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陽渾南骨科醫院到沈北中山私立高中怎麼走?
公交線路:173路 → 383路,全程約31.4公里
1、從匯美脊柱步行約640米,到達格林生活坊站
2、乘坐173路,經過23站, 到達龍之夢亞太城站
3、步行約80米,到達龍之夢亞太城站
4、乘坐383路,經過23站, 到達畜牧場(陽光洛可可)站
5、步行約730米,到達沈陽市中山私立學校
2、急求!脊柱側彎大學能報日語專業嗎?
能報,不是特別明顯能報,沒有特殊報考要求也能報
3、治療脊椎側彎最著名的醫生?
?
4、權金城權品養生匯都有哪些項目啊?
金沙國際馬術俱樂部,是權品品牌管理公司百旗下時尚運動產業中最新打造的強力品牌度。位於通州月知亮河公園內的金沙國際馬術俱樂部,以時尚馬術運動為主打娛樂項道目,同時提供農家美食、回親友聚會、商務聚會等多項娛樂。另外包括馬術答比賽等活動的接待服務。
5、中國古代醫學成就表
公元前2500年
-2500.00.00?中國已有釀酒活動,並出現大量的陶制專用酒器,古字中的醫字從酉字,酒與醫相聯系
-2000.00.00?中國的甲骨文中關於王制敘述中提到"病小臣",視為醫療行政之始
-2000.00.00?中國的甲骨文中已有人體解剖部位名稱和多種疾病的描述,並有除蟲、沐浴等記載
-2000.00.00?中國的倉頡整理象形文字,以鳥、獸、蟲、魚為偏旁規范生物名稱,初具生物分類思想
-1500.00.00?中國的《尚書•說命》對服葯後的反應與疾病關系進行了論述
-1500.00.00?中國的商都設有下水道,已知住宅、身體、飲食清潔,並出現專門的衛生和醫療用具
-1000.00.00?中國《周禮》《禮記》對四季氣候變異引起的多發病與疫病流行已有一定認識
-1000.00.00?中國出現"凌人",專管藏冰,用冰防腐
-1000.00.00?中國的《周禮》劃分醫學為食醫、 疾醫、瘍醫、獸醫,為醫學分科之始
-1000.00.00?中國設立醫官掌管醫葯衛生,年終統計醫師治癒或死亡人數並予獎罰,為醫療考績之始
-1000.00.00?中國文獻記載的生物名稱已有1000多種,並分為草、木、蟲、魚、鳥、獸六類
-700.00.00?中國的管仲提出生命起源的氣化論,認為生命是由氣本身的自然變化而產生的.
-580.00.00?中國的醫緩提出治療疾病的"攻、達" 兩種方法, 並認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為不治
-556.00.00)中國人已經認識到狂犬之為害
-541.00.00)中國的醫和倡陰、 陽、風、 雨、晦、明 "六淫致病學說",為最初的病因理論
-500.00.00?中國描寫人體解剖與生理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問世
-500.00.00?中國的《爾雅》出現類和屬的概念,植物區別為草本和木本,動物分為蟲、魚、鳥、獸、畜
-400.00.00?中國的扁鵲診病時,已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已用針灸、按摩、湯葯等多種方法
-400.00.00?中國的簡帛醫書《十一脈灸經》記載詳細的經脈學說,已有湯、散、丸、葯酒等劑型
-400.00.00?中國的簡帛醫書《五十二病方》詳實敘述各病症狀,其手術和非手術療法豐富多樣
-400.00.00?中國簡帛醫書《導引圖》為現存最早的醫療體育圖
-300.00.00?中國的《內經》論述了臟腑、經絡、營衛氣血以及疾病認識、治則治法、養生保健等
-300.00.00?中國的《山海經》記載有關葯物百餘種,並敘述數十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300.00.00?中國的魏襄王使用玉唾壺,說明此時講究個人衛生,已用唾壺收拾痰涎
-220.00.00)中國的政府專設有「癘人坊」,收容流落到社會上的麻風病人
-220.00.00)中國湖北的秦簡較詳細地記載了有關法醫學的內容,包括活體及現場和屍體的勘查等
-220.00.00)中國咸陽的阿房宮安裝了五角形直徑60厘米的下水道管,並配有浴池、冰庫等設施
-213.00.00)中國的秦始皇下令焚詩書百家,惟醫葯、種樹之書不在禁書之列,得以倖免
-206.00.00)中國的湖南湖北的漢墓葬式說明屍體防腐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
-150.00.00?中國的醫師淳於意針對漢文帝詔問所述之25例病案,匯集成《診籍》(最早的醫案.00.00)
-26.00.00)中國的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書, 有醫經7部,經方11部
公元1年
5.00.00)中國政府設"本草待詔" 一職, 徵集國內通曉方術、本草的學者,為《本草經》創造了條件
16.00.00)中國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同解剖屍體 "度量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其終始,雲可以治病"
25.00.00)中國朝廷置太醫令,掌諸醫,下設員醫 293人,員官19人。另設葯丞、方丞各一人
27.00.00)中國的《論衡•解除篇》中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60.00.00?中國民間倡導跑步、氣功等健身運動
100.00.00?中國的《神農本草經》成書
125.00.00?中國鄭玄釋「五毒攻之」為用瓦罐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燒之",即以升華法煉制外科用葯
162.00.00)中國隴右軍中大疫, 死者十之三四,軍中設庵盧收治病人,此乃野戰傳染病院之始
186.00.00)中國畢嵐創造翻車渴烏(灑水車),用灑南北郊路。乃城市用灑水車以保持衛生之始
190.00.00?中國的《難經》 約成書於此時
190.00.00?中國的《治百病方》約成書於此時
190.00.00)中國的華佗應用酒服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在麻醉下施行開腹術
190.00.00?中國的華佗提倡醫療體育法,創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的"五禽戲」
200.00.00?中國的張仲景完善中醫辯證施治理論
210.00.00)中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葯的臨床診治體系
250.00.00?中國的王叔和著《脈經》,是中國第一部切脈診斷專書
250.00.00?中國的王叔和將《傷寒雜病論》 分為專論傷寒之 《傷寒論》與專論雜病之《金匱要略》
256.00.00)中國的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
300.00.00?中國的葛洪撰《肘後方》首次描述了天花的流行,預防恙蟲病及防治狂犬病發作的方法
307.00.00)中國的出現一系列腳氣病診療技術專著
350.00.00?羅馬君士坦丁帝改信基督教,遷都拜占庭,下令在東方大城市興建醫院
356.00.00)中國發現多處流行疾疫,故實行人群隔離措施,如染疫朝臣百日不得進宮等
392.00.00)中國有例唇裂修補手術取得成功
420.00.00)中國的胡洽編著了《百病方》,其中載有用水銀制劑作利尿葯
479.00.00)中國的雷斅編成葯劑學專著《雷公炮炙論》
491.00.00)中國的南方發大水,有人立廨收養貧病人,此為私立慈善醫院的最早形式
499.00.00)中國的《劉涓子鬼遺方》論述了金創、癰疽、瘡癤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500.00.00)中國的陶弘景編撰《本草經集注》、《補闕肘後百一方》等書
500.00.00)中國葛洪的《肘後方》傳入日本
514.00.00)中國的針灸傳至朝鮮
518.00.00)西亞各國開始與中國通商, 所產多種葯材如薰陸、鬱金、蘇木、青木香等傳入中國
