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海膽有脊柱

海膽有脊柱

發布時間:2020-10-30 19:45:47

1、無脊椎動物研究的意義

海膽是一種棘皮動物,大都棲息在海藻繁茂的沿岸淺海岩礁底或石縫中,以海藻為食,種類較多。海膽,棘皮動物門,分2個亞綱,22個目。化石種類約5000種。現存種類850多種,隸屬於225個屬。中國已知約150種。海膽是生物科學史上最早被用於胚胎學研究的實驗模式生物。1891年,Hans Driesh在顯微鏡下把完成第一次卵裂的海膽胚胎一分為二,結果發現分開後的兩個細胞,各自形成了一個完整幼蟲。從而證明了胚胎具有調整發育的能力,為現代胚胎學發展奠定了第一塊劃時代的里程碑。

渾身都是寶

海膽的營養與葯用價值很高,其可食部分是體腔內的生殖腺,統稱海膽卵,又稱海膽黃或海膽膏。海膽卵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含蛋白質41克,脂肪32.7克,還含有鈣、磷、鐵、各種維生素、多種氨基酸。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心血管疾病,滋陰補腎、養顏護膚的作用。用海膽卵可加工成新鮮海膽、酒精海膽、鹽漬海膽、海膽罐頭及海膽醬等。主要經濟食用品種有紫海膽、馬糞海膽和刺冠海膽等。

海洋中刺客

海膽,別名刺鍋子、海刺蝟,體形呈圓球狀,就像一個個帶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得了個雅號——「海中刺客」。漁民常把它稱為「海底樹球」、「龍宮刺蝟」。海膽殼上布滿了許多能動的棘。1個海膽殼由約3000塊小板癒合而成。

海膽是海洋里一種古老的生物,與海星、海參是近親。據科學考證,它在地球上已有上億年的生存史。由於滄海桑田的緣故,在我國的西藏高原4千米處,發現過海膽的化石。它們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都生活過,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活動最為頻繁。由於它們喜歡鹽度高的海域,所以靠近江河入海處和鹽度低的海水中很少分布,或者根本沒有分布。

海膽的棘有長有短,有尖有鈍,種類不同,棘的結構也不一樣。海南島珊瑚礁中盛產一種石筆海膽,狀如盛開的花,俗稱煙嘴海膽,因其棘甚粗牡,可做煙嘴用。有的種類棘甚長,可達20多厘米。

生殖傳染病

海膽是雌雄異體,雌體可終年懷卵,一年排卵數次。3歲的海膽達到性成熟期。在繁殖上有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旦有一隻海膽把精子或卵子排到水裡,就會像廣播一樣把信息傳給附近的每一個海膽,刺激這一區域所有性成熟的海膽都排精或排卵。這種怪現象被形容為「生殖傳染病」。

--------------------------------------------------------------------------------

海星

海星有著奇特的身體,身體如盤,有5隻長觸角如五角星。海星分布很廣,全世界的海洋中都有海星,它們生活在潮間帶和近岸的平靜海域。大多棲息在海岸下層或水較深的岸邊。

海星種類繁多:我國就有50多種,有如五角星似的羅氏海盤車,凸起如帽的麵包海星,腕短而色藍的海燕,腕細如爪的雞爪海星和狀如荷葉的荷葉海星等。 海星體色鮮艷,多呈鮮紅、深藍、玫瑰色、橙色,有的會在在粉紅色的底色上點綴著紫色的蟲紋狀花紋和鑲邊,還有的在藍色中帶有紅邊。海星可以隨環境變化改變體色,形成保護色。

海星的大小:個體差異也挺大,已知最小的海星是海燕海星,這種海星最大的直徑0.89 厘米。最大的海星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以珊瑚為食,觸角伸開有幾米長。

海星的捕食:當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後,不是送到嘴裡「吃」,而是把胃從嘴裡翻出來,包住食物進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後,再把胃縮回體內。

看東西:海星不是用眼看物體,海星渾身都是「監視器」。海星的皮膚上有許多微小晶體,每一個晶體都能發揮眼睛的功能,獲得周圍的信息。每個晶體都是一個完美的透鏡,尺寸遠遠小於現在人類利用現有高科技製造出來的透鏡。海星的棘皮具有高度感光性,能通過身體周圍光的強度變化決定採取何種隱蔽防範措施,另外還能通過改變自身顏色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

