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疼 就是腰和屁股連接的部位的脊柱疼
腰痛是指腰部一側或兩側或正中等處發生疼痛之症,既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又可作為獨立的疾病,可見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腎病、風濕病、類風濕病、腰肌勞損脊椎及外傷、婦科等疾患。腰痛的病因多為感受外邪、、腎虛精虧、年老多病、閃挫跌撲、氣血淤滯所致。臨床表現為:寒濕型有腰部冷痛,酸脹重著,轉側不利,陰雨天加劇等特徵。濕熱型有口苦煩熱,小便短赤,伴有灼熱感,氣候濕熱時更痛等症狀。淤血型痛有定處,如錐如刺,俯仰不利,伴有血尿,日輕夜重。腎虛型則酸軟重痛,喜揉喜按,勞後痛甚,卧則減輕,面色蒼白,心煩口乾,喜暖怕冷,手足不溫。民間治療各種腰痛的驗方有: 1:處方:當歸12克,蘇木、桃仁、地龍各9克,官桂、麻黃、黃柏、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日1劑,飯前分服2次,15天為1療程。 療效:服葯2療程,治癒率達92% 2:處方:制首烏180克,苡仁20克,白酒75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5天,去渣取液,每服30毫升,日2次。 療效:用葯1-2劑,有效率為82.5% .建議找專業的中醫辨證施治,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祝您和家人身體健康,感謝你對尋醫問葯的支持,有問題歡迎您咨詢,我們會及時為您解答
2、經常腰疼(靠近脊椎的右側),不知道是啥原因?
你好!
腰疼是一個症狀,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引起腰疼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原因已經知道,但仍有少數腰疼的原因尚未明確,常見的病因可概括為四大類。
一:由於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所引起。如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
二:由於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引起。如脊髓腫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疼。
三:由於內臟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宮及其附件的感染、腫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疼,這種病人往往同時伴有相應的婦科癥候。
四: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為主訴,但並無客觀體征,或客觀檢查與主觀敘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識來解釋,這種腰疼常為癔病的一種表現。
可見,引起腰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出現持續且不明原因的腰疼,不要掉以輕心,應盡快到醫院確診,避免某些嚴重疾病的發展。
祝好!Dp
3、後腰疼(脊椎疼)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約有數十種,比較常見的有腰部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狹窄、腰部骨折、椎管腫瘤、腰部急慢性外傷或勞損、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等。在傳統觀念中,在一般檢查排除疾病因素後的慢性腰痛常被當做「腰肌勞損」,其實,有 4成腰痛者患的是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但由於得不到對症治療而長期受腰痛困擾。不少患者都有較長時間的腰痛,有人甚至疼痛了 50年還不知何病。腰痛的低齡化趨勢也很明顯,有的人才 18歲就患了這種病。
腰背部是人體用力最多的部位,為人體提供支持並保護脊柱,對長期在辦公室久坐而缺少運動的人,或是因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長時間維持一個體位或姿勢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並引發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復性損傷後積累發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與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有關,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間隔內壓升高導致腰背筋膜下間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鬆脂肪組織變性。由於這種損害,造成了患者無論是多走、多坐還是多卧,都會腰疼,即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容易產生腰疼。這是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征的重要臨床特徵。
