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有哪幾部分組成?如何連接?
正常人的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個部分。頸椎有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個,共汁33個脊椎骨。成年人的5個骶椎長在一起成為骶骨,4個尾椎也互相融合成為尾骨;因此,實際上可以活動的椎骨僅26個。它們通過周圍的肌肉、韌帶相關節囊組成一個能活動的、並有強大的支撐力量的中軸。它起著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並將頭頸與軀乾的負荷傳導到骨盆的作用。
2、人體腰椎骨是怎樣編號的
人體腰椎骨按照從上至下的方式分為第1~第5腰椎。
腰椎的總體形態表現為椎體高大,前高後低,呈腎形。
人體的腰椎骨分為5個,第1~第3腰椎的橫突逐漸增長,以第3腰椎最長,第4、5腰椎的則逐漸變短。第5腰椎椎體特別大,椎體前面特別高,當第5腰椎與骶骨相接時,構成向前凸的岬。
(2)脊柱椎體復位擴展資料:
腰椎椎體的椎體結構特點:
一、 皮質骨的橫斷面掃描皮質骨構成包繞松質骨的殼結構,平均厚度大約1.5~3.5mm,根據其厚度和骨質特點又分為三種情況:
1、椎體前緣和兩側的馬蹄形部分,其形狀和皮質骨厚度比較規則,CT值范圍:400~500;
2、椎弓根區,指與椎弓根相連的椎體側壁和椎體後壁部分,此區皮質骨厚度由椎體向椎弓根方向逐漸增厚,連接椎弓根處最厚。CT值范圍:500~800;
3、椎弓根間區,位於椎弓根間的椎體後壁,皮質骨厚度在三部分中最薄,甚至在椎體中部缺如,相應於椎體後壁靜脈竇。CT值范圍:200~400。
二、 松質骨的橫斷面掃描 松質骨與皮質骨比較,具有高度的不均勻性,CT值范圍從數10至250以上。
以椎體中部為例:椎體中央略偏後部分的骨質比較緻密,此外的周圍部分骨質較疏散,而近椎弓根部分介於兩者之間,椎體前部皮質骨下松質骨最低;靠近上下腰終板的松質骨平均較椎體中部質密,而下部略高於上部。
3、脊柱的椎體是怎樣編號的?
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頸椎共有七個組成,人的胸椎骨有十二塊,人體有五個腰椎
4、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
脊椎骨分型
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
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5、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5)脊柱椎體復位擴展資料:
典型的椎骨主要包括四部分:
(1)椎體,短圓柱形,上下兩面澀,接椎間纖綿軟骨,體的中份稍細,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與椎體連接的部分叫椎弓根,有神經橫過形成上下切跡,兩椎骨上下切跡對在一起即成椎間孔。椎弓背側稱椎板。椎弓與椎板相合成的孔稱椎孔,所有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具有保護脊髓的作用。
(3)棘突和橫突,椎弓向後下方突出一個棘突。從椎弓根與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兩個橫突,用以附著肌肉。
(4)關節突,起於椎弓的上方和下方,鄰近的上下二關節突相接成關節,構成一條縱貫身體的脊柱。其決定運動的方向。
6、脊柱骨折如何診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見,約佔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見。脊柱骨折可以並發脊髓或馬尾損傷,特別是頸椎骨折一脫位常合並有脊髓損傷,能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與分類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這類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
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脊柱的後柱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症狀。
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後柱同時損傷的結果。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Chance 骨折:為椎體水平撕裂損傷。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
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造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的不穩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脫位:又稱移動性損傷。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毀於剪力。
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前方,互相阻擋,稱為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②頸椎骨折的分類。
屈曲型損傷: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的結果。臨床上常見有:
前方半脫位(過屈型損傷),是脊椎後柱韌帶破裂的結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雙側椎間關節脫位,因過度屈曲使中後柱韌帶破裂所致;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較為多見,常見於骨質疏鬆者。
垂直壓縮所致的損傷。
第一頸椎雙側性前、後弓骨折:又稱Jefferson 骨折。X 線上很難發現骨折線,CT 檢查可清晰顯示骨折部位、骨折塊數量及移位情況,MRI 檢查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爆破型骨折:為下頸椎椎體粉碎性骨折,多見於C5, C6 椎體,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內,因此癱瘓的發生率很高。
過伸損傷。
過伸性脫位:常見於高速駕駛汽車,因急剎車或撞車時,由於慣性作用使頭部過度仰伸繼而過度屈曲,使頸椎發生嚴重損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水平狀破裂,上一椎體前下緣撕脫骨折和後縱韌帶斷裂。這種病的特徵性體征是額面部有外傷痕跡。
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此型損傷的暴力來自於額部,使頸椎過度仰伸,在樞椎後半部形成強大的剪切力量,使樞椎的椎弓發生垂直狀骨折。以往多見於被縊死者,故又稱縊死者骨折。
機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齒狀突骨折可分為3 種類型。第1 型,齒狀突尖端撕脫骨折;第2 型,齒狀突基部、樞椎體上方橫行骨折;第3 型,樞椎體上部骨折,累及樞椎的上關節突,一側或雙側性。
第l 型較為穩定,並發症少,預後較佳;第2 型多見,該處血供不佳,常發生骨不癒合,故需手術治療;第3 型骨折穩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預後較好。
③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超過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單純附件骨折,不易移位,為穩定型骨折。椎體壓縮1/3 以上的單純壓縮骨折、粉碎壓縮型骨折、骨折脫位、第1 頸椎前脫位或半脫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關節突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為不穩定型骨折。
(2)臨床表現
①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部、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損傷後,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痙攣,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感覺腰部無力。由於腹膜後血腫對自主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明顯壓痛,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檢查脊柱時可發現位於中線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頸椎損傷時腫脹和後突畸形並不明顯,但有明顯壓痛;胸、腰段損傷時常有後突畸形。
