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膨脹紋

脊柱膨脹紋

發布時間:2020-10-24 18:48:42

1、生豬脊柱里有多條白色的細絲是什麼?

骨髓或是神經吧,脊椎動物的脊椎中都有。

2、斑馬是屬於白馬黑條紋,還是黑馬白條紋?

斑馬 斑馬(Zebra)
學名:Equus burchelli
奇蹄目馬科斑馬屬4種獸類的通稱。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
斑馬為非洲特產。南非洲產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
山斑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嶽地帶活動;普通斑馬棲於平原草原;細紋斑馬棲於炎熱、乾燥的半荒漠地區,偶見於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謹慎,通常結成小群游盪,常遭獅子捕食。
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於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其中擬斑馬已於1872年絕跡,山斑馬也瀕臨滅絕。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麼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成年細斑馬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禦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非洲斑馬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後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於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後,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緻,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於目標明顯,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馬科(Equidae)
斑馬共有3種---山斑馬、普通斑馬、細紋斑馬,從它們身上的斑紋圖式、耳朵形狀及體型大小即可將其區分,且三種斑馬的生活習性都差不多。
成年斑馬體長2-2.4米,尾長47-57厘米,肩高1.2-1.4米,體重約350公斤。在春季產仔,孕期345-390天。
斑馬產在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喜歡棲息在平原和草原(山斑馬則居於多山地區)。斑馬是群居性動物,常結成群10-12隻在一起,也有時跟其它動物群,如牛羚乃至鴕鳥混合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馬偶然單獨活動。它們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64公里,斑馬經常喝水,很少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去。它們還有一個特點,即使在食物短缺時,從外表看仍是又肥壯皮毛又有光澤。
斑馬是最著名的非洲動物之一。在人為飼養下能生活得很好,在許多動物園和馬戲團中都有斑馬。斑馬都對普通非洲疾病有抵抗力,而馬卻沒有。所以一些國家和私立機構曾試圖馴化斑馬並將其與馬雜交配種。而這二種辦法都不大可行。公斑馬與母馬雜交、母驢雜交均產過仔,美國國立動物園還展出過這樣的雜交種。
山斑馬(Equus zebra)
僅產在西南非洲及南非開普省的山上,是體型最小的一種斑馬,也是首次得到科學描述和定名的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它有一對像驢似的大長耳朵;身上條紋細密,臀部條紋很寬,其上方脊柱處有一片鐵格架子似的條紋;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馬的數量已很少。
普通斑馬(E.burchelli)
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其分布的某些地區與山斑馬、細紋斑馬重疊。喜歡棲息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地區,只有食物與水短缺時才遷徙它處。坦尚尼亞的塞倫根蒂平原動物資源豐富,有時達成百上千隻斑馬與其它動物大群遷往新鮮的草地去。它們常與牛羚、狷羚、長角羚等其它食草動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馬一般是由一隻公馬及其家族組成。在母馬發情時,公馬會占據一片地盤,不準外來動物入侵,但發情期過後它們又會隨其它斑馬群混在一起。
依據身上的條紋圖式,普通斑馬又分成數個亞種,其中較著名的有格氏斑馬(E.b.granti)、和查氏斑馬(E.b.chapmani)。
細紋斑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除體型大,身上條紋窄密而臀部脊柱條紋很寬大,另一特點是長而闊的圓尖耳朵。產於肯亞北部、索馬里和衣索比亞。

3、十五種品種被承認的英短毛色

1、藍色:這種顏色是最常見的,而且四肢是所有英短裡面最發達的,臉也特別圓。很多人說的藍貓,其實就是英短的藍色種類。藍色也分為深藍和淺藍的,淺藍的從品相上來說會更優秀一點。

2、銀色漸層色:銀漸層近幾年來在中國非常受歡迎,通體幾乎是白色的毛發,只在尖端處一層灰色。像極了中國的水墨畫,看上去高貴氣質。

3、藍白雙色:英短中的藍白基本上是淺藍和白色混色的,一般臉上的藍色會像一個八字一樣從眼睛兩邊分開,鼻子嘴巴部位都是白色的,背上會有藍色,腹部都是白色的,四肢會帶著「白手套」,一般眼睛都是金色的。

