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人的脊柱包括

人的脊柱包括

發布時間:2020-11-04 00:59:31

1、脊椎動物主要包括哪五大類?

是六類,分別是圓口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1、圓口類:現存脊椎動物中最原始的一類,沒有上下頜,又稱無頜類。現生種類有70多種,主要包括七鰓鰻和盲鰻兩類。生活與海洋或淡水中, 無成對附肢,營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大型魚類及海龜類為寄主。

2、魚類:魚類大約出現於4.5億年前,世界上約有魚類3.2萬種。有尾無四肢,尾分岔,用鰓呼吸,生活在水中,卵生動物,體溫不恆定。 硬骨魚類。

3、兩棲類:兩棲動物大約出現於3.5億年前。有尾無四肢,幼體用鰓呼吸,生活在水中。它們成體生活在陸地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在水中時,可以用皮膚呼吸。卵生動物,體溫不恆定。

4、爬行類:地球上的爬行動物大約出現於3億年前。爬行動物一般貼地爬行,身體內有肺,體表覆蓋著鱗片和甲。皮膚表面有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動物,陸地生活,體溫不恆定。喙頭目(楔齒蜥)、龜鱉目(龜)、有鱗目(蜥蜴)和鱷。

5、鳥類:最早的鳥大約出現於1.5億年前。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胸肌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卵生動物。體輕。有喙無齒,身體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夠飛翔。

6、哺乳類: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於2億年前,當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功能最完善的動物。全身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哺乳動物中,能夠飛翔的動物只有蝙蝠。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高級的動物。

(1)人的脊柱包括擴展資料:

脊椎動物和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為人類提供了肉、蛋、奶等食物,皮裝、皮鞋等皮革製品,羊毛衫、羽絨服等服裝製品。此外,許多脊椎動物能捕食農林害蟲、害獸,對農林業有益。據統計,一隻青蛙一年能消滅一萬只害蟲,而蟾蜍捕食害蟲的數量更多。

一隻啄木鳥一年能吃掉近一萬只危害樹木的害蟲。一隻貓頭鷹在一個夏季所消滅的鼠類,相當於增長1000kg的糧食。蝙蝠的捕蟲本領更為奇妙,它能利用超聲波准確地確定蚊、蛾等昆蟲的空間位置從而捕食它們。通過研究蝙蝠超聲波定位的機理,人們研製出了先進的儀器—雷達。

2、豬的脊柱有多少個豬的脊柱具體包括那些類?

偶蹄目,豬科 鹿豚知亞科 Babyrousinae 鹿豚 [Babyrousa babyrussa] 疣豬道亞科 Phacochoerinae 荒漠疣豬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草原疣豬 [Phacochoerus africanus] 豬亞科 Suinae 大林豬版 [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假面野豬權 [Potamochoerus larvatus] 非洲野豬 [Potamochoerus porcus] 須豬 [Sus barbatus] 大嘴野豬 [Sus bucculentus] 捲毛野豬 [Sus cebifrons] 印尼野豬 [Sus celebensis] 菲律賓野豬 [Sus philippensis] 倭豬* [Sus salvanius] 野豬* [Sus scrofa] 爪哇野豬 [Sus verrucosus]

3、脊柱有哪幾部分組成?如何連接?

正常人的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個部分。頸椎有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個,共汁33個脊椎骨。成年人的5個骶椎長在一起成為骶骨,4個尾椎也互相融合成為尾骨;因此,實際上可以活動的椎骨僅26個。它們通過周圍的肌肉、韌帶相關節囊組成一個能活動的、並有強大的支撐力量的中軸。它起著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並將頭頸與軀乾的負荷傳導到骨盆的作用。

4、公務員體檢中:肢體(包括脊柱)功能障礙 的理解!!

那就是個形式,看你胳膊腿好不好使!輕微的側彎只能說你小時沒注意站和做的姿勢,他們又不做X光透視那麼復雜,就脫了衣服看看,你檢查的時候站直了就完事了!

5、偉殘疾病中脊柱伸曲功能完全喪失指的是什麼?人體脊柱包括哪幾大部分?

肢體殘疾標准

肢體殘疾包括:
1.上肢或下肢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
2.脊柱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
3.中樞、周圍神經因傷、病或發育異常造成軀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肢體殘疾的分級:

肢體殘疾一級:不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
1.四肢癱:四肢運動功能重度喪失;
2.截癱:雙下肢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3.偏癱:一側肢體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4.單全上肢和雙小腿缺失;
5.單全下肢和雙前臂缺失;
6.雙上臂和單大腿(或單小腿)缺失;
7.雙全上肢或雙全下肢缺失;
8.四肢在不同部位缺失;
9.雙上肢功能極重度障礙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礙。

肢體殘疾二級:基本上不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
1.偏癱或截癱,殘肢保留少許功能(不能獨立行走);
2.雙上臂或雙前臂缺失;
3.雙大腿缺失;
4.單全上肢和單大腿缺失;
5.單全下肢和單上臂缺失;
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一級中的情況);
7.二肢功能重度障礙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礙。