533.00.00?中國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的特性等
550.00.00)中國針灸傳至日本
552.00.00)中國的梁元帝蕭繹以《針經》贈日本欽明天皇
562.00.00)中國的知聰攜《明堂圖》等 160餘卷醫書至日本
570.00.00)中國已經使用汞錫銀合金作為齒科的填充劑
608.00.00)日本派葯師惠日、倭漢直福因等人來中國學醫
610.00.00)巢元方等編撰《諸病源候論》,為中國第一部病因病理學專著
610.00.00)中國的《諸病源候論》中載有腸吻合術、網膜結扎切除術、血管結扎術等方法
624.00.00)中國在首都舉辦太醫署,設兩級四科,是歷史上規模較大的醫科大學,師生340多人
629.00.00)中國頒令各州、府設立地方醫學校教授醫學
641.00.00)中國的漢人大天、藏人達馬郭夏把大批中醫葯書籍譯成藏文,開始了藏漢醫學交流
645.00.00)中國的玄奘由天竺等地收集大批醫葯文獻回長安。對中印醫葯文化交流產生影響
652.00.00)中國孫思邈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千金要方》成書,首次繪制彩色經絡穴位掛圖
659.00.00)中國的蘇敬等人對前代本草著作進行修訂,所撰《新修本草》由政府頒行全國
682.00.00)中國孫思邈所撰的《千金翼方》公布於世
693.00.00)中國醫學教育制度傳入朝鮮,朝鮮置針博士,教授中國醫學
700.00.00)中國的比吉•贊巴希拉漢翻譯《醫學寶鑒》、《屍體圖鑒》、《甘露寶鑒》等西方名著
700.00.00)中國的漢人摩訶衍和藏人毗盧遮那共同編譯成《月王葯診》,為最早的一部藏醫文獻
700.00.00)日本引進中國醫學教材和教育制度,設醫師、醫博士、醫生、針師、針博士等
713.00.00)中國孟詵所撰《補養方》經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
739.00.00)中國的陳藏器撰成《本草拾遺》,創 "十劑"(方劑)分類法,並載"罌粟"入葯
750.00.00)中國各地的醫家已廣泛應用海藻、昆布、海蛤等製成丸散,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
752.00.00)中國的王燾撰《外台秘要》,集醫學之大成,記有金針撥內障法及白帛浸尿法等技術
754.00.00)中國鑒真和尚抵達日本,傳授中國科學文化與醫葯知識
762.00.00)中國的王冰重新編釋《內經•素問》
800.00.00?中國藏人宇陀•寧瑪元丹貢布等所撰的《據悉》(四部醫典)成書
800.00.00?中國回鶻(維吾爾族)醫學文獻在此時大量涌現
820.00.00)中國唐代詩話中,載有眼科醫生能為患者裝假眼, 以珠代之
841.00.00)中國道人藺某撰《理傷續斷方》,其手法、手術復位及夾板固定的方法都有很科學
847.00.00)昝殷著《經效產寶》,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
919.00.00)中國籍的波斯人李珣著《海葯本草》
936.00.00)中國的和凝父子撰著《疑獄集》,為法醫學之始
937.00.00)中國此時已經能夠以刀針割治癭瘤(甲狀腺腫)
947.00.00)中國的契丹主患熱病,以冰罨貼胸腹四肢,為中國冰罨療法之始
951.00.00)中國此時的臨床使用已經出現鼻飼給葯法
950.00.00?中國的北方已將過去用楊枝作刷清潔牙齒的方法進行了改進,出現植毛牙刷
973.00.00)中國的劉翰、馬志等人修改國家葯典《本草》,編成《開寶新詳定本草》
974.00.00)中國的李昉等重新校勘《開寶新詳定本草》,為《開寶重定本草》
978.00.00)中國政府設立翰林醫官院,組織編撰《太平聖惠方》等
992.00.00)中國的王懷隱等編成《太平聖惠方》,頒諸州,設醫博士掌之
998.00.00)中國的四川一些醫生開始為群眾施行種痘術
1000.00.00?阿拉伯的阿維森納吸收希臘和東方醫學傳統,建立阿拉伯醫學體系(《醫典》)
1026.00.00)中國的王惟一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等身針灸銅人兩具作為針灸教學模型
1045.00.00)中國的《續資治通鑒》載此時依據解剖刑犯內臟,繪制出《五臟圖》
1057.00.00)宋代創設"校正醫書局",校正了《神農本草經》等歷代醫學經典著作,並刻版印行
1060.00.00)宋代官辦醫學校「太醫局」,學生300人分習產、眼、瘡腫、口齒及瘡腫等九科
1061.00.00)中國的蘇頌主編成《本草圖經》,系第一部由政府編繪成的刻版葯物圖譜
1068.00.00)中國的醫官馬世辰應邀前往高麗國(今朝鮮)治病
1075.00.00)中國的《蘇沈良方》首載秋石製取法, 為最早的性激素制劑
1076.00.00)中國的官方改革醫學教育,採用"三舍法",重視臨床實習考察,令學生分習各科
1076.00.00)中國在太醫局設官營葯鋪賣葯所,即熟葯所,實行國家專賣,此後推行全國
1082.00.00)中國的慎微編撰《證類本草》
1086.00.00)中國開始注意鍍金工人為水銀所熏引致頭手俱顫,及採石人為石末傷肺等職業
1106.00.00)中國的楊介與畫工解剖死刑後的人體,校以古書,編成人體解剖圖譜《存真圖》
1114.00.00)中國將合葯所改為醫葯和劑局,賣葯所改為醫葯惠民局,實行葯政管理
1117.10.01)中國政府公布次年《運歷》,警示民眾提前預防疾病
1130.00.00?中國首都已經建立每年春季沿門清理地溝,每日掃除垃圾及清除糞便等公共衛生制度
1130.00.00)中國竇材的《扁鵲心書》首載山茄花(曼陀羅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劑
1144.00.00)中國的成無己撰《註解傷寒論》
1149.00.00)中國陳旉編撰的《農書》中有關於垃圾糞便合理處理和利用的記述
1170.00.00)中國的洪遵刊《洪氏集驗方》,首次記述同種異體骨移植術
1200.00.00)中國的張杲已能鑒別天花和水痘
1220.00.00?中國的《聖濟總錄》成書,頒行全國
1232.00.00)中國的葯肆中始有"飲片"之名
1237.00.00)中國的陳自明撰著《婦人良方大全》,為中國最早的婦科專著
1247.00.00)中國的宋慈撰成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
1268.00.00)中國政府頒布衛生法規,設官醫提舉司掌醫戶差役詞訟,由儒吏執掌衛生法規
1285.00.00)中國形成各路醫學教授學正,訓誨醫生每月朔望到指定處交流經驗的制度
1292.00.00)中國元朝政府在首都和上都(多倫)各設回回葯物院
1300.00.00)中國的滑壽發現小兒麻疹之粘膜疹
1307.00.00)中國鄒鈜續增陳直的老年病專著《養老奉親書》,更題為《壽親養老新書》
1316.00.00)中國政府規定醫生必須精通十三科之一方能獲准行醫
1330.00.00)中國蒙古族的忽思慧撰《飲膳正要》,為中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
1331.00.00)中國的李仲南撰《永類鈐方》,首次提出"俯卧拽伸"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1337.00.00)中國的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首創"懸吊復位法" 治療脊柱骨折
1400.00.00?中國蒙古族的沙圖穆蘇(一說回族)撰成《瑞竹堂經驗方》
1403.00.00)中國的明朝政府編成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中收載有明代以前的大量醫書
1513.00.00)中國的李濂撰著了《醫史》
1550.00.00)中國的沈之問撰著了《解圍元藪》,為中國第一部麻風病專著
1554.00.00)中國的薛鎧著《保嬰撮要》,創用燒灼斷臍法預防嬰兒破傷風
1567.00.00)中國《痘科金鏡賦集解》載,安徽以接種人痘法預防天花,後逐漸傳至全國
1567.00.00?中國安徽太平縣的醫生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
