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牽拉試驗

脊柱牽拉試驗

發布時間:2020-10-28 20:49:40

1、強直性脊柱炎應做哪些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的話主要是關節的活動情況。實驗室檢查的話包括血沉。血風濕、人類白細胞抗原b27等等

2、脊柱有幾個彎曲

脊柱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3、脊椎病自我治療體操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
提托頭頸
病人站立,頭微微後仰,雙手交叉托於頭後方 (相當於顱骨的枕骨粗隆部),向上提托頭頸,一張一弛,往返 30一50次,可同時配合胸背部後仰,以活動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達到放鬆諸關節的作用。
與頸爭力
病人站立,雙手叉腰,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直立。反復做抬頭看天,低頭看地活動。練習時,胸部應保持不動,抬頭時應盡量上抬,以能看到頭頂上方的物體為宜;低頭時,下頜盡量內收。動作幅度由小及大,由慢到快,以病人能忍受為度。
往後觀望
病人站立,雙手叉腰,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眼平視,頭頸部反復向左及右旋轉。活動范圍自小而大,但不要強求過大地增加幅度,次數也不要太多,一般20—30次即可。對已經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者不宜做此鍛煉,否則,可引起跌倒。
頸椎病患者可以自行點按、揉推、活動患部,會收到一定療效。
方法是:1.頭向前、後、左、右各傾十次,然後慢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2.左、右臂各搖動二十次;
3.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五十次。每天可自行施術一次。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4、脊椎型頸椎病症狀謝謝

頸椎病是壓迫神經和血管進而造成頭暈、頭痛以及上肢麻木的症狀,建議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選擇相關的治療方法,如果是症狀不是特別嚴重影響活動,建議先保守按摩治療。

5、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因成年人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失去原有的彈性,不能承擔原來承受的壓力,在過度勞損、體位劇變、猛力動作和暴力撞擊下,椎間盤向外突出,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脊髓,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群。腰椎間盤突出會導致腰部脹痛、坐骨神經放射痛、下肢麻木、脹痛、感覺退變,或疼痛過敏、肌肉萎縮、患腿變細、行走困難等一系列症狀,嚴重時還可導致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長期卧床不起,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工作和勞動能力喪失。一般具有下列臨床症狀:

6、頸椎病都需要檢查什麼

在醫院會接受哪些檢查?
4.1 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向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4.2 頸椎病的X線檢查
X線平片舊稱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學檢查手段,價格便宜,簡單易行,能夠清楚地顯示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其缺點是難以顯現軟組織的病變,因此,對於頸椎病人脊髓神經根的變化無法顯現。
懷疑有頸椎病的病人應拍攝頸椎正、側位片,有時需要加拍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有時還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懷疑有寰樞椎病變者還要加拍張口時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種拍攝角度所能表現的病變內容:
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側位:
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4.3 造影檢查
造影是一種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X線拍片和透視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較大的組織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對於人體大量密度相差較小的器官和組織,便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人們想到了造影檢查,即先用高於或低於人體軟組織密度的造影劑灌注需要檢查部位,然後進行X線檢查。由於已灌注造影劑的組織器官與周圍部位密度差異變大,在X線下形成鮮明對比,便可以發現形態或功能是否異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領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等。
4.4 頸椎病的CT檢查
CT是從X線機發展而來的,它顯著地改善了X線檢查的分辨能力,其解析度和定性診斷准確率大大高於一般X線機,從而開闊了X線檢查的適應范圍,大幅度地提高了x線診斷的准確率。
CT適用於檢查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狹窄、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如椎管內腫瘤;適用於檢查脊柱外傷後有無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無椎管完整性的破壞,並推測脊柱骨折後脊柱的穩定性;適用於檢查脊柱的韌帶鈣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變等表現;還適用於檢查椎骨的腫瘤、結核、炎症等病變,檢查脊柱的先天性異常等。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於「X線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但是由於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僅能分辨人體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經及骨骼等組織,還能分辨腦脊髓的灰質和白質、腎皮質和腎髓質以及腎周圍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應用的范圍很廣。 目前,在臨床上已用於腦、脊髓、心臟、肌肉、肺、肝、腎、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腫瘤等器官和組織病變的診斷,並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有了新的發展。對於顱腦、脊髓等疾病來說,核磁共振是當今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與X線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夠准確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結構及各種病理改變,其密度分辨力強,不僅能區分脊髓與腦脊液,並且能直接顯示出脊髓內的病變。在顯示脊髓先天異常、脊髓缺血變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術後椎管內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顯示椎間盤脫出、退行性病變等非常清晰,椎間盤脫出壓迫神經根也可顯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確能清晰地顯示每一個椎間盤病變的類型,有無椎間盤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顯示有無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對脊髓及神經根造成壓迫、壓迫的程度;可以顯示脊髓的形態,脊髓有無受壓變形、脊髓內部結構有無變化,包括脊髓有無缺血、水腫,有無脊髓腫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還可以顯示頸椎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手術後是否有瘢痕、血腫等新的壓迫因素存在的情況。核磁共振為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於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來說,核磁共振是手術前病情的估計、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方案和步驟的擬定、手術中困難的預先判斷、預後的判斷估計以及手術後脊髓神經根減壓情況觀察等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在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時,使用特殊的成像技術,還可以清楚地顯示雙側椎動脈的走行、形態、有無受壓、扭曲、痙攣以及阻塞等情況,稱為核磁共振動脈顯影術(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技術。而且因為檢查時無需向病人體內注入造影劑,沒有椎動脈造影術可能給病人造成的各種並發症,如刺激而使椎動脈痙攣從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造影劑過敏、過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損傷等。核磁共振椎動脈顯影術對病人無損害,是屬於無創性的檢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頸椎病的診斷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骨科醫生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而且由於它是無創性的檢查,更顯現出其優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對骨的細微結構的顯示遠遠不如X線平片及CT清晰,所以,對於頸椎骨質增生、骨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鈣化的形態顯示方面遠遠遜色於X線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價格昂貴,尚未成為常規檢查項目,特別是在廣大基層地區目前還未普及。
一般說來,在骨科特別是脊柱外科領域的影像學檢查中,由於核磁共振在顯示骨組織方面不如X線平片清楚,所以,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之前應當先拍X線平片,應當綜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線平片的圖像,以互相對照、印證和補充,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核磁共振診斷的准確性。

