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水泡脊柱炎

水泡脊柱炎

發布時間:2020-10-21 14:48:01

1、這種病狀適合髖關節手術嗎【強直性脊柱炎】

繼續葯物治療強柱,針對髖關節進行手術置換.但是置換之前一定要先到骨科咨詢後再決定手術時間、材料及費用等。

(王北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背脊椎骨上有水泡,6大,是什麼問題,怎麼的回事

脊柱中間部位的疼痛一般是棘上韌帶炎導致的屬於腰部軟組織損傷的一種對於這種情況最好去醫院骨科明確診斷一般最常用的是針灸理療按摩外敷膏葯等等疼痛較重的可以通過小針刀注射等等平時注意避免久坐長時間彎腰受涼辦抬重物等
求採納

3、腳整天被水泡著會引起強直性脊柱炎嗎

指導意見:
你好,你的情況考慮腳整天被水泡著不會引起強直性脊柱炎的,祝你健康

4、水泡瘡是怎樣感染的,有什麼症狀及治療方法?

痔瘡症狀:肛門燒灼疼痛,觸摸時似有腫物突出,大便可伴有出血——馬應龍痔瘡膏效果不錯,洗凈局部後外擦一點(不要太多,會染到衣服上的) 注意:平時多喝水,少吃煎、炸、辣椒。 註:十人九痔,這很正常。
希望採納

5、眼球附近白眼仁部分長了類似水泡

看症狀象是結膜囊腫或是泡性角結膜炎,前者形象點說就是個小水泡,後者麻煩點,是對某些物質產生免疫反應引起的,好發於婦女和兒童,用點激素眼葯水就好了。兩種都不是太嚴重的病,不要擔心,你可以去任何一個北京三甲醫院的眼科就診,祝順利!

6、什麼是風濕性肌纖維炎?