③ X 線表現X 線攝片檢查對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以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為例,X 線的表現是:在側位片上,椎體前上部有楔形改變,或整個變扁。椎體前方邊緣骨的連續性中斷,或有碎骨片,粉碎壓縮骨折時,椎體後部可向後方突出成弧形。合並脫位時,椎體間有前後脫位,關節突的關系有改變,或有關節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見椎體變扁,或一側呈楔形,其兩側的骨連續性中斷,或有側方移位。也可有椎板、關節突、橫突骨折等。
(3)急救處理①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②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於身邊。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 ~ 3 人扶傷一員軀干,使成一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或三人用手同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損傷。
③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或由傷員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後,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療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單純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椎體壓縮不超過1/5 者,或老年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囑3 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2 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稍許活動,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 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 的青少年或中年傷者,可用兩桌法過仰復位。復位後在此位置應用過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堅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固定時間約3 個月。
也可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破型骨折,經CT 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此類骨折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以置人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Chance 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要做前後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②頸椎骨折的治療。對頸椎半脫位的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防治遲發的並發症,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頸圍固定3 個月。對出現後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採用經前路或經後路的脊柱融合術。
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輕度壓縮者可採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kg。復位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 個月。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3 ~ 5kg,必要時可增加至6 ~ 10kg。攝X 線證實復位後,可於牽引2 ~ 3 周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瘓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以切去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症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應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 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 小時。在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症狀。復位困難者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以切除上關節突,並加作頸椎融合術。
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症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前路手術,切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
對過伸性損傷,大都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症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牽引2 ~ 3周後上頭頸胸上固定3 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術。
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
有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後2 ~ 3 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對第l 型、第3 型和沒有移位的第2 型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 周後上頭頸胸石膏3 個月。
第2 型齒狀突骨折如移位超過4mm 者,癒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l ~ 2 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後路行Ct 也植骨及鋼絲捆紮術。
7、簡述脊柱的連結
脊柱各椎骨間以韌帶、軟骨和關節等相互連結(圖2)。椎體間有椎間盤連接兩相鄰的椎體;椎體前方有前縱韌帶,後方有後縱韌帶。前縱韌帶起自第一頸椎(有一窄條向上延伸到顱骨),至骶骨骨盆面的上部,由數組纖維組成。最深層纖維跨過椎間盤,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的前面緊密連結在一起;較淺的纖維跨過2~3個椎體,最淺層纖維則跨過4~5個椎體。前縱韌帶在椎體前方中部最厚,以充填椎體前方的凹陷,但並不緊密地附著在椎體上。前縱韌帶的側部位於椎體的側方,由跨過1個或2個椎體的纖維所組成,亦稱側縱韌帶。後縱韌帶在椎管內,,起自第二頸椎,止於骶骨。後縱韌帶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緊密相連,但在椎體後方中部卻有裂隙,椎體的動脈支穿過此裂隙。後縱韌帶在脊柱頸部較寬,其中部厚而堅韌,側部較為薄弱,故頸椎間盤突出在後外側者較正中者為多。前縱韌帶較堅韌,能限制脊柱的伸展活動,在脊柱頸部能對抗顱的重量,防止增加脊柱頸部的曲度。
相鄰椎弓的各部亦有韌帶使其連結。相鄰上下關節突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所連結,其內面有滑膜,構成滑膜關節;由於關節囊韌帶較鬆弛,關節可以滑動,故對脊柱的穩定性作用不大。在脊柱頸部的橫突之間往往缺乏橫突韌帶,而對頸脊柱的穩定性作用很小。椎板問有較重要的黃韌帶,呈扁平狀,很堅韌,為黃色彈性纖維組織,起自相鄰上椎板的下緣前方,到達下椎板的後上部,充填於椎板之間。正常的黃韌帶彈性很強,脊柱伸屈時並不變形,伸展時亦不出現皺褶;發生變性、增厚並纖維化即黃韌帶肥厚時,其彈性減退,脊柱後伸時皺褶可向前凸出,在頸部有時可達到椎管前後徑的30%,從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損傷。各棘突之間有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使之相互連結。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構成所謂的項韌帶,具有對抗頸部脊柱屈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