相關鏈接 慢性腰痛按摩手法
揉:取坐姿,兩手五指並攏,分別放在左右後腰椎部,掌心向內,上下緩慢揉搓,至發熱為止。
滾:兩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滾動、按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復多次進行。頭部可配合前傾後仰。
推:兩手對搓發熱之後,重疊放於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 30-50次,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壓:兩手叉腰,大拇指分別按於腰眼處,用力擠壓,並旋轉揉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各 36圈。
捏:兩腳前伸而坐,或彎曲膝蓋,或正坐姿勢均可。兩手分別捏拿、提放腰部肌肉 15-20次。
叩:雙手握拳,兩拳手心向外,輕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為宜,左右同時進行,各叩 30次。
抓:雙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壓於腰側不動,其餘四指從腰椎兩側處,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從腰眼抓到尾部,兩手同時進行,各抓 36次。
抖:兩手置腰部,以掌根按腰眼處,手心向內快速上下抖動 15-20次。
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 1-2分鍾。
點:取坐位,以兩手中指尖分別點按兩腿上的委中穴(膝關節後),點按 1-2分鍾,直至被按部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康復醫學小知識 通過「走路」也能看毛病
步態是人通過雙腳交替動作使身體發生位移的行為特徵,步態分析是通過對步行規律的研究,揭示步態異常的原因及規律,評估損傷的程度以及康復狀態。康復科醫生已經可以通過特殊的機器,讓病人邊「走路」邊看病!通過步態分析,醫生可以對患者是否健康、亞健康狀態以及患有骨科、神經內、外科等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客觀的診斷依據,同時可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後效果的評價及康復治療效果的評價等提供客觀真實的依據。
骨科康復醫學四大新理念
*不僅對恢復後期或後遺症期的患者進行康復,而且要從臨床早期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要強化臨床康復意識。
*不僅要掌握康復治療專業本身的技術,也要熟悉相關疾患,如相關的骨科損傷和疾患的臨床處理的原則,以便配合進行康復。
*不僅要與康復醫學科內各個治療部門的治療師聯合組成「科內團隊」進行康復治療,也要與骨科和其他相關臨床科的醫師緊密聯系,組成「跨科團隊」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復治療。
*不僅充分發揮非手術康復療法在功能康復中的作用,也要充分認識必要的骨科手術對功能康復的價值和作用,及時介紹應做康復性手術的患者到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糾正畸形,增進功能。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對於那些老喊腰疼的人來說,最好睡硬板床。為了驗證這種傳統說法是否有科學道理,西班牙科學家最近做了一項相關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對腰疼患者來說,最能減輕他們腰疼的床墊類型為中等硬度,而不是人們常說的硬板級硬度。
研究人員解釋說,由於硬床墊能為整個身體提供較好的支撐,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腰疼者使用硬床墊。然而,實驗證明,對於減輕腰疼本身來講,所選用的床墊硬度應適中,不能太硬。研究人員說,腰部是人體各部位中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之一。大多數人在自己生命的某個階段,或因受傷,或因用腰不慎,或因事故,都會留下腰疼的病症。同時,很少人知道,人們花在治療腰疼上的費用是十分驚人的。
4、下背痛的診斷
由於背部的解剖結構復雜,加上疼痛本身有時相當主觀且受環境與社會因子影響,下背痛的診斷並不容易確立。下背痛多半還是肌肉關節的問題所造成,這項成因必須和其他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如神經系統的問題、脊椎腫瘤、脊椎骨折、脊椎的感染等等作鑒別。 下背痛的分類有很多種,目前並沒有公認且統一的分類方式。