肢體殘疾三級:能部分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
1.雙小腿缺失;
2.單前臂及其以上缺失;
3.單大腿及其以上缺失;
4.雙手拇指或雙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
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二級中的情況);
6.一肢功能重度障礙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礙。

肢體殘疾四級:基本上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
1.單小腿缺失;
2.雙下肢不等長,差距在5厘米以上(含5厘米);
3.脊柱強(僵)直;
4.脊柱畸形,駝背畸形大於70度或側凸大於45度;
5.單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
6.單側拇指全缺失;
7.單足跗跖關節以上缺失;
8.雙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
9.侏儒症(身高不超過130厘米的成年人);
10.一肢功能中度障礙或兩肢功能輕度障礙;
11.類似上述的其他肢體功能障礙。

6、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6)人的脊柱包括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7、無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徵是它們的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 _______ ,主要包括 ________ ...

脊柱     環節動物     軟體動物    節肢動物 

8、人體脊柱側曲通常包含類型有哪些?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發育期比較常見的一種脊柱畸形,它是指脊柱向左或向右發生彎曲,超過正常的彎區。初期表現為兩後不等高,腰凹不對稱,此時進行矯正效果較好。其目的是通過矯正練習,加強肌力,恢復脊柱周圍肌力的平衡。矯正練習中脊柱左側彎便向左側同練習,右側彎便向右側屈練習。
(1)手拉肋木體側屈二側對肋木站立,一手拉住肋木,另一手上舉,做體側屈,練習3紐,每組30~50次。要求抬頭、挺胸、收腹,上體不能前傾。
(2)俯卧,兩臂彎曲體前撐地,將脊柱側彎一側的腿用力向上抬起,同時異側手臂伸直前舉,保持3~4秒,再還原。練習3組,每繼10一15次。
(3)兩腿開立,側彎一側的手臂自然下垂,另一側手臂肩側屈抱頭,上體向側彎一側彎曲,手往不伸至最低,保持3秒,還原。練習3組,每組10~15次。或側彎一側手臂提一重物(如啞鈴、書包等)進行練習。
(4)向脊柱側彎方向側卧,兩臂屈臂撐地,外側腿用力向肩側方踢腿至最大限度,再還原,練習25~30次。要求踢腿時身體要正,踢腿幅度要大。
診斷:
早期診斷,以使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因此需健全中、小學生的普查工作,作到預防為主。
(一)病史
詳細詢問與脊柱畸形有關的一切情況,如患者的健康狀況、年齡及性成熟等。還需注意既往史、手術史和外傷史。脊柱畸形的幼兒應了解其母親妊娠期的健康狀況,妊娠頭三月內有無服葯史,懷孕分娩過程中有無並發症等。家族史應注意其它人員脊柱畸形的情況。神經肌肉型的脊柱例凸中,家族史尤為重要。
(二)體檢
注意三個重要方面:畸形、病因及並發症。
1.充分暴露,僅穿短褲及後面開口的寬松外衣,注意皮膚的色素病變,有無咖啡斑及皮下組織腫物,背部有無毛發及囊性物。注意乳房發育情況,胸廓是否對稱,有無漏斗胸、雞胸及肋骨隆起及手術疤痕。檢查者應從前方、側方和背面去仔細觀察。
然後病人面向檢查者,向前彎曲觀察背部是否對稱:一側隆起說明肋管及椎體旋轉畸形。然後檢查者從患者背面觀察腰部是否對稱,檢查腰椎是否旋轉畸形。同時注意兩肩是否對稱,還需測定兩側季肋角與胯骨問的距離,還可從頸7棘突放鉛錘線,然後測量臀部裂縫至垂線的距離以表明畸形的程度。 然後檢查脊柱屈曲、過伸及側方彎曲的活動范圍。檢查各個關節的可曲性,如腕及拇指的接近,手指過伸,膝肘關節的反曲等。
最後應仔細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尤其是雙下肢。懷疑有粘多糖病者應注意上齶。馬凡氏綜合征者應注意角膜。
病人的身高、體重、雙臂間距、雙下肢長度,感覺均需記錄在案。
(三) X像檢查
1. 直立位全脊柱正側位像。照 X相時必須強調直立位,不能卧位。若患者不能直立,宜用坐位像,這樣才能反映脊柱側凸的真實清況。是診斷的最基本手段。 X像需包括整個脊柱。
2. 仰卧位左右彎曲及牽引像。反映其柔軟性。 Cobb氏角大於90度或神經肌肉性脊柱側凸,由於無適當的肌肉矯正側凸,常用牽引像檢查其彈性,以估計側彎的矯正度及各柱融合所需的長度。脊柱後凸的柔軟性需攝過伸位側位像。
3. 斜位像。檢查脊柱融合的情況,腰骶部斜位像用於脊柱滑脫、峽部裂患者。
4. Ferguson像。檢查腰骶關節連接處,為了消除腰前凸,男性病人球管向頭側傾斜30度,女性傾斜35度,這樣得出真正的正位腰骶關節像。
5. Stagnara像。嚴重脊柱側凸患者(大於100度),尤其伴有後凸、椎體旋轉者,普通 X像很難看清肋骨、橫突及椎體的畸形情況。需要攝去旋轉像以得到真正的前後位像。透視下旋轉病人,出現最大彎度時拍片,片匣平行於肋骨隆起內側面,球管與片匣垂直。