4、三花色:三花就是藍色、乳色、白色。三花正常只會出現在母貓身上,所以說如果是三花的英短,肌肉會沒有公貓那麼發達。但很多賽級的英短都會繁育三花色。

5、藍乳雙色:藍黃雙色因為少了白色,所以整隻貓看起來就會顯的不是很清爽。所以大多數家養的時候不會選擇這種,但事實上和三花一樣,它本身是繁育級特別中意的顏色。

6、梵色:梵色中就分為了三種,一種是頭尾有花紋,身上沒花紋,叫做凈梵。

7、梵文:是頭尾有花紋,身上的花紋小於三處大於一處的,叫做梵文。

8、梵花:就是頭尾有花紋,身上的花紋超過了三處,叫做梵花。

9、乳色:就是和網紅大橘貓有點像,但是顏色會更淡一點,顯得會比較高貴。

10、純白色英短:純白的英短目前在國內比較少見到,是比較珍貴的。

11、純黑色英短:和純白色一樣,在國內都是非常少見的。

12、藍金漸層色英短:大面積的毛色是金色的,毛尖會有藍色,眼睛則是綠色的。

13、金漸層英短:跟乳色相比,金漸層則是真的純金色。

14、黑金漸層英短:跟藍金漸層很像,只不過毛尖的顏色是黑色的,更深。

15、虎斑紋英短:一般來說美短是虎斑紋,英短則是藍色出名,常見的以這兩種形態來做區別。但事實上英短裡面也有虎斑紋的。虎斑紋還分為金虎斑和銀虎斑,像西遊記里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一樣,一個底色是金色一個底色是銀色。

(3)脊柱膨脹紋擴展資料

英短和美短的區別

1、產地不同

英短和美短,可以理解為英國的短毛貓和美國的短毛貓,所以即使根據名字來看,原產地還是比較明顯的,英短原產自英國,而美短原產自美國。現在這兩種貓都是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品種,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2、毛色的區分

CFA承認的美短有80多種顏色,而CFA承認的英短顏色卻只有15種,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就是銀虎斑美短與藍色的英短,如果是單單拿出這兩種顏色的貓來比較,那自然是一目瞭然的,非常容易區分,所以會有「英短藍貓、美短虎斑」這種說法。

但是如果用其他顏色的貓咪來比較的話,就不是那麼容易辨別,而且會非常的像。比如,我們印象中,英短應該是純色或者是雙色,但是其實英短也有虎斑色,單獨從毛色上來看,與美短非常的相似,給區分加大了難度。

3、臉部的區分

雖然英短與美短同屬於中等體型的貓咪,但是英短相對更渾圓一些,臉部也更大更圓、四肢更粗壯、脖子更短,給人一種小胖子的感覺,但是美短則相對感覺消瘦了一些,並且會有一個尖下巴,頭部上下長度比寬度略長一些,身體發育雖然沒有英短那樣粗壯,卻比英短略長一些。

4、我的腰椎膨脹要怎麼治

椎間盤膨出是椎間盤向後膨隆高起,外周纖維環超出椎體終板邊緣,周圍肌肉變的鬆弛。患者會感到下腰痛,有時疼痛會延伸到腿部,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治療腰椎間盤膨出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合理選擇。

方法/步驟

1

推拿治療:經常推拿可以減輕和預防腰椎間盤膨出症狀,自己可以去醫院推拿,或者去按摩房也行,告訴對方你的症狀,他們就知道怎麼按摩了,推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點按摩雙側的腰肌部位,以此來減輕肌肉的緊張。2、以揉的方式,按摩腰背、大腿、小腿部位,使身體經絡血氣得以暢通。3、用手掌根推脊柱兩側及臀部,已求達到放鬆腰部肌肉的效果。4、用手指拿捏股四頭肌,增加肌肉張力。5、用手指點按身體腰部的穴道,例如:承扶、風市、殷門、陽陵泉、湧泉、委中等。以此來增進神經組織的能力。