1568.00.00)中國的徐春甫等在直隸順天府(今北京)組織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
1575.00.00?中國的王向撰著《眼科龍術醫書
1578.00.00)中國的李時珍撰著的《本草綱目》成書,1593年於金陵首次印行,世稱金陵刻本,該書明確提出部、類、種三級生物分類程序
1600.00.00?中國蒙古族的占布拉著《醫法海鑒》,記述蒙古醫治療各科疾病的方葯
1601.00.00)中國的楊繼洲撰《針灸大成》
1602.00.00)中國的王肯堂著《證治准繩》
1617.00.00)中國的陳實功《外科正宗》中記述設計精巧的鼻息肉摘除術、氣管縫合術等
1617.00.00)中國、朝鮮聯合舉行醫學疑難問題討論會,會議紀要名為《醫學疑問》
1620.00.00)中國的武之望著《濟陰綱目》
1625.00.00?中國的土茯苓輸至印度、土耳其、波斯等國。被視為治花柳病良葯
1632.00.00)中國的陳司成撰《霉瘡秘錄》,為中國第一部梅毒病證治專著
1642.00.00)中國的吳又可著《溫疫論》,論述傳染病傳染途徑、病源及特異性等
1642.00.00?中國的吳又可撰寫流行病學專著《溫疫論》
1650.00.00?中國藏族的德西•桑吉嘉措著《藏醫史》
1675.00.00)中國的漁陽天花流行,有人設壇廠,購求出痘夭亡兒屍火化,以控制傳染
1681.00.00)中國政府詔令全國推廣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之流行
1683.00.00)荷蘭東印度公司的W.T.瑞尼把中國的針灸術介紹到歐洲
1688.00.00?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已經開始向歐洲傳播
1704.00.00)根據《四部醫典》和《月王葯診》內容繪制的藏醫學系列掛圖共79幅全部完成
1717.00.00)中國人痘接種術傳入土耳其,隨後又由英國公使夫人M.W.蒙塔古傳入英國
1721.00.00)波爾斯東在美國首先推廣中國人痘接種術
1723.00.00)中國蔣廷錫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內有《醫術典》(醫部全錄) 520卷
1742.00.00?中國的俞茂鯤在《醫宗金鑒》介紹了痘衣、痘漿、水苗、旱苗四種接種方法
1742.00.00)中國的吳謙等編撰《醫宗金鑒》刊行
1742.00.00)中國的葉天士著《溫熱論》,門人集其醫案撰為《臨證指南醫案》
1757.00.00)中國的張宗良著《喉科指掌》
1759.00.00)中國的趙學敏撰《串雅外編》、《串雅內編》
1772.00.00)中國政府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錄醫書97部,存書目94部,附錄 6部
1787.00.00)中國藏族的蒂瑪•丹增彭措撰《晶珠本草》
1792.00.00)中國的唐大烈主編《吳醫匯講》,為中國最早的醫學期刊
1798.00.00)中國的吳鞠通著《溫病條辨》《醫醫病書》及門人整理之《吳鞠通先生醫案》
1800.00.00)中國蒙古族的洛•索勒日哈木著《脈訣概要》《巴莎木製葯法》和《葯物識別》等
1800.00.00?中國蒙古族的堪布-伊舍巴拉吉爾撰《甘露醫理》、《甘露診療》等
1820.00.00)真性霍亂(俗稱吊腳痧)傳入中國
1822.00.00)《太醫院志》載, 清政府下令在太醫院內廢止針灸科
1828.00.00)中國的汪期蓮輯《瘟疫匯編》,記載蒼蠅為瘟疫(霍亂)傳染之媒介
1830.00.00)中國的王清任撰成 《醫林改錯》,糾正前人在人體解剖中的某些謬誤
1830.00.00?中國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糾正許多解剖學與生理學的錯誤認識
1838.00.00)中國的鄭宏綱著《重樓玉鑰》
1848.00.00?中國的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述了植物1714種,繪圖精審,有的可據以定科或目
1864.00.00)中國的吳尚先著《理瀹駢文》
1872.00.00)中國新疆的拜德熱丁•蘇皮阿匐撰著《驗方鎖要》
1875.00.00?中國的蒙人占布拉道爾吉著《蒙葯正典》
1884.00.00)中國的唐容川先後著《中西匯通醫書五種》。"中西匯通" 之名目此始
1898.00.00?中國的嚴復譯出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思想
1900.00.00?中國的庫西卡編著《蒙醫驗方集》,初並附有蒙、藏、漢、滿四種文字的蒙葯名錄
6、身高162.體重46KG。腿長94.上身長48.大腿圍44.小腿圍31。算怎樣的身材?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基因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 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 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 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 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 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 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 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 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 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 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 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初二地理下學期復習提綱(新人教)
1、地理區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是自然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經濟區域,如工業區;有的是行政區域,如西藏自治區。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3、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4、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
5、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
6、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7、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第六章:
1、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宮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這樣的城市格局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代表作。
