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屬於什麼經絡?
屬於督脈。
2、椎管內麻醉和經脈麻醉那個好?各有什麼副作用?椎管內麻醉以後會不會經常脊椎、背部疼痛?
他們用於不同的手術,這個不好直接給你說哪個更好,主要取決於病人做的什麼手術。第一:椎管內麻醉適用於身體局部性手術,靜脈麻醉應該全麻比較多,但是,椎管內麻醉是不會引起脊椎和腰部疼痛的,這個你可以放心。回答不對的地方請見諒。
3、背疼是怎麼回事?脊椎兩邊的經絡
脊椎兩邊經絡是膀胱經,這屬於邪在太陽表;痛為不通,只要讓它通了就好了……
其實,建議您刮痧或走罐吧,針、灸、熏都能治……去中醫院看看吧,也不貴。
4、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
3、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
4、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4)脊柱經絡影響擴展資料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5、您好!王醫生。我左背肩胛骨與脊椎之間經絡酸脹,導致心肺有壓迫感,深呼吸都會有些酸痛。這是為什麼?謝
您說的部位如果出現經絡運行不暢通,可以出現您講的症狀出現。
因為,這個部位的附近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肺俞、厥陰俞、心俞。局部經絡出現氣血運行不暢通,可以是風濕引起的,也可以是心、肺、胸廓的一些病變,反應在肺俞、厥陰俞、心俞的位置,出現經絡酸脹的感覺。
如果方便的話,可以進行,心肺胸廓的常規檢查。當然,沒有問題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檢查出器質性病變。可以進行針灸、按摩治療。和局部的抗風濕治療。
後背針灸要小心。一定找正規的有經驗的醫生治療。
祝早日康復。
6、脊柱與臟腑有怎樣的對應關系?
從中醫經絡上說:脊柱和五臟六腑,脊柱稱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也是支撐著整個身體,脊柱旁掛著人體的五臟六腑,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脊柱旁開0.5寸是內膀胱經,旁開1寸是外膀胱經。從頸椎下來(頸椎有7椎,第一椎在內,不容易摸到,第7椎就和大椎連接,下來就是所說的3肺5心,就是胸椎第3椎是肺第5椎的心。再是肝膽、脾胃、大腸、小腸、左腎、右腎、膀胱了)。中醫經絡還講中醫五行,木、火、水、金、土。分別對應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脊柱息息相關。
7、脊柱兩邊是什麼穴位/經絡?按到那裡特別痛
脊柱兩邊的兩條經絡叫 膀胱經 關於痛 是要從脊柱的 頸椎 胸椎 腰椎看的 比如說 你腰椎部位一按就痛了 那裡的腎樞 表明你腎臟有問題 至於出痧 也許是上火 也許是風寒濕毒 不一定的
8、脊柱彎曲是先天性的嗎?
一起來學習下脊柱彎曲的具體原因剖析吧。
1、骨盆扭轉:正常人的骨盆一般都保持在一個水平的位置,這也是人脊柱正常直立的一個基礎。骨盆位置正常的人,他們的雙腿長度一定是相等的,相對而言,他們的上身脊柱也會保持直立。平時生活中的不良坐姿和走路時錯誤的發力位置,都會導致骨盆扭轉的出現。當骨盆不再保持水平,脊柱就會形成單側彎曲,兩者之間是存在一定比例的。骨盆扭轉的角度越小,脊柱彎曲變形的角度也越小,若患者不能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那麼脊柱彎曲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對於盆骨扭轉導致的脊柱彎曲來說,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雙腿長短不一,患者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出現了這一特徵。
2、神經病變:人的身上有數不清的經絡分布,尤其是在脊柱附近,神經的分布更加的密集。當鏈接在脊柱上的神經出現病變,患者容易感覺到脊柱單側的疼痛,因為神經的疼痛壓迫,所以容易發生脊柱彎曲。這種情況所帶來的並發症狀主要以腰背酸痛,肌肉酸脹為主,要注意與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做區分。
人的脊柱健康影響著人整個上身的行動狀態,有的患者脊柱彎曲的問題比較嚴重,用肉眼看,就可以看出脊柱整體形態的病變問題,需要及時診斷,根據情況區分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脊柱彎曲,然後進行針對性的體態改善或葯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