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爸爸有脊椎病怎麼辦?
您好:
得了脊椎病的話自我療法有很多,我給您推薦一種。
1.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而向下加壓則加重者(大多為頸型頸椎病)。
2.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與麻木者(大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3.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發偏頭痛或眩暈者(大多為椎動脈頸椎病)。
4.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或(與)下肢肌力減弱及肌體疼痛者(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或是合並頸椎椎管狹窄症)。
5.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感覺者(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尤其是合並有嚴重頸椎椎管狹窄症者)。
6.單純性頸部不適,頸部置於任何位置都有一種不舒服感覺(可能為頸型)。
7.不明原因的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顯者(可能為脊神經根型)。
8.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可能為脊神經型)。
9.身上有束帶感,即好象身上被布帶纏繞一樣(可能為脊髓型)。
10.走路時突然跪下,或是行走時腿部有「打漂」的感覺(可能為脊髓型)。
11.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為脊髓型)。
12.心電圖正常的「心臟病」、內科檢查不出異常的「胃病」(可能為椎動脈型)。
13.伴有頸痛的吞咽困難(可能為吞咽困難型)。
用上此類方法,可以緩解疼痛等症狀,如果嚴重的話就必須去醫院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2、下列不屬於骨骼的是()A.上肢骨B.下肢骨C.脊柱D.股
AB、上下來肢骨屬於四肢骨,屬於骨源骼.
C、脊柱是人和脊椎動物背部的主要支架,脊柱分為頸、胸、腰、骶、尾五部分,它們之間有骨連接,脊柱是由骨和骨連接組成的.
D、股骨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可分為一體兩端,單獨一塊股骨沒有骨連接,不屬於骨骼.
故選:D
3、什麼原因導致的手臂發麻脊椎疼痛?
如果是手臂發麻脊椎疼痛的話你應該考慮是不是脊柱引發的疾病而壓迫神經,或者是近期是不是特別勞累而引起的,建議你去醫院做個CT檢查,平時要注意休息!
4、脊柱(T12)骨折做了內固定手術,術後感覺左手臂和腿有麻脹感,晚上較為嚴重.是不是手術有損神經了?
不是有損神經,而是內固定的鋼釘之類擠壓著血管神經了。
這個只有幾個月後取出後才能緩解一些。
最好與做手術的大夫聯系,他們做的手術,擠壓神經根及兩邊血管的程度,他們自己清楚。該不該重新手術他們知道。
5、我28歲,患有先天性脊椎側彎,站直脖子向右側傾斜,最近我覺得左邊手臂酸麻痛,是不是這個病引起的哪?
不是太大的問題,你的脊椎側彎是由於你的骨盆出了問題。純物理療法,先端正後收費。
6、這幾天我的右肩膀很痛,連著右手臂也痛,這是脊椎引起的嗎?還是其他的病
你這個可能是肩周炎
肩膀酸痛是肩周炎的一個症狀之一,但是不能因此而判定這就是肩周炎。可以去查查。
但如果是就要盡快治療
肩周炎的治療方法:
首先肩周炎犯的主要原因是關節受到限制。治療肩周炎最關鍵的一步是洛絡關節,平時加強身體鍛煉,治療肩周炎可以做以下動作:
1、兩手抱頭法: 兩足站立與肩同寬, 兩手緊抱繞後腦;兩肘拉開,與身體平行;兩肘收攏,似挾頭部,周而復始。
2、單手壓肩法: 以右肩為例。兩足似弓步,右腳在前,離桌尺余;左腳在後伸直。右手收於桌上,左手掌按右肩,利用身體向下向後擺動。
3、擴胸分肩法: 兩足站立,與肩同寬,兩手放於胸前,兩肘與肩平直,手背在上,掌心朝下。擴開胸懷,分開雙肩、吸氣;回復時呼氣。
1.肩周炎的牽引治療:經醫學界長期的臨床試驗證明,牽引治療對於多數病人來說只能做到緩解疼痛。
2.肩周炎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電療、紅外線照射、熱療等方法,所有做過理療的病人都知道,在做理療時會舒服一點,不做後又會和從前一樣。
3.肩周炎的推拿針灸治療:和物理治療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緩解病人的臨床症狀為主,而非根治手段。
4.肩周炎的封閉療法:俗稱「打封閉針」,就是直接把葯物注射到椎管內或神經根周圍,局部麻醉以達到止痛效果。封閉葯效過後症狀馬上又恢復。
5.肩周炎的手術治療:由於適應症要求非常嚴格,臨床上適合做手術的人群不足5%,加上費用高,創傷大,恢復期長,易復發等特點,所以根本無法全面推廣。
6.肩周炎的葯物治療: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和毒副作用,不但無益而且刺激腸胃,損傷肝腎。上述幾種西葯是很常見的,目前貴州的苗本肩周痛貼銷售得很好,採用苗家特有的中草葯提煉而成的,治療效果明顯,沒什麼副作用。