3、 北京有著無數名勝古跡,長城、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4、 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和建設包括中央商務區、國際傳媒大道等在內的重點功能區,以及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5、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港澳地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6、 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7、 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8、 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很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9、 長期以來,港澳與祖國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其中以香港表現得最為明顯。祖國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10、轉口貿易是指從一國購進商品後,不在本地銷售,而直接賣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形式,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11、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2、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1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雄偉的天山山脈橫亘這些新疆中部,南北兩側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數千個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長期為新疆的綠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預測石油、天然氣儲量約佔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隨著國家「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可以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並能夠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 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是港澳地區),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外向型的經濟。
4、 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7、 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8、 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9、 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10、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1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2、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3、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較為乾旱,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所以說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4、在黃土高原要想使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5、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帶狀」區域,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本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
6、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7、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通過眾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
8、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區城鎮密集,上游地區城市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這四個特大城市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以它們為中心的四個城市群。
9、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輕紡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構成了我國東西綿延的「工業走廊」的雛形。
10、在長江沿江地帶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華中酸雨區是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西南酸雨區是第二嚴重的酸雨區,華東酸雨區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第九章: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2、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國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世界中求發展。
7、求助!要寫一篇關於中醫的論文,關於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把身體和大地作為氣的流動的特徵說明)
中醫經典《內經》十分明確論述了人體中存在兩個循環系統,一個是血液(血脈)循環系統,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個就是衛氣循環系統,是我們不熟悉的,後者主要是位於皮膚之中的一套復雜的環路系統。這是我們花了二十年時間才基本研究清楚的系統。這兩個系統稱經絡系統,區分這兩個系統都於經絡研究非常重要,揭示衛氣循環系統的本質對人命和健康非常重要。後者將為健康多提供一套保護措施,為疾病多提供一套治療手段。下面分三節分別論述這兩大系統的區分和意義。
第一節 經絡的兩大類型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氣血者,氣與血。是營血循環和衛氣循環,這些在《內經》里寫得明明白白。經絡當然就包括這樣兩大類型--血管性經絡和非血管性經絡。
如果區分不出經絡的兩大類型,那麼所謂的經絡研究只能是霧里看花或紙上談兵,因為瞄準的目標只是假想敵或幻影。當一隻槍口同時瞄準兩個目標開火的時候,結果不言而喻:走火!
中醫里的氣血循環系統是雙循環系統,一個是血循環系統,一個是氣循環系統。連李約瑟這樣外行都早就看出來了,內行的中國人卻還蒙在鼓裡,遺憾!
