,使我們整個人的上下氣血得到很好的調整。
骶椎的馬尾神經,一直可以通到腳底心。隨著腰部、骶髂、陽關、腰腧、長強、尾閭的松動,馬尾神經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會更強,兩下肢的氣血就會更加旺盛,氣機就會更加充實。由此下肢的關節、肌肉、經脈氣血調整加快,特別是開關通竅,一些大的穴位如環跳、血海、三陰交、足三里、丘虛,湧泉等都會前後松開,里外交融。
馬尾神經從尾閭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閭的松動使體內的氣機更靈活,更無礙,主要是它是直接連入大腦,且通到腳底心的緣故。
隨著帶脈和腰部越來越快的松開,命門隨著腰椎的松動幅度加大,和精化氣的越來越充足。當人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慢慢的命門內竅得到展現。命門內竅聯動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深處,合著我們全身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生命基礎。
(4)第四步松肋騰膜
接著氣走的是一般軀乾的兩肋,屬於半表半里。兩肋是成年人體唯一生產紅骨髓的地方,其它骨頭隨年紀增大而退化,不能生產紅骨髓。因紅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兩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氣上沖兩肋,首先是把那個肋部氣血阻礙不通的地方沖開,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因為命門內竅是軀體混元氣的中心,隨著陽關把生精的功能一閉上後,整個精都來化氣了。命門內竅氣越來越充足,氣就要往周身去走,供應我們的生命活動,全息的混元氣上升營養大腦。因為中心氣充足了,全身的氣慢慢也跟著充足,它跟全身氣是連在一塊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幾個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駝著背走路,因肋是憋進去,紅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為什麼背駝著,看看她的肋部是癟進去的,沒多少生命力了,是氣血衰了,老太太兩個肋往裡憋住了。中醫氣功說氣為血帥,就是幫助那個血走,所以這個時候就反應首先沖動一個人的肋病灶,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隨著肋部的氣血旺盛、通暢,連著肋骨的隔膜的氣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強化。隔膜是人體的小太陽,像是人體的能量發源地一樣;另外一個原因是隔膜是連接後天氣(肺)和先天氣(腎)。膈肌運動的收縮和放鬆(動力),使肺腎的混化充分,同時膈腳連著腰椎,使我們的每一個呼吸都,和腰部發生關系。
這個過程中腰部的松動越來越大了。在松肋騰肋的過程中,肝膽部(主要是肝膽經脈敷布兩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關節、胸椎、胸椎脊髓的調整相互交錯,相互關聯,相互增強,慢慢彼此連成一個整體,過程中有疼、漲、悶、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經松骨
隨著松肋騰膜的加快,人體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打開在第六、七肋間的大包穴。大包管理著全身的絡脈之氣,這樣使氣可以向更深層的地方滲透,接下來開始松經松骨。松經松骨,是從命門後凸開始;;等到骶髂關節的松開,經骨已開始大幅度地松動。
但是經骨的松動內容關鍵,是在脊柱的松動;鬆了脊柱,身體的其它經骨就更容易鬆了。脊柱的松動有幾個內容:
1、脊椎之間的松開
脊柱之間的關節隨之慢慢松開。在這個松開的過程中,脊柱可能會酸漲;也可能會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彎腰時要慢慢下去,無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經脈韌帶拉開,隨著慢慢彎下;這難關可能需要一兩個星期就過去了。
2、脊椎和肋的關節松開
松動的時候,由於肋部分布著肝膽、心脾等氣脈。這種形體的大變化,會引起臟器的氣機變化;特別內臟本身有些病灶時,變化會多一些,有時胸悶、肋疼,有時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難,呼吸的時候出現疼痛,有時候連及腰部。其實松開胸肋關節後,胸部空間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覺的改變一個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鳩尾穴的打開,使人心氣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暢。以致使人心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