以上是肩周炎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7、人體的脊柱,股骨和上肢骨都屬於骨骼
一 脊柱結構
脊柱為人體的中軸,強壯而又柔韌,支持頭和軀干,保持其直立,並能使上身彎曲和旋轉。它由 7 節頸椎、 12 節胸椎、 5 節腰椎及骶椎和尾椎組成。有頸、胸、腰、骶 4 個生理彎曲,使脊柱有類似彈簧的緩沖震盪能力。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它有很強的彈性和韌性,可吸收震盪,增加脊柱的靈活性。各個椎體由關節和韌帶等緊密連接而成。整個脊柱起著支持體重,傳遞
重力,保護脊髓、脊神經根及其血管的作用,並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也是某些骨骼的起止點,可見脊柱對人體的重要性。
二、 椎間盤
我們所說的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 , 是指兩椎體之間的組織結構而言。人體除頸 1~2 之間及骶椎外,其他椎體之間包括腰 5 骶 1 之間均有這種結構,整個脊柱共有 23 個椎間盤,占整個脊柱全長的 32.1% 。椎間盤在橫斷面上與其所連接的椎體形態一致,由於各部位脊柱生理要求不同,椎間盤的厚度也不同,凡是在運動較多的部位,椎間盤較厚。其中以腰椎最厚,胸椎最薄。那麼椎間盤的結構又是如何呢?椎間盤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有椎體軟骨板、髓核、纖維環。髓核是一個半流動狀物質,被纖維環在四周包圍,上方及下方為軟骨板,髓核被緊緊地包圍在其中,無上下活動的餘地,只有前後移動的范圍。
(1)軟骨板
每個椎體上下面都是由軟骨覆蓋,軟骨板實際上是椎體的組成部分,由透明軟骨組成。由於其生理解剖與髓核及纖維環關系密切,所以把它作為椎間盤的組成部分。在椎間隙與上下面緊密相連,其周圍與纖維環相連,防止髓核突入椎體內。在椎體發育過程中,椎體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有成骨形成骶環,但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 5 歲以前,椎體上下的骨骶和骨體相融合。椎體上下透明軟骨有承受壓力、保護椎體的作用。同時透明軟骨可視為半滲透膜,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水可以擴散至椎間盤。另外椎間盤突出物雖然絕大部分指的是髓核及纖維環的突出,但臨床上也見到為數不多的軟骨板撕脫,隨同纖維環,髓核一起突出。軟骨板可以因為發育上的不足,後天外傷與變性,而使髓核突向椎體,形成臨床上所說的許莫氏結節。所以通常將軟骨板也看作為椎間盤的組成部分。總起來說,軟骨板有三個作用,即有骨骺生長作用,保護髓核作用,以及防止水分丟失作用。
(2)纖維環
紛紛環是椎間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緻密的纖維組織和纖維軟骨組成,圍繞上下軟骨板的邊緣並和上下椎體緊密連在一起,環包圍髓核,使髓核位於一個密閉的艙內,防止髓核向周圍突出。可以承受身體的很大壓力,並起著緩沖作用。所謂椎間盤突出即纖維環破裂,髓核從中突出,可以理解為「餡餅」周圍的「餅皮」破了,「餡餅」漏了「餡」。
(3)髓核
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可隨外界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和形狀。髓核大部分為水分,其含水量可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纖維環和軟骨板將髓核固定,使整個椎間盤似一個水袋,髓核在其中滾動,將所受壓力均勻地傳遞纖維環和椎體軟骨板。椎間盤的彈性和張力與其含水量的改變有密切關系,當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和張力均減退。含水量減少時壓力解除後,水又進入,體積增大,彈性和張力增高。髓核由於體重、肌肉和韌帶張力影響會產生強大的反抗性彈力,吸收脊柱的震盪,髓核反抗性彈力過強,會沖破纖維環而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形成臨床上的椎間盤突出症。
三、椎管
椎管是由各椎骨之椎孔疊加而成,其前臂為椎體後面、椎間盤後緣和後縱韌帶構成,兩側為椎骨之椎弓根和相鄰椎骨上、下切跡圍成的椎間孔。後方為椎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組成。在椎管骶段由 5 個骶椎的椎孔癒合而成,其結構與上方不同,均為骨質。椎管各段由於椎骨椎孔的大小不一,故椎管的大小也不同。椎管在頸、腰段較寬闊,胸段較小,骶段呈扁三角形。椎管內有脊髓及其被膜,脊髓發出的神經根從椎間孔穿出。在椎管與脊髓被膜間有脂肪組織和靜脈叢。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椎管狹窄時,可壓迫脊髓、神經根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
8、左邊手臂活動,背後脖子下面那個硬的骨頭(好像是脊椎)就有刺痛感,感覺裡面神經在動一樣,很不舒服。
指導意見:
這個一般就是有一些,瘀血,就可以拔火罐外用一些雲南白葯來噴上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