2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腰椎間盤膨出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原則,使用針、灸對相關穴位進行針刺、艾灸的方式,以緩解病症。針灸方法可以有效疏通腰部經絡,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四肢麻木。對於腰椎間盤膨出來說是很不錯的一種選擇,可以去醫院中醫科進行。不要找江湖郎中。

3

葯物治療:腰椎間盤膨出大多以中葯進行調理,很多醫書中有治療的方子,例如:《傷科大成》中對於前期症狀,針對活血舒筋作用的方子,處方:杜仲3克、枸杞子3克、當歸尾3克、沒葯3克、山茱萸3克、破故紙lO克、熟地黃lO克、菟絲子10克、紅花2克、,肉蓯蓉3克、獨活3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 如果下肢腿部有明顯疼痛,可加威靈仙15克、地龍12克。還有醫聖孫思邈《千金方》針對中期用葯的方子,主要目的是宣痹活絡,處方:防風6克、川芎6克、牛膝6克、當歸12克、獨活6克、桑寄生18克、熟地黃15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黨參12克、細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沖),用水煎服,每日1劑。 此外還有很多方子,這里不一一表述,各地也有很多土方子,可以咨詢服過的人,看是否有效果。

4

鍛煉治療:自己平時多鍛煉身體可以有效的緩解腰椎間盤膨出,多鍛煉腹肌,例如每天做而幾次仰卧起坐。多鍛煉腰肢,每天多扭扭腰。段鍛煉腰背肌,例如躺在床上,然後抬臀,使臀部盡可能的遠離創面,堅持幾秒鍾之後,放下,再進行幾次。

5

食物配合治療:多吃一些有益於緩解腰椎間盤膨出食療,例如:豬腰、大棗、羊肉、芝麻、狗脊、豬尾、海帶、荔枝、生韭菜等。

6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而且可能會出現並發症,建議慎重選擇,如做手術,一定要注意術後保養,多卧床休息,多鍛煉,少進行大體量工作。

END

注意事項

平時不要穿高跟鞋。

多睡硬板床,可以有效減少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有腰椎間盤膨出症狀的人不要繼續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中。

減少重體力勞動,也不能經常久坐。

多多進行腰部鍛煉。

5、天生脊椎性肌肉萎縮,能治嗎

肌肉萎縮
肌萎縮分文兩種原因:第一,病理性的肌肉萎縮。這樣的肌肉萎縮只能通過葯物治療,其改善效果不佳。最多也只能是維持。第二,物理性質的肌肉萎縮。就是受外力損傷,非病理性肌肉萎縮,是可以通過後期訓練來達到恢復效果的。

6、做背擀筋脊柱兩邊是發白的 怎麼回事?

背擀筋脊柱發白是在擀筋的時候擠壓提拉使局部要是缺血,松開後過一會就會恢復,背擀筋可以促進背部血液循環,背部腧穴豐富,可以對內臟功能的新陳代謝有輔助作用。

7、白送分嘍!!超急簡單問題就在這里!!!

鯨 的 種 類

1. 在希臘,「鯨」這個字代表海洋巨獸。我們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海豚、鼠海豚。