(1)問:風濕病是什麼病?
答:現代醫學風濕病是指:與免疫、代謝、感染、遺傳、退行性病變有關的骨關節、肌肉以痛為主的疾病,其范圍相當廣泛,在我國危害最大的是風濕四病。
(2)問:什麼是「風濕四病」?
答:即四種不同病名的風濕病,第一種:最常見的,風濕寒性肌肉關節痛;第二種:風濕性關節炎;第三種:類風濕性關節炎;第四種;強直性脊柱炎。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為多數,兒童型類風濕病也很多,強直性脊柱炎以中年男性為多數。
(3)問:常見的風濕類疾病還有哪些種病呢?
答:①痛風;②系統性紅斑狼瘡;⑧皮肌炎與多發性肌炎;④系統性硬皮病;⑤白塞氏病,是以細小血管炎為主,慢性進行性復發性多系統炎症性疾病;⑥乾燥綜合症,是以淋巴細胞浸潤為病理,以外分泌腺病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4)問:常見的風濕寒病有哪些種呢?
答:有十種;①風寒頭痛,②吊線風,面神經麻疹,(歪嘴子);⑧上熱下寒症;④風濕侵犯心脈症,如風濕心臟病;⑤風寒犯肺症;⑥胃寒;⑦腸寒;⑧婦女子宮寒症;⑨男士腎寒症;⑩多發性風濕寒病。
(5)問:常見的受風寒濕引起的軟組織疾病有哪幾種?
答:有①肩關節周圍炎,即肩周炎;②頸部肌纖維炎,即頸椎病,③腰部肌纖維炎,即腰肌勞損症,④膝關節滑膜炎,關節紅腫有積水。
(6)問;常見的骨關節病有哪幾種?
答:有頸椎關節綜合症、急性頸臀部神經痛,腰間盤脫出症、增生性關節炎、增生性脊柱炎、臏骨軟化症。
(7)問:常見的與風濕病有關的血管病有哪幾種?
答:大致有六種:①結節性多動脈炎,②惡性風濕性關節炎;③多發性大動脈炎;④雷諾氏現象和雷諾氏病,即動脈陣發性痙攣所致的缺血性表現的一種病;⑤結節性血管炎;⑥動脈栓塞。
(8)問:風濕病包括這么多種不同病名的病,治療上應該採取什麼辦法?
答:首先要明確診斷,其次是抓住共性的發病病因。風濕寒外邪因素,但是內在因素各自不同,必須對症治療,方能奏效。
(9)問:什麼是風濕類疾病?
答:風濕類疾病是—組病因復雜、病理表現多樣、治療難易不同的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病。這組疾病中,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這四種病害最大,發病率最高。這四種病是比較多見的,也是我們東北寒冷地區多發的一組疾病。
(10)問:風濕類疾病發病原因是什麼?
答:祖國醫學早在內經《素問·痹論》中指出:是受風寒濕的外在因素所致。後世醫學不斷豐富深化提出:內傷致病的因素有:遺傳、感染、代謝障礙、自身免疫及血液性因素,形成了風濕類疾病的發病基因。
(11)問:風濕類疾病的概念是什麼?
答:這是現代醫學中提出的指一組疾病。它是指與免疫、代謝、感染、遺傳、退行性病變有關的骨關節、肌肉疼痛為主的疾病,其范圍相當廣泛。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四種病。1、風濕寒性(肌肉)關節痛;2、風濕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4、強直性脊柱炎。
(12)問:風濕類疾病有哪些病變表現?
答:根據目前全國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專家們研討統一的認識,對風濕病的新概念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的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屬風濕病。因此,風濕病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有以下四類疾病:
1、侵犯關節和肌肉的疾病。
2、侵犯肌肉、骨骼系統,也侵犯其它器官的疾病。
3、肌肉痛、關節痛、全身性疾病以痛為主。
4、侵犯骨骼肌肉系統、皮膚及內部器官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
從以上4方面認識風濕病,目前被世界公認的,風濕病原因內的疾病已達100餘種。
(13)問:什麼是關節炎?
答:談到關節炎,人們常想到陰天下雨關節痛,這就是關節炎,這是習慣的看法。關節炎,是指以關節的炎症為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既包括哪些病變只限於關節局部的疾病,如關節外傷後引起的創傷性關節炎,也包括某些以關節炎症為臨床表現之一的全身性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血友病、痛風等。《關節病大全》一書中,列舉的關節炎病達213種。
(14)問:風濕病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是什麼?
答:正因為風濕病的范圍廣泛,其中不少種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關節炎症的發病率又很高,所以給社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美國,關節炎病人有2000萬以上,其中500萬為類風濕性關節炎,1200萬為骨性關節炎。關節炎和風濕病在美國是慢性病殘的最主要原因,患病在家休養的病人中,關節炎患者佔1/5,每年因此病損失的勞動日在2700萬天以上,經濟損失18.6億美元。我們東北地區以大興安嶺地區的調查統計,患風濕病者占人口中的75%,不同程度的患有風濕病,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勞動。
(15)問:風濕類疾病與免疫功能有什麼關系?
答:風濕類疾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風濕病,風濕類疾病指不同的病因引起的一組疾病,即免疫性、代謝性、退行性、遺傳性引起,累及骨、關節、肌肉等肌肉骨骼系統,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疾病。根據1983年美國風濕病學會的分類方案,風濕病所包括的疾病達上百種,而這些疾病的發病原因都存在與自身免疫功能有關。對風濕病檢查抗O和類風濕因子,他同多種結締組織疾病患者同樣反映出來類風濕因於的陽性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風濕因於陽性率為70—80%,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硬皮病約為40%,乾燥綜合症幾乎接近100%,明顯高於正常人4%,所以說,從免疫學檢驗中也充分說明風濕病的發病與自身肌體的免疫防護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些風濕病的發病存在免疫功能降低而發病。
(16)問:風濕類疾病與血管病有什麼關系?
答:風濕病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合並有血管炎。有些血管病常見於風濕病患者,發生動脈閉塞性疾病。風濕病引起的,類風濕性血管炎、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栓塞脫落所致動脈栓塞、多發性大動脈炎,結節性血管炎、雷諾氏現象及雷諾氏病、結節性動脈炎等。所以說:風濕病可以發生一系列血管病。血管病與風濕病有著同一的血源關系。
(17)問:風濕病常並發哪些血管疾病?
答:風濕病如: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都會廣泛地發生血管炎性的病理改變。這些病變不僅是產生關節炎的直接原因,而且形成風濕病的特徵性臨床表現。如環形紅斑、蝶形紅斑等。另一方面,血管病如:多發性大動脈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患者廣泛地出現關節炎症狀。風濕病可見到動脈血栓塞如:風濕關節炎同時存在風濕性心瓣膜病。由於血液動力失常,常於心房中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造成微循環的栓塞。
(18)問:風濕類疾病常發生哪些血管病變?
答:大致有四種血管病變。1、血管炎也稱為脈管炎;2、動脈栓塞(即風濕心臟病);3、微循環障礙;4、血流變有改變,血漿粘度增高,血沉增快。
(19)問:風濕類疾病常見血管炎有哪幾種類型?
答:可分為四種類型:
1、結節性多動脈炎類的系統壞死性血管炎,包括典型的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和重疊綜合症。
2、巨型胞動脈類血管炎,包括巨細胞動脈炎,大動脈炎綜合症和風濕性多肌痛。
3、結締組織疾病伴發的血管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綜合症、皮肌炎、硬皮病和風濕熱的膠原血管病。
4、結節型皮膚血管炎,為一類血管炎綜合症,包括結節性血管炎等10種疾病。
(20)問:風濕類疾病與風濕寒病有什麼關系?
