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能不能抓脊柱
,尤其小孩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捏捏脊柱位置的肉皮,由下往上順序捏即可,但最好不要按壓,以免不得法傷著孩子
2、造成幼兒脊柱變形的外因有哪些?
脊椎骨的骨化較晚,其周圍的肌肉和韌 帶也較薄弱,人體要在21歲左右才全部骨 化使脊柱定型。所以,兒童少年時期的各種 動作姿勢不良,如低頭走路、歪頭扭身寫字、 一隻手提較重的東西、長期使用單側背書 包、穿窄小的衣服、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等, 都會引起脊柱彎曲變形。
防止脊柱畸形,要從小培養正確的坐、 立、行走的姿勢;提倡後背式書包;積極開展 體育鍛煉,堅持兩操兩課兩活動,尤其要多 做擴胸彎腰、側彎等全身協調動作。
3、人體脊椎發育的四個階段代表嬰兒的哪些動作完成
----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和有程序的連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各階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再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胚發育期:一般從妊娠期8周起為胚發育期。從受精卵開始分化,直至大體成形,形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三層組織。 ----(2) 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胎兒出生為止。此期以組織及器官的迅速生長和功能漸趨成熟為特點。在胎兒時期可以測定胎盤功能和檢查羊水內的細胞染色體、酶量及生化內容,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防治。必要時可行人工流產,以免出生後貽害家庭與社會。 ----(3) 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開始至生後28天。新生兒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經歷了解剖生理學的巨大變化。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從不成熟轉到初建和鞏固是此期特點。 ----(4) 嬰兒期:指生後至1周歲。嬰兒期的特點是生長特別快。1年內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可達到出生時的2倍。此期必須加強營養要素,才能預防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則易發生佝僂病等。 ----(5) 幼兒前期:1-3歲。此期體格生長速度比嬰兒期漸變緩慢,但語言、行動與表達能力明顯發育。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制大小便。在斷奶後如對營養供應不加重視,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兒期:3-6、7歲。相當於目前"幼兒園"階段。此期的特點是生長發育變慢,動作及語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躍、登樓梯、唱歌、畫圖,開始識字認字。往往好奇、多問。不小心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歲。亦稱小學年齡期。此期特點是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認識自己。此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加強體育鍛煉。 ----(8) 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約10-18歲(女性較早,男性較晚,約相差2年).這是童年過渡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此時的特徵為:體格發育首先加速,繼而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為11-12歲到17-18歲,男性則為13-15歲到19-21歲。這里存在著個體差異,且與地區、氣候、環境及種族有關。 ----(9) 青年期:約16-20歲。此期的特徵為思維活躍,智能發展,開始鍛煉獨立生活,參與比較復雜的社會活動,但情緒易多變,可發生異常心理,應當適當的誘導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齡期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齡期的發育為後一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障礙,都會對後一個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4、家長應該如何保護0-3歲寶寶的脊椎?
每個媽媽都希望寶寶能健康地長大,於是在飲食、穿衣等方面做得很仔細,但是寶寶的成長不止是吃飯、穿衣那麼簡單的,還包括寶寶的智力發展、身體素質、脊椎等方面。