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根據種類,須鯨有兩種不同的捕食方法。

脫脂式:如白鯨,在慢慢游動的過程中過濾浮游生物,嘴半開,水從連合處流入。

吞食式:當這種鯨靠近海底一大攤的蝦時,就張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裝進可以伸長的、折疊的肚子。當嘴閉合時,鯨舌就卷食那些鯨齒片過濾的水。如藍鯨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每年,一些鯨都會離開食物豐富的極地海洋去尋找更加溫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後代。它們在非常確定的時期內,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行程數千公里。每個冬天,許多遊客航行萬里,就是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灣能遇到它們。對抹香鯨而言,雄性則不能遷徙,因為在繁殖海域區不能找到足夠的槍烏賊這種食物。
2.鯨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
遍布四海的鯨--虎鯨
虎鯨又叫惡鯨、逆戟鯨,英文名字叫殺人鯨。因它特別喜食須鯨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稱它們為"油賊"。虎鯨以體魄健壯、性情兇狠而聞名於世,索有"鯨之暴君"之稱。說來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鯨兇猛異常,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經過人的調教、訓練之後,它卻變得十分馴服,並能根據人的指令作各種技藝表演(如跳水、頂球、伴隨樂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它們又成為海洋公園和水旅館中的"水族明星"而名聲大噪。同時,經過特殊訓練的虎鯨還能根據人的指令打撈沉入海底的魚雷和火箭。
虎鯨最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極更是它們的旅遊勝地。它們既能在炎熱的赤道周圍海域生活,又能在終年冰封,嚴寒的兩極冰海中出沒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還是在冰冷的南、北極水域,它們的體溫均保持36℃,恆定不變,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們的身體具有一套特殊的調節體溫裝置--熱交換系統。虎鯨靠這套"裝備"便可在不同溫度的海域中使體溫恆定不變。
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是靠身體表面的毛皮保持體溫恆定不變。虎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水中散熱量的速度是空氣中的2.5倍,這就意味著它的體內要產生更多的熱量。
虎鯨的體表光滑無毛,皮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脂肪起了隔絕寒冷侵蝕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鰭以及尾片等處沒有脂肪層,在這些部位中穿行著一些血管網,形成了一個熱交換系統。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 又無脂肪層,所以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高,是冷的。虎鯨體內的血液流經這些地方就會變冷。當這些部位的血液通過靜脈離開前肢、背鰭和尾片的時侯,就會被從心臟流出到這些部位的動脈血的熱量加溫。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許多熱量又重新轉回體內,而不是所有熱量通過前肢、背紹和尾片散失到水中。
總之,虎鯨體內的熱交換系統,既能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又能向周圍的水環境中擴散體內多餘的熱量,以此調節體溫保持恆定不變。
座頭鯨
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p~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出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結群不大,通常結對伴遊。游泳速度較慢。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面,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泅游。
主食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
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瓜頭鯨
別名:多齒瓜頭鯨。形態特徵 頭橢圓,無吻突,前端尖,上頜不突出於下頜。背鰭位於體中部,較偽虎鯨的寬大,高達30厘米,前緣向後傾,末端鈍。鰭肢長為體長的1/6,末端尖。體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圍為暗色區,有濃色帶沿體背正中線由頭延伸至背鰭,並在背鰭下方擴大成弧形暗色區,喉部有白斑,臍至肛
門附近為灰白色。上、下頜每側具齒20-25枚。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約275公斤。初生仔鯨體長約1米以下。
熱帶性種,常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游泳速度快。時有集群擱戲。我國南海、台灣省海域均有分布。
太平洋短吻海豚
別名: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3.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種體長也大於6米。
而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190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多頭黃牛的體重,它的一條舌頭就有4噸重。它的力氣也無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機動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曾出現過的最大動物。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長得這么大:一來是食物豐富,藍鯨雖體軀巨大,卻以小得和它無法相比的磷蝦為食。這種蝦數量多,容易捕,養得起這些大肚子漢。二來是水的浮力大,支撐著藍鯨的巨大體軀。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體重5噸左右,若非洲象的體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撐不住了,所以不能長得太大。但在海里卻不然,動物基本上處於失重狀態,再大也能浮得起來。但也不能無限增大,超過一定限度,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滿足需要了。
座頭鯨捕食方法很巧妙,先在水下朝上發射一串串氣泡,在水面形成一個很大的圓圈,氣泡就像氣槍一樣使磷蝦受驚而向圓圈中心集中,座頭鯨張著口從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由於座頭鯨口大,取食的效率很高,每頭露脊鯨每天要吃3~4噸磷蝦。
鯨的周身都是寶。皮可以製革,用鯨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質地柔軟,花紋美觀,不亞於牛皮。鯨的皮下脂肪層很厚,可達十幾至幾十厘米,可以煉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
一頭藍鯨可產油30多噸,相當於1 700頭豬或8 000隻羊的脂肪總量。鯨的骨器、內臟可作葯用或制肥。一頭巨鯨可稱得上價值連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如日本、挪威等國競相獵捕,使不少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止商業捕鯨。
鯨類王國中的「語言大師」研究表明,虎鯨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不同聲音具有不同的含義。生活在不同海區里的虎鯨,甚至不同的虎鯨群,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所以研究人員稱它為「虎鯨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虎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研究人員推測,虎鯨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交談,至於它們是怎樣聽懂對方的「方言」的,是否也像人類一樣配有翻譯,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