答:風濕類疾病是指風濕病。而風濕寒病是指風濕寒邪侵入人體後引起的各種疾病。症侯群包括臟腑器官的癥候群,如上熱下寒見有風寒頭痛,吊線風(歪咀子),上熱下寒,由風濕侵犯心脈、風寒犯肺、胃寒、腸寒、宮寒、腎寒、多發性風濕寒病有10種之多。風濕症中的很多人並發不同的風濕寒病症狀,而風濕寒病可發展成風濕病,是同一類風濕病,但又存在著不同的體症,所以,把風濕寒邪侵犯人體後引起的各種慢性病統稱為風濕寒病。而風濕類疾病是以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為主要病症的風濕病,同風濕寒病有同一屬性的風濕病,又有體症表現不同的個性區分,便於對症區別治療。
(21)問:風濕寒病都有哪些症狀?
答:有如下幾種:
1、上熱下寒:有頭暈、失眠多夢、記憶減退、煩躁、呆板、口乾、眼澀、兩足小腿發涼、關節不利等。
2、風濕侵犯心脈:心悸、心煩、胸悶、憋氣。
3、胃寒:胃痛、上腹脹滿、吞酸。
4、腸寒:腹痛、腹脹、腸嗚、腹瀉,一日數次。
5、宮寒:月紅不調、痛經、白帶多。
6、腎寒:陰囊潮濕,睾丸涼痛,小腹抽痛,排尿不利,陽萎等。
(22)問:風濕寒病的特點是什麼?
答:主要兩點:①風濕寒病多屬於功能性的,沒有器質性改變。無論作什麼化驗檢查均正常,但本人感到渾身難受。②風濕寒病另一個特點是:遇寒冷天氣變化時,遇刮風、陰天、雨雪時病情加重。
(23)問:怎樣預防風濕寒病?
答:要防患風濕寒病:①保持精神愉快,②堅持鍛練身體,增強抗病能力;③改善生活環境,預防風濕寒侵襲;④在工作生活中時刻預防感冒、防止風濕寒邪侵襲;⑤有病早治,無病早防。
(24)問:什麼是風濕寒性關節痛?
答:風濕寒性關節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突出特點是,疼痛,關節局部沒有紅腫熱的炎症表現,化驗抗O,類風濕因子均為正常,少數血沉稍快。遇寒冷天氣變化病情力口重。骨關節疼痛、酸麻、沉重、伸屈不利、反復發作,以某部肌肉或一、兩個關節為重。多數疼痛部位:膝、髖、肘、腰、背部,累及到全身肌肉、大小關節、無紅腫性疼痛,活動受限,甚至是癱瘓狀態。
(25)問:風濕寒性關節痛分幾種類型?
答:中醫辯證分型是為了對症施治,所以分為風重、濕重、寒重、風濕、寒濕五種類型。
風重型關節痛:是以風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風為陽邪,「其善行而數變」,主症:全身各關節、肌肉遊走竄痛。
濕重型關節痛:是濕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濕為陰邪其性粘重濁,主症: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關節伸屈不利,活動時多有軟骨磨擦音。
寒重型關節痛:是寒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症:患病局部肌肉、關節皮膚發涼,固定性劇痛或攣縮構急。
風濕型關節痛:是寒,濕相兼侵犯人體所致。主症:患病局部發涼(出冷汗),固定性劇痛、沉重發板,活動困難,最重者失去勞動能力,甚至癱瘓狀態。
(26)問: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答: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應反應性疾病。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根據文獻記載,成人風濕熱,關節受累者佔9l.7%,兒童則為55.7%。關節炎的形成是由於風濕活動反復發作,除引起關節腫痛外,最重的侵犯心臟,並發心肌炎和風濕心臟病。
(27)問: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答:有急性和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之分。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前l—3周有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現:乏力、煩燥、有高熱、出汗。關節表現:疼痛有遊走性、對稱性、反復性的關節炎,關節外表現:有心臟病變、皮膚病變。慢性風濕性關節為多有急性病史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一般無高溫、少數有低熱。關節酸痛,呈遊走竄痛,關節輕度腫痛,活動輕度受限。
(28)問: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答: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被稱為不死人的「癌症」,其意是:「難治之症」。也就是患此病容易致殘。本病發病率很高,據國外統計,患此病約佔全人口的2.5%,比較重的患者約占患者中的1%。美國有5—6百萬人患類風濕關節炎。我國10億人口中,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lOOO萬之多。
此病是全身性疾病,表現在骨關節滑膜,其次是渠膜、心、肺、皮膚、眼、血等廣泛的炎症,造成關節各種組織如:軟骨、韌帶、肌腱、骨骼及多臟器損害,所以此病恰當的名稱是類風濕病。類似風濕,本質上區別於風濕,以關節病變為主,所以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29)問: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與發病機理是什麼?
答: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基因和持續發展與自身免疫有關。有以下幾種因素:①免疫因素;②遺傳因素;③感染因素;④風濕寒邪劇巳機體因素。
(30)問: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有哪些症狀?
答:早期症狀不典型,尤其是骨質改變以前的表現小關節疼痛,對稱性的痛點,全身乏力,關節腫痛、時而消失、反復發作。起病形式是由個人的免疫狀況,精神狀態及營養因素不同,臨床表現各異。
(一)是隱匿發病:有70%初發病患者是隱匿發病。表現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低熱,體重減輕等前兆症狀,最初會有關節輕度酸痛和僵硬,受累關節以四肢小關節為主,交替的發作和緩解,逐漸地加重,侵犯到各關節痛。
(二)是急性發病,有20%患者起病急,突發性的多關節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
(三)是中間型發病,有15—20%。介於上述二者之間,全身症狀比較明顯突出,貧血症明顯。
總之,此病全身表現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或低熱、體重減輕、肌肉酸痛及貧血等。
(31)問: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表現有哪些症狀?
答:關節炎的主要症狀:①是晨僵:早晨患病關節有僵直感,即僵硬、伸屈不利、活動受限、紅腫發熱的關節持續僵直,逐漸加重。②疼痛:此病突出的症狀是疼痛。初期指:膝、踝的小關節遊走性疼痛,一旦關節腫脹,則痛而固定,呈對稱性,而且發展到肩、膝、髖、頸椎關節,面額關節痛,會出現張口時痛,張不開嘴,③腫脹:由於關節腔內滲液增多,滑膜增生,軟組織炎症造成關節腫大,以小關節,手指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脹,多發生在中指,也出現在掌指關節及腕關節腫脹。④活動障礙:由於患病的關節炎症,疼痛腫脹,炎性滲出使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滑膜絨毛狀增生的肉芽組織壓迫和消飲軟骨後,使關節間隙變窄而產生關節活動障礙。⑤關節畸形,由於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變得破壞,使關節產生某種特殊的畸形。
(32)問: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外有哪些表現?
答:有以下四方面表現:
(一)皮下結節:約有20病人出現皮下結節,多出現關節隆突部位,呈圓型或橢圓型。
(二)類風濕性血管炎:主要是血管的炎性改變,管腔狹窄,血栓形成,血管閉塞。
(三)類風濕性心臟炎:發病占患者的38.8%,心臟受到損害。主要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和全心炎四種。
(四)全身性並發症:肺的損害產生胸膜炎,稱慢性肺間質纖維化,塵肺等。眼部表現:鞏膜炎。角膜結膜炎、穿孔性鞏膜軟化。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多臟器發生病變。
