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強直性脊柱炎,冠心病,深靜脈血栓。想捐獻身體做醫學研究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早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的骨骼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它是一種血清反應陰性,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多見於青年男性,16~32歲發病較多。 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症狀。 多數患者呈隱匿發病,病變早期呈轉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以下腰痛最多見,伴有睏倦乏力,消瘦氣短、貧血狀,少數可伴有低燒,以及晨僵,夜間翻身困難,起床費力或活動受限,一種姿勢保持長久症狀明顯,此時常被忽視為腰肌勞損等其他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病因有哪些 常常有很多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會問醫生,"我為什麼患這種病"、"怎樣才能預防它的發生",近年來通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積極研究,已經發現發病原因除與家族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外,與下列誘發因素密切相關: (1)感染因素。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本病的發生與以下三種感染有關。 ①與腸道感染有關。 ②與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有關。 ③結核感染和局部感染等。 (2)不良的生活環境也是重要的誘因之一。研究發現,潮濕與寒冷的生活環境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重要作用,風、寒、濕的環境可作為激發條件促使發病。 (3)外傷亦為本病的誘發因素。在對特殊人群的調查中發現,固定的工作姿勢及刻板式局部訓練可誘發本病,調查顯示部分病人是在外傷後發病的。 (4)內分泌、代謝障礙和變態反應等亦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總之,本病是在遺傳基礎上,再加上述諸因素的影響而發病。因此,有強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註意,如避免腸道、泌尿系感染,一旦出現這類情況及時就診、及時治療以防誘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生。 強直性脊柱炎會造成哪些危害 強直性脊柱炎如不及時治療,可逐漸發展為整個脊柱自下而上的強直。強直後病人的脊柱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彎腰,甚至呈駝背畸形,同時還可能侵犯心、肺、腎、眼和神經系統,嚴重者還可出現心、腎功能衰竭,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有少數病人卧床癱瘓,甚至死亡。 三步脊柱整療法——掀起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新革命 創新「三步脊柱整療法」,使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獲得重大突破。 第一步:脊椎整療——強效作用。通過對人體脊柱旁各個穴位的刺激、施壓治療、快速糾正、減輕脊柱骨骼錯位、創傷變異產生的不良後果,使強直的脊柱逐漸恢復正常,消除肌肉疼痛和疲勞。 第二步:中醫固本——粒子滲透,靶向治療。創新中醫「益腎強肝通脈法」在病變組織內形成葯物高濃度浸潤區,逼邪外出,直接發揮葯物的強效治療作用,達到准確治療、標本兼治的目的。 第三步:手法整療——快速康復。通過專業醫師特殊手法整療再配合患者的功能鍛煉,環環相扣,聯手狙擊強直性脊柱炎病魔,從各個環節上促進脊柱的修復和再生,病情得以迅速康復。 強脊炎治療的五個目標 一、病理康復 治療後,脊柱周圍血運得以暢通,骨關節周圍血流量加快,骨質得到足夠的營養關節軟骨激活再生,骨代謝逐漸恢復正常,使關節腫脹、疼痛、跛行症狀減輕並消失。 二、免疫功能康復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全身免疫功能基本失調,經特色治療後,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復,使病人灰暗的面色變得紅潤,睡眠充足,食慾增強,精力旺盛,性功能增強。 三、硬化骨逆轉 當骨關節周圍血液循環逐漸代謝正常後,關節周圍的靜脈血栓溶解,關節周圍的硬化骨吸收,骨關節變形停止,活動功能逐漸恢復,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 四、骨質穩定 此時已進入骨修復穩定期,骨關節的硬化骨質繼續被吸收而減少,韌帶骨化已停止,病情發展也停止,行走時無疼痛,步伐變得靈便。 五、脊柱生理功能完全康復 病人在經過補益氣血、免疫調節、代謝激活、滋養骨質、活化關節這一科學康復體系的實施,各關節周圍的硬化骨部分溶解吸收,腐蝕的骨板得到修復,增厚的滑膜恢復原狀,關節活動不再受限,強直畸形的脊柱基本康復。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注意日常應該注意什麼?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注意日常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強直性脊柱炎病程纏綿,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存在急躁情緒,對堅持長期治療缺乏足夠的思想准備,情緒變得十分悲觀,失去信心放棄治療,是很危險的。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緒,治療及時恰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因疼痛長期卧床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與四肢強直較快,因引起除全身症狀嚴重、疼痛明顯者外,均應盡力活動各關節,堅持作擴胸、深呼吸、脊柱及下肢運動等局部和全身性的功能鍛練,以防止和減輕關節粘連、僵直和肌肉萎縮。因病情嚴重不能起床的患者,經用葯後病情會得到控制,可以在床上做些適當的功能鍛練,爭取早日下地活動。 (3)注意保持生理姿勢,防止發生脊柱畸形和僵直。在休息時要保持適當的體位,應睡硬板床,取仰卧位,不墊枕頭;在站立或坐位時,應盡量挺胸收腹;寫安時桌子要高一些,椅子要矮 一些。凡能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應該避免
2、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能否捐獻造血幹細胞(骨髓)
?
3、強直性脊柱炎或者可以捐獻造血幹細胞嗎
捐獻的幹細胞存在於血液當中,應該影響不大
但捐獻時最好告訴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