虎鯨: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體8.5(雌)~9.8公尺(雄),體重7,500-10,000公斤。

形態特徵:背鰭明顯高大(雌0.9公尺鐮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鈍而短,不明顯。胸鰭大,卵圓形,雄體可常至兩公尺。其黑、白對比體色是最好辨認特徵之一,主要為黑色,但在眼後尾鰭下、生殖器兩側及腹部是白色,背鰭後兩側有灰斑,每側頜齒10-12枚,大型且內彎。

自然史:據研究,在北太平洋東岸由華盛頓州至阿拉斯加,有兩類虎鯨,一為居留者,一為過渡者,其在生態,體色、外形,皆有差異,近美加邊界的居留者主攝食魚類,過渡者則攝食海洋哺乳類。其社群結構非常穩定,是人類以外最穩定者,個體可終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體中;群組有雌雄性及幼鯨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認,每群可有1 - 55頭,一般居留群較過渡群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進入淡水河記錄,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區較常見。

易與混淆者:本種團體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紋,及易辨識,但在遠方,一群沒有雄性個體高聳之背鰭的虎鯨群可能與花紋海豚及偽虎鯨有些類似。 ● top 灰鯨
灰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鯨類,在地球上已存在數百萬年之久,以鯨須攝食,故屬於須鯨科的一份子。

形態特徵:灰鯨成體的平均體長為12-15公尺,平均體重為30-40公噸,鯨脂厚度可達15-25公分,頭呈V形,噴氣孔位於頭頂的淺凹處,頭部略為拱起,身體是斑駁的灰色,上面有許多的藤壺及鯨虱寄生,所以身體有一塊一塊白色至橘黃色的塊狀物(皮繭),腹面沒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條凹槽,約130-180片鯨須板,呈黃白色;胸鰭小,呈槳狀,末端尖銳。

自然史:灰鯨在每年的4-11月往北遷徙至極地攝食區,12-4月會往南遷徙至繁殖區,主要生活在較淺水的海域或潟湖區;成鯨約5-11歲便達性成熟,成鯨在繁殖區進行交配後,經過12-13個月的懷孕期後,懷孕的母鯨會回到繁殖地生下單胎的灰鯨寶寶,2-3月為繁殖的高峰,剛出生的仔鯨全身呈暗灰色,並沒有藤壺或鯨虱寄生,初生時的體重為500-1000公斤、體長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為55%,所以幼鯨在一出生的成長十分快速,由飼養狀態得知,仔鯨可以每天長半吋(約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鯨的哺乳期約為9個月。(圖母子)

行為: 灰鯨的游泳速度較緩慢,約為4-9公里/小時,但卻有十分活躍的行為,例如:浮窺:灰鯨經常會將頭垂直抬出水面,窺看四周,約30秒鍾以上,一般認為灰鯨藉由此動作來觀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淺的區域時,灰鯨會乾脆將尾鰭放在海床上。

鯨尾擊浪:灰鯨將尾巴揚起,拍擊水面,此行為為社會行為的一種,求偶時,雄鯨亦會做此動作。 躍身擊浪:灰鯨會跳起,當身體離水面約3/4時,會旋轉身體並回落水面,入水時會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鯨會在其生活的環境中重復做此動作,一般會連躍2-3次,但曾有連躍20次的紀錄。

灰鯨喜歡在淺水域沖浪,有時也會側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潛時會將鯨尾舉起,在淺泳時不會,在深潛較長時間前,會先浮出水面15-30秒,連續噴氣3-6次,在潛入,噴氣時噴氣柱可達3-4.5公尺,形狀呈心型或V字型。攝食方式主食為底棲端足類,灰鯨會用頭及身體的右側(有些會用左側)去掃滾海床底部,將沉澱在海床的底棲端足類動物掃起並吸食,然後藉由舌頭將水及污泥從鯨須間過濾出,因此灰鯨的右邊鯨須較短也損害的較嚴重。