(33)問: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答:本病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率9:1—14:1之間。它以脊柱關節炎症為主症,進而侵犯骨頭和頸椎的炎症。關節活動受限而後強直,一般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胸、頸椎而出現骨質疏鬆,韌帶骨化,使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甚至喪失勞動能力。我國10億人口患此病有100萬之多。本病名稱,我國也曾有不同名稱,50年代方先之對本病曾命名中樞型類風濕。當前國內外均稱為強直性脊柱炎,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痹症范疇,即風濕類疾病危害人類健康比較嚴重的一種疾病。
(34)問:發生強直性脊柱炎的因素是什麼?
答:患本病基因因素是:家族遺傳,有感染因素、風濕寒邪侵犯是外在因素;其它病因包括外傷、局部化濃性感染等。總之,可能是由於基因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引起,此外,還與生殖器泌尿感染和腸道的疾病有關。
(35)問: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特點和症狀表現哪些方面?
答:本病特點是以男性病人為絕大多數,而發病年齡16—25歲之間的青壯年。主要症狀:①下腰疼痛及腰僵,②臀部或髖部疼痛及髖關節活動受限,③胸部疼痛及胸廓活動受限;④頸部疼痛及頸椎活動受限,⑤膝、踝關節腫脹及疼痛:⑥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⑦大轉子,坐骨結節,跟骨關節,恥骨聯合處疼痛;⑧駝背畸形:髖、膝、踝關節畸形及強直,⑨復發性眼痛及視力減退。
(36)問:強直性脊柱炎的體征有哪些表現?
答: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脊柱僵硬及姿勢改變。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輕者為平腰、重者駝背畸形。二是胸廓呼吸運動減少,即胸廓呼吸運動減少。三是骶髖關節形成關節炎,進而形成股骨頭受侵而壞死,活動受限。四是脊柱外骨關節侵犯,即脊柱關節侵犯肩、髖、膝、坐骨結節、恥骨結合和跟骨結節處引起炎症。五是關節外合並症、如:復發性虹膜炎、心臟疾病引起主動脈閉鎖不全,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可發生病理性中樞椎半脫位。
(37)問:其它常見的風濕類疾病還有哪幾種病?
答:其它常見的風濕類疾病,也是頑症,有如下幾種:①系統性紅斑狼瘡;②皮肌炎與多發性肌炎;③系統性硬皮病;④白塞氏病;⑤乾燥綜合症;⑥痛風等。上述六種疾病均為
風濕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痛或關節炎,出現骨、軟骨、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等連動系統疼痛症狀,即中醫痹症,是風濕而發的疾病。
(38)問:什麼是系統性紅斑痕瘡?
答:本病是一種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遍及全身,以皮膚和腎臟尤為突出。檢驗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特別是抗核抗體,是本病特徵標志。
(39)問:祖國醫學對紅斑狼瘡是怎樣認識?
答:祖國醫學對本病是以臨床為診斷看法,以發熱、紅斑為主要表現。患者歸屬為:「陰陽毒」、「蝴蝶丹」、「日曬瘡」,以關節痛、雷諾氏現象為主症者屑「瘡症」;以狼瘡性腎病表現為主者屬「水腫」范疇;病初發病急性期為標實症,病久多虛,按「虛勞」辯症。
(40)問:紅斑狼瘡有哪些方面的臨床表現?
答:此病變化多端,分為急性、惡急性和隱匿性三種。無論那一種,早期症狀均有乏力、發燒、關節痛、皮疹。主要病變表現在以下10個方面:①發燒:90%患者在發病中都發熱。②皮膚:有80%患者受到損害。皮膚受損部位,先發生面頰和鼻樑部位蝶形紅斑,色鮮紅或紫紅,略高出皮膚,表面光滑,有時可見鱗屑、水泡。消退留有棕黑色素沉著。③關節、肌肉:有80%患者腫脹疼痛,這是首先之症,進而會產生某關節無菌性壞死。④漿膜:有50%以上患者有雙側或單側性胸膜炎,有的發生縮窄性心包炎,或由心包積液引起心包填塞,腹腔積液引起腹膜血管炎和腸壁漿膜炎。⑤腎臟幾乎所有患此病者,在病程中均有腎損害發生的腎炎,形成狼瘡性腎炎。⑥心臟:可引起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⑦肺;約有10%患者有狼瘡性肺炎,其特點高燒、呼吸急促、缺氧、咯血。⑧消化道:約20%患者有惡心、嘔吐、食慾減退或腹痛。⑨中樞神經:最常見的表現為癲癇樣發作或器質性腦病,腦血管炎。⑩其它方面,可出現鞏膜炎、淋巴結腫大、兒童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腮腺腫大、眼乾燥症狀等。
(41)問:什麼是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
答:此兩病均是原發性肌炎,主要累及模紋肌,呈非感染性彌漫性炎症,表現為肌無力、肌痛與肌萎縮。有皮膚損害者稱為「皮肌炎」,無皮膚損害者稱「多發性肌炎」。1—80歲均有此病發生。多發病年齡為5—15歲和45—60歲之間。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痿症。《素問·生氣通天篇》說:大軟短、小馳張、軟短為構,馳張為痿。這種痿症與臟腑關系密切。
(42)問:皮肌炎與多發性肌炎的肌肉、皮膚有哪些表現?
答:肌肉的症狀表現為,肌無力:進行性、對稱性四肢近端肌肉無力,尤其是骨盆帶和大腿的肌肉最為顯著。肌痛:表現自發痛,肌肉萎縮,腱反射基本正常。
皮膚表現:有特徵性皮疹、在眼瞼、鼻樑、兩頰、前額和指甲周圍皮膚出現暗紫色紅斑、指關節背面對稱性伴有脫屑紅斑。此外,上胸部、四肢的關節背面等處也可見類似的紅斑,不同程度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甚至皮膚萎縮。皮疹有頑固性搔癢。
(43)問:什麼是硬皮病?
答:硬皮病分為兩大類,即:局限性頑皮病和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系統性硬皮病是以血管炎為病理基礎,導致皮膚、內臟,彌漫性纖維化的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依據其臨床表現,屬祖國醫學「皮痹疽」是由腎陽虛,衛外晃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凝於肌膚,營衛不和,脈絡瘀阻所致。
(44)問:什麼是白塞氏病?
答:本病以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口、眼、生殖器、皮膚的慢性、進行性、復發性、多系統炎症的疾病。病程中多數有節炎和結節性紅斑。
(45)問:白塞氏病都有哪些臨床表現?
答:表現於全身:①口腔損害,主要是潰瘍,②眼部症狀,各組織均可受累,如角膜炎、角膜潰瘍、瘡疹性結膜炎、胸膜炎、脈絡膜炎等;③生殖器,主要損害是潰瘍;④皮膚症狀多見於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或發生膿瘡、毛囊炎、病腫、潰瘍;⑤關節表現為關節炎;⑥心血管表現有心肌損害瓣膜病變,心包炎等;⑦消化道、口腔至肛門主要表現潰瘍病變;⑧神經系統受損廣泛,大腦、中腦、腦干、小腦、脊髓、腦膜、腦神,經、脊髓神經均可受損。
(46)問:什麼是乾燥綜合症?
答:本病是以淋巴細胞浸潤為病理基礎,以外分泌腺病變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47)問:乾燥綜合症有哪些臨床表現?
答:①眼部:由於淚腺萎縮、淚液分泌減少而發生乾燥性角膜結膜炎是本病的特徵性表現;②口腔:有不同程度的 口腔乾燥;③關節:有炎症,可合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④其它外分泌腺受侵損害:呼吸道、胃腸道、肝臟、胰腺、腎臟等。
(48)問:什麼叫痛風?
答: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一組疾病。其特點是伴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發作,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者,病因除少數由於酶缺陷引起外,大多尚未明確。繼發性者由腎臟病、血液病等多種因素引起。
(49)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表現有哪些特點?
答:臨床特點:多數在夜間發作,單一關節明顯紅腫熱痛,第一腳趾關節,是趾關節發病較多,關節炎發作的第一天最重。伴有全身症狀:發熱、頭痛、血沉增快、外周血白細胞增多,病情持續兩周左右,反復發作。
(50)問:慢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表現有哪些特點?
答:本病多關節受累發作較頻,甚至發作後關節疼痛也不緩解,可有痛風石形成。關節可出現活動受限,X光檢查,關節處骨緣有破壞,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變窄。病變發作時則軟骨下骨內及骨髓內均可見痛風石沉澱。