6. 斷層像。檢查病變不清的先天性畸形、植骨塊融合情況以及某些特殊病變如骨樣骨瘤等。
7. 切位像。患者向前彎曲,球管與背部成切線。主要用於檢查肋骨。
8. 脊髓造影。並不常規應用。指征是脊髓受壓、脊髓腫物、硬膜囊內疑有病變。 X像見椎弓根距離增寬、椎管閉合不全、脊髓縱裂、脊髓空洞症。以及計劃切除半椎體或擬作半椎體楔形切除時,均需脊髓造影,以了解脊髓受壓情況。
9. CT和 MRI。對合並有脊髓病變的患者很有幫助。如脊髓縱裂、脊髓空洞症等。了解骨嵴的平面和范圍,對手術矯形、切除骨嵴及預防截癱非常重要。但價格昂貴,不宜作常規檢查。
10. X像閱片的要點
端椎: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尾端的椎體。
頂椎: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垂線最遠的椎體。
主側彎即原發側彎:是最早出現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即代償性側彎或繼發性側彎,是最小的彎曲,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也可以是非結構性。位於主側彎上方或下方,作用是維持身體的正常力線,椎體通常無旋轉。當有三個彎曲時,中間的彎曲常是主側彎,芳有四個彎曲時,中間兩個為雙主側彎。
11.彎度及旋轉度的測定
彎度測定:(1) Cobb氏法:最常用,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即為 Cobb氏角。若端椎上、下緣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緣的連線,然後取其垂線的交角即為 Cobb氏角。(2) Ferguson法:很少用,有時用於測量輕度側彎。找出端椎及頂椎椎體的中點,然後從頂椎中點到上、下端椎中點分別畫二條線,其交角即為側彎角。
椎體旋轉度的測定: Nash和Mod根據正位X像上椎弓根的位置,將其分為5度。0度:椎弓根對稱;I度:凸側椎弓根移向中線,但未超出第一格,凹側椎弓根變小;II度:凸側椎弓根已移至第二格,凹側椎弓根消失;III度:凸側椎弓根移至中央,凹側椎弓根消失;IV度:凸側椎弓根越過中央,靠近凹側。
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
專業醫生檢查脊柱側彎的患者,往往從病史和體格檢查入手。有些病史對診斷很有幫助,如神經纖維瘤病病人的側彎為遺傳性疾病,先天性脊柱側彎往往伴有先天性心臟病、泌尿系統畸形、神經系統病變等。
除了常規的外觀檢查之外,神經系統的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觀察是否有感覺、運動障礙等。感覺分離通常提示脊髓空洞的可能,腹壁反射、病理反射檢查是每位側彎患者都應該檢查的項目,忽略這些檢查有時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脊柱側彎後非常緊張,甚至不知所措,常常到處亂投醫,有補鈣的,有推拿按摩正骨的,有戴支架背心的,總之,聽說什麼方法有用,就帶孩子去治療,結果收效甚微。那麼,得了脊柱側彎後到底該怎麼治療呢?
目前對脊柱側彎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即1.定期隨訪;2.支具治療;3.手術治療。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其原因尚不明確,有別於椎體畸形的先天性脊柱側彎和神經肌肉病變引起的神經肌肉型側彎等而言的。醫生會根據特發性脊柱側彎的不同程度來選擇治療方法。如果支具治療過程中發現側彎加重,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補充:目前比較成熟的手術是兩種:一是內固定架矯正,而是外固定架矯正,骨外固定技術又叫伊利扎諾夫技術,發源於俄羅斯,被我國引進並改良,成功矯正各種復雜的骨畸形。在上海萊茵醫院骨科兼備這兩種技術,分別以侯鐵勝、韓義連為代表,具體的典型病例圖文介紹,可見萊茵醫院骨科網頁。

9、脊柱的生理彎曲有哪幾個及特點如何?

人的脊柱由24塊椎骨、一塊底骨及尾骨組成。每個椎骨間還有椎間軟骨和椎間盆。隨著人體活動的重力作用,脊柱在出生後逐漸形成了三個生理變曲,即頸彎、胸彎和腰彎。頸彎和腰彎向前凸,脊柱從側面看呈「S」型。

10、脊柱生理彎曲包括哪一些

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前區、胸椎後區、腰椎前區和骶尾椎的後區。這四個優美的生理弧度呈S型。那麼為什麼不長直了,而要長一個S型的形狀呢,這是因為我們的人體在行動的時候需要減震的功能。從這四個生理彎曲,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個彈簧的功能,那麼同時吸收這些震盪的能量,同時它有保護的作用,這樣四個生理彎曲起了不同作用,我們的頸椎朝前彎曲是為了托住我們的頭顱,胸椎要往後彎曲,這是因為它的前方有心臟,有肺,縱隔等重要的這些器官。腰椎往後生理彎曲是因為我們在坐的時候,站立行走的時候我們的重心實際上是落在我們骶骨前面的,大概7米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體的重心。

與人的脊柱包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