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本草經脊柱

本草經脊柱

發布時間:2020-10-23 04:36:41

1、《本草經集注》是一部怎樣的書?

陶弘復景編撰這部著作是有感於當時制流傳的本草書錯誤較多,內容不全面,體例也不夠完善。他著手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葯物,又從《名醫別錄》中採用了的365種葯物添上,編成這部三卷收載葯物730種的著作。

這部著作,總結了魏晉以來本草學的發展成就,補充了許多新的內容。對葯物的產地、葯用部分的形態、鑒別方法、性味、採摘時間和方法等都有更詳細和確切的記述和觀察。從現存的資料看,該書對葯用植物的形態鑒別很重視,尤其是對果實的鑒別。如書中寫道:「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蒼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又如桑寄生,陶弘景指出:它「生樹枝間,寄根在皮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今處處皆有之,以出彭城為勝」。這里對桑寄生的形態、花期、習性、性味,都作了描述。雖然,他對各種動、植物的描述也存在有許多不確切之處,但在本草系統中,《神農本草經集注》是比較注重葯用動、植物形態,並用之於生葯鑒別的。這在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方面都很有價值。

2、《本草經集注》是怎麼分類的?

《本草經集注》突破了《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參考了《爾雅》的動植物分類模式,先將葯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八類,然後在每類中再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分類一直為唐、宋的大型本草著作沿用。

與本草經脊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