7、求專家醫生:口腔起水泡、嘴角紅腫等症狀

感覺像白塞綜合症因為你出現了口,生殖器,皮膚三者的症狀但是還需要到醫院做病理檢驗。以下時白塞綜合症的病因臨床表現希望對你有幫助最後我送一你一個中醫的葯方是我上學時老師傳給我的要是確診後可以試試。
物組成 黃連4g 細木通4g 紅花6g 生甘草8g 赤芍9g 黃10g 飛滑石l0g(包煎) 生地l0g 炒黃柏l0g 滁菊花12g 生苡仁15g 土茯苓15g 蘆根30g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病證 白塞綜合征,濕熱毒蘊之證。

塞(Behctet)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四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慢性進行性發展和損害,反復發作為特徵的多系統損害疾病。口腔、皮膚、生殖器、眼和關節為常發病部位,病情一般較輕;心和大血管、消化道與神經系統等為少發病部位,病情一般較重。臨床表現多樣,其預後與受累臟器有關。

臨床表現
在我國病例中,發病以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約3:4。初發病年齡自4~70歲,而主要是16~40歲青壯年。全身許多臟器均可受累,而常發病部位是口腔、皮膚、生殖器、眼和關節;心和大血管、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等為少發病部位。損害初發部位,口腔55.2%,皮膚23.8%,生殖器和眼各為6.75%,報告偶有以中樞神經系統初發病者。發病有急性和慢性兩型:即少數急性發病者,是在5天至3個月內於口腔,皮膚,生殖器及眼等常發病部位同時或先後出現損害,而局部損害和全身性症狀的較重;大多數是慢性發病,一器官發病後經不等時間的反復發作與緩解後,再分別於其他器官發病,一般是口腔在先,眼在後,以局部損害為主,全身性症狀較輕,但在病程中可急性加重。

