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闌尾炎手術後腰酸怎麼緩解.好像是因為麻醉葯打道脊柱裡面了
如果你是在椎管內麻醉下實施的闌尾切除術,有可能就是麻醉穿刺引起的腰疼,可以理療 如按摩 烤電 避免腰部過伸過屈
2、闌尾炎從脊椎打的麻葯有後遺症嗎
沒有後遺症.現在闌尾炎採用硬膜外麻醉.葯物不進入脊髓腔.麻葯多使用利多卡因加微量麻黃鹼.副作用很小.但是使用的是16號套管針頭.相對粗些.可能引起局部組織損傷
1-2月可自愈.算不上後遺症
3、我兒子十三歲,六天前做的闌尾炎手術,在腰椎麻醉,昨天發現左側腰肌腫大,脊柱向左側明顯傾斜,不能正常
指導意見:
您的情況可能還是神經性原因,您最好還是做個復查,再針對你的情況治療的,您還可以試試按摩緩解症狀。
4、闌尾炎手術脊柱注射麻葯不甚扎到右腿部神經有沒有後遺症
你好,闌尾炎手術麻醉多是硬膜外麻醉或者是腰麻,不可能右腿的扎到神經的,能詳細說一下嗎
5、闌尾炎手術麻醉的具體操作是咋樣的啊?
闌尾炎手術可以選擇局部浸潤麻醉、硬膜外麻醉、全麻等;1、局部浸潤麻醉。基本操作方法:先在手術切口線一端進針,針的斜面向下刺入皮內,注葯後則桔皮樣隆起,稱皮丘。將針拔出,在第一個皮丘的邊緣再進針,如法操作行成第二個皮丘,如此在切口線上形成皮丘帶。再經皮丘向皮下組織注射局麻葯,即可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上述操作法的目的是使病人只在第一針刺入時有痛感。如手術要達到深層組織,可在肌膜下和肌膜內注葯。分開肌肉後如為腹膜,應行腹膜浸潤。如此浸潤一層切開一層,注射器和手術刀交替使用,以期麻醉確切。局部麻醉患者意識清醒,麻醉效果可以。2、硬膜外麻醉操作方法如下:
(1)側卧位,兩手抱住膝關節,下頜緊貼前胸,成屈曲狀。
(2)按手術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間,選擇好脊椎間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狀穿刺針頭穿刺。穿刺方法有二:①與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稱直入穿刺法;②從脊椎旁斜行刺入,稱側入穿刺法。
(3)穿刺時主要根據阻力的改變來判斷所經過的層次。當遇到黃韌帶時阻力增大,有堅韌感,這時抽出針芯,接上帶有小量空氣(或生理鹽水)的針筒,小心地繼續進針,穿破黃韌帶時有「脫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負壓將針筒內的空氣吸入腔內,並觀察針筒頭部的液平面變化,若隨著負壓的變化而波動,則說明已進入硬脊膜外腔。如無負壓等現象,則繼續進針,若發現腦脊液,即說明已穿過硬膜外腔,進入了蛛網膜下腔,穿刺即告失敗而應放棄。
(4)確已證明在硬膜外腔,則分次注入麻醉葯。常用麻醉葯有2%利多卡因(又稱賽羅卡因)或2%地卡因,內加0.1%腎上腺素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單次用量不能超過500mg,地卡因單次用量不超過60mg。對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術要求陸續分次給葯。麻醉的全過程應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應及麻醉平面的變化。
(5)如需作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先取與勺狀針頭大小相應的輸尿管導管一根,預先測試是否通暢,並測好長短尺寸。將勺狀針頭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術要求而定),輸尿管導管從針腔內插入硬脊膜外腔後,邊拔出針頭,邊緩慢將導管向硬脊膜外腔推進,導管留在硬膜外腔內3~5cm即可,不要過長。在拔勺狀針頭時切勿將導管帶出腔外,從導管內試注少量麻醉葯約2mL,如無阻力,局部不隆起,亦無液體外溢,即證明導管仍在外腔內。最後將留在體外的導管用膠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脫出和折曲成角,保證導管通暢及術中給葯。 硬膜外麻醉患者意識較清醒,麻醉平面范圍內患者沒有疼痛感,效果不錯。3、在醫學上,全麻是全身麻醉的簡稱。全身麻醉是指從呼吸道吸入或靜脈注射麻醉葯物,出現可逆性意識喪失、痛覺消失的狀態。
6、闌尾炎手術麻醉方法
應該只收一項。
不過這個費用實在太便宜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屬於椎管內麻醉,收費應該是一樣的。在我們這都是270元起。
我覺得是這個醫院的收費項目不規范,實際費用是正常的。
7、闌尾炎術後脊椎疼痛
謝謝散打啊的 推薦的書
你這個是打麻葯的醫生技術不過關 多久恢復要看你自己的身體了
8、3個月前得了闌尾炎,在脊柱上打了麻葯,現在打麻葯的地方脊柱有些疼,請問是什麼原因?
我是半年前做的~~
其實沒什麼事
都會腰疼的~~
我也是啊
現在就好多了
9、我今年24歲,三年前做過闌尾炎手術,麻醉師似乎打錯地方了,給我脊椎戳了兩針,之後兩年有幾次一不小心
缺鈣或受寒往往會腿痛的,還有以下原因: 引起腿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由於運動或是意外造成摔傷、扭傷、拉傷而引起的腿痛,首先應當到骨科就診,讓醫生排除有無骨折、肌腱的拉傷、損傷以及軟組織損傷。 二是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關節部位腫脹、疼痛,應考慮是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患者感覺一會兒這里的關節痛,一會兒那裡的關節痛;類風濕常累及指間關節,臨床表現為晨僵,活動不靈活,此類情況應到風濕科就診,沒有風濕科的醫院一般內分泌科接診此類患者。 三是內科疾病引起的腿部腫脹、疼痛。心臟病、腎臟功能不健全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現腿部腫脹和疼痛,應及時到相應的專科進行診治。孫博士提醒,不論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腿部不適,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就診時,一定要注意帶好自己以往的檢查記錄,並如實向醫生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患病情況及以往病史,以便醫生根據情況更准確地分析判斷病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腰腿痛的自我手法治療 腰痛伴有腿痛的患者可採用自我手法治療,自我手法治療簡便易行,適合患者和家屬自行操作。那麼,有哪些腰痛伴有腿痛的病症適合自我手法治療呢?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牽涉性腿痛,多見於老年人,他們的腰部並沒有特別嚴重的疼痛和不舒適,只是覺得活動不靈便。腿痛的特點是隱痛不適,白天輕晚上重,X光片上只顯示長了程度不同的骨刺;二是下肢動脈功能不全,這種腰腿痛的特點是,行走時加重,休息片刻後迅速消失;三是下肢供血障礙,它的疼痛規律是活動時不加重,休息後也不減輕,只有經常變換姿勢和體位才能緩解;四是老年脊柱強硬,檢查可發現胸椎、腰椎各方向的活動都達不到正常范圍,腰背部肌肉發僵。腰和腿持續隱痛不適,休息後反而加重,活動時才感到輕松;五是退行性脊椎滑脫,這是老年人得的一種病,腰腿的疼痛不適只有在溫暖的環境或熱敷後才能緩解,休息不活動時反而加重。X光片上顯示下關節突增生,腰椎向前滑脫不超過五分之四,一般多發生在第4腰椎。 自我治療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 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