分布與回遊:灰鯨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類捕鯨的關系,於17、18世紀間就已經絕滅。而北太平洋目前有兩族群,一為東岸族群:回遊路徑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方繁殖區,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攝食區之間;一為西岸族群:目前觀察到的主要回遊路徑為由韓國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亞之間,按此族群目前也面臨滅絕的命運。東台灣的台東、花蓮等地區漁港,都有漁民似曾發現灰鯨的蹤跡,台灣是否有灰鯨出沒,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再續的情誼:20世紀初的商業捕鯨大浩劫之後,鯨豚數量劇減,透過各種媒體的報導,人們開始警覺到這個危機,也逐漸了解動物保育及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許多拯救鯨豚的行動和組織應運而生,有許許多多人投入這個行列,為鯨豚和人類之間破損的友誼重新建立起橋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鯨 根據過去的記錄報告顯示,灰鯨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現今被確認的只有兩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東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業捕鯨活動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鯨數量大減,有絕種的危險。在民眾及生物學家們高度的關切下,美國於1972年通過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將灰鯨列入保護名單之中。很快地,在人類共同努力下,灰鯨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東岸灰鯨已有兩萬五千隻左右,未來還有可能恢復到以往全盛時期的數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隻被馴養的大型須鯨類,幼灰鯨名叫GiGi,在經過復健後,被送回大海,回到原來群體之中;GiGi被抓時還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聖地牙哥海洋世界馴養時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長的相當快速,它每天長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當的驚人,三個月後,GiGi已經長到8.5公尺長、7000公斤重池子都裝不下它了,只好將它送回大海之中。這是第一件人類沒有傷害鯨類而將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圍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的三條灰鯨讓人感動難忘!當時由於天氣酷寒,海面很容易結成厚冰,且這三隻灰鯨正忙於進食,沒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層隔離在離海10哩外。隨著氣溫下降,結成厚冰的海水也越來越多,幾乎將它們整個封閉起來,情況非常危急,直到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發現它們,並召來其他的村民合力鑿開冰層,讓灰鯨可以探出頭呼吸,並且利用一個水循環幫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結冰,但仍無法將它們救回大海。透過新聞報導,來自全球各地的熱心人士陸續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達,此時灰鯨已露疲態,最小的一隻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動非加速不可,終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將其餘的2隻灰鯨成功地引回大海中。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鯨類的勝利!
● top 侏儒抹香鯨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來,「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約1公尺,成體可達2.7公尺,體重達210公斤。

型態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鯨,體形稍小,背灰腹白,頭側有擬鰓裂。背鰭之高度及基底怕較大(大於體長5%),鐮刀形,尖端更向後彎,位於中背。喉下有數條短而不規則之皺摺。下顎齒7-12對(偶13對),偶見3對退化的上領齒。
自然史: 通常出現的群頭數少,不到10隻。個性羞怯,不活躍,受驚嚇時立刻會排秀色糞便並潛逃。在體長達2.1-2.2公尺時性成熟,育幼期5-6個月。食物主為由於,偶食小魚及甲殼類,由胃內含物分析得知它們可深潛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溫帶及熱帶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鰭高大,鐮刀狀且位於中背,在遠處觀看,易與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頭鈍,背呈鐵灰色,易與小虎鯨及瓜頭鯨混淆,但後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較快。

http://www.aqhyx.net/student/zhutixuexi/whale/jingziyuan/jingziliao.htm

鯨的所有問題~`都在這里了哦~包括~

一、鯨的家族
鯨的種類 最大的動物--藍鯨 歌唱家--白鯨 巨鯨開膛破肚
二、鯨的生活習性
鯨的吃食 噴水 潛水冠軍 鯨的繁殖 鯨的語言
三、鯨的進化過程
鯨是魚嗎? 鯨的祖先生活在哪裡? 鯨的祖先是哪類動物?

鯨和牛是親戚 鯨是由陸地重返海洋嗎?