無論是急性發病或慢性病程中的急性加重,全身性症狀是高熱、頭痛、乏力、食慾不振和關節疼痛等。熱型不定,而持續高熱者少見。57.6%夏天低熱。過度勞累,睡眠不佳、月經前後,氣候突變或季節改變均可引起不同部位損害加重。少數病人有家族史,但未見接觸傳染病例。

(一)口腔損害 主要是疼痛性潰瘍,佔99%~100%,是本病發生最早,發生率最高和反復時間最長的一種損害。常見於舌尖及其側緣,下或上唇內側和下或上齒齦以及頰粘膜,而上齶極少發生。單發或連續不斷地出現,一般為3~5個。開始為可以感覺到的小「結節」,迅即發展成潰瘍。米粒至綠豆大小不等,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但不整齊,深淺不一,底部或有淡黃色覆蓋物,周圍或可見紅暈。單個損害約於2周左右癒合。早期約一個月發作一次,病期長者發作間隔時間縮短,呈此起彼伏而連續不斷地發作,少長期緩解病例。咽喉發病時,潰瘍數目少但較深而大,症狀重,癒合慢。

(二)各型皮膚損害 皮膚損害是多形態的,總的發生率在97.4%,發生較早,24.5%病例以初發症狀出現。

1.常見而有特徵性損害:
⑴結節性紅斑樣損害:是皮膚損害中最多見的一型,佔68.64%。主要見於下肢,特別是小腿,有時在上肢,偶而在軀乾和頭面部。一般約蠶豆大小,中硬度,呈皮色、淡紅、鮮紅或紫紅色,通常為幾個至10餘個不等,無規律地散在分布。輕度疼痛和壓痛,無擴在融合及形成潰瘍傾向。單個損害約一個月左右消退,留輕度色素沉著斑,無皮膚凹陷現象。新的損害又在其他部位發生,在同一病人常見不同大小、深淺、顏色和病期的損害。32.37%病例新發皮下結節損害周圍有約1~1.5cm寬的鮮紅色暈圍繞,稱為紅暈現象,是本病特徵性表現,具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發病無明顯季節性,而夏天一般較重。
⑵毛囊炎樣損害:佔41.15%。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為米粒至綠豆大暗紅色丘疹,頂端或見小膿頭,一般不破潰,多於1周後消失。數目較少,主要分布於頭面和胸背上部。另一種為膿皰性結節損害,其數目較多,分布於大腿、小腿、背、面、頭皮、胸、前臂、臀、外陰和肛周等處。初為紅色丘疹,而後其頂端出現米粒大膿皰,但無毛發穿過,其基底部則為浸潤性硬結,周圍有較寬的紅暈,輕度疼痛感,多不破潰,約於一周後紅暈消失,膿皰吸收,而浸潤性硬結消退則較緩慢,比較特殊,也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
⑶針刺反應:佔64.4%,這是由外國因引起的一種特殊的皮膚反應,每於肌肉、皮下或靜脈注射及針炙等刺傷皮膚真皮層後於次日在該處發生粟粒大紅丘疹或膿皰,反應重時其周圍尚可見紅暈現象及底部小結節,眼球結膜注射亦可產生這種現象,靜脈壁損傷並可產生局限性靜脈炎。反應約於3~7天內消失。病情重時反應陽性率高,程度重,緩解時陽性率低而程度較,病情穩定後可以轉為陽性。這是本病的特殊表現,有很高的輔助診斷價值。

2.少見而比較典型損害
⑴Sweet病樣皮膚損害:佔2.41%,損害分布於頭面部,頸項、前臂、手背、小腿和足背。表現為水腫性紅斑、紅色水腫性丘疹和斑塊,和高起的結節等。均有不同程度或瘙癢感。多發生於口腔損害之後,可在其他損害仍在反復過程中停止發作。
⑵淺表性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在皮膚損害中只佔3.38%,常是男性發病。主要發生在一或兩側大隱靜脈,少數為足背靜脈和肘部靜脈。呈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表現。均發生在本病反復發作並較嚴重過程中,61%病例伴發不同程度眼底病變。經3~5年反復發作後逐漸緩解以致停止發作傾向。

3.罕見的一般性損害 主要是多形紅斑樣損害,丘疹壞死性結核的菌疹樣損害、環狀紅斑樣損害和類色素性紫癜性苔蘚樣皮炎損害。這些損害形態雖類似各有關獨立疾病,而基本病變與皮膚淺層血管有關。其發生較晚,發生率較低,反復發作時間多在3~5年之間。對估計預後和輔助診斷方面價值不大。

(三)生殖器損害 主要是潰瘍,佔64~88%。發病一般較口腔潰瘍為晚。除見於龜頭、陰道、大或小陰唇及尿道口腔潰瘍大而深,數目少,疼痛劇,癒合慢,反復發作次數少,每次發作間隔時間長,有時間隔幾年發作一次,愈後可遺留萎縮性疤痕。偶有陰囊靜脈壞死破裂和陰道內潰瘍大出血。

