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發不論年齡,所以現在很多老年人也會患上腰椎間盤突出。而且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不是很明顯,那麼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都有哪些呢?下面來為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卧床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卧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症狀。合並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二:脊柱活動受限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三: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的特點四: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系: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軀干一般向患側彎。左: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右: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2、引起脊柱前屈運動機能障礙的臨床常見病有哪些?求救
①腰椎間盤突出症②強直性脊柱炎③脊柱骨折④脊柱腫瘤⑤脊柱結核⑥腰肌勞損⑦急性腰扭傷
3、簡述脊柱的整體觀的形態,運動形式
答:整個脊柱前面觀從頸部到腰部椎體從上到下逐漸增大再從腰部到骶骨逐漸縮小,這種變化和承受重力的變化有關;後面觀有棘突縱列成一條直線,頸椎棘突短,末端分叉,胸椎棘突長,斜向後下方,成疊瓦狀緊密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棘突間隙較寬;脊柱側面觀有四個生理彎曲,凸向前的有頸部和腰部,凸向後的是胸椎和骶椎形成最早的是胚胎時的胸曲和腰曲,頸曲是在嬰兒抬頭時形成,腰曲是在嬰兒坐立和站立時形成的。頸椎的四個生理彎曲增大了脊柱的彈性,在走和跳躍時可減輕對腦和臟器的沖擊和震盪,維持身體的平衡。脊柱也參與胸廓和骨盆的構成,其容納和保護體內器官,脊柱又是軀乾的中軸,有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的作用。脊柱是軀干運動的樞紐,椎體於椎體之間的運動幅度有限,但整體連接起來就使脊柱整體運動幅度增大。脊柱可做前屈,後伸,側轉,旋轉和換轉運動。運動幅度最大的不為是在勁段和腰段,故損傷也是多見於這兩個地方。
4、瑜伽增延脊柱伸展式和前屈式一樣嗎
一樣的,名字不一樣而已
5、椎間盤的生物學特點有哪些?
當人體站立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它上面的體重要大得多。Hachemson(1960 年)查出人在坐位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軀乾重3 倍。人在跳躍時,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人靜止時大兩倍,即為體重的6 倍。脊柱屈伸、側彎時,椎間盤一部分受到牽拉張力,另一部分受到擠壓。當軀干在骨盆上扭轉時,椎間盤還會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可使腰椎間盤同時受到張力、壓力和剪力的作用。
(1)正常椎間盤受到上面的壓力一般不會破裂,壓力加大常常引起軟骨板和椎體破裂或骨折。椎間盤的纖維環與椎板成30 度角,每層纖維環之間成120 度角,所以椎間盤承受較大壓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受力是損傷椎間盤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間盤扭轉16 度才會發生損傷。
(3)實驗證明,要有260N/mm 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間盤破裂,而臨床上極少見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間盤內是半流體膠狀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變形而不變容量。正常椎間盤蠕動到最後變形,時間長則黏度彈性增高,吸收震盪力也較強。反之,退行性椎間盤的黏度彈性變化,也就失去吸收震盪的能力,也會失去把壓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纖維環的能力。
(5)人在跳躍時,震盪力從腳傳到腦,基本上被椎體和椎間盤所吸收。體重輕的年輕人,滯後力大,即吸收震盪力強;體重大的和年齡大的人,其椎間盤滯後力就小。震盪力反復作用於同一個椎間盤,其滯後力就會變小,也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職業或工種的人,如汽車司機、騎摩托車者,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率較高。
(6)椎間盤的疲勞容納度很小,有學者試驗脊椎前屈位的軸心壓力反復1000 次,可引起椎間盤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後方,一部分為椎間盤向雙側後外方突出,纖維環由內向外破裂,也有少部分向正後方破裂突出。這就可說明臨床上見到的雙側腰椎間盤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原因。
(7)椎間盤的壓力測量:用腰椎穿刺針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間,當手持20kg 重物站立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約三倍於此人的體重;當重物減到1/2 時(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間盤所受壓力增加到19 倍於體重。反過來說,若人仰卧,椎間盤所受的壓力比站立位時減少50% ~ 80%,因此,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者嚴格卧床休息,有利於疾病康復。
6、屈,伸,側屈,迴旋脊柱的肌主要有哪些
使脊柱(軀乾和頸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鎖乳突肌、斜角肌、頸長肌、頭長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使脊柱後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後鋸肌、下後鋸肌、頭夾肌、頸夾肌、骶棘肌、橫突棘肌、背短肌等。
使脊柱側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間肌、橫突間肌等。
與脊柱旋轉有關的肌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夾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迴旋肌、髂腰肌等。
(6)脊柱前屈特點擴展資料: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分為白、紅肌纖維,白肌依靠快速化學反應迅速收縮或者拉伸,紅肌則依靠持續供氧運動。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中,牽引骨產生運動。
人體骨骼肌共有600餘塊,分布廣,約占體重的40%,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位置和輔助裝置,並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經支配。因此,每塊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器官。
頭肌可分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兩部分。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髖(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壯,這與支持體重、維持直立及行走有關。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頸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