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的表現

脊柱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0-10-26 01:39:42

1、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以侵犯中軸關節為主的炎症性關節病。好發於年輕人,一般起病隱襲,進展緩慢,早期症狀常有腰骶部僵痛,或久坐、久百站後腰背僵硬,夜間翻身困難,可伴有乏力、食慾減退、消瘦、部分病人有低熱。疼痛起初可能是間歇性的,數月後變為持續性疼痛。大約60%-70%的患者有外周關節炎,尤其是女性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另有40%的患者伴有下肢外周神度經症狀,主訴下肢肌肉疼痛,酸麻一般不過膝,常易誤診為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早期強直性脊柱炎,一定要重視骶髂關版節炎症性體征,包括骶髂關節叩壓痛,「4」字試驗,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骶骨下壓試驗,如果有兩項以上炎症性體征陽權性,又沒有其他原因來解釋,應高度懷疑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必須強調骶髂關節平片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必須而可靠的手段

2、強直性脊柱炎有幾種常見的症狀表現?

1、全身症狀: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2、局部表現:關節外骨骼壓痛點,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
3、下腰痛和脊柱僵硬: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4、眼部病變:骨骼外病變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

3、如何正確解讀脊柱X線平片

頸背痛和腰腿痛是臨床上最普遍的就診原因,在對這些患者進行診斷時最常用影像檢查就是脊柱X線檢查,因此正確使用和解讀脊柱X線檢查對於基層醫師非常重要。
X線檢查體位和正常影像學表現
脊柱自上而下主要分為頸椎、胸椎和腰骶椎。脊柱X線檢查的基本體位為正位和側位。頸椎的左、右斜位有利於顯示鉤錐關節和椎間孔,也是常用的檢查體位。腰椎斜位用來觀察椎弓根,主要用於腰椎滑脫鑒別。
脊柱的X線平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體骨質結構,無法直接顯示韌帶椎間盤軟組織,只能通過觀察相鄰骨質間接反映其變化。椎體骨皮質密度很高,X線表現為線狀緻密影,松質骨(髓質)密度較皮質低,兩者存在良好的對比。
由於X線是二維投照技術,因此棘突、椎弓根和橫突等脊柱附件可能會與椎體重疊,觀察時要注意區分這些結構。另外腸內容物可能會與腰椎重疊,對圖像判讀產生影響,特別是低密度腸氣可能會誤認為骨質破壞,需要結合不同體位綜合分析。
各段脊柱重要結構的X線表現已分別在圖中標注(圖1~圖4),供大家參考學習。正常脊柱生理曲度表現為:頸椎輕度前凸,胸椎輕度後凸,腰椎前凸。正常脊柱序列整齊,X線側位表現為椎體前、後緣連線平滑。椎體形態規則,椎體前後高度基本一致。正常脊柱各椎間隙約等寬,X線正位椎間隙左右等寬,側位示前寬後窄。
閱片原則脊柱X線平片解讀時應該按照一定順序,避免遺漏重要影像表現。主要包括:脊柱生理曲度是否正常,序列是否整齊;椎間隙有無狹窄或增寬;椎體及附件皮質是否連續以及骨質有無異常;椎旁軟組織有無增厚或異常密度;投照范圍內有無其他異常。
掌握脊柱的正常X線表現是發現脊柱異常影像表現的基礎,本期講座主要復習了脊柱正常X線表現,隨後我們會陸續介紹不同脊柱疾病的影像表現。
基層醫師經常遇到脊柱X線平片。臨床醫師應熟悉脊柱常用X線檢查體位和觀察要點,掌握脊柱的正常X線表現,才能發現異常。另一方面,臨床醫師在觀察脊柱X線平片時應按照一定順序,對脊柱X線平片做出全面解讀。

4、強直性脊柱炎X線檢查的表現是怎樣的?

X線檢查(1)骶髂關節X線表現:幾乎所有強直性脊柱炎均存在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SIJ)變化最早,呈雙側性,可見關節麵皮質密度減低,假性間隙增寬,骨質破壞(如軟骨下骨質吸收、關節面模糊或呈鋸齒狀破壞、皮質參差不齊或皮質中斷),關節邊緣硬化(如軟骨下呈毛玻璃樣密度增高帶、界線模糊),囊狀改變(如有小囊狀透亮區,以關節的下部髂骨側為多),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發生骨性強直(圖)。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下2/3處開始,逐漸進展,最後可侵犯整個關節。由於骶髂關節結構復雜,前後結構重疊,X線平片無法區分關節的滑膜部和韌帶部,所以對骶髂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意義有限。由於骶髂關節為耳狀面關節,應用斜位關節切線位影像,使骶骨與髂骨均呈斜位,耳狀面重疊減少,使關節間隙顯示清晰,可能優於X正位片。有學者發現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與CT符合率僅為25%~50%。由於強直性脊柱炎一經確診需較長時間治療,為保證診斷無誤,對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最好進一步作CT檢查,以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或者貽誤病情。(2)脊柱X線表現:關節面模糊不整,關節附近骨質疏鬆,骨贅形成,椎體方形變。前後縱韌帶及其它脊椎間的韌帶鈣化或骨化,椎體邊緣新骨形成,使上下椎體連成骨橋,晚期有自下而上的韌帶鈣化,脊柱形成具有特徵性的竹節樣強直改變。

5、脊柱腫瘤的早期表現有那些?

?

6、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有哪些

強直性脊柱炎(簡稱強脊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多發於15-30歲的青少年男子(男比女多11倍)。建議:早期表現為腰部僵硬、酸痛、沉困,以夜間、清晨疼痛明顯,久坐久站後加重,活動後減輕。有些病人還伴有髖、膝、踝關節腫痛,臀部、腹股溝疼痛,頸背部沉痛、足跟痛、低熱、乏力、虹膜睫狀體炎等。

7、脊柱TB的X線表現?

X線攝片 在病早期多為陰性,據Lifeso等(1985)觀察,認為起病後6個月左右,當椎體骨質50%受累時,常規X線攝片才能顯示出。
X線攝片早期徵象表現在大多數病例先有椎旁陰影擴大、隨著椎體前下緣受累、和有椎間變窄、椎體骨質稀疏,椎旁陰影擴大和死骨等。椎體骨質破壞區直徑<15mm者,側位攝片多不能顯示出,而體層攝片破壞區直徑在8mm左右就能查出。在椎體松質骨或膿腫中時可見大小死骨。
在中心型椎體結核椎,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很難與椎體腫瘤鑒別;而某些生長緩慢的腫瘤如甲狀腺轉移癌、脊索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卻可顯示不同程度椎間狹窄,與骨骺型椎體結核鑒別十分困難。
通常椎體結核病例,除陳舊或者將治癒的病人外,椎旁陰影擴大多為雙側。

與脊柱的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