一、經絡定義
最先在馬王堆《帛書》里只有脈字,在《靈樞·經脈篇》中繼十二經脈之後出現了十五絡脈,絡脈是經脈的細小分支,後世都以經絡代替經脈和絡脈。這一概念的演化過程為:
脈--經脈、絡脈--經絡
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到,本來指的就是脈,包括大小粗細長短不同的脈,而現在使用的經絡二字已完全看不出與脈的關系,在研究經絡的實質時自然掩蓋了「脈」這一最重要的基本內涵,把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用「脈」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體中的脈首先是脈管、血脈、血管,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應該這么想,因為「脈」字所表達的意義在人體及動物中都是顯而易見的血管,盡管「脈」里所包含的可能不只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脈,古人不可能不顧顯而易見的血脈,再用「脈」字去命名其它的類似脈樣的東西。
二、脈的概念的建立
古人脈的概念應建立於三個基本事實,一是肉眼看見像脈樣形狀的東西,二是感覺到像血在脈中流動樣的東西,三是用手觸摸到脈樣體征。體內形狀像脈樣的東西除血脈外,還有淋巴管和神經,但淋巴管中不是紅色的血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液,加上淋巴管比血管小得多,故不應包括在內;神經雖呈長條形,但是實心的,裡面無法運行水液樣的物質,故肉眼可見的神經不應包括在內;人體體表的靜脈,是最容易看到的血脈,必然包括在內;胸腹腔中肺、心、腎、肝、腸系膜等處的血管也很容易看見,也必然包括在內。在感覺上像水流或血流的東西,很容易想到的是在經絡敏感人身上感覺到的循經感傳、在氣功中感覺到的內氣運行和在一些病人身上出現的異樣感覺竄行,這些現象肯定不是血液在血脈中的流動。在體征方面像脈的東西,首先是體表下的流動感和搏動感,動脈的搏動在手腕寸口、肘內、腋下、喉旁、下腹、窩、足踝等處都可以明顯捫及;其次是條索樣感覺,這在寸口橈動脈、後臂肱動脈等處可以隱約感覺到。根據這些基於古典認識論的分析可以得出關於脈的兩方面內容:1. 血行路徑屬於脈 全身體表和體內肉眼可見的所有動靜脈血管,包括充盈時可見、空虛時不可見的某些體表靜脈。2. 氣行路徑屬於脈 循經感傳途徑、內氣運行途徑、異樣感覺走行途徑屬於非血脈。古人是否認識到這兩種類型的脈呢?長沙馬王堆《帛書》中的脈,近於三維立體走行,主要屬於較大的體內血脈。《黃帝內經》中的脈,在《靈樞·經脈篇》中近於平面模式循行路線,在《靈樞·邪客篇》中描述了肺手太陰之脈和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的立體走行,與血管走行完全吻合;在機能上於《靈樞》的營衛生會篇、營氣篇、衛氣行篇等將脈中運行的東西區分為營氣和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氣和衛氣都作周期性的運行,營氣嚴格沿經脈運行,衛氣也沿經脈循行,但不甚具體,說明《內經》著者已經認識到脈的兩個不同方面,對於行血之脈認識得比較清楚,對於行氣之脈則缺乏系統的理解,實際上前者比後者容易觀察和總結,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於行血之脈,即血脈、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對於行氣之脈,即衛氣運行途徑,也當是前面所述感覺上像血流或水流樣的氣行途徑,應當位於哪裡呢?首先,衛氣的運行仍是循經走行,因此應該在《內經》所述的經脈線路上;其次,衛氣乃水谷悍氣,剽疾滑利。衛行脈外,衛氣應走行於經脈線下的血管之外;第三,衛氣者,衛外之氣也,行於機體的外面而不是內里,因此衛氣的主要運行途徑是機體最外面的皮膚中。這樣以來,經絡的概念順理成章地演化成了兩個部分,一是經脈線下面的血液運行途徑,即血管;一是經脈線上的皮膚中途徑,運行衛氣,其中衛氣還可走行於分肉之間。經絡是兩種途徑的總和,有的地方只有血行途徑,有的地方只有氣行途徑,有的地方兩者皆有。接下來的問題就是:1. 血管是經絡的組成部分,有經絡樣的功能嗎?比如除運行血液外還可接受針刺、傳遞信息。血管通過血管壁的交感傳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實現接受和傳布信息的作用,血管在這方面的作用並沒有引起現代醫學生物學科學工作者的足夠重視,而古人較多地採用了刺激血管的方法來調節機體的植物神經機能,是值得我們大力研究的新課題,並不意味著經絡就是血管便無事可作了。2. 皮膚中有氣行的客觀途徑嗎?這種途徑與經絡的功能有關嗎?比如接受針刺、傳遞信息等,詳見「經絡實質」專欄。
其實回過頭來再理解經絡的問題,會變得非常簡單明朗,經絡的作用是行氣血的,這已是常識性概念,氣血者,氣與血,《內經》中多次強調氣和血是各行其道的,經絡必然是兩類,一類是行氣的,另一類是行血的,行血的是血脈無疑,行氣的還不太清楚。經絡所行之氣是衛氣,衛氣是行於外的,一是血脈之外,一是身體之外,皮膚必然是其最重要的途徑,《內經》中衛氣的運行首先就是在皮膚中。從經絡的起源考查,一是感覺上的氣行途徑,即感覺傳導途徑,如刺激產生的感傳和氣功態下激發的內氣運行;一是看見的血行途徑,就是體內和體表的血管。
三、血管性經絡的證據
1. 除大隱靜脈外的全部的體表靜脈都是絡脈,十五別絡的別出之處皆有相應的體表靜脈支;刺血絡和刺脈出血都是指刺淺表靜脈出血。所有的較明顯的體表靜脈皆包括在絡脈之中(《靈樞·經脈篇》)。2. 手太陰肺脈和手心主心包絡之脈的三維走行與其下的動脈完全一致(《靈樞·邪客篇》)。3. 三經獨動皆指其下動脈搏動(《靈樞·動輸篇》)。4. 沖脈為血之海,是指胸腹到足的腹主動脈、股動脈、脛後動脈、足底動脈和足背動脈。5. 足陽明胃經從頭到足全程都有動脈相伴或以動脈為其走行的標志,如大迎動脈、耳前動脈、人迎動脈、臍旁動脈、氣街動脈等。6. 足少陽膽經在頭部的眾多分支里,其下皆有動脈分支,各支在耳下的注入處正是頸動脈的分支處。7. 大禁二十五之穴位於腋下動脈天府下五寸,肱動脈最淺表處,刺破必大出血而死或重傷,是故禁刺。8. 五輸穴井滎輸經合的意義按照順行逆數之理,代表動脈的大小和分合。所出為井者,指趾端血管最小之末梢;所溜為滎者,流經手指足趾上時血管細小,血流慢而弱;所注為輸者,手掌足掌血管末端分支注入較大的血管,進入深處,通過腕、踝關節,這是經脈的第一次匯合;所行為經者,血管在小腿和前臂部的經脈通行,經過一段較長的路程;所入為合者,前臂血管在肘關節處合並為深處的肱動脈,小腿動脈在膝關節處合並為深處的股動脈,這是經脈的第二次匯合(《靈樞·九針十二原篇》)。9.