四、鯨與人類
優秀的演員--虎鯨 藍鯨黃海「絕戀」 鯨集體自殺之迷 海豚救鯨

人鯨血戰 白鯨的死亡

虎鯨: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體8.5(雌)~9.8公尺(雄),體重7,500-10,000公斤。

形態特徵:背鰭明顯高大(雌0.9公尺鐮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鈍而短,不明顯。胸鰭大,卵圓形,雄體可常至兩公尺。其黑、白對比體色是最好辨認特徵之一,主要為黑色,但在眼後尾鰭下、生殖器兩側及腹部是白色,背鰭後兩側有灰斑,每側頜齒10-12枚,大型且內彎。

自然史:據研究,在北太平洋東岸由華盛頓州至阿拉斯加,有兩類虎鯨,一為居留者,一為過渡者,其在生態,體色、外形,皆有差異,近美加邊界的居留者主攝食魚類,過渡者則攝食海洋哺乳類。其社群結構非常穩定,是人類以外最穩定者,個體可終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體中;群組有雌雄性及幼鯨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認,每群可有1 - 55頭,一般居留群較過渡群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進入淡水河記錄,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區較常見。

易與混淆者:本種團體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紋,及易辨識,但在遠方,一群沒有雄性個體高聳之背鰭的虎鯨群可能與花紋海豚及偽虎鯨有些類似。 ● top 灰鯨
灰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鯨類,在地球上已存在數百萬年之久,以鯨須攝食,故屬於須鯨科的一份子。

形態特徵:灰鯨成體的平均體長為12-15公尺,平均體重為30-40公噸,鯨脂厚度可達15-25公分,頭呈V形,噴氣孔位於頭頂的淺凹處,頭部略為拱起,身體是斑駁的灰色,上面有許多的藤壺及鯨虱寄生,所以身體有一塊一塊白色至橘黃色的塊狀物(皮繭),腹面沒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條凹槽,約130-180片鯨須板,呈黃白色;胸鰭小,呈槳狀,末端尖銳。

自然史:灰鯨在每年的4-11月往北遷徙至極地攝食區,12-4月會往南遷徙至繁殖區,主要生活在較淺水的海域或潟湖區;成鯨約5-11歲便達性成熟,成鯨在繁殖區進行交配後,經過12-13個月的懷孕期後,懷孕的母鯨會回到繁殖地生下單胎的灰鯨寶寶,2-3月為繁殖的高峰,剛出生的仔鯨全身呈暗灰色,並沒有藤壺或鯨虱寄生,初生時的體重為500-1000公斤、體長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為55%,所以幼鯨在一出生的成長十分快速,由飼養狀態得知,仔鯨可以每天長半吋(約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鯨的哺乳期約為9個月。(圖母子)

行為: 灰鯨的游泳速度較緩慢,約為4-9公里/小時,但卻有十分活躍的行為,例如:浮窺:灰鯨經常會將頭垂直抬出水面,窺看四周,約30秒鍾以上,一般認為灰鯨藉由此動作來觀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淺的區域時,灰鯨會乾脆將尾鰭放在海床上。

鯨尾擊浪:灰鯨將尾巴揚起,拍擊水面,此行為為社會行為的一種,求偶時,雄鯨亦會做此動作。 躍身擊浪:灰鯨會跳起,當身體離水面約3/4時,會旋轉身體並回落水面,入水時會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鯨會在其生活的環境中重復做此動作,一般會連躍2-3次,但曾有連躍20次的紀錄。

灰鯨喜歡在淺水域沖浪,有時也會側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潛時會將鯨尾舉起,在淺泳時不會,在深潛較長時間前,會先浮出水面15-30秒,連續噴氣3-6次,在潛入,噴氣時噴氣柱可達3-4.5公尺,形狀呈心型或V字型。攝食方式主食為底棲端足類,灰鯨會用頭及身體的右側(有些會用左側)去掃滾海床底部,將沉澱在海床的底棲端足類動物掃起並吸食,然後藉由舌頭將水及污泥從鯨須間過濾出,因此灰鯨的右邊鯨須較短也損害的較嚴重。