4.6 肌電圖檢查
肌肉運動時可以產生生物電活動,將此生物電用針狀電極和表面電極作為引導,通過一定儀器的放大、顯示、監聽、攝影等步驟,從而顯示出一定的波形,稱之為肌電圖。
當神經、肌肉發生病變時,肌肉的生物電位活動、神經傳導過程、神經和肌肉對電刺激的反應都可以發生變化。結合臨床分析,肌電圖不但能夠精確地區分神經肌肉疾病的病損部位和損傷程度,同時對肌肉的無力、癱瘓、萎縮、異常收縮及感覺障礙、疼痛等症狀,也可以提供客觀的資料,以判明病變的程度,估計預後,判斷恢復的情況。其主要缺點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診斷,如果出現檢查結果異常則意義較大,而檢查結果正常則意義較小。
在臨床上,肌電圖是鑒別運動神經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與頸椎病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有時甚至是運動神經元疾病與頸椎病相鑒別惟一的輔助檢查手段。
在進行肌電圖檢查時,需要將針狀電極插入病人體內的肌肉中,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

7、腰椎間盤突出症與梨狀肌綜合症怎麼區分,臀部幼時注射我小坑

腰椎盤突出症:壓痛點一般在L4-5,L5—S1間隙,棘突旁有明顯壓痛,用力按壓或叩擊痛處時引起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拇趾背伸或趾屈力減弱,可有屈頸試驗、挺腹試驗及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X 線顯示椎間隙狹窄或/和脊柱側彎,、CT、磁共振顯示髓核突出。梨狀肌綜合症是由間接外力如閃、挫、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狀肌受到牽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腫、痙攣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產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綜合症。而腰椎盤突出症是由腰椎間盤的退變與損傷導致髓核自纖維環破裂口突出,壓迫脊神經根、血管或脊髓引起的腰痛及坐骨神經放射疼痛等症狀為特徵的一種病變。
臨床表現:兩者都有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疼痛或麻木,但梨狀肌綜合症大部分有外傷史或受涼史,臀部深壓痛且有緊縮感,活動受限,患側下肢不能伸直,髖關節外旋活動受限。而腰椎盤突出症:除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外,還有腰部運動障礙,腰椎側彎。
查體及輔助檢查:梨狀肌綜合症沿梨狀肌投影區有明顯壓痛,在梨狀肌處可觸及條索樣改變或彌漫性腫脹的肌束隆起。患側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在60度以前疼痛明顯,當超過60度時疼痛反而減輕,梨狀肌試驗(+)。

8、坐骨神經牽拉試驗

?

與脊柱牽拉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