(四)眼損害 發病常較晚,發生率一般在43.0%~75.6%。多先發生於一側後累及對側。眼球前後段組織均可最先發病,而一般是後段在先,即使是前段發病在先,但終將累及後段組織。早期損害表現比較單一,如角膜炎或角膜潰瘍,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脈絡膜炎、葡萄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乳頭炎和視網膜動、靜脈炎,球後視神經炎和眼底滲出等多種臨床表現,其中虹膜睫狀體炎伴前房積膿雖比較特徵,但並不多見。早期滲出性病變可能吸收消失,而反復發作後則成為更復雜的組織病變,嚴重者則成眼球癆(Phtnisis bulbi)或因眼底出血、玻璃體混濁及繼發性青光眼而影響視力,或因葡萄膜炎而致失明,在日本因葡萄膜炎而失明者約20%~30%。

(五)關節損害 約佔60%。四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單發或我發,對稱或不對稱,通常是四肢大關節,兩膝關節尤多 ,約佔83%。常見表現是疼痛,紅腫者極少。寒冷引起疼痛加重,但一般可以耐受。盡管長期反復發作,但能自行緩解,進行骨、關節X線攝片,一般無明顯異常,即有破壞亦較輕微。滑膜活檢亦只見其淺層有輕度病變。特別的是少數病例一或兩側指、肘和膝等關節單發或多發性顯著腫脹,活動受限但不發紅。抽出液培養陰性,白細胞計數升高。一般抗炎葯物難以奏效,偶有自行緩解者。個別有跟骨和跖趾關節破壞、指骨囊性改變和強直性脊柱炎病例。

(六)心和大血管損害 心臟損害較少,有報告約6%,臨床表現有心律失常和心音改變等。解剖發現以心臟肥大為多見,較少的有心內膜炎、心包積液、心肌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纖維化,主動脈硬化和全心炎等。

全身各部中等以至大的動、靜脈均可發病,並靜脈多於動脈,有時動、靜脈同時發病,大血管發病以男性多於為主,發病時間較神經系統為早,年齡亦較低(平均28.36歲)。

靜脈損害發生率一般為10%~46%。基本病變是血栓性靜脈和靜脈血栓形成,偶有食道靜脈曲張者。淺和深靜脈可以同時或分別發病,在30例靜脈損害中淺靜脈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下或上腔靜脈閉塞等。下腔靜脈發病多於上腔靜脈。淺靜脈發病者常伴發嚴重眼底病變,下腔靜脈患者可伴發小腿潰瘍,也有發展成Budd-Chiari綜合症。

動脈損害的發生率一般為1.5%~2.2%。發病以青壯年男性為主。通常是在Behcet病未得到控制情況下發生,故其出現較晚。基本病變是動脈炎,在此基礎上引起血栓形成,管腔狹窄、動脈擴張和動脈瘤。84例動脈損害中,發生動脈者24例,動脈閉塞者17例。動脈瘤主要發生在腹、下肢、胸和頸部的大動脈,較少的是腦、冠狀、肺、腎等動脈;閉塞的動脈主要是鎖骨下、肺、頸總、股、脛和橈動脈。全身中至大的動脈均可發病,可限於一處,也可以同時或先後在幾條動脈上發生。在動脈閉塞和動脈瘤等病變基礎上,依發生部位、血管大小、損害類型和發生緩急等不同而引起不同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由滋養血管病變後破壞動脈中膜所形成的假性動脈瘤,呈單發血而致死亡。在淺部動脈瘤容易發現,但深部則較困難,故對Behcet病人所出現的無痛性、搏動性腫塊應引起重視;另外,在動脈瘤切除後,如病情仍在活動,有再在其他部位發生動脈之可能。

(七)消化道損害 發生率在8.4%~27.5%。表現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中下腹脹滿或陣發性終痛,便血,便秘多於腹瀉。病變主要是潰瘍,見於食以至直腸任何部位,以回腸和結腸最常發生,特別是在回腸遠端和回盲部。潰瘍表現有三型:典型潰瘍,主要位於回盲部,深而呈穿鑿狀;淺表性阿佛他樣潰瘍,在鋇劑造影時不易發現,而在纖維腸鏡檢查時比較容易發現;結腸彌漫性潰瘍則類似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Crohn病。Crohn病與Behcet病有許多相似之處,關於兩者的關系尚有不同意見。纖維胃腸和直腸鏡檢查能在食道下段、胃部和直腸發現淺表性潰瘍,其中胃部潰瘍症狀不如消化性潰瘍典型。在1~2年後復查可見潰瘍消失。回腸潰瘍可能穿孔引起腹膜炎,回盲部潰瘍能引起類似慢性闌尾炎的症狀。兒童胃腸道損害發病率比成人高(50%:29.3%)。

(八)神經系統損害 發生率在2.8%~10%,男性發病多於女性。大腦、中腦、腦干、小腦、脊髓、腦膜、顱神經及脊神經均可受累,其中腦干、脊髓、中腦和大腦為好發病部位,腦干發病病情最為嚴重。原發病變多為細靜脈炎、毛細血管炎或細動脈炎,而最常見的繼發性病變則多為脫髓鞘性病變,其次是腦軟化和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由於發病部位和病理基礎不同而不同的臨床表現,如腦炎、腦膜腦炎、腦脊髓炎、顱神經中以外展和面神經多見,亦可為多發性神經炎等,少數病例呈顱內壓增高和精神障礙症狀,故臨床症狀和體征多種多樣而又缺乏典型表現。神經系統發病一般較晚,極少認為有以中樞神經系統為本病初發表現病例。神經系統病情發展也呈反復發作與緩解的慢性過程。其預後與損害部位和及時處理有關。我國病例死亡率為11.6%,較國外之26%~47%為低,這可能與腦干病例較少有關。