分布與回遊:灰鯨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類捕鯨的關系,於17、18世紀間就已經絕滅。而北太平洋目前有兩族群,一為東岸族群:回遊路徑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方繁殖區,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攝食區之間;一為西岸族群:目前觀察到的主要回遊路徑為由韓國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亞之間,按此族群目前也面臨滅絕的命運。東台灣的台東、花蓮等地區漁港,都有漁民似曾發現灰鯨的蹤跡,台灣是否有灰鯨出沒,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再續的情誼:20世紀初的商業捕鯨大浩劫之後,鯨豚數量劇減,透過各種媒體的報導,人們開始警覺到這個危機,也逐漸了解動物保育及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許多拯救鯨豚的行動和組織應運而生,有許許多多人投入這個行列,為鯨豚和人類之間破損的友誼重新建立起橋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鯨 根據過去的記錄報告顯示,灰鯨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現今被確認的只有兩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東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業捕鯨活動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鯨數量大減,有絕種的危險。在民眾及生物學家們高度的關切下,美國於1972年通過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將灰鯨列入保護名單之中。很快地,在人類共同努力下,灰鯨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東岸灰鯨已有兩萬五千隻左右,未來還有可能恢復到以往全盛時期的數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隻被馴養的大型須鯨類,幼灰鯨名叫GiGi,在經過復健後,被送回大海,回到原來群體之中;GiGi被抓時還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聖地牙哥海洋世界馴養時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長的相當快速,它每天長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當的驚人,三個月後,GiGi已經長到8.5公尺長、7000公斤重池子都裝不下它了,只好將它送回大海之中。這是第一件人類沒有傷害鯨類而將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圍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的三條灰鯨讓人感動難忘!當時由於天氣酷寒,海面很容易結成厚冰,且這三隻灰鯨正忙於進食,沒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層隔離在離海10哩外。隨著氣溫下降,結成厚冰的海水也越來越多,幾乎將它們整個封閉起來,情況非常危急,直到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發現它們,並召來其他的村民合力鑿開冰層,讓灰鯨可以探出頭呼吸,並且利用一個水循環幫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結冰,但仍無法將它們救回大海。透過新聞報導,來自全球各地的熱心人士陸續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達,此時灰鯨已露疲態,最小的一隻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動非加速不可,終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將其餘的2隻灰鯨成功地引回大海中。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鯨類的勝利!
● top 侏儒抹香鯨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來,「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約1公尺,成體可達2.7公尺,體重達210公斤。

型態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鯨,體形稍小,背灰腹白,頭側有擬鰓裂。背鰭之高度及基底怕較大(大於體長5%),鐮刀形,尖端更向後彎,位於中背。喉下有數條短而不規則之皺摺。下顎齒7-12對(偶13對),偶見3對退化的上領齒。
自然史: 通常出現的群頭數少,不到10隻。個性羞怯,不活躍,受驚嚇時立刻會排秀色糞便並潛逃。在體長達2.1-2.2公尺時性成熟,育幼期5-6個月。食物主為由於,偶食小魚及甲殼類,由胃內含物分析得知它們可深潛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溫帶及熱帶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鰭高大,鐮刀狀且位於中背,在遠處觀看,易與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頭鈍,背呈鐵灰色,易與小虎鯨及瓜頭鯨混淆,但後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較快。

8、脊椎炎怎麼治療

你好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治療:
(1)葯物治療:可以口服一些葯物包括恩賽類葯和非甾類抗炎葯
(2)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嚴重脊柱駝背、畸形,待病情穩定後可做矯正手術,腰椎畸形者可行脊椎截骨術矯正駝背。對頸7胸1截骨術可矯正頸椎嚴重畸形。
(3)其他治療: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多做伸展運動,最好睡平板床,別枕枕頭等.希望對你有幫助,祝健康。

9、脊椎上有白片是什麼意思?

問題分析:你好,出現腰痛症狀希望你到醫院看醫生檢查清楚.做腰椎拍片或MRI.還不排除腰椎椎間盤或者骨質增生的問題導致坐骨神經痛可能.意見建議:建議你一定要睡硬板床.可以牽引,理 療,紅外線,推拿 按摩治療.一定要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尤其是長期彎腰,每1小時左右要休息10分鍾左右.還要注意腰肌勞損的可能。

與脊柱膨脹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