就成因而言,下背痛可被分成三大類: 「機械性背痛」:包括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神經根被壓迫、椎間盤退化、關節疾病、脊椎骨折等。 「非機械性背痛」:腫瘤、發炎─如脊柱關節炎、感染。 「內臟器官轉移痛」:如來自膽囊、腎結石、腎臟感染、主動脈瘤等內臟器官)。 此三類尤以機械性背痛為大宗(約90%);至於找不到成因的背痛,有大部分(約75%)仍被認為和肌肉拉傷或韌帶受傷有關。其他少數的背痛,則可能是由全身性的問題(如纖維肌痛症)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如身體化疾患)所引起。
下背痛也可根據症狀來分類: 「非特異性」:其疼痛僅局限在下背部,是最常見的類型。此類型不由特定動作引起,且未延伸至臀部。 「脊神經根病變」:因脊神經根被壓迫而造成的疼痛,約占所有患者的7%。疼痛會延伸至腿部(多半至膝蓋以下),可能是單側疼痛(常見於椎間盤突出)或雙側疼痛(常見於脊椎腔狹窄),且特定姿勢可能會加重疼痛。 「其他類型」:下背痛若伴隨其他外傷、發燒、嚴重肌無力或癌症病史,代表可能有較嚴重的潛在原因,這一類患者須緊急處理或特殊照護,建議盡早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
另外,亦可用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來分類,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 雖然並無公認的共識,但一般以六周及十二周為界,六周以內稱作急性、六到十二周稱為亞急性、十二周以上稱為慢性。治療策略的選擇,常和症狀持續的長短有很大的關聯。 危險徵象的出現表示可能有更嚴重問題的警訊。危險徵象可能病因過去曾患癌症癌症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大小便失禁脊髓馬尾癥候群明顯運動無力或感覺障礙臀部感覺喪失(馬鞍區麻痹)發生對該年齡層而言嚴重的創傷[譯注2]骨折長期使用類固醇過去腰椎曾接受手術部位有疼痛的情形感染發燒尿道感染發生免疫抑制現象施打靜脈葯物所謂的「危險徵象」(英語:red flags),指的是當有這些徵象出現時,最好能盡速就醫以尋找潛在的原因並接受相對應的醫療處理。但這並不代表危險徵象出現時一定有嚴重的潛藏原因,事實上大部分有出現危險徵象的病人並沒有特別嚴重的潛在問題。研究指出,若病人的背痛沒有伴隨危險徵象的出現,在症狀開始的四周內做影像或實驗室檢查並沒有助益。
當常見造成背痛的原因都被排除後,背痛真正的成因通常無法完全找到,此時會先針對症狀給予治療。此外,尋找一些如憂郁、成癮性物質濫用、醫療保費申請等潛在的因子可能對找到造成背痛的真正原因有所幫助。 在檢查下背痛的成因中,可以在患者躺平的情況下,將腿伸直並逐漸抬高,以是否會引發疼痛藉此判斷下背動的成因是否由椎間盤凸出所造成。而核磁共振顯影可以協助診斷並提供解剖學上的資訊。(圖中顯示為腰椎第4與第5節的椎間盤突出)
當出現上述所提的危險徵象、持續的神經學症狀、持續或越來越嚴重的疼痛時,建議做影像學檢查,尤其是當懷疑是癌症、感染或脊髓馬尾癥候群時,最好能盡早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核磁共振比起電腦斷層更能偵測到椎間盤的病變,但兩者對於檢查脊椎腔狹窄都很有用。至於身體檢查方面,只有少數幾個檢查項目比較有用,其中「抬腳測試」在椎間盤突出時幾乎都會呈現陽性反應(病患腳被抬起時會覺得疼痛)。利用脊神經阻斷術或可找到造成長期劇烈疼痛的椎間盤。類似的概念如神經傳導阻斷療法也可以確認特定背痛的來源,有些證據顯示將麻醉葯注入小面關節/關節突間關節(英語:facet joint)、薦髂關節(英語:sacroiliac joint)以阻斷神經可能是有用的診斷方法。
背痛是病患求診最常見的原因。幾周內的疼痛常會自己好,因此若沒有從病患的病史或身體檢查之中找到特定背痛原因的話,一般不建議進一步做影像檢查,包括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很多病患會要求影像檢查,但除非有「危險徵象」,否則非必要之醫療服務。常規做影像檢查除了會增加成本外,也會增加可能沒有益處的手術比率,且影像檢查帶來的輻射劑量對人體健康也有害處。事實上,從影像檢查中找出背痛原因的比率小於1%,而影像也可能顯示出對健康沒有影響的異常,而這些異常即使無害,有時仍造成病人擔心甚至會要求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即便如此,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總量從1994到2006年來成長了300%。
5、脊柱有問題腰疼嗎
脊柱有問題腰肯定會疼的,運動過程中脊柱會發生髓核位置變化,脊柱屈曲時髓核會向後移動,反復的屈曲會導致纖維環破裂,椎間盤膨出,突出等一系列病理改變,腰椎的屈曲也會造成脊椎後方的神經組織收到牽拉損傷,所以會有腰疼一些症狀。 脊柱有問題腰肯定會疼的,運動過程中脊柱會發生髓核位置變化,脊柱屈曲時髓核會向後移動,反復的屈曲會導致纖維環破裂,椎間盤膨出,突出等一系列病理改變,腰椎的屈曲也會造成脊椎後方的神經組織收到牽拉損傷,所以會有腰疼一些症狀。 脊柱有問題腰肯定會疼的,運動過程中脊柱會發生髓核位置變化,脊柱屈曲時髓核會向後移動,反復的屈曲會導致纖維環破裂,椎間盤膨出,突出等一系列病理改變,腰椎的屈曲也會造成脊椎後方的神經組織收到牽拉損傷,所以會有腰疼一些症狀。
6、腰疼和脊椎疼的區別
你好,一般腰部疼痛包括脊柱疼痛的,如果腰肌勞損引起的搖頭,脊柱沒有按壓疼痛,拍片也沒有異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