(九)肺損害 約佔5%,多在30~40歲時發病,男女之比為9:1。可以是肺內血管為主的病變,也可以是與體內其他部位動脈或靜脈同時存在的病變,還可以是其他部位靜脈血栓形成後脫落的栓子而累及肺部的。受累的有毛細血管、細血管和不同大小的動脈和靜脈。表現為血管炎、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或梗塞、結節形成和動脈瘤以及彌漫性間質性纖維化等。臨床表現因病變血管種類、大小和病變類型以及發病部位和病期等不同而呈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常見的是一或兩側肺部彌漫性炎症或片狀陰影,間質性肺炎,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周圍纖維化以及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等;肌型動脈病變後的肺動脈炎或肺動脈血栓形成,單發或多發性動脈瘤破裂時引起肺肉大出血可迅速死亡。或有肺動脈高壓引起左心室肥大等;肺靜脈病變後的血栓性靜脈炎或靜脈血栓形成,此時多同時伴發上腔靜脈閉塞或其他部位如腦和腎靜脈血栓形成,也有因心骨膜炎或其他部位靜脈血栓脫落成為栓子而致多發性肺梗塞。肺梗死、支氣管膜潰瘍可引起咳血,故咳血是肺內常見而嚴重的症狀。在年輕男性而肺內發生多發性動脈瘤,伴其他部位血栓形成,同時發生口腔、皮膚及眼等損害時,在臨床與病理方面均與Hugnes-Stovin綜合征相似而認為後者是Behcet病的重型。

(十)腎損害 腎損害少見,主要病變是腎小球腎炎或局灶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可表現為間隙性蛋白尿或顯微鏡血尿。偶有發展成澱粉樣物質沉積及腎病綜合征者。

病程中有發生睾丸急性腫痛,偶有發生感應性耳聾者。Behcet病患者發生扁桃體炎和咽炎者較為常見。

由於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而臨床表現又多種多樣,有時一種葯物對不同部位損害的效果可能不一致,因此治療方法也隨之多樣化。

防治方法
1.生活應有規律,勞逸適度,症狀顯著時宜適當休息。

2.眼、大血管、中樞神經系統,關節腫脹和消化道的炎症病變顯著及高熱等,應及早應用皮質類固醇制劑,如潑尼松30~40mg/d,分次服用。

3.血栓性靜脈炎或靜脈血栓形成病例,口服腸溶阿司匹林0.3合並潘生丁25mg,每日3次,或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

4.閉塞性動脈病變可口服丹參片或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對動脈瘤病例,應及早手術治療。

5.眼底病變或出血,除應用皮質類固醇制劑外,可用環孢菌素或CB1348、或口服維生素E100mg,每日3次。

6.下肢結節性紅斑樣損害可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治則的中葯治療。如茯苓皮20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鐵樹葉30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金雀根30g、紅藤30g、香谷芽10g。

7.Sweet病樣損害口服羚羊角粉或濃縮水牛角粉,或10%碘化鉀溶液。

8.有結核菌感染證據者口服異菸肼0.1和乙胺丁醇0.25,每日3次,持續1年。

9.口腔慢性反復發作的輕型病例可口服肽胺哌啶酮(thalidomide),200~300mg/d,分次服用。

10.長期慢性反應發作的輕型病例,可用雷公藤製劑,秋水側鹼0.5mg,每日2次。以及干擾素和硫唑嘌呤等。

11.對口腔、皮膚、生殖器和眼損害,依其不同類型,局部外不同性質和劑型葯物,如皮質類因醇軟膏或溶液等。

8、我強直脊柱炎有4多,剛被確診現在吃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扶他林,用葯一個月右下腿出現皮診(很小的水泡痛...

同病相憐啊;我也是強制性脊柱炎,我從06年開始有疼痛感的;沒當回事,08年我在北京301醫院確診的,專家號,醫生就給我開了兩種葯:柳氮磺吡啶和扶他林,沒有沙利度胺。
扶他林醫生告訴我只要影響行走的強烈疼痛感消除後;就停葯,因為這個葯就是止疼用的,但是柳氮磺吡啶可以堅持吃;我從08年吃到今年的1月份停葯的;現在身體好多了,雖然偶爾隨著天氣的變化也有些許疼痛,但是像以前那樣痛的走不了路的現象沒有了。

言歸正傳:我吃了很長時間的柳氮磺吡啶和扶他林(盡兩個月)沒有你這個症狀出現。
所以建議您去醫院檢查一下,有可能是葯物過敏,或者其他病症。
柳氮磺吡啶建議你別停了,我發現這個葯和中葯的葯性差不多;葯效來的慢;要是中途停葯,然後再繼續吃的話;你會發現好多天都不起作用。
以上存個人觀點。
祝你我都早日康復!

9、眼球上有水泡!

我也是啊,當時嚇得不小哦,不過也不是什麼大事啦,醫生說是結膜炎開了一些葯,然後注意飲食衛生--煙.酒.辛辣食品.刺激類食品都不要吃.因為情況可能有不同所以你也去眼科看看吧.

與水泡脊柱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