尤其是3歲以下的寶寶脊柱脆弱且柔軟,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很可能會讓寶寶脊柱發生變形。
想要保護好寶寶的脊柱,日常生活中爸媽一定要多注意這些事項才可以。
給寶寶選擇合適的床墊
床墊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寶寶脊柱的發育,所以,媽媽在給寶寶選擇床墊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如果床墊太軟,不能均衡支撐寶寶的脊柱,時間長了會影響脊椎正常發育,甚至會導致駝背等。
但是也不能睡太硬的床,不僅睡起來不舒服,而且影響寶寶柔軟的骨骼。
最好的辦法就是,媽媽盡量給寶寶選擇回彈性好且柔和,又能精準支撐寶寶柔軟軀體的床墊,會大大有利於他的脊椎健康發育。
不要讓孩子過早用枕頭
不能給寶寶過早的使用枕頭,如果寶寶使用枕頭過早,會導致頸椎變形,使寶寶駝背,甚至影響大腦發育,對寶寶的顏值和智力都不利。
一般寶寶三個月後才能使用枕頭,但是剛開始還是要注意,枕頭厚度要適宜,以免影響脊椎發育。
不能提前學坐或者爬
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是有一定規律的,爸媽不能急於讓寶寶學坐或者爬,過早地讓孩子學習這些,會給寶寶的身體及骨骼發育帶來很大影響。
提前讓寶寶學坐或爬,可能會導致脊椎變形;強行讓寶寶保持站立,可能會造成下肢彎曲畸形。
一般情況下,寶寶在6-7個月時就能自己坐著了,這時候的骨骼和肌肉發育可以支撐起他們的身體,媽媽再讓寶寶學坐立就可以了。
三個月前盡量少豎抱寶寶
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身體骨骼非常柔軟,如果頻繁地豎著抱寶寶,不小心就容易傷到他柔軟的骨骼。
所以,三個月內的寶寶不要經常豎著抱,由於寶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經常抱不僅影響寶寶的睡眠,對身體的發育也不利。
在需要抱起給寶寶餵奶時,媽媽要用手臂支撐起寶寶的頭頸部,減少對脊椎帶來的傷害。
寶寶剛出生時,身體各方面都處於發育階段,身體也非常的柔軟,所以,在照顧寶寶時要非常的小心。
尤其是在寶寶的脊椎發育方面,要更加註意以上幾點,呵護寶寶健康成長。
5、幼兒脊柱的特點是什麼
胎兒和新生兒的脊柱從側面觀看沒有成人特有的彎曲,幾乎是直的,當小兒開始抬頭時(生後2~3個月),就出現頸椎前凸,當6~7個月小兒開始能坐時,就形成胸椎後凸。當1歲時小兒開始站立及行走,就形成腰椎前凸。最初這些彎曲是不恆定的,當小兒仰卧時仍可伸平。小兒的兩塊脊椎骨之間,軟骨層特別發達,所以在體位不正或長時間一側擴張,都會引起脊柱變形。患有佝僂病時,坐位常出現脊柱呈弧形後凸。所以為了防治脊柱發育畸形,應注意使小兒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脊柱長期負重,及早治癒佝僂病。
6、兒童的脊椎存在什麼問題?
小寶寶因為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所有的情緒都是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有時候家長早照顧小寶寶的過程中,有一些動作會對小寶寶的脊椎造成一些影響,這樣時候小寶寶會表現出哭鬧的樣子,家長一定要及時的發現引起小寶寶哭鬧的原因,如果小寶寶的脊椎受到了傷害對小寶寶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
寶寶脊椎受傷,多會出現過度哭泣現象,同時可能伴隨拒奶,嘔吐等不適症狀,需要注意觀察,如果孩子有類似症狀,應盡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嬰幼兒時期是脊柱發育的黃金時期,因為人體脊柱的三個生理彎曲都在嬰幼兒時期形成。
第一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三個月左右。
新生兒寶寶的脊柱很柔軟,幾乎沒有彎曲,處於完全直的狀態。當寶寶到了三個月左右時,開始出現抬頭、扭頭等動作,從而強化了背部的肌肉,脊柱也開始形成第一個彎曲——頸椎前凸。
第二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六個月左右。
絕大多數寶寶在六個月左右,就可以不需要支撐,自然的坐著。於是在這時,寶寶的脊柱就會形成第二個彎曲——胸椎後凸。
第三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一歲左右。
寶寶到了一歲,就開始學習走路,脊柱就開始形成第三個彎曲——腰椎前凸。
會傷害寶寶的脊柱的動作:
1、過早的豎抱寶寶
過早的豎抱寶寶,會增加寶寶脊柱的壓力。新生兒的脊柱非常柔軟,若是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就會導致脊柱出現不正常的彎曲,最終導致脊柱發育畸形。
2、一直抱著寶寶
有的家長為了減少寶寶哭鬧,或是讓寶寶睡的更好,就會一直把寶寶抱在懷里。時間長了,就會讓寶寶產生依賴心理,非要家長抱著才能睡。這種習慣不僅影響寶寶呼吸換氣,也會使脊柱長期處於彎曲的狀態,因此就會增加寶寶駝背的可能。
3、過早的讓寶寶坐立
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有一定的規律,家長應該讓寶寶自然的發展。因為坐姿對脊柱的要求較高,寶寶在6個月以前,脊柱都尚未發育成熟,不能很好的承受身體的重量。若是過早的讓寶寶學習坐立,會影響脊柱的發育,甚至會導致寶寶脊柱彎曲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