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上韌帶和椎體的前縱韌帶在脊柱的運動中有強烈很大的作用。
2、什麼是,頸椎,前縱韌帶部分脂肪化和前縱韌帶損傷性微血腫形成,麻煩詳細點?
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之間的穩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前縱韌帶起於枕骨,向下經環椎及推體的前面,止於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推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後伸活動,位於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2)後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後壁,連結椎間盤,止於骰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並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復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後縱韌帶、鈣化,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並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3)黃韌帶位於椎管後的兩個椎板間,起於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於下個推板的後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脊髓型頸椎病。 (4)林間韌帶介於相鄰棘災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預部弱。可限制頸椎的過度前屈。 (5)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於頸後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於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後線游離,前接棘突。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項韌帶反復多次持續性勞損,可出現,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下,各韌帶間相互協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平衡。
3、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3)脊柱前縱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4、簡述脊柱的連結
脊柱各椎骨間以韌帶、軟骨和關節等相互連結(圖2)。椎體間有椎間盤連接兩相鄰的椎體;椎體前方有前縱韌帶,後方有後縱韌帶。前縱韌帶起自第一頸椎(有一窄條向上延伸到顱骨),至骶骨骨盆面的上部,由數組纖維組成。最深層纖維跨過椎間盤,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的前面緊密連結在一起;較淺的纖維跨過2~3個椎體,最淺層纖維則跨過4~5個椎體。前縱韌帶在椎體前方中部最厚,以充填椎體前方的凹陷,但並不緊密地附著在椎體上。前縱韌帶的側部位於椎體的側方,由跨過1個或2個椎體的纖維所組成,亦稱側縱韌帶。後縱韌帶在椎管內,,起自第二頸椎,止於骶骨。後縱韌帶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緊密相連,但在椎體後方中部卻有裂隙,椎體的動脈支穿過此裂隙。後縱韌帶在脊柱頸部較寬,其中部厚而堅韌,側部較為薄弱,故頸椎間盤突出在後外側者較正中者為多。前縱韌帶較堅韌,能限制脊柱的伸展活動,在脊柱頸部能對抗顱的重量,防止增加脊柱頸部的曲度。
相鄰椎弓的各部亦有韌帶使其連結。相鄰上下關節突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所連結,其內面有滑膜,構成滑膜關節;由於關節囊韌帶較鬆弛,關節可以滑動,故對脊柱的穩定性作用不大。在脊柱頸部的橫突之間往往缺乏橫突韌帶,而對頸脊柱的穩定性作用很小。椎板問有較重要的黃韌帶,呈扁平狀,很堅韌,為黃色彈性纖維組織,起自相鄰上椎板的下緣前方,到達下椎板的後上部,充填於椎板之間。正常的黃韌帶彈性很強,脊柱伸屈時並不變形,伸展時亦不出現皺褶;發生變性、增厚並纖維化即黃韌帶肥厚時,其彈性減退,脊柱後伸時皺褶可向前凸出,在頸部有時可達到椎管前後徑的30%,從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損傷。各棘突之間有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使之相互連結。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構成所謂的項韌帶,具有對抗頸部脊柱屈曲的作用。
5、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
6、使脊柱前屈的肌肉有哪些
?
7、何謂脊柱的三柱概念,有何作用
由Denis於1983年提出脊柱的三柱概念,前柱包括前縱軔帶、前2/3的椎間盤和椎體;中柱包括後1/3的椎間盤和椎體、後縱靭帶;後柱包括神經弓、棘間軔帶、關節突、關節囊、黃軔帶、棘上韌帶。Denis認為脊柱的穩定性依賴於中柱的形態,而不僅是後方的軔帶復合結構。
8、脊柱在人體的那個部位?
脊柱位置: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
小孩剛出生的脊椎數量是32-34,成人脊柱由26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1塊(剛出生時5塊)、尾椎1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的發育是由中胚層的生骨節細胞圍繞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側體節腹內側面分出一團間充質細胞,為生骨節。生骨節逐漸移向中線脊索周圍。
起初生骨節組織的節段包繞脊索與體節對應,當進一步發展時,每個生骨節的尾端部分變緻密,並和下位生骨節的頭端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節段稱椎骨原基,即後來的椎體。
椎體形成後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間充質,形成神經弓,包圍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頸、腰椎與橫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軟骨,後骨化為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