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都經過腹下氣街動脈處,其深處是從腹主動脈分出的髂外動脈,這是下肢經脈的第三次匯合。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從盆腔後上行,很像該處的髂內動脈。10. 許多經脈都經過鎖骨上窩,顯得特別「擁擠」,與該處的血管類似,非常密集,《內經》中沒以進入體內的具體解剖指征,很可能就是進入鎖骨上窩處的血管。11. 肺系、心系指的是進出心肺的大血管。12. 腸系膜動靜脈、腎門動靜脈、肝門動靜脈是經脈進出的重要依據。作為血管的經脈,在腕踝關節進行了第一次匯合,在肘膝關節處進行了第二次匯合,在下腹部盆腔,還可能在胸上部鎖骨上窩進行了第三次匯合,位於胸腹腔內脊柱前的大動脈和大靜脈是所有經脈的公共通道。由此可見,作為血管的經脈,主要遵循血管的走行,在四肢遠端與《靈樞·經脈篇》所述基本一致,四肢近端第二次匯合後只有部分一致,在胸腹內完全是公共通道??主動脈和靜脈,缺乏獨立的路徑。過去我們在理解血管與經絡的關系時,注重於血管內流動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管壁的經絡樣作用。因此,靠針刺血管的微量出血來調節機體功能變得不可思議,從而有意將經絡與血管分割開來。而更大的誤區在於將血管途徑與後世所繪的經脈圖進行對比,而這些經脈圖與《內經》的文字描述存在多方面的差異,我們是嚴格按照《內經》的描述繪制經脈圖和對比的。血管壁主要受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的支配,其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交感節前纖維來源於延髓縮血管中樞和脊髓側角交感神經元,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經在到達血管之前,進行了大量的組合、交叉,交感神經的興奮效應往往是全身性的和整體性的,來源於局部的刺激常常引起廣泛的效應,因此針刺體表的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過交感傳入纖維傳到脊髓的側角及延髓,產生交感反射的范圍比刺激范圍大得多,有時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經的活動必然能起到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作用。當
然,這只是建立於目前所知的關於交感反射知識上的針刺作用機制,實際上血管本身的感受和反射功能要復多,比如,血管壁上除腎上腺素能末梢外,還有膽鹼能末梢,後者如何起作用還不太清楚。總之,在確立了血管是經絡的概念後,需要對血管的感受和反射調節機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四、非血管性經絡--皮膚經脈途徑
皮膚中存在經絡嗎?因浮而淺者皆絡脈,因此,皮膚存在大量的絡脈,即體表靜脈。在區別開血管之後的經脈主要應位於皮膚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1. 皮膚中必然存在經脈 在經脈循行的許多部位,只有皮膚和骨骼,經脈只能走行於皮膚中,如頭皮部的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及頭前的足陽明經,胸前正中的任脈,脛骨內側面的足厥陰經,手指和足趾上的經脈等等。2. 衛氣循經走行於皮膚中 衛氣從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而下,自陰經返回。《靈樞.邪客篇》指出衛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衛氣從衛外的角度來說,應當是走行於皮膚中;衛氣的病理反應如腠理開汗出、毫毛豎立等也是皮膚的反應。衛氣還可行於分肉之間,應當是與分肉間血管伴行。衛氣的功能方面有溫分肉的作用,分肉主要是指肌肉,因此衛氣還與肌肉有關系,也即非血管的經絡與肌肉可能有一定的關系,但絕不是主流。3. 各經氣血多少都可從皮膚區分出來,視其皮部紋理之粗細顏色可知各經的氣血多少(《靈樞·骨度篇》)。4. 循經感傳只能位於皮膚中 用電針刺激井穴主要作用於局部皮膚;用火柴頭壓迫穴位的刺激也主要是作用於皮膚;產生的感傳按受試者所述有的在深部,有的在淺表,有的在皮膚與皮下組織器官之間,皮膚有瘢痕者可從側面或下面繞過瘢痕。這些現象除說明循經感傳走行於皮膚之中外,還走行於深部,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深部的肌肉、肌間結締組織和內臟器官不具有產生像感傳那樣感覺的功能。人體內部器官的感覺主要是疼痛感,沒有人感覺到自己的胃腸在運動、肌肉在收縮、心臟在跳動、肺在擴張,且內部疼痛感的定位也是通過對應的體表皮膚來實現的。用毛筆刷皮膚很容易產生感傳樣的感覺,但在肌肉里找不到什麼辦法可模擬出感傳樣的感覺。總之,循經感傳的感覺只能來源於皮膚中,至於位置的深淺是由於感覺不是產生於表皮上的外部刺激,而是真皮中的內部刺激,其性質不明確,定位不清楚,因此,感覺是多種多樣的,線路是模糊的。5. 針刺必然刺激皮膚 在大鼠和家兔足三里穴處所作的大量針刺鎮痛實驗表明,只有給皮膚足夠的刺激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有時在臨床工作中注重對皮膚進行刺激,針刺效應比通常的刺法好得多。6. 可見經絡現象位於皮膚中 循經皮膚病當然是位於皮膚中,而且是在表皮和真皮中。經絡敏感者伴隨感傳的循經出汗現象、循經充血貧血出血現象、循經皮疹現象等都表明循經感傳的過程中在皮膚里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陽性反應。以上只是作者研究之外的證據,事實上,我們的研究集中皮膚的針刺信號的經絡傳遞通路上,獲得一系列可靠的證據,最終在皮膚中顯示出交感物質分布線、針刺立毛線和皮膚新生毛線環路等。