分身術:海星分身術也是其一大特色,把海星撕成幾塊拋入海中,每一碎塊會很快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從而長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就是海星這種驚人的再生本領,使得斷臂缺肢對它來說是件無所謂的小事。

2、下列動物屬於脊椎動物是()A.蝗蟲B.海膽C.螞蟥D.蟾

A、蝦屬於節肢動物,不屬於脊椎動物.
B、海膽屬於棘皮動物門下的一個綱,體內無脊椎,不屬於脊椎動物.
C、螞蟥屬於節肢動物,不屬於脊椎動物.
D、蟾蜍屬於兩棲類,體內有脊柱,屬於脊椎動物.
故選:D

3、海洋生物的無脊椎動物

由於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般靈活、迅猛,故而,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採取緩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
海星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的捕食起著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國西海岸有一種文棘海星時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於礁石上的海虹(談菜)。這樣便可以防止海虹的過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領地,以達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大約2000種海星分布於從海間帶到海底的廣闊領域。其中以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東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種類最多。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常常展開生與死的較量。為了逃脫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動物幾乎都能做出逃避反應。有一種大海參,每當海星觸碰到它時,它便會猛烈地在水中翻滾,趁還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較獨特,當海星靠近它時扇貝便會一張一合地迅速遊走。有種小海葵每當海星接近它時,它便從攀附的礁石上脫離,隨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這些動物的逃避能力是從長期進化中產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運。
海星的食物是貝類。當海星想吃貽貝時,會先用有力的吸盤將貝殼打開,然後將胃由嘴裡伸出來,吃掉貽貝的身體。所以,海星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只能曬干制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睾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
有研究者發現,一些海星具有季節性配對的習性,即雄性海星趴在雌性海星之上,五隻腕相互交錯。這種行為被認為與生殖有關,但其真正的功能則尚未被確認。
另外,海星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種類的海星通過這種超強的再生方式演變出了無性繁殖的能力,它們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過大多數海星通常不會進行無性繁殖。 海膽是棘皮動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員,它長著一個圓圓的石灰質硬殼,全身武裝著硬刺。對居住在海底的「居民」來說,它是難以侵犯的,沒有哪個莽撞的傢伙敢去碰它。在我國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開始捕撈海膽;北方的大連紫海膽則是在夏秋兩季採集。這時的海膽裡麵包著一腔橙黃色的卵,卵在硬殼里排列得像個五角星。海膽的卵是一種特殊風味的佳餚,光棘球海膽、紫海膽的卵塊是名貴的海珍品。在我國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如龍口、蓬萊、威海、長島等地用海膽卵製成的「海膽醬」行銷中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膽都可以吃,有不少種類是有毒的。這些海膽看上去要比無毒的海膽漂亮得多。例如,生長在南海珊瑚礁間的環刺海膽,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條紋,細刺為黃色。幼小的環刺海膽的刺上有白色、綠色的綵帶,閃閃發光,在細刺的尖端生長著一個倒鉤,它一旦刺進皮膚,毒汁就會注入人體,細刺也就斷在皮肉中,使皮膚局部紅腫疼痛,有的甚至出現心跳加快、全身痙攣等中毒症狀。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著一種像黃瓜一樣的動物,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是棘皮動物中名貴的海珍品。在中國海有20多種食用海參,有些價格昂貴,如刺參、梅花參、烏皺輻肛參等。
在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沿海,在海水穩靜的海灣3米-15米深的岩礁或細泥沙的海底,生活著一種身體背部布滿大大小小的圓錐狀肉刺的海參,名叫刺參。刺參是海參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它很怕熱,每當夏季來臨、海
水溫度升高時,它便爬到深水裡,伏在礁石附近,不吃也不動,開始了「夏眠」,一直睡到仲秋季節才開始活動,這一覺足足要睡3 個多月!待到秋高氣爽、水溫漸涼時,刺參便爬到淺水中,邊爬邊用樹枝狀的觸手抓起海底含有豐富有機物質的泥沙,吞噬下去。夾在泥沙中的有機物質被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泥沙被排出體外。正是海參的糞便給那些潛水捕捉海參的人提供了線索。
海參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還是營養滋補品,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抑制腫瘤、延年益壽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與海膽有脊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