十八世紀,英.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被喻為自然科學,特別是實驗科學歷史上的重大成就而標載史冊。然而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明明的的地寫著:血液是循環的(參見經絡的兩大類型)!這一成就早在哈維之前就傳到了歐洲,現在仍然可以查到相關的文獻記載。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據《內經》之意,經脈之所以看不見並不是因為太小或本來無形才看不見,而是因為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絡脈可以看見,經脈比絡脈更粗大,自然應該比絡脈更容易看見,只是因為位置較深,須解剖方能看見(《靈樞.經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可以看見的絡脈是什麼?根據《內經》大量關於絡脈顏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變化、所處位置及變異、刺絡脈出血等描述,絡脈就是血管無疑,經脈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見的唯一經脈――足太陰內踝部就是經過此處的粗大血管――大隱靜脈。十五絡脈包容全身比較明顯的表淺靜脈,唯獨沒有大隱靜脈,因為它已作為經脈了。這並不是說經絡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經脈――主要位於皮膚中的衛氣運行途徑。
如果經絡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麼經絡的周期性循行或氣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環或包括血液循環。在西方,公元二世紀時,蓋倫提出動脈和靜脈如潮水漲落,心臟的作用是把產生的熱量送到全身。這一謬論在西方統治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紀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也因此血液循環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經絡循行是血液循環,是中國人首先發現了血液循環。隨後美.羅伯特著《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確了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絕對領先地位。我們通過對《內經》有關針灸經絡內容的全部歸納分析後,在《古典經絡學與現代經絡學》中明確了經絡包括血管性經絡和非血管經絡兩大部分。不幸的是,現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執迷不悟,斷章取義,按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的描述,堅持經絡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處尋找不是血管的經絡,或要到肌肉間的結締組織中甚至肌肉中去尋找所謂的非血管的經絡。也有的研究者,乾脆把經絡都當作血管,自然就會面對諸如循經感傳、穴位特徵、針刺效應等無法克服的困難。難能可貴的是,羅伯特已經非常明確地把氣血循環稱為雙流體循環概念或雙循環理論。總之,區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經絡,哪是非血管經絡,經絡研究豈能登堂入室。
中醫血循環理論的論證
一、血液循環學說到底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生理學(Physiology)一詞源於古西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十六世紀才用來表示生理這門學科,現代生理學的創立源於十七世紀維廉.哈維(William Harvey),這是人們一貫的看法。之所以認為哈維是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是因為他用實驗的方法創立了血液循環理論。之所以創立血液循環理論重要,是因為在哈維之前,西方人一直接受的是蓋倫(Gallen)在公元二世紀建立的錯誤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動脈和靜脈如同漲潮的一起一落,而心臟的作用是把其產生的熱量或元氣輸送到全身,與之相應的,大腦就成為一個散熱的器官,這個學說在西方統治了一千五百年之久。真的是哈維首先提出血液循環的理論嗎?中國的古代文明中,最富成就的就是醫學,現在稱之為中國傳統醫學或中醫學,其經典著作為《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部。事實上,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明確認識到血液是循環的,血脈可分為動脈和靜脈,血液由動脈而出,由靜脈回到心臟,動脈和靜脈在肢端、頭部、內臟等進行交換,血液的作用是把從胃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運送到肌肉和內臟等處。作者在《古典經絡學與現代經絡學》一書,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詳細歸類、對比、討論和實驗研究,把經絡區分為血管性經絡和非血管性經絡,分別命名為經絡脈和經絡帶,下面粗略介紹有關血管性經脈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中醫學中關於心、血和脈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比《黃帝內經》還早的長沙馬王堆《帛書》中沒有經絡的概念,全部稱為「脈」,如「臂太陰脈」、「足陽明脈」等。《靈樞.經脈篇》開始介紹十二經脈時也只用了「脈」字,如「肺手太陰之脈」、「胃足陽明之脈」等,介紹完十二條主要的脈以後,為了與細小的脈進行區別,把主要的縱行粗大的脈叫做「經脈」,數目較多、細小的脈叫做「絡脈」,此外,還把比絡脈更小的脈稱為「孫脈」。所謂經絡本來是指各種長短粗細的脈,是粗的經脈和細的絡脈的合稱,當我們只取「經」和「絡」兩個形容詞來表示這一概念時,再也不可能從「經絡」的字面意義上看出與脈的關系,由此成為研究中的一大障礙。《靈樞.經脈篇》「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這段經文首先表達了古人認識人體的基本出發點--度量、觸摸、解剖觀察,有力地表明中醫學建立於對人體的客觀觀察上。觀察和實驗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方法,中醫學使用的是科學的觀察法。《黃帝內經》中詳細記述了對正常中等身材人體的骨骼長度,骨髓腔大小,脈管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每日呼吸和脈搏次數,呼吸與脈搏比例(1: 6)等解剖和生理參數,作者由此提出了「古典解剖生理學」的概念。同時,這段經文也明確指出,經脈是接受血液而營行的,且脈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濁之別。大小應指血管的長短粗細,清濁很可能是指動靜脈的顏色差異。血是什麼?《靈樞.決氣篇》「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是說腹腔中的胃腸道消化食物,吸收其精華,變成紅色,即是血液。血與心有什麼關系?《素問.五藏生成篇》「諸血皆屬於心」,即全身所有的血都歸屬於心,受心臟的控制。脈與心有什麼關系?《靈樞.本藏篇》「肝應膽,…心應脈。」心與脈的關系,就如同肝與膽的關系,可見脈是與心相連的血管。血與脈有什麼關系?《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 表明食物的精華部份進入血管中,變成血,亦即血在脈中運行。《靈樞.邪客篇》「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是說地上有十二條大河,相應地人也有十二條經脈,把人體的經脈或血管比喻為河水的流動。由此不難說明,心、脈、血三者的關系就是現代醫學心臟、血管、血液的關系,這是古典生理學與現代生理學重要接合點,有力表明所謂的千古之謎--經絡--經脈和絡脈--脈必然包括血管。《靈樞.經脈篇》中「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意即粗大的縱行血管--經脈,走行在深部的組織間隙里,但有一個例外--足太陰脈走行淺表,在內踝上可以看見,其實就是這里的大隱靜脈--體表最大的淺表靜脈。其它浮在體表、經常可以看見的血脈是絡脈--細小的血管,即體表靜脈。《靈樞.營衛會生篇》曰:「營在脈中,……,營周不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常營無已,終而復始。」即指營氣在脈中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地運行。有了以上的概念,我們就可以認為,經脈的走行路線即是血管的的解剖結構,經脈的循環運行就是血液循環。這就是兩千多前的中國血液循環理論,以解剖和觀察為依據所得到的基本正確的血液循環理論。
三、中醫學對動脈和靜脈的描述
「動脈」的概念在《內經》中有明確的敘述,《靈樞.動輸篇》「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特別指出了「手太陰脈」、「足陽明脈」和「足少陰脈為何持續搏動,即撓動脈的腕後搏動、頸動脈的氣管旁搏動和脛後動脈的踝內搏動。內經》指出踝後的搏動是沖脈經過該處的搏動,並非足少陰脈的搏動,因為足少陰中流動的是向心的靜脈血。從經脈的流動方向和交接部位可以判斷出哪些是動脈?哪些是靜脈?手三陽經從胸走手,並且在其經過的腋下、肘內、腕後有搏動,因此當屬動脈。《靈樞.邪客篇》特別指出了手三陰經的三維走向,其三維走向與上肢從指端經腕、肘關節到腋下的上肢動脈走行的途徑相當吻合。僅此一點就足以令人驚嘆當時學者的解剖水平所達到了何等地步,文字的描述又是何等干練准確,可現在很少有研究者注意這一篇的內容。手三陽經通常認為是從手走頭,這當然不是血行途徑了,但《靈樞.經脈篇》中明確指出手三陽經是從手到胸內,上到頭的只是其分支(從胸中到頭部的支脈)。經脈在上肢外側走行,與其淺表的大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等)極其相似,因此,手三陽經應是靜脈。足三陰經從足走胸,於腹股溝處進入內部,當是靜脈。其中的足太陰經過內踝之上,這可以看見的經脈顯然就是經過內踝的大隱靜脈。足三陽經從頭走腳,與血管明顯不符,但仔細考察可見,所謂「從頭到足」只是一個一般性的概括。《內經》明確指出足陽明胃經先是從胸上行,再下行到足;足少陽膽經從腋下行,並不是在頭部。而且胃經的全線:面部、頸部、胸部、腹外側部、小腿前部、足背部都有動脈的搏動,並以此來判定胃經的路徑和作用。沖脈為血之海,從頭到足,實指體內的最大的動脈--主動脈和下肢大動脈。總之,十二經脈,再加上沖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內經》常用「營氣」或「營血」的原因正如《內經》所述,雖然知道骨髓具有造血樣功能,但不知道血液何以變成紅色(「莫知其妙」),故常以血液的營養功能來表達血液的概念,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錯誤。
四、作為皮膚信息傳遞通路的脈或經絡概念
經絡的另一個內涵是衛氣運行途徑,《內經》明確說明營衛各行一道。所謂衛氣,與現在人們體會到的氣功中的內氣運行、循經感傳中的感覺傳導很相似。作者已有大量的事實提示,高等哺乳動物的皮膚中存在一種信號傳遞通路,後者是以兒茶酚胺類物質的釋放和作用為核心的連鎖傳遞機制。《內經》中描述的經脈循行途徑比起血液循環來,更類似於一種皮膚中的信號傳遞(衛氣主要走行於皮膚中)。實際上,這正是《內經》著者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衛氣的運行可以在病人身上或氣功狀態下感覺到,但找不到形態上的證據。血液循環雖然感覺不到,卻可以解剖到或從體表觸摸到或肉眼看到(「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這給《內經》著者帶來很大的麻煩,導致他們將兩者混淆起來,把感覺到的線狀運動和看到管道結構聯系起來,但又力圖區別開去。因此,有的篇章分別敘述營衛的區別和運行途徑,有的地方以「氣血」二字概而論之。當我們區分開營衛的不同作用和不同途徑後,就真切看到古人傑出的生命科學成就和重大的現實意義--皮膚信號傳遞通路沒有被現代科學工作者所關注。綜上所述,在人體生命科學領域內,中國古人有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他們以撲素的自然科學方法,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認識,作者以「古典解剖生理學」的概念進行了概括和歸納,這應該成為中國解剖生理學工作者的常識,並有理由為之驕傲和自豪。隨著《黃帝內經》中一些未被現代科學所認識的生命現象的深入研究和再確認,定能在世界上重塑其歷史地位和現代意義。作為一名中國生理學者,應該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最後,值得指出的是,英.李約瑟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早已經把經絡視為血管系統,並明確指出,是中國人首先發現血液循環。後來由美. 撰寫的《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大陸》中,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判斷,並以「誰最先發現血液循環」為題專門論述。